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字词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字词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字词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字词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会写的17个字,会认的字17个。

2.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积累识字方法。

重难点

选择好方法,记住难记的字,理解“陡峭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

乐学善思

办法小组竞赛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把生字圈画出来,读一读。

2.给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小组内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理解、运用词语。

3.组内有同学不会的字词,请组内成员教会。

三、小组竞赛。

1.分小组,每小组出一名同学,说一个字的记住方法,再每组派出第二名同学“开火车”式接,每组100分,接不上的扣一分。

2.开火车式读字词.

3.选字组词,每错一名同学扣一分。

4.汇报多音字(加分)。

5.教师选词语,说一句话(加分)积分高的小组为胜。

2、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字词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会写的17个字,会认的字17个。

2.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积累识字方法。

重难点

选择好方法,记住难记的字,理解“陡峭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

乐学善思

办法小组竞赛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把生字圈画出来,读一读。

2.给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小组内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理解、运用词语。

3.组内有同学不会的字词,请组内成员教会。

三、小组竞赛。

1.分小组,每小组出一名同学,说一个字的记住方法,再每组派出第二名同学“开火车”式接,每组100分,接不上的扣一分。

2.开火车式读字词.

3.选字组词,每错一名同学扣一分。

4.汇报多音字(加分)。

5.教师选词语,说一句话(加分)积分高的小组为胜。

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字词检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认本单元生字词,会正确书写,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重难点

对字词要“会读,会写,会说,会用”。

乐学善思

办法

运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检测预习情况

1.组内交流,由小组长组织解决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梳理。

2.组长汇报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教师点拨

二、检测要求会认的字

1.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轮读,要求读准字音,并能组成词语。

蟒壑矫鸿淀阑疆吾策坠镀烬婉辰挝缅

卉榕乔傣蚀

2.个别字正音,多音字。

三、检测要求会写的字

1.采用听写的形式,组内两人互批,成绩汇报组长

橘柚树陡峭消逝朦胧倾泻黄鹂藤椅沉淀暖气楼阁啼叫

2.组长汇报成绩,记录员做为记录

3.奖励前三组

4.教师点拨形近字的区别,理解:缀满、坠满。

四、综合检测试题

每人答一份试卷,时间是五分钟,小组串批,统计成绩。

1.看拼音写汉字

dǒuqiàoménɡlónɡqīnɡxièténɡyǐtíjià()()()()()

2.辩字组词

藤()淮()啼()淀()陡()

滕()准()蹄()绽()徒()

3.写出下列各词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辽阔---()闪烁---()安详---()

反义词:清楚---()灿烂---()宁静---()

4、《语文》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爆竹声声》教学设计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风情,通过介绍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和民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爆竹的由来和关于春节放爆竹的传说。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民俗传说的趣味性;通过复述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关于爆竹的传说,锻炼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有个小孩脾气爆,

发起火来不得了。

嘭啪一声飞上天,

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1.请同学们读一读,猜一猜。

2.播放燃放爆竹的录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有关爆竹的哪几方面内容。

3.小组内交流课文内容,教师巡视、引导。板书内容:爆竹名字的由来 春节放爆竹的传说 爆竹的发展。[-小学教 学 设 计 网=www.xxJXSJ.CN=]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什么是爆竹,为什么叫爆竹?

2.指2~3名学生读第3~5自然段,说一说每逢过年为什么家家燃放爆竹?

3.指生说一说,除了过年还有哪些场合也燃放爆竹?

4.以各种形式读6~7自然段,说一说制造爆竹的演变和发展。

5.指导朗读。

(1)指生朗读,全班评议。

(2)教师范读,全班评议。

(3)小组内练习朗读。

四、积累内化

独立完成课后自选词语练习,将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积累在摘抄本上。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巩固阅读中已经认识了的生字。

2.同学们总结识字的小窍门。

3.指导书写生字。

4.学生练写生字。

六、作业

1.给家长讲一讲爆竹的来历,以及关于春节放爆竹的传说。

2.搜集关于“爆竹”的对联和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附:板书设计

爆竹声声

爆竹由来传说发展

5、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

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6、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五》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

7、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百花园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要求:

1、 语海畅游-----同义词、逻辑训练、加标点。

2、 积少成多---《送孟浩然之广陵》

3、 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4、 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5、 笔下生辉----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笔下生辉----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 出示文字幻灯: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 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内讨论,交流字的注意点。

4、 出示幻灯

“一起”和“一同”……

学生读这组字,并开火车进行口头说句。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5、出示课本例子

6、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1)把“学生”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年龄的。

(2)把“少年”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职业的。

(3)把“电视”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剧种的。

(4)把“电影“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家用电器的。

7、(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加点的练习。

8、反馈练习情况。

(1)电灯、电话、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的。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2)他小时候记性很好,不到三岁,就能背诵杜甫的《绝句》。人们称赞说:“这小孩多可爱呀!”

9、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二、读读背背

1、出示古诗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4、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我是中国人》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心灵创可贴》,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 自渎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 你喜欢苏茜吗?为什么?

