《《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一等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
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板书)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教后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者又以杜甫草堂楹联,古人郑思孝题诗,当代伟人朱德、郭沫若题词为导引,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
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板书)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教后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者又以杜甫草堂楹联,古人郑思孝题诗,当代伟人朱德、郭沫若题词为导引,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王磊鸣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他也被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作者情况介绍。
三、朗读诗歌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如:八月/秋高/风怒号)。
2.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诗歌
师:请大家仔细读诗歌的一二两节,看诗歌的首句交待了什么?
生:季节,天气。
师:在狂风袭来时,诗人的视线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生:茅草。
师:茅草是很贵重的东西吗?为什么诗人要牢牢盯住它呢?
生:茅草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样写可以突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
师:第三节中有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吗?
生:有,“布衾多年冷似铁”。棉絮多年未换,又老又旧,才会“冷似铁”。
师:诗人为什么不爬上屋顶去加固一下茅草,使它不至于被风卷走呢?
生:这可以突出其年老力衰。
师:第二节中有这个方面的描写吗?
生:“倚杖”,“唇焦口燥呼不得”。
师: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个有趣
的话题。杜甫将“南村群童”称为“盗贼”,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予以批评,你认同这种批评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讨论,发言)
师: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杜甫的另一首诗。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解诗: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杜甫不但能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别人居住,回头还告诉吴郎请他善待西邻,这样的人,我们能称之为小家子气吗?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诗人在第二节中所写的内容呢?
生:杜甫并不是小气、没有同情心之人。他称“南村群童”为“盗贼”是大词小用,来表明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一定地步了,是一种焦急愤慨的心情的反映。
师:让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第三小节,透过诗句,你能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吗?
生:这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啊。诗人的境遇十分悲惨,他是如此的年老力衰,以致秋风卷走了他屋上的茅草,他无力维护;南村顽童在他的眼前抢走了茅草,他也无力阻止。他又是如此的穷困潦倒,在常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的茅草,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无比珍贵的东西,最疼爱的小儿子夜里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师:通过阅读前三个小节,我们会发现,诗人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画像。那么,此时矗立在你眼前的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生:一个穷困潦倒,忧思不绝的诗人。
师:在此时,杜甫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用诗歌咏叹着自己的不幸,传达着自己的忧思。这样的一个形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了。可是,如果你以为此时你已看清了杜甫的全部,那就想得有些简单了。
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第四节,看看一个既老且贫的诗人,在经受了这些精神上的鞭打及煎熬后,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能得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
师: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另两位古仁人在这方面的表述。
【呈现资料】
白居易——同情他人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孟子——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杜甫——先人后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们无意于对这三位古仁人进行比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显然,这三个人的理想是有其层次性的。杜甫的这种“先人后己”的博大胸襟更能使我们感动不已。
师:杜甫的这种博大胸襟不仅能通过悲哀的诗句加以传达,即便是表现自己的喜悦,杜甫一样能传递出这种深沉的情感。
【呈现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诗:这首诗作于763年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这样的诗句在杜甫的诗中
是数不胜数的。难怪前苏联的文艺评论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要这样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通过第四小节的阅读,我想现在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杜甫的形象一定更为充实丰满了吧。
通过诗歌,杜甫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大厦,这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厦,而是一座精神的大厦。他的这种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不仅温暖着当时的每一位寒士,也必将光耀千古,永载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老师能教你们感到十分的高兴,但是老师更想知道的是你们的心情?你来说说看。
生:我很好奇。
师:好奇,很期待,我们再请位同学。
生:我也是十分好奇,充满了期待。
师:好,看来我们各位同学带着这种期待的心态来上这节课,很好。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期待的心态。特别是学习诗歌,又特别是学习古诗,有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后人一致推崇的伟大诗人的经典之作。而我们今天有幸学习这样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读题目。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再大声一点。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是谁的茅屋被秋风刮破了?
生:杜甫。
师:杜甫,假如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家的茅屋,你会怎么样?
