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一等奖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一等奖

1、《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一等奖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己重新取了一个名字,以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他同他的姐姐道别,和女儿会合,并随同女儿一道离开,想去荣誉够不到他的地方。

但这没有成为一次惬意、自在的旅行,接下来,课文第4、5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逃离过程中发生的事——他被发现了。首先是同行的路人认出了这个伟大的作家,然后,警察、所有的公职人员、家人、记者们追踪上了他,鲜花、掌声、逃不掉的荣誉追上了他。然后,疾病也追上了他,死亡也追上了他。

课文第6、7段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托尔斯泰去世前的情景。死前,他终于达到了自己追求的境界——荣誉和物质都不能靠近的生活。在穷困的阿斯塔波瓦车站,记者、好奇者、密探和警察及宪兵、神父、官员等再也无法进入这个追求自由的伟人的生活。他向自己的女儿传达了自己最后的思考,将所有人拒之门外。

至此,行文线索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离家出走—和姐姐道别—被行人发现—被众人包围—在阿斯塔波瓦车站病倒——离去。

第8~10段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作者通过描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将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集中而完整地展示出来,展示了一个令全人类骄傲的作家孤寂而伟大的灵魂。这样一个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舍弃常人难以舍弃的东西——荣誉、优渥的物质生活,他正视生命的本质并努力地克服人类固有的局限,从而走向至善的境界。

二、领会传记散文的写作特色

1.紧扣中心,以小见大

在写作名人传记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材料太多,无法选择。太多的材料容易淹没观点,使得人物形象反而不容易突出。则严格选材,紧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能展现托尔斯泰精神风貌的事件被着重叙述,比如特别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时带的东西——日记和笔,而闲杂人等则一笔带过。作为一个“人类的人”,在他最后的日子,一定还有一些更有意义的大事,但是作者抛弃了其他材料,集中讲述托尔斯泰如何远离人群的过程,以小见大,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使托尔斯泰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而且很具有精神的感染力。

2.主观色彩浓厚,感情充沛

虽为名人传记,但实则“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者实际是借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人生和荣誉的看法。因此和一般追求客观实际不敢稍加点评的名人传记不同,感情非常充沛,甚至可以说,作者写作的时候其实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融进了这一伟人的生命中。比如作者说:“两个苍老衰弱的人一起坐在宽厚的僧侣们中间,因安宁和孤独而具有幸福的表情。”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欣慰之情。当写到“他已经被包围了,他已经被围住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时,我们能读出作者的心痛和愤怒。富于感情的语言也是感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3.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深奥而富于哲理

作为传记散文,叙事性非常强。作者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将一件普通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以第1、2段为例,这两段讲述的是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前因后果,文章没有从“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开始,而是细致、生动地描述托尔斯泰离开家时神秘而惹人怀疑的情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才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导火线——妻子翻查他的文件。相对于生动的叙事,文章的议论对学生而言有些深奥,在理解上要稍微予以点拨。深奥的议论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的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崇高的话题:摆脱人类固有的局限,做一个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人,做一个自由的人。

三、重点语句分析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

理解了托尔斯泰为什么是“小偷”,就能理解托尔斯泰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因为在自己的家里,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同时,“像一个小偷一样”也说明托尔斯泰非常小心谨慎,一定要保证行动的成功。“生活的监狱”也是这个意思,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世人所给的荣誉禁锢了他的生活,所以他只能选择离开,这样才能回到自己,而不是众人眼中顶礼膜拜的托尔斯泰。

2.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最后的有生之日。

离家出走不是“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但是正因为年事已高,所以他不愿意再在众人的崇拜中生活,世俗所尊奉的一切,荣誉、鲜花、掌声,对他而言,远比不上依照自己内心意愿生活来得重要。他喜欢的不是孤独和平静,而是孤独和平静所意味的生活:安静,不被人打扰,不被荣誉左右。

3.列夫·托尔斯泰,他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托尔斯泰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

名字也和他的钱、房子、荣誉一样,是属于公众的东西,这个名字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代表着成功、荣誉和掌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光环,在光环的笼罩下托尔斯泰已经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所以他决定抛弃这个名字,也就是重新做自己,不再在公众的注视下生活。

