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语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

《捞铁牛语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捞铁牛语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

1、捞铁牛语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臽”。

4.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习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习5、6自然段。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五、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习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懂得了什么?

二、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积累词语

1.朗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的组词用“ ”标出来读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齐读。

2.组词比赛,评选组词高手。

3.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现代打捞水底沉物有什么方法?

2、捞铁牛语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臽”。

4.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习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习5、6自然段。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五、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习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懂得了什么?

二、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积累词语

1.朗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的组词用“ ”标出来读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齐读。

2.组词比赛,评选组词高手。

3.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现代打捞水底沉物有什么方法?

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有很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要认真准备好教案。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作者简介。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1)“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2)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3)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5)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2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的读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指名读预习任务。

2、“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单元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智慧的或是思考的痕迹。

三、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课件出示)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荒野口笛跳舞狂欢罚站衣裳猜出扬起双臂能够碰触放假墙角狂欢落下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平舌音“猜”,翘舌音“裳、触”,后鼻音“荒、狂、墙、扬”。

“假”是个多音字,本文读“jià”,组词为“放假”,还有一个读音是“jiǎ”,组词为“真假”。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5)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落,荒,笛,舞,狂,墙,假,触,够,猜,扬,臂。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加一加:“艹+洛=落”“⺮+由+笛”“犭+王=狂”。

换一换:“霞”把“雨”换成“亻”就是“假”,“杨”把“木”换成“扌”,就是“扬”。

猜谜语:“舞”的谜语是“四十年隔别,惟一夕相逢”。“带角的虫子”就是“触”。

扩展组词:“荒山墙角能够猜猜双臂”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落”:上面的草字头要写宽一些,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洛”。

“荒”:上下结构,注意上面部分是“芒”,不要在竖折上再多加一点。

“舞”注意中间是四横,不宜写长,要写短一些,下面的部分右面不是“牛”。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三)智慧少年

1、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四、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2、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象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10)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地跳舞、狂欢。(板书:跳舞狂欢跑出来)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出示“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

蜜蜂一来,他们……

(2)(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树林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象声词)

(2)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花儿的家在哪里?(天上)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

读好问句“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着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板书:急急忙忙)

6、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感悟积累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重点难点

1、字词:“纯、晶、圣、忍、帘”的读音;“线、忍、窗、帘”的写法;“湛蓝、明洁”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2)有人说“掬一捧天空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3、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们体会拉萨天空的蓝。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了解拉萨的大致情况。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课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们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分朗读,让学生们自己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老师不教,先让学生们认读,对读错的及时进行指导。

出示

湛蓝,纯净,视线,忍心,蓝晶晶,绝妙,雄伟。

依山而建,圣地,窗帘,映衬,透亮,明洁,对照。

3、初读体会

我的十分钟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先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交流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湛蓝、透亮、高远……)

(5)是的,拉萨的天空是这样的,看一段录像。

三、教学生们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点的样子,摆好点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斜钩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们复习这种字的结构。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品读体会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去享受那与众不同的天空。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1)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2)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品味,学生们读句,谈体会。

A.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B.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天空,手可以摸到天空?)

C.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D.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们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充满魅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理解“圣地的窗帘”。窗帘里面会有什么?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大家持续关注查字典网。

4、捞铁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铁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习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5、《捞铁牛》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6、人教大纲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捞铁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捞铁牛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

准备——怀丙——打捞

7、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习惯

本册教材突出两个习惯的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从两个习惯的培养顺序安排看,先听后写合乎认识的规律,合乎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语言表述看,“倾听”更加贴近课标,“勇于”更加切中时弊,“认真写”更加关注过程。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训练。教师应做有心人,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天长日久,就会让这些外在的行为变成孩子内在的、自觉的行动。习惯对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字写字

本册教材共安排生字483个,其中要求写的298个,只要求认识的185个。教材中的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集中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集中识字共8课,介绍了三种识字方法: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大量的生字随课文出现,进行识写。

无论哪一种识字途径,都要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词句的意思。因为识字始终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要采用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识字。

3、阅读

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6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7课,古诗1课,“文包诗”1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文规范,内涵丰富。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一是把培养认读能力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读书、写字两大重点。26篇课文中有20篇只安排朗读课文和描红写字两项作业,其余6课也都把朗读、描红两项作业放在前面,再增加一点说话、造句、表演等加深或拓展阅读效果的活动。这样做完全体现了《标准》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二是注重语言积累。26篇课文,要求背诵的达14课,占54%,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征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好东西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4、单元练习.学用字词句

与过去的相比,单元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其功能有所变化。原来的“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巩固单元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新的“学用字词句”板块,其功能有所扩展,如探究的功能、迁移的功能、锻炼手脑并用的功能、与其他课程融合的功能、多方面运用语文教育资源的功能等等。

二、教学建议

识字篇教学建议:

1、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认真写好铅笔字。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4、循序渐近、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阅读篇教学建议

1、激发情趣,让学生做好阅读的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的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相似性和衔接点。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使他们借助已知预测未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课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就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再如“情不自禁”一词,除了结合上下文,还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回忆自己遇到特别开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现自己的情景。这样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循文明像”,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对于某些比较生疏的事物,还可采用实物、挂图、投影、电脑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其二是要学会“循像明意”,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可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把小男孩与大山联系起来展开想象,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艰苦和孩子的坚强。再读读“啊!华山真高哇!……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稍加想象,就能感受到华山的高险和登上华山的惬意心情。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建构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老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