生:我要略带一些悲伤,因为我家的茅屋被吹破了。
师:你来读一下。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好,有点感情,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你来。
生:我也会觉得一些悲伤。
师:读一遍。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我们第二位同学声音更加低沉,那我们应该用低沉之音来读,还是带一种悲壮之音来读?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课前大家已经读熟了吧?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诗歌来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第一,读准字音;第二把握好节奏。来,哪位同学?来这位女生。我们听,然后结合这两个要求来检查自己的预习。
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好,谢谢,旁边的同学说说看。
生:我觉得读的感情是有一点的,但是字音有一点不是很对。
师:你来纠正一下。
生:比如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现”。
师:现,她说的很正确。应该读现,有两个地方我应该注意,第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夜;第二处地方是最后一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吾。好请坐。但是这位女生读的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有很多生僻的词,多音字,和句子变化的地方。你看。这么多多音字,这么多生僻字,但是她读的很准确,结构,她也把握的很好。来,让我们来齐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让大家齐读,这就是齐读,把握杜甫的心绪,很好。但是这首诗要有气势,要很好的表达这种特别的诗歌,必须理解它的意思,下面再读诗歌,注意要求。【出示PPT】要求是什么?自己读读。
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四位同学来分别说说诗歌四小节分别说了什么?第一小节?谁先来?大家来听听他讲的是不是准确,完整。第二等四位同学说晚了以后啊,还要请同学们说说,哪一个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
生:第一段说的是秋天的风卷了杜甫茅屋上的茅草,使得它到处飞舞。
师:具体的描绘一下。
生:茅草飞过了江面,落在了郊岸上面,然后缠绕在了高高的树梢上,然后飞的低的就是漂浮旋转着落入了水塘里。
师:看来这位同学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用简洁的语句。
生:风卷茅草。
师:风卷茅草。好请坐。来这位男生你来。
生:南村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忍心如此面对着我当盗贼,公然抱着茅草到竹林里去,我叫的口燥也叫不回来,只能回到屋边,拄着拐杖叹息。
师:刚才的同学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
生:驱逐盗草。
师:驱逐盗草。好,再请一位同学。哪位同学?来这一组。
生:我觉得第三节主要讲了他家里的情况,比如说他的儿子,他房子的破裂,晚上睡觉雨都打进来了,生活非常艰苦,受苦受冻。
师:比较概括,用一个字说一下。
生:比如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个娇儿恶卧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再比如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因为当时安史之乱,由于局势混乱,所以睡不好觉,一直是长夜沾湿到天亮。
师:那么这一小节我们怎么来概括。
生:用文中的“长夜沾湿”。
师:长夜沾湿。非常好,第四段。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杜甫扩大的胸怀,他自己受冻,在这样的处境还能想到天下的百姓,这种博大的精神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才有。
师:那么用文中的话概括。
生:这里是幻想,所以不能像前面一样概括景致一般,所以,“表达心愿”。
师:“表达心愿”。非常准确,这四个小节哪一个情景让你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情景。最能说出作者的心情,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一组,来说一说。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节,我觉得它里面用了对比的方法。他从自己的无力和孩子的霸道。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当时的那种无力和软弱吧。
师:对这一段作者形象的理解,带有想象很好。我们再请,这一组。
生:我喜欢的是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体现了作者一种伟大的一种抱负,现在住的是一种艰苦的环境,是茅草屋,但是,心系着天下的寒士,表达了一种胸襟。
师:你头脑中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一个伟大的胸襟。
师:这个伟大是指?唤起你的一种具体的词语概括。是高大的形象吗?
生:忧国忧民,比较沧桑的胸襟。
师:忧国忧民,能不能在说具体一点。用我们直观的印象。
生:身材怎么样?
师:身材消瘦。我们再自由的把诗歌放声读一读。开始。
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好,刚才我们大家又把诗歌自由地朗读了一遍。如果我们一边读一遍思考使诗歌丰满,走向深刻。现在我们再读一遍,找一找诗中有没有背景提出来?
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和老师来交流一下,你来读一读。
生:据我所知,作者在写作的时候40多岁,人到中年,诗中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是真的大吗?
师:好,你真会思考,第二个问题。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为什么不把布衾比作冰而是比作铁。他用意何在。
师:冰字是吧?
生:铁字,
师:为什么不用冰?是吧?这个问题也很有价值。还有吗?
生:正如诗歌所说,杜甫一向心胸开阔,为什么把偷他茅草的孩子叫做盗贼呢?