4.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有霉味,充满了污浊的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

只有贫乏的物质生活可以将他与那个被顶礼膜拜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区分开,这个低矮、贫穷的小房间可以实现托尔斯泰的理想: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回到自己。

5.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

“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托尔斯泰是人类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是相对大多数普通人,托尔斯泰摆脱了人类自身所固有的局限,追求本真的自己,所以是“人类的人”。

6.他的生活成为人类一种崇高的传奇,而他的斗争违反本意地成为我们的和每个世代的一个榜样。

托尔斯泰对荣誉的舍弃、对自由的捍卫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所以说他的生活是一种“崇高的传奇”。托尔斯泰斗争的本意是希望安静、不被打扰地生活,不希望做任何人、任何时代的榜样,不希望被顶礼膜拜,不希望被荣誉所困,但是他的斗争更凸显了他伟大的人格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所以违反他的本意成为世人敬仰的目标。

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作业。

2、《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己重新取了一个名字,以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他同他的姐姐道别,和女儿会合,并随同女儿一道离开,想去荣誉够不到他的地方。

但这没有成为一次惬意、自在的旅行,接下来,课文第4、5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逃离过程中发生的事——他被发现了。首先是同行的路人认出了这个伟大的作家,然后,警察、所有的公职人员、家人、记者们追踪上了他,鲜花、掌声、逃不掉的荣誉追上了他。然后,疾病也追上了他,死亡也追上了他。

课文第6、7段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托尔斯泰去世前的情景。死前,他终于达到了自己追求的境界——荣誉和物质都不能靠近的生活。在穷困的阿斯塔波瓦车站,记者、好奇者、密探和警察及宪兵、神父、官员等再也无法进入这个追求自由的伟人的生活。他向自己的女儿传达了自己最后的思考,将所有人拒之门外。

至此,行文线索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离家出走—和姐姐道别—被行人发现—被众人包围—在阿斯塔波瓦车站病倒——离去。

第8~10段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作者通过描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将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集中而完整地展示出来,展示了一个令全人类骄傲的作家孤寂而伟大的灵魂。这样一个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舍弃常人难以舍弃的东西——荣誉、优渥的物质生活,他正视生命的本质并努力地克服人类固有的局限,从而走向至善的境界。

二、领会传记散文的写作特色

1.紧扣中心,以小见大

在写作名人传记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材料太多,无法选择。太多的材料容易淹没观点,使得人物形象反而不容易突出。则严格选材,紧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能展现托尔斯泰精神风貌的事件被着重叙述,比如特别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时带的东西——日记和笔,而闲杂人等则一笔带过。作为一个“人类的人”,在他最后的日子,一定还有一些更有意义的大事,但是作者抛弃了其他材料,集中讲述托尔斯泰如何远离人群的过程,以小见大,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使托尔斯泰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而且很具有精神的感染力。

2.主观色彩浓厚,感情充沛

虽为名人传记,但实则“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者实际是借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人生和荣誉的看法。因此和一般追求客观实际不敢稍加点评的名人传记不同,感情非常充沛,甚至可以说,作者写作的时候其实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融进了这一伟人的生命中。比如作者说:“两个苍老衰弱的人一起坐在宽厚的僧侣们中间,因安宁和孤独而具有幸福的表情。”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欣慰之情。当写到“他已经被包围了,他已经被围住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时,我们能读出作者的心痛和愤怒。富于感情的语言也是感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3.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深奥而富于哲理

作为传记散文,叙事性非常强。作者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将一件普通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以第1、2段为例,这两段讲述的是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前因后果,文章没有从“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开始,而是细致、生动地描述托尔斯泰离开家时神秘而惹人怀疑的情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才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导火线——妻子翻查他的文件。相对于生动的叙事,文章的议论对学生而言有些深奥,在理解上要稍微予以点拨。深奥的议论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的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崇高的话题:摆脱人类固有的局限,做一个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人,做一个自由的人。

