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的力量三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

《团结的力量三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团结的力量三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

1、团结的力量三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团结意识。

4.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并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准备:

筷子、生字卡、录音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淘.教.案.网):

第一课时

一、实验激趣

1.出示筷子,让学生分组先试着折断一根,再将四双筷子捆扎在一起让学生折断。

2.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3.师述: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一根筷子折断,可是都没有把捆扎在一起的四双筷子折断,大家开动脑筋分析了出现这两种结果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我们实验相似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音:长(zhǎng)老折(zhé)断搀(chān)扶

3.同桌互相读,互相检查。

4.小组中分段读。

5.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文讲农夫的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农夫很伤脑筋,于是请来了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用折筷子的办法教育他的儿子。)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找出生字词,自由识记。

2.认读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识记生字字形。

(1)采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

尤—忧 快—筷 弟—递 困—捆 张—涨

(2)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忆:

优—忧

4.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将它们添加到“我的词语库”中。

5.指导书写会写字:忧、筷、递、折、绳、捆。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案《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团结的力量》教案》,来自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农夫请教长老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讨论。

(1)他们的父亲为什么很伤脑筋?“此”是指什么?(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互不相让:兄弟之间谁都不谦让。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解决。开交:解决,结束。交:纠缠、相错。

(2)老父亲为什么日夜担忧?“这事”指什么事?(八个儿子自己只顾自己,像一盘散沙。)老父亲担忧什么?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齐读。

三、理解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

2.交流讨论。

(1)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折筷子。)

(2)在折一根筷子时,儿子们说了什么?

(3)八根筷子同时折时,儿子们是什么表情?

(4)为什么一根筷子轻轻一用力就折断了,而八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呢?

(5)这时候农夫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用“——”画记有关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夫说的话的理解。

3.齐读。

4.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吗?

四、发散思维,感悟课文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儿子们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2.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创作《团结的力量》的下篇并讲给大家听。想象:八个儿子亲亲热热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后,他们会怎样做?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团结力量大,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老师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因为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3.欣赏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团结的力量》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或格言,和同学交流。

2、团结的力量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团结意识。

4.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并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准备:

筷子、生字卡、录音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淘.教.案.网):

第一课时

一、实验激趣

1.出示筷子,让学生分组先试着折断一根,再将四双筷子捆扎在一起让学生折断。

2.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3.师述: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一根筷子折断,可是都没有把捆扎在一起的四双筷子折断,大家开动脑筋分析了出现这两种结果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我们实验相似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音:长(zhǎng)老折(zhé)断搀(chān)扶

3.同桌互相读,互相检查。

4.小组中分段读。

5.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文讲农夫的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农夫很伤脑筋,于是请来了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用折筷子的办法教育他的儿子。)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找出生字词,自由识记。

2.认读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识记生字字形。

(1)采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

尤—忧 快—筷 弟—递 困—捆 张—涨

(2)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忆:

优—忧

4.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将它们添加到“我的词语库”中。

5.指导书写会写字:忧、筷、递、折、绳、捆。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案《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团结的力量》教案》,来自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农夫请教长老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讨论。

(1)他们的父亲为什么很伤脑筋?“此”是指什么?(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互不相让:兄弟之间谁都不谦让。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解决。开交:解决,结束。交:纠缠、相错。

(2)老父亲为什么日夜担忧?“这事”指什么事?(八个儿子自己只顾自己,像一盘散沙。)老父亲担忧什么?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齐读。

三、理解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

2.交流讨论。

(1)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折筷子。)

(2)在折一根筷子时,儿子们说了什么?

(3)八根筷子同时折时,儿子们是什么表情?

(4)为什么一根筷子轻轻一用力就折断了,而八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呢?

(5)这时候农夫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用“——”画记有关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夫说的话的理解。

3.齐读。

4.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吗?

四、发散思维,感悟课文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儿子们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2.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创作《团结的力量》的下篇并讲给大家听。想象:八个儿子亲亲热热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后,他们会怎样做?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团结力量大,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老师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因为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3.欣赏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团结的力量》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或格言,和同学交流。

3、三年级语文《25团结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4.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并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准备:

筷子、生字卡、录音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激趣。

1.出示筷子,让学生分组先试着折断一根,再将四双筷子捆扎在一起让学生折断。

2.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3.师述: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一根筷子折断,可是都没有把捆扎在一起的四双筷子折断,大家开动脑筋分析了出现这两种结果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我们实验相似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音:长(zhǎng)老 折(zhé)断 搀(chān)扶

3.同桌互相读,互相检查。

4.小组中分段读。

5.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文讲农夫的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农夫很伤脑筋,于是请来了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用折筷子的办法教育他的儿子。)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找出生字词,自由识记。

