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学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学案一等奖
课初热身:真正的光明在我们 的心里,该点燃的是我们的心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个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刻提醒我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公民。在帮助我们如何做到敬业奉献上,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一、学生能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学会生字生词。
二、整体感知全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自主探究】一、默读课文,请把生疏的字词写下来,小组内交流,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组内互相交流,要求读音无误,抑扬顿挫;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恪尽职守: (2)黎民百姓:
(3)重蹈覆辙: (4)涕泗横流:
(5)刻骨铭心: (6)气吞斗牛:
(7)断章取义: (8)廓然无累:
(9)媚上欺下: (10)惊心动魄:
三、探究问题:
(1)给文章分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段意。
(2)谈论的话题是( ),的中心论点是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主要 谈了 、 、
三个方面的问题。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这句话出自《 》,意思是 。
【训练拓展】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亵渎( ) 禅师( ) 解剖( ) 掠夺( )
旁骛( ) 骈进( ) 承蜩( ) 强聒( )
教诲( ) 佝偻( ) 搁起( ) 赦免( )
二、《敬业与乐业》文章体裁是( )选自《 》,作者是( )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中国近代( )派的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变法”。
【反思总结】 初学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后记】
5.敬业与乐业
课初热身:听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二、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 精神。
三、体味语文表达通俗浅显、准确 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自主探究 】一、思考与探究:
(1)的论证方法有:
(2)作者认为乐业的理由是什么?
(3)默读,讨论课后题(四个题)
【 训练拓展】(一)阅读从“第一要敬业。”……“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思考问题:
1.朱熹对“敬”字的解释是: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请你从第一段中找出一句能阐释“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这句话含义的一个句子,抄写在下面。
3.文中用“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种人为例,证明了什么观点?
4.如何理解“因自 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句话?
5.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明 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7文中 写 到那些“敬业”的方法?
8.第二段的论点是
(二)阅读“第二要乐业……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思考:
1.“会打算盘的人,只 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 来”中会打算盘的 人”实际上是指怎样的人?
2.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
3.作者引用孔子生平的一段话,目的是什么?
4.选文中“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 君和我一同受用!”这句话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反思总结】“业”在文中指“职业”,也指从事一件事情,结合你的学生身份,谈谈应怎样对待“业”。
【教后记】
2、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学案
课初热身:真正的光明在我们 的心里,该点燃的是我们的心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个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刻提醒我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公民。在帮助我们如何做到敬业奉献上,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一、学生能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学会生字生词。
二、整体感知全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自主探究】一、默读课文,请把生疏的字词写下来,小组内交流,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组内互相交流,要求读音无误,抑扬顿挫;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恪尽职守: (2)黎民百姓:
(3)重蹈覆辙: (4)涕泗横流:
(5)刻骨铭心: (6)气吞斗牛:
(7)断章取义: (8)廓然无累:
(9)媚上欺下: (10)惊心动魄:
三、探究问题:
(1)给文章分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段意。
(2)谈论的话题是( ),的中心论点是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主要 谈了 、 、
三个方面的问题。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这句话出自《 》,意思是 。
【训练拓展】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亵渎( ) 禅师( ) 解剖( ) 掠夺( )
旁骛( ) 骈进( ) 承蜩( ) 强聒( )
教诲( ) 佝偻( ) 搁起( ) 赦免( )
二、《敬业与乐业》文章体裁是( )选自《 》,作者是( )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中国近代( )派的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变法”。
【反思总结】 初学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后记】
5.敬业与乐业
课初热身:听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二、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 精神。
三、体味语文表达通俗浅显、准确 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自主探究 】一、思考与探究:
(1)的论证方法有:
(2)作者认为乐业的理由是什么?
(3)默读,讨论课后题(四个题)
【 训练拓展】(一)阅读从“第一要敬业。”……“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思考问题:
1.朱熹对“敬”字的解释是: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请你从第一段中找出一句能阐释“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这句话含义的一个句子,抄写在下面。
3.文中用“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种人为例,证明了什么观点?
4.如何理解“因自 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句话?
5.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明 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7文中 写 到那些“敬业”的方法?
8.第二段的论点是
(二)阅读“第二要乐业……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思考:
1.“会打算盘的人,只 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 来”中会打算盘的 人”实际上是指怎样的人?
2.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
3.作者引用孔子生平的一段话,目的是什么?
4.选文中“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 君和我一同受用!”这句话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反思总结】“业”在文中指“职业”,也指从事一件事情,结合你的学生身份,谈谈应怎样对待“业”。
【教后记】
3、九年级语文上《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理清的结构,理解的主题
4、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课内探究】
一、 自主学习:
1、 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 找出文中生字,通过查字典,能说出生字的音形,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查出意思,说给同学听。
3、 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4、 是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什么?