二要引导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编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8、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三教案

练 习 三
教学目标
通过“语文与生活”中精彩片段的阅读,品味不同人物的笑,积累有关笑的词语,掌握其用法,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练习写钢笔字,掌握钢笔字的章法与行款格式。
积累描写孙悟空的词语,丰富语汇。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课时安排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前导入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我们下面要阅读的这个片段,主要是围绕众人笑的神态展开的。片断中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笑的形态,笑中又尽显各人的性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他们。
语文与生活
自己读读片段,根据片段前的提示,说说文中描写的各人笑的形态。
生:史湘云笑得喷饭,可见她开朗活泼。
生:林黛玉笑得叫哎哟,可见她娇弱婉约。
生:贾宝玉恃宠,贾母娇惯。
…… ……
同是写笑,笑的神态各不相同。同学们能联系一下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大家愿意再现当时的情景吗?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那富丽堂皇的贾府,你们就是一个个的小演员,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一下当时的场景。
(生分组表演)
小结:同学们的表演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老师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贾府里,众人听到刘姥姥的一番话笑倒的热闹场面。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笑的词语?
(讥笑、狞笑、微笑、冷笑、哄笑、大笑……)
读读下面四个句子,看看每个句子该填什么样的笑?你能结合每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写好钢笔字
指导。
读这段话,指出出处——《读书要有选择》。
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练习。
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
诵读与积累
诵读词语。
自由认读。
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第一组词语从情节上说是因孙悟空大闹天宫而获得“齐天大圣”这一美誉。第二组讲的是孙悟空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不避风险,不辞辛劳。
第三、四、五组词语讲的都是孙悟空的通天本领。
第六组词语讲的是除恶务尽,才能天下太平。
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积累。
练习背诵。
集体练读、练背。
第 二 课 时
口语交际
启发谈话:《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他们当中一定有你熟知的,现在久让我闷一起走进三国,说说各自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吧。
阅读准备:阅读《三国演义》,或回忆看过的三国故事的电影、电视,选择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做重点准备。
课堂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漫谈、交流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
评议:谁漫谈的人物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读读《三顾茅庐》中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一段对话。分析、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学写毛笔字
指导学生观察。
自由练习,巡回指导。
拓展引申相同结构的字。
展评。

9、语文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三》教案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三共安排了三项内容,包括语海畅游、读读背背、能说会道。其中语海畅游栏目又包括复习《拼音字母表》、写字训练、数量词连线和看图选句子,教材的编写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拓展运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写、议、说训练,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训练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惫固识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毖习正确使用常见的量词。

3闭确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4被累词语,扩大阅读视野。

5迸嘌口头表达能力,争取做一个有爱心、关心弱小的好孩子。

【重点难点】

识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把领悟图画的内容说清。

【课前准备】

老师:《汉语拼音字母表》、大小写字母卡。

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字母需要大写,把它抄下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语海畅游、读读背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第三个百花园里去寻宝。

二、园中寻宝

1笔都恰镀匆糇帜副怼贰

(1)认读字母表:独立认读,同桌赛读,老师巡视指导。

(2)记忆大小写字母:分别找出大小写相同、相似、不同的字母,分类记忆。

(3)巩固记忆:老师出示字母卡,让学生找出相应的一组字母,老师出示小写字母,让学生改写成大写字母。

(4)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大写字母,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5)请学生把右图中的大写字母改写成小写字母。

(6)按顺序背诵大小写字母。

2绷废靶醋帧

(1)认读要写的生字。

(2)观察每个

教案《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三》教案》,来自网!

字的间架结构、位置、比例:

上小下大:声、架、字

上大下小:空、宝、召

(3)学生在书本上独立书写,老师巡视点评。

(4)说说还有哪些上下结构的生字,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大家评评谁写得好。

3笔量词连线。

(1)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试将数量词与对应的图画用线连起来。

(3)同桌互相检查。

(4)看看教室里的物品,让学生分别给它搭配上数量词。

(5)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事物画一画,与数量词连一连。

4笨赐佳【渥印

(1)说说两幅图画的各是什么内容。

(2)读读每幅图下面的两句话。

(3)想一想:哪句话符合本图表现的内容?在这句话后面打上对勾。

5北骋槐常对一对。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短文,把不懂的字多拼读几遍。

(2)同桌互读,要求把韵文读通顺。

(3)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对对子练习。

(4)学生练习背诵。

(5)说说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组成对子:如天对地……

三、总结收获

第二课时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能说会道——小乌鸦爱妈妈。

一、谈话引入

表扬班上的好人好事,引入课题。

二、自我尝试练说听老师讲“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想一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创设情景说话

1毙∽榛ニ担比比谁说得好。

2备髯橥蒲∫幻学生示范演说,评选说话小能手。

3闭易约旱难习伙伴互说,说说自己曾经关心过谁?是怎样做的?

四、小结

10、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课标)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课标)细节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学习了《学弈》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学弈》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