2.认读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识记生字字形。

(1)采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

尤—忧 快—筷 弟—递 困—捆 张—涨

(2)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忆:

优—忧

4.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将它们添加到“我的词语库”中。

5.指导书写会写字:忧、筷、递、折、绳、捆。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农夫请教长老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讨论。

(1)他们的父亲为什么很伤脑筋?“此”是指什么?(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互不相让:兄弟之间谁都不谦让。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解决。开交:解决,结束。交:纠缠、相错。

(2)老父亲为什么日夜担忧?“这事”指什么事?(八个儿子自己只顾自己,像一盘散沙。)老父亲担忧什么?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齐读。

三、理解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

2.交流讨论。

(1)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折筷子。)

(2)在折一根筷子时,儿子们说了什么?

(3)八根筷子同时折时,儿子们是什么表情?

(4)为什么一根筷子轻轻一用力就折断了,而八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呢?

(5)这时候农夫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用“——”画记有关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夫说的话的理解。

3.齐读。

4.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吗?

四、发散思维,感悟课文。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儿子们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2.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创作《团结的力量》的下篇并讲给大家听。想象:八个儿子亲亲热热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后,他们会怎样做?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团结力量大,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老师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因为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3.欣赏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团结的力量》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或格言,和同学交流。

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有很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要认真准备好教案。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作者简介。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1)“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2)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3)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5)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2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的读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指名读预习任务。

2、“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单元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智慧的或是思考的痕迹。

三、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课件出示)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荒野口笛跳舞狂欢罚站衣裳猜出扬起双臂能够碰触放假墙角狂欢落下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平舌音“猜”,翘舌音“裳、触”,后鼻音“荒、狂、墙、扬”。

“假”是个多音字,本文读“jià”,组词为“放假”,还有一个读音是“jiǎ”,组词为“真假”。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5)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落,荒,笛,舞,狂,墙,假,触,够,猜,扬,臂。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加一加:“艹+洛=落”“⺮+由+笛”“犭+王=狂”。

换一换:“霞”把“雨”换成“亻”就是“假”,“杨”把“木”换成“扌”,就是“扬”。

猜谜语:“舞”的谜语是“四十年隔别,惟一夕相逢”。“带角的虫子”就是“触”。

扩展组词:“荒山墙角能够猜猜双臂”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落”:上面的草字头要写宽一些,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洛”。

“荒”:上下结构,注意上面部分是“芒”,不要在竖折上再多加一点。

“舞”注意中间是四横,不宜写长,要写短一些,下面的部分右面不是“牛”。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三)智慧少年

1、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四、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2、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象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10)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地跳舞、狂欢。(板书:跳舞狂欢跑出来)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出示“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

蜜蜂一来,他们……

(2)(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树林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象声词)

(2)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花儿的家在哪里?(天上)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

读好问句“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着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板书:急急忙忙)

6、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感悟积累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重点难点

1、字词:“纯、晶、圣、忍、帘”的读音;“线、忍、窗、帘”的写法;“湛蓝、明洁”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2)有人说“掬一捧天空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3、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们体会拉萨天空的蓝。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了解拉萨的大致情况。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课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们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分朗读,让学生们自己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老师不教,先让学生们认读,对读错的及时进行指导。

出示

湛蓝,纯净,视线,忍心,蓝晶晶,绝妙,雄伟。

依山而建,圣地,窗帘,映衬,透亮,明洁,对照。

3、初读体会

我的十分钟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先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交流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湛蓝、透亮、高远……)

(5)是的,拉萨的天空是这样的,看一段录像。

三、教学生们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点的样子,摆好点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斜钩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们复习这种字的结构。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品读体会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去享受那与众不同的天空。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1)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2)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品味,学生们读句,谈体会。

A.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B.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天空,手可以摸到天空?)

C.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D.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们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充满魅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理解“圣地的窗帘”。窗帘里面会有什么?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大家持续关注查字典网。

5、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6、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二)

11. 纸奶奶的生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纸奶奶的生日》。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三、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纸的种类、特点、作用,相机完成课前老师发的表格。

2.学生交流时相机理解:恭恭敬敬、慢条斯理等词语。

教师简介“薄铝箔”等词语。

板书:

名称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不怕水

做雨衣、做泳衣

耐热纸

不怕火

炼钢、生物实验都能用上

食用纸

可以吃

做成报纸、书刊,读完后能吃

防锈纸

防锈

包装金属元件、保护其不生锈

速溶纸

快速溶解

包装水泥、制成手帕、餐巾

容器纸

耐高温

制成容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

3.小组合作学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纸,有感情地把相关内容朗读给小组中其他的同学听,大家互相评议。

4.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种纸,其他同学作评价。

5.教师小结过渡:

纸奶奶听着儿女们的介绍,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6.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①出示幻灯片:齐读。

②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纸发展太快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纸奶奶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发明家,想一想,你要发明什么纸,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也可以发明新型房子、桥梁、道路、学习用具等,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呢?