5、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6、 在论证论点时,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二、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 作者在论述“有业”的必要性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作具体的分析说明。(阅读2----5段)
2、 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作者是怎样论述的?(阅读6----7段)
3、 怎样理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作者认为苦乐的关键在于什么?(阅读第8段)
4、“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三、拓展提高:
读了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四、课堂训练: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旁骛( ) 拣择( ) 衔着( ) 承蜩 ( ) 佝偻( ) 亵渎( ) 强聒不舍( ) 粘蝉( ) 层累( )
2、根据意思写出下列词语
①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②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③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
④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3填空:
1、《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与其师 ( )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
2、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
五、课堂小结
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 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三)阅读“第二要乐业”(第八段),回答问题。
1、 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2、 本段的中心论点说
3、 为本本段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依据
4、本段中除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论证方法。
5、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学案
内容预览:
七 敬业与乐业 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2、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学习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2、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3、文体知识
演讲, 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属于议论文)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
态势语言(演)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 解剖( ) 亵渎( )( )
强聒( ) 骈( )进 佝偻( )( )
教诲( ) 禅( )师 容赦( ) 承蜩( )
2、根据句意说出相应的词语:
A: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B: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C: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
D:道理极容易明白 ( )
E: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
F:语言和行为相照应 ( )
3、⑴、《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
⑵、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论述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全文是 的结构。
【合作探究】
4、阅读第6、7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两段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阅读第8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⑵、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
⑶、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⑷、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目的是什么?
6、“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精读精练】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探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③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④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⑤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7、选段所讲的主要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③段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概括第④段中的小故事,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讲这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5、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2、理清的结构,理解的主题。
3、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学习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2、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3、文体知识
演讲, 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属于议论文)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
态势语言(演)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 解剖( ) 亵渎( )( )
强聒( ) 骈( )进 佝偻( )( )
教诲( ) 禅( )师 容赦( ) 承蜩( )
2、根据句意说出相应的词语:
A: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B: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C: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
D:道理极容易明白 ( )
E: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
F:语言和行为相照应 ( )
3、⑴、《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
⑵、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论述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全文是 的结构。
【合作探究】
4、阅读第6、7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两段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阅读第8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⑵、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
⑶、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⑷、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目的是什么?
6、“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精读精练】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探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③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④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⑤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7、选段所讲的主要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③段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概括第④段中的小故事,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讲这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10、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 “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15、读了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16、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教(学)后记】
《敬业与乐业》参考答案
1、略。2、略。3、略。
4、⑴我们要敬业。
⑵第六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第七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5、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⑵说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自然的点到乐业上(引出话题)。
⑶、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⑷、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6、略。
7、有业之必要 。
8、为证明论点作道理论据 。
9、唐朝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引用这则故事是为证明论点作事实论据。
10、知足 安分 达观
11、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2、(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3、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14、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须含有以下3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15、略。16、略。
6、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2、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与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生:……
师:板书课题
二、走近梁启超
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补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qut;康梁&qut;。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这篇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字词积累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2、通过预习知道作者以敬业、乐业为话题,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先说“有业之必要“然后再说“敬业”“乐业”。
3、寻找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中第一段最后:“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四、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
作者所说的业不仅仅指的是职业,他认为凡是做事情都是业。
2、什么是敬业呢?
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
①师引导生继续找句子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②继续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事例
提示:当大总统“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③引导生分析:觉得第七自然段中说的“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也是在阐述敬业的含义。
3、什么又是乐业呢?
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领略到趣味。
五、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呢?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六、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述“有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的重要性
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用“责任心”和“趣味”勉励人敬业乐业
7、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入课文《敬业与乐业》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正音、义
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7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的论述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本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3、4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次。
思考:⑴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⑵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3段作者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4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朗读第5、6段,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
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5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6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四、小结
第二部分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算是敬业。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课文第6段
3、 探究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书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朗读第7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做事情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和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1、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几条
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⑵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⑶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⑷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⑸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⑹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⑻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⑼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⑽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⑾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⑿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⒀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⒁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⒂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
……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资料卡片类别: 编号: 题目: 作者: 出处: 内容摘要:
四、小结
1、中心思想: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⑴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
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事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⑵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 力。
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意化深为浅。
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背书第6段
8、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
2.选用随堂练习。
9、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
第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
2、辨别采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1、论证层次的梳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
三、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谈论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思路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演讲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格言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作一些论据补充。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旁骛():②亵渎()():
③征引:④骈()进:
⑤敬业乐群:⑥断章取义:
⑦不二法门:⑧言行相顾:
⑨强聒不舍():⑩安其居,乐其业:
2、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3、认真阅读课文二~三遍,想一想: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如何来论述自己看法的?