师: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把偷他茅草的孩子叫做盗贼呢?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之所以说他老,可以从下面这点说明。“长夜沾湿”说明经常忧愁,如果他一直忧愁的话就显的十分衰老,应该说是内心压抑所形成的老态。
师:心里面有苦楚,还有吗?你来说。
生:就刚才那位同学我接下去说,虽然当时的局势十分险恶,杜甫有时忧国忧民的人,可能不光是当时的局势,可能内心显得悲哀,可能心态上使得他显得老。
师:好,说的不错我们诗歌是个性化的,诗歌往往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且诗歌语言简练,所以读诗往往使人陷入迷惘。但是,刚像同学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理念,诗文非常近,这样就容易理解,无疑走到大道,打开一扇大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歌中有没有暗示出什么?哪个词语。
生:“丧乱”
师:“丧乱”这个词语,“丧乱”指的是?
生:安史之乱指的的是唐朝和当时的一个少数民族叫做安禄山的,他为了抢夺皇位,而发生的一次病变,当时杜甫正在成都的草房,他听到这件事感到非常气氛。所以“自经丧乱少睡眠”。
师:好,说的很好。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反抗朝廷的战争,这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从此走向分裂,我们说两件事情,一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多倍,一元钱的三四倍才能买到一斤米,杜甫创作的诗在这个时期,我们一起看看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出示PPT】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经历者,同时更是受害者,因此他丢了官,失了意,坐了牢,冒死出逃之后又无以为生,只得忍气吞声,忍痛割爱,不远千里举家从中原到四川成都,在成都一个叫浣纱溪的地方暂住下来,即使要盖一个简陋的草屋他也是东街西凑,费劲周折不容易才盖起了一个勉强遮风避雨的的茅屋,一阵狂风又把这居所给毁了,面对吹掉的茅屋,面对风起,茅屋飞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儿忍冻挨饿,那种难堪,那种无奈。以前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迈的语气。满怀理想,满怀才情。却不能面对如此的境况,何等无奈。正是在这穷困潦倒的艰苦环境下,长夜难眠,老泪纵横,沾着自己的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说到这里,我们再想想,为什么自己的茅草被孩童偷走,杜甫要骂他们盗贼。为什么布衾又冷又硬像铁一般,茅草在我们眼中分文不值钱,但是在当时的杜甫眼中?你来说说?
生:他的处境非常悲惨,好不容易筹集来的茅草觉得非常珍贵所以自己的茅草被孩童偷走,杜甫要骂他们盗贼。
师:生活条件者十分的艰苦,所以布衾又冷又硬,如果用“冰”只有冷,“铁”还有硬,多年未洗,那么老师在这补充一点,大家在翻译“娇儿”的时候怎么理解?“娇”我们组一个词,什么?
生:娇贵。
师:娇惯儿?杜甫有条件娇惯儿吗?
生:娇柔,娇弱
师:娇柔,娇弱。也很到位。还有吗?
生:娇瘦。
师:娇瘦。很形象。能不能叫娇气?小孩有条件娇气吗?
师:我可怜的娇儿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样表达了杜甫对儿子的一种爱吧。
师:是一种爱。
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指对儿子的爱意,而且面对着儿子恶卧踏里裂心里十分心疼。自己又无能为力,可以看出对自己的的愧疚和对世俗的厌恶。
师:你走进了一个中年父亲的心里,在这里杜甫百感交织,那是这样,假如我们自家的茅屋被狂风暴雨吹跨,我们的心里又会怎么样。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我们先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深入其境,请大家想我们现在就是杜甫,我们住在一个十来平米简陋的茅屋,白天是风大作,茅草飞飏,茅屋飘摇,晚上又是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家老小在漆黑茫茫的黑夜中,苦苦的煎熬着,这时候,一件最可怕的事实,请大家自己理解,谁来说说看。
生:我渴望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由一个温暖的家,不要有风雨。
师:那就是安得广厦好几间,大庇全家俱欢颜。合理吗?但是此时此刻,杜甫心里又想到了什么?那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他想到了自己吗?
生:没有。
师:想到什么?