1.了解了课文介绍的6种新型纸的特点和用途。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发明创作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想象发明的物品介绍给家长或小伙伴。

2.预习第12课。

七、板书设计

7、小学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个生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 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 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 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 同座互读,正音。
3. 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 小组读书比赛。
5. 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 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 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8、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jiē

J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9、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母爱的力量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年轻护士用母爱唤醒小女孩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它是任何力量都无法相比的,感受红色高尚的精神品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小女孩苏醒过来的原因。

2. 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这句名言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卡片。

课 型:读中感悟

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从小到大,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母爱?今天我们一起从“快乐读书屋”中感受母爱的力量。

2. 自读自悟,体验情感。

(1)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 小组互读,讨论:是什么原因使一直昏迷不醒的小女孩能够苏醒过来?

(4) 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自由说说读后的感受。可联系文中充满爱心的年轻护士和需要母爱的小女孩的简短而又感人的对话,让学生说说读后有什么感想。

3. 拓展延伸,陶冶情感。

小组自由谈谈生活中的父爱,师爱……在全班说一说,使学生感悟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温暖的人间。

4. 检查识字。

5. 作业:(1)查找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

(3) 阅读《阅读》中相关的文章。

10、三年级语文下册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案 三年级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案

想象力丰富的人脑中的世界肯定很有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很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能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2.编写故事时既要大胆发挥想象,又要使故事符合逻辑,并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

3.先构思出一个能夺人眼球的题目,然后列出作文大?纲,最后根据大纲进行写作。

4.进一步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教学难点:编写故事时既要大胆发挥想象,又要使故事符合逻辑,并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听和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试试看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试着来插上想象的翅膀,编写一个独具创意的童话故事。

二、文题展示

如果母鸡能在天空飞翔,如果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如果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如果蜗牛健步如飞,如果这些动物的经历一定很奇特,它们的故事一定很有趣。

一旦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

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三、写作指导

1.素材选择。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以它为主人公,根据该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方面展开想象。想象的时候要符合动物的特征,如,一般情况下,狮子的形象是凶猛、威武的;老鼠的性格特征是胆小?怕事,但是又很聪明;狐狸的性格特征则是狡猾。因此,在展开故事讲述的时候,要根据动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来设置情节和定位角色。

2.拟题立意。

此次写作没有规定写作题目,因此需要自行拟题。可以直接以形容词+需要描写的动物作为题目,形容词可以是用来描述该动物具有的特殊?能力。如要描写的是母鸡能够在天空飞翔,则可以以能飞翔的母鸡为题目;如要描写?一只个头比树还大的蚂蚁的经历,则可以以个头比树还大的蚂蚁为题。同时,也可以以故事的主要内容或所要表达的主题来拟题,如要写一只会做生意的猴子,故事内容讲的是这只猴子采用了某个妙计从而致富,则可以以致富妙计为题。

3.谋篇布局。

写作时,可以先说说这个动物为什么会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拥有了这种特殊能力,拥有这个特殊能力之后,它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如写能在天空飞翔的母鸡,可以先说一下母鸡在什么情况下会飞上天空,例如可以想象它得到一个专门实现愿望的物品。然后可以想象母鸡长期在地上行走,突然飞上天空之后,那种兴奋的心情,将这种心情写下来。再描写一下在高处看景物和世界的样子。当然,在天空中除了美好的景物之外,还会有危险,如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其他凶猛大鸟的攻击等,遇到这种事情之后,母鸡应该如何应对。比如它克服了困难,向更远的地方飞去;或者是在其他鸟类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然后跟其他鸟一起继续在天空中遨游;也或者是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无论如何写,都要围绕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4.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和想象等手法编写故事。在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时,可以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来体现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四、范文评析

会飞的小乌龟

从前,有一只小乌龟,它每天都快乐地生活着。

清晨,它沿着小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它要给邻居们送信。在这途中,他总会遇到很多事儿。比如:有一朵小花只差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就要开了,小乌龟用嘴巴拱了拱它,噗的一声,小花绽开了笑脸,对小乌龟说:谢谢你!小乌龟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只小蚂蚁正在吃力地搬运一粒芝麻,于是他对小蚂蚁说:蚂蚁弟弟,你坐到我背上来吧!小乌龟的背很宽,小蚂蚁就像坐在了一辆大汽车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家。虽然路上总有很多奇遇,小乌龟却总是羡慕蓝天上的小鸟,它想:要是?我能飞起来该多好呀!这样送信多方便呀!