三、重点语句分析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

理解了托尔斯泰为什么是“小偷”,就能理解托尔斯泰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因为在自己的家里,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同时,“像一个小偷一样”也说明托尔斯泰非常小心谨慎,一定要保证行动的成功。“生活的监狱”也是这个意思,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世人所给的荣誉禁锢了他的生活,所以他只能选择离开,这样才能回到自己,而不是众人眼中顶礼膜拜的托尔斯泰。

2.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最后的有生之日。

离家出走不是“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但是正因为年事已高,所以他不愿意再在众人的崇拜中生活,世俗所尊奉的一切,荣誉、鲜花、掌声,对他而言,远比不上依照自己内心意愿生活来得重要。他喜欢的不是孤独和平静,而是孤独和平静所意味的生活:安静,不被人打扰,不被荣誉左右。

3.列夫·托尔斯泰,他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托尔斯泰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

名字也和他的钱、房子、荣誉一样,是属于公众的东西,这个名字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代表着成功、荣誉和掌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光环,在光环的笼罩下托尔斯泰已经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所以他决定抛弃这个名字,也就是重新做自己,不再在公众的注视下生活。

4.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有霉味,充满了污浊的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

只有贫乏的物质生活可以将他与那个被顶礼膜拜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区分开,这个低矮、贫穷的小房间可以实现托尔斯泰的理想: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回到自己。

5.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

“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托尔斯泰是人类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是相对大多数普通人,托尔斯泰摆脱了人类自身所固有的局限,追求本真的自己,所以是“人类的人”。

6.他的生活成为人类一种崇高的传奇,而他的斗争违反本意地成为我们的和每个世代的一个榜样。

托尔斯泰对荣誉的舍弃、对自由的捍卫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所以说他的生活是一种“崇高的传奇”。托尔斯泰斗争的本意是希望安静、不被打扰地生活,不希望做任何人、任何时代的榜样,不希望被顶礼膜拜,不希望被荣誉所困,但是他的斗争更凸显了他伟大的人格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所以违反他的本意成为世人敬仰的目标。

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作业。

3、《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教案及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

二. 重点、难点:

《列夫·托尔斯泰》

1. 学习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 了解作者茨威格,了解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再塑生命》

1. 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 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 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4. 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 新课讲授:

(一)《列夫·托尔斯泰》

1. 字词:

胡髭(zī) 长髯(rán) 鬈(quán)发 黝(yǒu)黑

滞(zhì)留 炽热(chì) 愚钝(dùn) 禁锢(gù)

轩(xuān)昂 犀(xī)利 侏儒(rú) 盎(àng)然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 锃(zèng)亮 甲胄(zhòu)

粲(càn)然

滞留:停留不动。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的。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2.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3.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4. 深入剖析:

(1)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说说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二)《再塑生命》

1. 字词掌握

搓捻(cuō niǎn) 觅(mì)食 惭愧(kuì) 譬(pì)如

栖(qī)息 小憩(qì) 遨(áo)游 冥思遐(xiá)想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光无语的世界里,成为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的生活下来了,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3. 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课文一共写了三件事:①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③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2)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热爱和感激。

(3)读了,你认为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莎莉文老师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 问题探究

(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2)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5. 小结

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教学设计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基础训练

1. 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 搓捻(cuō niǎn) 恍然(huǎnɡ) 迁徙(xǐ) 钥匙(yuè)

B. 绽开(zàn) 譬如(pì) 觅食(mì) 预兆(zhào)

C. 截然(jié) 繁衍(yán) 喷水(pēn) 利爪(zhuǎ)

D. 涨红(zhànɡ) 筑巢(cáo) 遨游(ào) 栖息(qī)

2. 下列句子中出现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绵簇,美不胜收。

B. 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雨,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楞了片刻。

C. 直到有一天,抵档不住那繁花满枝、香味扑鼻的含羞树的绣惑后,才克服了……

D.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侵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3. 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冥思遐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袤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_______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_______,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 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 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 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 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5. 下列句子中未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B. 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6.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

A. 老师的帮助,使我认识到了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

B. 新近落成的首都博物馆,以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了成群结队的参观者。

C.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研究日益庞大的宠物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管。

