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一等奖

1、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 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 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 最后,一齐诵读。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悟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反思

一、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不但设计了语文知识目标和语文技能目标,更强调了学生合作能力目标的设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强调了培养大语文的教学观,紧贴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

2、在教学内容上,我不论在课前的预习,还是在课堂上的探讨,还是在课后的作业,都已经延伸到课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贯彻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3、教学过程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调动,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

4、在教学形式上,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兴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化的兴趣,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很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了文本中,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两厢比较,学生对山川之美不仅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学生也对文章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后的拓展迁移,又让学生回到大语文中去,在比较中既培养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这些都归功于整个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多变。

二、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此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美”,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美”、赏析“美”而激趣,多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查找、小组学习的贯彻,无一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者。

2、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 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 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 最后,一齐诵读。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悟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反思

一、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不但设计了语文知识目标和语文技能目标,更强调了学生合作能力目标的设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强调了培养大语文的教学观,紧贴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

2、在教学内容上,我不论在课前的预习,还是在课堂上的探讨,还是在课后的作业,都已经延伸到课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贯彻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3、教学过程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调动,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

4、在教学形式上,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兴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化的兴趣,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很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了文本中,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两厢比较,学生对山川之美不仅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学生也对文章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后的拓展迁移,又让学生回到大语文中去,在比较中既培养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这些都归功于整个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多变。

二、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此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美”,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美”、赏析“美”而激趣,多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查找、小组学习的贯彻,无一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者。

3、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中借山水,反映了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板书:美】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板书:山水相映】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板书:色彩配合】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板书:晨昏交替、动静相称】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描写山川之美的文言文,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本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以美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感悟美景。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关注本网站。

4、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近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

明确: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

山水相映之美

绘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总写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6~7)

5、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6、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

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7、《答谢中书书》教案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答谢中书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教学目标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诗的风格,雄浑自如;词的创作,题材广泛,境界阔大,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尚,成为豪放派的先驱。另外,他还工书善画,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分析:这是第一层,叙写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奏。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章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也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过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

分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分析:这是第三层,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从官场上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说明他能够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是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三、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总共只有八十四个字,但作者用极为简洁的文笔,把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充满着诗情画意。读此文,读者如同欣赏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文章的开始点明时间,时值深冬,夜色已深,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月夜往承天寺找友人到庭中散步的事: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事情的前前后后描述得十分清楚。可以说,作者把抒情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他当时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真实地表现出来了,给读者一种真挚的美。

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写了美好的月景,又引出了作者叹惜无人赏月的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暗示世间的人大都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逐名利,显露出作者厌世嫉俗、愤郁不平的感情。作者在抒情中描绘了月下庭中的景物,用“积水空明”,状写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姗姗可爱。这都是从实在的感觉中得来的。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它们形象化了,就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一种风景画的美。

四、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二)重点思考: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探究学习: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探究学习: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探究学习: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三)点评练习:略

板书设计 :

夜游:第1~2句:夜游缘起

第3~4句:夜游所见

第5~7句:夜游所思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凡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词(1)相与:和……一起,共同(2)中庭:院子中(3)空明:空旷澄澈(4)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二)重点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人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会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

(三)译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答谢中书书》教案全部内容。

8、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据《南史》记载,陶弘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 ,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文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

3、借鉴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同谈

仰视:高峰入云 层次井然,叙议结合

俯视:清流见底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具体描绘: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沉醉山水的喜悦

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与其奇者

9、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