有一个神仙知道了,就对小乌龟说:既然你做了这么多好事,那我就满足你这个愿望吧!说完,小乌龟的背就咔嚓一声裂开了,后面还长一对大翅膀!小乌龟高兴坏了,激动地对神仙说:谢谢您,谢谢您!

第二天,小乌龟一出家门就飞了起来。它飞得真快呀,不一会儿就飞到了小熊家,却没遇到小花妹妹和蚂蚁弟弟,他好想它们啊,觉得自己好孤单。

晚上,神仙又来找到他,对他说:怎么样,小乌龟,你对你的翅膀满意吗?小乌龟伤心地对神仙说:不!老爷爷,您还是把我的壳变回来吧!哦?为什么呢?你不是很想要一对能让你飞得很快的大翅膀吗?是的,可是没有朋友,自己能飞又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神仙又把小乌龟的壳变了回来。

由于变来变去受了伤,小乌龟的壳没有以前那么?平整光滑了,但是小乌龟仍然背着带有伤疤的壳,快乐地生活在大森林里,因为它有好多朋友。

总评: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乐于助人的小乌龟想要长出一双翅膀,在神仙实现了它的愿望之后,却因此失去了朋友,最后又换回了壳的故事。通过小乌龟前后的遭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才是最快乐的。小作者在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时候符合实际,在描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通过对话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揭示道理。

上面就是三年级语文下册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案了,希望对你们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关注。

【三年级语文下册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案 三年级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案 】相关推荐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设计

2021红楼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案及教学反思简短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4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11、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知近反义词,能给一些词语找出近反义词朋友。

2、复习巩固本单元部分生字词。

3、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我爱祖国》,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4、学习句子“_____真______,我_____________。”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心情,抒发情感。

正文: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感知近反义词,能给一些词语找出近反义词朋友。

2、复习巩固本单元部分生字词。

3、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我爱祖国》,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4、学习句子“_____真______,我_____________。”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心情,抒发情感。

5、逐步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6.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近反义词,能给一些词语找出近反义词朋友。

2、复习巩固本单元部分生字词。

3、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我爱祖国》,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4、学习句子“_____真______,我_____________。”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心情,抒发情感。|

一、趣味导入

1、讲个笑话:

两个小女孩明明和天天是双胞胎。她们长得十分相似。有一天,妈妈给她们洗澡。明明说:“妈妈,你为什么给我洗两次呀?”妈妈一看,天天在一旁偷偷笑呢!

看来呀,双胞胎姐妹连妈妈也会认错呢!

但其实她们肯定有不同的啦。你来帮妈妈区别区别吧!

2、出示图片,学生找到一处不同即可。

游戏:师生对对碰

长对短,上对下,对对_____,高对_____,胖对_____,前对_____,大对_____

二、学习“我的发现”

你们很聪明,眼睛很亮,也爱动脑筋。今天,老师还要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够发现什么。

1、出示生字卡片组,生读一读。师注意较正学生的发音。

进—退买—卖快—慢 正—反

安全—危险 复杂—简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是意思相反的词。

买和卖长得很相似。有东西(十字头)时才能卖,没东西(十字头)时就要买。

3、生书空“买”“卖”二字。

4、认读生字卡片

退 危 险 买 卖 反 杂 简 单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这组词语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中心——中央

2、哦,它们的意思非常相近,它们是好朋友。那么,我们也来给这些词语找找它们的朋友吧!

打开课本55页,看谁先找到三个词语的朋友,并且把它们请到朋友的身边。时间是三分钟。

3、读一读,记一记。

四、学习“我会读”

1、大家都累了吧?来,让我们读一读这首儿歌。

师教读。

我爱祖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小河;

我爱五星红旗,

我爱白鸽;

我爱红领巾,

我爱花朵;

我爱爸爸妈妈,

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

我最爱我的祖国!

2、有感情地朗读。你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读。

五、学习“读读说说”

1、这么长一首诗歌都能读得那么好,真了不起!这个句子你肯定也能读好!

出示句子:

花坛真漂亮啊!

2、读了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吗?

生说:

我想把它画下来。

我想呆在它旁边不离开。

……

3、师选择学生说的一个句子加入。出示句子,生齐读。

花坛真漂亮啊!我要……。

4、补充句子:

北京真_________啊!我多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多么__________啊!我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真___________啊!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还想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本》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步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读图片内容,激发向往之情。

二、进行口语交际:

1、读“我们去旅游”

2、明确要求。

(1)去旅游。

(2)当导游。

(3)当游客。

3、出示具体景点的图片、资料。

(1)看或读。

(2)一部分学生当游客。

(3)两个学生当导游。

(4)进行提问、解答。

(5)评比最佳导游与游客。

三、作业:

回家将今天看到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