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香菱的性格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
作者在香菱身上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
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2、教师: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
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相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介绍主人公香菱及作者曹雪芹: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自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评价。
3、整体感知:
自读全文,识记生字词。
思考下列问题: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精讲点拨。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
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二、讨论、解疑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的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进教师加以点拨。(最好按文章段落先后顺序提问,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B、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C、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D、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E、的写作特点?
F、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G、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赞歌,又是女性的悲歌,试作分析。
三、拓展赏析
1、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婵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喝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椅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求团圆。
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孩单感觉;尾联归结合诗主旨。
2、从香菱学诗取得成功一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启发?请用事例阐述自己的看法。
四、小结
1、学生小结:
通过对的学习,你学到了感悟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
A、内容总结:这篇课文记叙了香菱学诗的经过,表现了香菱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昔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成绩的治学精神。
B、方法归纳: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
2、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香菱的性格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
作者在香菱身上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
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2、教师: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
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相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介绍主人公香菱及作者曹雪芹: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自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评价。
3、整体感知:
自读全文,识记生字词。
思考下列问题: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精讲点拨。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
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二、讨论、解疑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的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进教师加以点拨。(最好按文章段落先后顺序提问,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B、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C、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D、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E、的写作特点?
F、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G、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赞歌,又是女性的悲歌,试作分析。
三、拓展赏析
1、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婵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喝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椅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求团圆。
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孩单感觉;尾联归结合诗主旨。
2、从香菱学诗取得成功一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启发?请用事例阐述自己的看法。
四、小结
1、学生小结:
通过对的学习,你学到了感悟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
A、内容总结:这篇课文记叙了香菱学诗的经过,表现了香菱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昔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成绩的治学精神。
B、方法归纳: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
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内容预览: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 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 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 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 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 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 哪些启示。
(一)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 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钦住进大观园 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 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 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 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 “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 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 “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二)
……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原因之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够得进益,多就不能时间短。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 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学案
内容预览:
二十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
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 ) 应玚( ) 墟(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 )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4)、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
【合作探究】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甲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乙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丙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 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吃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14、从下面人物中选择恰当的人选,填在甲、乙、丙、丁四处。
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15、“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为什么“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6、上文刻画人物方面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听到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甲、乙两人的笑态不同?
17、上面的文字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18、你读过《红楼梦》原著吗?王熙凤后来托付刘姥姥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儿,她做到了吗?请简要叙述。
【拓展提升】
19、按照提示写古诗词。
有关秋花的:
有关秋雨的:
有关秋风的:
2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灯泡:
短尺:
2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2、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推荐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同学,并根据提示结合作品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名著:
这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香菱学诗
1、Jié yáng xū zhōu ài pín kōu wǎng
2、默默;出神;诧异
3、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这里指事物的关键;这里指诗文作品;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4、爱情悲剧;曹雪芹;小说家。
5、香菱跟黛玉学作诗。
6、语言描写: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以看出,香菱读诗已经有所会意,只因以往所读之书有限,一时难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罢了)
动作描写: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写出了香菱立意时反复斟酌之态,真是如醉如痴!)
7、黛玉性格: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等等。香菱性格:虚心好学、刻苦勤勉。
8、她注重培养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强调自学、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
9、主要原因: 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诗上,执著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资质;好的引路人;大观园里有良好的诗歌环境。
10、表现香菱梦中仍痴心于思考诗的状态。
11、“叹”香菱学诗作诗精心投入的精神,“笑”她近乎“痴”“呆”“傻”的状态。
12、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15、此事是她俩一手策划的,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16、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这是因为性格的不同而造成的表现不同。甲性格
5、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一)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钦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二)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原因之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够得进益,多就不能时间短。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6、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
【重点难点】
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过渡到《香菱学诗》。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回忆旧知,带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四、拓宽延伸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3、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7、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 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 ),字( ),号( ),又号( )、( )。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1. 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
2. 有关历史人名及故事。
3.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课文朗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相关段落)
三、作家与作品。
1. 文章出处。(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 、吴的历史。)
2. 介绍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3.文中当时的人物介绍:
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 (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4.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5.解题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对”:回答,应对。
四、再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òu) 殆(dài) 沔(miǎn) 诣(yì)
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大意。
六、自学效果抽查。
七、再次朗读体会。
八、作业。
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激趣。
学生自选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朗读。
二、抽查消化情况。
昨天作业本上字词的抽查。
三、文章脉络。
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一论曹操--不可争锋 未出茅庐而
2、徐庶推荐诸葛亮 二论孙权--为援不图 知天下天分
3、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三论荆益--天所以资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性) 四论策略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新课 标第一 网
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2题
第三课时
一、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三、拓展练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4、句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百战不殆)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或日子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
五、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六、视野扩展。
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或名句。(每生至少收集3条)
9、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两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
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意义。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
10、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高效教案分析
导读:《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知识链接】2——走近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 ) 应玚( ) 墟(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 )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4)、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4、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
二、探索展示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先是 其次
其三是
2、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3、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4、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5、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6、分析品评香菱三首诗的优劣
第一首: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答:
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答:
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彩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答:
7、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
答: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态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她,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着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象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底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 根据你的理解,在第(4)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2. 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文中[甲] [乙]处抽出来的,它应放在哪一处?为什么?
4.题为“从香菱学诗谈起”,在文中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谈了什么观点?
5.用“//”划分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6.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事例,如果把第(5)节和第(6)节中的例子交换一下,可不可以?为什么?
11、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影子》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做好铺垫
我说你做,如:向左转,向右转等,有个朋友你走哪他到哪总是跟着你,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巩固学生前后左右方位感,为学习课文密切联系新知作铺垫)
二、引发课题,鼓励交流
1、激发兴趣:体育课说的“踩影子”游戏,好玩吗?找两个同学表演。
(设计意图:以有趣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产生感性认识,从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探求新知)
2、揭示课题:
读题;随机识字:用最好的办法记住新字。
三、充分朗读,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鼓励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境读儿歌。
3、讨论识字,用多种方法记,组词,多读几遍。
自读;开火车;指名读;赛一赛,谁是识字小能手。
4、小结
5、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相学习。
(设计意图:把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仔细看图。
2、想象说一说影子象什么?
3、听老师范读。
4、试读
5、指名读
6、比赛读
7、各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五、感情诵读,实践运用
1、自己带动作表情读课文,背一背。
2、配乐唱歌,情感升华。
3、动手影子
4、分学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过程内化,鼓励学生创新,将语文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科学性学习活动。)
六、扩展练习
1、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南西北》并观察学校方位。
2、自己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设计意图:拓宽了学习方向和空间,打破课内外界限,开放利用了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