生:天下。
师:对自己屋破,可他却想到的是?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虽然自家破坏惨烈。但是他心里想的仍然是?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虽然自己是穷困潦倒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心里想的还是?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不错,为了天下百姓俱欢颜,竟然发出了如此的呼号。
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就是杜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的人奉为至理名言。而杜甫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亦兼济天下”。所以我们称为他为“诗圣”。难道他创作了1400多首诗,难道就是他的艺术水平,他的至尊境界,你来说说。
生:他有博大的胸怀,还有一个仁心。
师:他有博大的胸怀,还有一个仁心。我们学到这里,我们在回到诗里,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诗。我们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老师读完之后,我会做一个点评。老师读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在哪里?甚至可以说说你的主意。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对大家对我的鼓励我说声谢谢,但是我更想知道同学们对我指出的不足。谁来?
生:我觉得老师读的相当好的,第三节老师读到裂的时候非常有感情,体现出晚上很艰苦,第二节“归来倚仗自叹息”老师更富有感情让我们有着一种悲伤的心情。
师:她说出了老师读古诗的变化。
生:老师的面部表情特别多,度出了杜甫的内心思想。到第四节“安得广厦千万间”老师的声音的又提起来了,最后一句的重复更是内心的高潮。表现了壮烈的情怀,表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态。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前面三节讲的是环境凄凉,后面一节抒发感想。应该怎么样“扬”在结束之前我们再读一读这篇课文。让我们站起来读好不好?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好,请坐下。杜甫的诗我们今天学过了,但是杜甫的精神却留给我们很多。要结束之前,我们说也许通过这么一堂课,我不能给同学更多的知识。但是,我想说的师读诗就是服人,经典的优秀的古典作品给了我们精神的服务,最后祝愿大家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的人生因此而点亮,好吗?今天就上到这,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片段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还有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片段。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片段,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片段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上次布置了同学们回去预习,查找有关杜甫的作品。生:学生背诵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背景和作者的掌握。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欣赏动画FLASH诵读,把握其中的情感。
生:(欣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饱含感情在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等。
生:齐读。
师:请几位同学朗读一下,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生读。
师:结合课文,疏通文义,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四幅图画,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叙事 抒情
秋风破屋 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圣杜甫) 推已及人
顽童抱茅 叹
心忧天下
屋破难眠 忧
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 愿
以上内容来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片段。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教学实录)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板书)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教后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者又以杜甫草堂楹联,古人郑思孝题诗,当代伟人朱德、郭沫若题词为导引,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
朗读、体味、讨论。
1、朗诵: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变教知识为教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布置预习,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⑵ 预习课后练习,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
⑴ 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⑵ 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⑶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一、出示名言警句,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屈原的画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根据你的理解,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生答)这是著名的关心人民疾苦的句子。从古到今关心人民疾苦的数不胜数,有屈大夫屈原、诗圣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代的孔繁森等。(边讲边出示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看插图,你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五、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询问学生:“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六、整体感知
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现实 自己
群童抢茅 推 关 忧
无可奈何 己 心 国
及 民 忧
长夜沾湿 人 生 民
忧思不绝
理想 祈盼广厦 天下寒士
七、再读全诗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山西民歌中有“唐朝师生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读全诗:
1、教师范读(富有感情的吟诵),并投影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和重、拖音。
2、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
3、学生共同朗读。
八、能力拓展
如果有时间,请同学们根据1、2段,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
九、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现实 自己
群童抢茅 推 关 忧
无可奈何 己 心 国
及 民 忧
长夜沾湿 人 生 民
忧思不绝
理想 祈盼广厦 天下寒士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态炎凉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
“俄顷”两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度到了诗歌的结尾。
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下子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包含着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情绪。“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
“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
六、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七、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附板书
叙事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
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这篇文章不好学,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 《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三)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句容市行香中学 李菊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深读探究诗歌中描绘的“安史之乱”之下,天下人的生活场景(即对“诗史”的研读),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穷年忧黎元”的诗中圣哲形象(即对“诗圣”的研读)。
【学习重点】
通过深读文本,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学习方法】研读探究 对话 诵读
【学习准备】 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1、一提到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不是会有与他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提示:积累的重要性,积累作品、人物的生平知识,后人的评价等;注意引导学生走向本节课的切点。
生成反馈:学生对杜甫总的印象的确集中在这两个词上,可见从这两个词入手的确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个切口。
两个尊称的板书。诗史 诗圣
2、哪位同学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那是最好不过了。
生说,教师评价,板书。
预设:诗史,是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是指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诗圣,是对杜甫的评价,是指他是诗人中的圣哲。
生成反馈:从发言的几个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诗圣”的理解都是从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角度来谈的,这一点可以为课末的总结照应,这个照应拉的有点长,教师要把握好。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后期作品中的名篇,我们单从诗歌题目来看,你认为它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和诗人情怀了吗?