4、文中的“业”仅是指正式的谋生职业吗?读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哪些方法?试列出的提纲。
2、文章结尾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试用自己的话谈谈“合理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读了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3、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4、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
5、小结:
训练巩固
1、用文中名句填空:
(1)虽,而惟吾蜩翼之知。
(2)坐这山,望那山,
(3)素其位而行,
(4)用志不分,
(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2、探讨研究: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人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祸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
(2)各用四个字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两件事:
(3)概括文中的中心论点:
4)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
10、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
导语: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犹如一双翅膀,能够帮助提升整堂课的效果和水平。下面就由小编为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教学录音及设备。
3.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教学安排:四课时
五、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2.品悟法。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1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4、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举例子,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题解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研讨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 2、选用随堂练习。
12、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演讲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 初步学习“摆事实”( 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 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 教学录音及设备。
3. 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 教学安排: 四课时
五. 教法与学法:
1. 朗读法。
2. 品悟法。
六.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二) 走近检查预习情况:(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注意写法):
① 征引:引用。
② 佝偻gōulóu
③ 骈进pián
④ 亵渎(xièdú):轻慢,不庄重。
⑤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点也不分心。 (骛wù)
⑥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⑦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⑧ 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⑨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⑩ 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聒guō)
(四) 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1. 播放教学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 从题目上来看,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
(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2)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在文中划出能明确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读一读,好好揣摩。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五) 课时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 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见解。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字词导入。
(一) 提问:
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那么什么叫“论点”?什么叫“论据”?什么又叫“论证”呢?
举例引导:(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做例子)
小丘同学学习怎么样? ----------讨论的问题
↓↓
小丘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好! ----------你的看法,观点
↑↑
小丘同学上次月考成绩总分760分,排名第一。------依据,事实
(二) 像上例中,你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或观点,在议论文中,就叫做“论点”。用来证明你的观点的材料和依据,就叫做“论据”。而运用那些材料和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的过程和方法,就叫做“论证”。(板书议论文三要素)
(三) 文章标题为“敬业与乐业”,那么,它是讨论关于什么问题的呢? 试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课文第5段: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要敬业与乐业。)
(四) 认真朗读课文,思考:
1. 文中除了谈论“敬业”与“乐业”外,还谈论了什么问题呢?(有业)(课文第3段: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2. 根据作者先后所谈论的问题,将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层(1--5)有业; 第二层(6--7)敬业;第三层(8)乐业。
(五) 赏析第一层:仔细朗读(1—5段)
1. 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找了哪些材料依据?
(1) 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 百丈禅师的故事:“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2. 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3. 请你再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
(1) 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
(2) 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
(3) 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4) 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六) 课时小结
1. 本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
2. 领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导论证“有业之必要”的。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议论文知识导入。(论点,论据,论证)
(一) 赏析第二层:仔细朗读(6—7段)
1. 假设是你,你打算怎样来证明“要敬业”这一观点?
(学生讨论)
2. 作者梁启超先生又是怎样证明的呢?他提供了哪些依据?
(1) 朱子的话;
(2) 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
(3) 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4) 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
(5) 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
3. 思考:这些依据有什么特点?可以大致分成几类?
明确:
第一类(1)和(5)都是名人名言;
第二类(2)(3)(4)都是实际的事例。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明白论据的两种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二) 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这一论点的?
明确:
(1) 什么是“敬” ----主一无适便是敬
↓↓
(2) 为什么要“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
(3) 怎样“敬”----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三) 拓展延伸
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假如把“学业”当成是你的“业”,那么,学习了本节课后,你认为该怎样“敬业”?
(学生讨论)
(四) 课时小结
1. 本节课时着重研讨作者论证“敬业”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明白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四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
(一) 赏析第三层:请同学们默读第8段
1. 作者论证完了“有业”和“敬业”之后,紧接着又是怎样论证“乐业”的呢?
梁启超先生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四肢,五官)“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
然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2. 为什么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3.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文中列举了哪几条理由?你能不能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正是这种“乐业”的精神,成就了她们非凡的人生与辉煌的事业。)
(二) 综合全文,思考:文末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如此”指的是什么?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1)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业)
(2) 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敬业)
(3) 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乐业)
(三) 质疑探究
作者在论述“敬业”的问题时,提到“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学生讨论)
(四) 课时总结
1. 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思想主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 写作特点:
(1) 论证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三层分别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
(2) 论证说理,引经据典。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大禅师,都被作者拿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3) 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五) 作业布置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好好揣摩。
(2) 根据所学的议论文知识,试写一篇以“自信”为话题的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教学总结】
课文是梁启超先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决定重点讲议论文的知识,少讲演讲稿的知识点。为此先讲了议论文的相关常识,然后把当成议论文的典范给学生将如何阅读议论文。
我们共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在老师的点拨下,孩子们迅速地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了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所谈的几个主要问题。可以说没什么难度,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到位。
第二课时我们把重点设置为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学生在判断论证方法时大都很精准,但是在说其作用时,尚不会运用议论文的术语,说的是五花八门、词不达意。另外,对于敬业、乐业意义的理解上谈的太少,忽略了学生精神视野的拓展。应该让学生找出一些“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天地间第一等人”,从而引导孩子们思索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是做书中所写的两等苦人,还是从学习中找到趣味?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想通过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就让孩子们掌握住答题方法,其结果肯定是会让人失望的。议论文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必须通过做题才能逐步掌握。可是,我们的老师却把所谓的答题套路直接给学生,让其背的烂熟,并在课堂上进行默写,我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有何乐趣,这样孩子们就会做议论文阅读题了吗?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们敬学、乐学吗?
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仍然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多读、多思、多发言,让他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