5、 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6、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我们应该学习苏茜那可富有爱心的童心。她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是一个关心他人的小姑娘。)

四、作业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自己的照片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二、 笔下生辉------写“家乡”

1、 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 反馈思考情况。

3、 幻灯出示要求:

(1) 想一想:怎样把文中感人的部分写具体呢?。

(2) 怎样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三、 总结

学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四、 作业

1、 完成习作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 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8、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萧山杨梅》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初()()

阅()() 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9、《语文》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救小鸭子》教学设计

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能说会写”

教材分析

《智救小鸭子》是第五单元中的一个写话训练。本次训练属于命题写话,不要求学生从头到尾把营救小鸭子的来龙去脉写完整,而是一篇填充性的写话,即只要求学生写清楚救小鸭子的经过。本次写话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有关,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学生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教材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是提供给学生补充中间部分的情境性资料。二是写话提示与要求,共有两点:1.读读开头和结尾,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2.要求把小鸭子得救的经过即短文的中间部分写出来。三是一幅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营救小鸭子的现场,供学生观察并拓展思路。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寓言等感兴趣,教学前让学生多阅读一些童话故事,作一些准备,对各种动物的活动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对编童话故事有些感性的认知。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语言实践,在童话与生活的联系上构建开放的课堂运行模式。放手让学生体验、感悟、交流,自我展示,让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合作,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写话,并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优势,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把观察、思考、想像、表达融于一体,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潜能,畅所欲言,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多运用以往积累的词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写话,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筋,主动想办法的意识。

2.引导学生把小鸭子得救的经过清楚、明白地写出来,并能主动应用已经学过的字词和句式。

3.通过看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清楚明白地写出小鸭子得救的经过。

2.培养“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引题,激发兴趣

1.猜谜语: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好,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

号称上等鸟,从没上天空。喜欢水里游,一叫嘎嘎嘎。

学生猜谜(谜底:小鸭子)板书:小鸭子

2.课件出示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点击课件出现大象、小猴等其它动物和小河、大树等背景)

就在这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二、由点到面,仔细观察

1.看一看,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图上内容。

远处(群山、蓝天、白云、河流)

近处(草地、大树、小动物们……)

课件演示:小鸭子掉进坑里。

画外配音(书上提示的第1自然段)。

三、自读要求,明确任务

请同学们认真读“要求”,说说我们看图后有什么任务。

(让学生写话时有目的性、有针对性)

四、分析讨论,思考“办法”

小鸭子此时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最好能用上我们学习过的积累过的词语。

1.仔细看看大象、小熊、小猴子的样子和行动,它们会用什么办法去救小鸭子呢?

(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帮助分析问题,为写话作准备。抓住三种动物的身体特点或手中的工具,想出救助的办法。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其逐步补充完整。)

除了××办法外,另外还能想出什么办法?

2.根据表格提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看谁想的办法最好?

要求:

①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②认真听,积极思考,可提问,可补充。

③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④尽量说得生动一些,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各小组开始组内交流。

(师参与讨论)

五、介绍“办法”,发展语言

1.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好的救助办法,说明大家很聪明。谁能把想出的办法有顺序地讲一讲?

2.指名试讲,引导学生评价、补充,促使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

3.指导点拨,示范表达,让学生从中感悟把话说生动、说形象的方法。

(如,别看小象行动缓慢,四肢笨重,但它那长长的鼻子却非常灵活。它看见小鸭子掉进深坑后,连忙将鼻子伸下坑去,轻轻地卷起小鸭子,稳稳当当地把小鸭子救了出来。)

4.随着学生的口述,出示课件,提供说清楚、说具体的情境。

①水“涨”鸭“浮”的情形。小熊要提很多的水,因为土壤要吸收很多水;

②小象长鼻子卷起小鸭子的情形。小象用它长长的鼻子把小鸭子卷起来,小鸭子就能得救了;

③小猴子用长尾巴或用长竹竿……

(多媒体课件有画面,有声音,形象、逼真,可帮助学生突破本次训练的难点。)

5.比一比,谁的方法最简便?

(意在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寻找最佳途径。)

板书(补充):智 救

六、拓展思维,想像创新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小鸭子呢?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1.学生介绍“办法”。对于有创意的办法,要肯定、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媒体课件有画面,有声音,形象、逼真,可帮助学生突破本次训练难点。

2.引导学生在讲出办法的基础上,练习把话说得生动、形象些。

七、学生写话,交流提高

1.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写时要抓住故事中小动物们的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根据自己的体会多运用以往积累过的词语。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2.小组内交流,评价写得怎么样。

3.课件出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八、总结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同时也要向大象、小猴、小熊学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热心去帮助别人,这种精神就叫助人为乐。

附:板书设计

智救小鸭子

谁救? 怎么救?

猴子 用棍子(尾巴) 动脑筋

小熊 用桶 想办法

大象 用鼻子 助人为乐

我的好办法……

10、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