D.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赛场上运动员正常发挥的关键。

(二)综合性学习

7.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分别选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除课本节选的内容外,你还了解这些古典名著的其他内容吗?请从这三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所选名著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该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所选名著:_________________

人物①:________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______

人物②:________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______

8. 调整下列语句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将调整后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B.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C.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D.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9. 仿照下面的例句,按照所给的提示,发挥想像,续写句子,表达你对美的感受。

例句: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仿写:农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 “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特·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答: 。

11. 下面是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年份 1999年 2003年 2005年

图书阅读率 60.4% 51.7% 48.7%

网上阅读率 3.7% 18.3% 27.8%

(1)从表中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调查结果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文段一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2. 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这样开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综合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6. 文中②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爱”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爱”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⑤处莎莉文小姐对“爱”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致爱丽丝

人们聚集在像宫殿一样的大厅里,一场盛大的圣诞宴会和舞会正在进行。大厅四周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带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衣香鬓影,舞姿翩翩,人们快乐的笑声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

可是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却与这豪华的舞宴无关。

贝多芬的经典钢琴曲《致爱丽丝》,我们也许都听过。他写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的经历。那一天,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发现了一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贝多芬问。

“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好的老人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来到了雷德尔的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昏暗的房间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心底的激情顿时化作了美妙的声音,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

“不,要感谢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她吧——可爱的小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了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

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

21. 作者明知《致爱丽丝》的诞生与“豪华的舞宴无关”,为什么要用第一段描写舞宴?

22. 雷德尔老人为什么要“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

23. “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4. 请结合故事说明,贝多芬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首乐曲献给爱丽丝?

25. 通观全文,可以看到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26. 对教学设计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展现了小爱丽丝美丽的心灵。

B. 贝多芬充满激情的弹奏,让老人最后一次亲眼看见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

C. 贝多芬记下了乐谱,带着它走遍了世界,《致爱丽丝》才成了经典。

D. 圣诞之夜的豪华舞宴是快乐的,雷德尔老人昏暗的小屋里也涌进了快乐。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D

2. C

3.

(1)指不深入领会,只停留于一知半解;

(2)指某种心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3)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描述或说出;

(4)深入思考,想尽办法。

(5)人的外表;风度。

(6)束缚,限制。

(7)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8)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4. B

5. A

6. D

(二)综合性学习

7. 答案略

8. 答案:C A B D

9. 答案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一种丰富富饶的美。”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10. 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答“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也可)

11. (1)结论:网上阅读率在逐年提高,图书阅读率在逐年下降,2005年首次低于50%。

(2)肯定态度:由于网络具有快捷、信息丰富等优点,吸引了一批读者。比起图书阅读,它的叙述评论更新更快,是大势所趋。 否定态度:网络阅读不能取代图书阅读,图书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网络阅读是文字阅读的一种补充,但对文字阅读的冲击太大不是好事。

(三)阅读

文段一

12. 须发特点 勾画了人物轮廓,突出人物总体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提示:此题可综合全文,根据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

13. 分三层:第一句,总写须发特点,二、三句,具体写须、眉、发,四、五句,总写,多角度描写。

14. 比喻。突出了须发的浓密。

提示:抓住“植被”、“空地”二词加以分析即可。

15. 直接描写、比喻、比喻夸张连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提示:抓住文中关键的或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品味。

文段二

16. 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提示:此题可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理解的用意及含意。

17. 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提示:此题可结合后文分析语句所揭示的含意及发展层次。

18. 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文意揣摩人物心理意图的能力。

19.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将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20. 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文段三

21. 反衬圣诞之夜贝多芬、爱丽丝和雷德尔老人的清苦。(舞宴的豪华与贝多芬、爱丽丝和雷德尔老人的清苦形成对比)

22. 因为他终生热爱大自然,觉得不再看一眼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23. 用神父的拒绝与贝多芬的帮助造成对比,表现神父的冷漠,反衬贝多芬的善良。

24. 爱丽丝在圣诞夜的寒风中为垂死的邻居奔走求助,让老人得到了满足,也让贝多芬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她善良可爱,如同天使一样。