注意:这个问题最终的问法要根据前面学生对“诗史”“诗圣”这两个词的理解来组织。
对话引导:分析题意——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从题目来看,似乎只是说了一件平常事,下面我们到诗中读读品品,品品读读。
2、深读,窥见历史。
(1)《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史——史,记事者也。从题目中看到的这件平常事,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引导激励:杜甫是一个以诗写史的高手,我们如果能从诗句中解读出当时的历史现状,那就是以诗解史的高手。研读诗歌,做好批注,思考后和学习伙伴交流,看看哪一组窥见的历史与当时的史实是最接近的。
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引导。
预设:这部分是全课的重心,解读的点是:杜甫生活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天下百姓生活同样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注意根据学生的品读引导评价,深入启发,指导朗读。
生成反馈:学生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关键字,教师对课堂生成要学会取舍,尤其是赛课的时候。
(2)出示《旧唐书》中的内容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
预设:1、尽量挖掘资料的价值,在证明教学内容的同时,若能拓展,延伸是最好的;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以诗记史,一般是从常人凡事入手,诗里藏乾坤”;
3、杜甫的诗是写个人,也是写天下。
生成反馈:学生能体会到杜甫诗歌的内容与《旧唐书》的记载有吻合之处,也能感知到史书记载比较宏观,杜甫诗歌的记录从生活实际,从个人生活出发。更有学生提到,史书可能是事后补记,诗歌是即兴书写,所以感情会更浓烈些。教师要注意引导,并适时出示预设的资料,对学生鼓励、肯定。
出示:《环溪诗话》评杜甫的诗:“常人作诗,但说的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谓妙矣。
(3)杜甫及当时天下百姓的这一生活现实状况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补充介绍安史之乱,由学生说说,教师补充。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更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这个一生秉承“儒家思想”担着“穷年忧黎元”使命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备受生活的碾压和荼毒,可这根苦藤上却在历史的剥离中结出了一枚壮硕的果实——诞生“诗史”。
(4)杜甫写诗也是为了像史官一样记录历史吗?
预设:诗歌言情。学生根据前一环节的深度应该能体会到诗人流露的情感。
3、诵读,体验情怀
(1)你认为这首诗歌哪些诗句清晰而强烈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预设:引导学生转移学习内容,过渡到最后抒情段的品读。
(2)品读诗句,细细体悟,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最后一段是一个情感的跳跃段,前面表面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对自己处境的忧叹,最后一段从“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字字句句都是对百姓生活的祈求,把我放在了最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在了段末,思想和情感的用意可见一斑。其中“安得”“呜呼”“何时”这些词也表现出对这种理想生活不能实现的哀叹。
生成反馈:以上的预设,学生大多能体会到,教师把学生零碎的体会要串联起来,注意“突兀”这一词的引导,古今异义造成了理解的偏差。
(3)最后一段的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学生归纳经验,教师板书。
1、给情感找到落脚点;
2、语速的调整,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
3、假想角色,转换身份;
4、配乐,重复语句,态势语等
教师示范朗读,补充朗诵方法。
借鉴方法,学生组内诵读。
齐诵。
预设:通过轻重缓急,拖沓重复,配乐态势等方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读懂到懂读,这是一个质变,是一个进进出出的过程。只是最后的时间没有把握好。
附:板书设计
个人 天下人(忧愁、希望、无奈)——博大胸怀
诗圣
小事 天下事(动荡、困窘)——安史之乱
诗史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诗歌翻译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板书体现)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五)问题探究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学生小组讨论)
(六)情感升华
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搜集杜甫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认真品味后做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