25. 贫穷孤独(充满苦难),高傲,善良(乐于帮助穷人),心底充满激情,极富艺术才华,给世界创造了永久的欢乐。

26. D

4、《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4.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质疑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介绍海伦凯勒,引起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海伦凯勒,设问:是什么原因让她成为有如此杰出成就的伟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分读课文,余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下列词语: 企盼 迁徙 繁衍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

3.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研讨课后练习三

(2)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3)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1)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刁;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2)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3)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第二课时

一、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二、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学生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研讨课后练习二。

(2) 研讨课后练习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参阅《三点一测》)

3.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土。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教师提示: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一一《命运交响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5、《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 繁衍(yan3) 迁徙(xi3)觅食(mi) 惭愧(kui4) 譬如(pi4)栖息(qi1) 小憩(qi4) 遨游(ao2)花团锦簇(cu4) 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6、《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周星期二)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作业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钝()锢()尴()

带()纯()涸()滥()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you3()黑xuan1()昂xi1()利

侏ru2()酒si4()chi4()热

can4()然长ran2()han4()首低眉

广mao4()无垠an4()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八.课后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课后记录:

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位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安妮莎莉文,并且了解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这节课我们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生活,去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

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一是海伦凯勒的学习。那么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解决:莎莉文老师用了哪些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教育这个特殊的残疾儿童海伦凯勒的?海伦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地狱走向天堂的呢?

下面我们先看看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讨论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配问题]

【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我识字?哪些词语反映出我学会拼写单词的过程和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的§6—§7,划出写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句子,逐句分析并板书)

2.当我“杯”“水”不分时,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我认识水的?当时我的感受如何?(指导学生看课文的§8—§13,明确:带我到井房让我亲身感受水,我的感受从书中划出关键词并板书)

3.莎莉文老师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请概述这件事,从此我对大自然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指导学生看课文的§14—§21,明确: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我自己感受到了自然的真实面目,它有美好,也有残酷。板书]

这一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也看不见,却能感受到如此美的世界呢?

[明确:心中有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心去感受我们看到的世界。]

4.在第三段中找出作者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明确:艰辛而美妙]文中有几处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含义。[明确:§27和§38,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到她带来的甜蜜。]

【板书】: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 敬爱与感激 海伦凯勒

游戏中教单词 兴趣、模仿拼写、自豪

井房中让我感受水 恍然大悟、理解奥秘、唤醒灵魂、启发新思想

带我走进大自然 感到自然美好和残酷

引导我懂得“爱” 艰辛、感觉到爱在穿梭

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并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海伦一步一步从黑暗沉寂的世界里解救出来。小海伦也是一个好学、聪颖、敏锐、坚强的儿童,她克服自身的困难,不畏艰辛地学习,最终告别了黑暗,获得了心灵的光明。

三、下面还有两道附加的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文题“再塑生命”有什么丰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谁再塑了谁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指:

(1)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感悟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用此为题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析课文,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作者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用心去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把自己的感受写成500字的读后感。

++++++++++++++++++++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繁衍迁徙觅食惭愧譬如栖息小憩遨游花团锦簇冥思遐想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塑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第二周星期四)

五、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六、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七、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八、布置作业

1、 研讨与练习一

2、 搜集身边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的事迹,你准备向他们学习什么?

课后记:学生对人物的命运感受比较深。但是对残疾人的生活了解不多,感受不深,虽然老师用小游戏来加深理解,但是还是有待提高。

8、《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钝()锢()尴()

带()纯()涸()滥()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you3()黑xuan1()昂xi1()利

侏ru2()酒si4()chi4()热

can4()然长ran2()han4()首低眉

广mao4()无垠an4()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9、《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8* 列夫托尔斯泰

1.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黝黑(yǒu)滞留(zhì)

愚钝(dùn) 禁锢(gù)

轩昂(xuān) 犀利(xī)

粗糙(cāo) 甲胄(zhòu)

鬈发(quán) 绺(liǔ)

尴尬(gāngà) 藏污纳垢(gòu)

广袤(mào) 颔首低眉(hàn)

黯然失色(àn)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