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中学七年级语文 春教案一等奖

《板桥中学七年级语文 春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板桥中学七年级语文 春教案一等奖

1、板桥中学七年级语文 春教案一等奖

能力目标

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 语言描绘春天。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几幅的图画描述,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大自然充满了美,人们对自然了充满了关爱之情,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不胜枚举,这一单元就是一个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将以这些课文为例,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具体 感知作家们是怎样把那些活生生的自然景物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同时又赋予其美好意境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 散文—— 《春》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欣赏配图朗读

(1)听准字音,并把生疏的字音标注在书本上

(课件出示生疏的字音)

2、初步理解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课件出示内容和结构)

(三)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明确(课件出示): 连续反复和拟人 “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课件出示):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2、研习“春草图”

(1)齐 读“春草图”

(2)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有点?

明确(课件出示):情 态(神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

色泽(颜色):“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 爱,

长势: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

质地(结构、性质):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

词语运用特点: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3、研习“春花图”

(1)课件出示几幅春花图片,让学生观赏。

(2)齐读课文中的“春花图”

(3)朗读后思考: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课件出示):特点:花多,花艳,花甜;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

(4)举例说明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明确这是写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巧用修辞。(课件出示例句)

(5)引导提问:那么除了运用修辞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呢?

明确:扩写…并列举说明(课件出示):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张春天草绿花开的图片

要求: 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对这幅画面或者其中的某个细节进行精彩的 描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阅读 “春风图”,并进行书面分析。

2、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朱自清

盼春 (一)(1段)

(总写)春 春草图:情态、色泽、长势、质地

春花图:花多、花艳、花甜

(具体)绘春 (二)(3—7段)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三)(8-10段)

2、板桥中学七年级语文 春教案

能力目标

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 语言描绘春天。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几幅的图画描述,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大自然充满了美,人们对自然了充满了关爱之情,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不胜枚举,这一单元就是一个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将以这些课文为例,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具体 感知作家们是怎样把那些活生生的自然景物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同时又赋予其美好意境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 散文—— 《春》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欣赏配图朗读

(1)听准字音,并把生疏的字音标注在书本上

(课件出示生疏的字音)

2、初步理解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课件出示内容和结构)

(三)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明确(课件出示): 连续反复和拟人 “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课件出示):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2、研习“春草图”

(1)齐 读“春草图”

(2)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有点?

明确(课件出示):情 态(神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

色泽(颜色):“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 爱,

长势: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

质地(结构、性质):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

词语运用特点: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3、研习“春花图”

(1)课件出示几幅春花图片,让学生观赏。

(2)齐读课文中的“春花图”

(3)朗读后思考: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课件出示):特点:花多,花艳,花甜;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

(4)举例说明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明确这是写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巧用修辞。(课件出示例句)

(5)引导提问:那么除了运用修辞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呢?

明确:扩写…并列举说明(课件出示):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张春天草绿花开的图片

要求: 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对这幅画面或者其中的某个细节进行精彩的 描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阅读 “春风图”,并进行书面分析。

2、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朱自清

盼春 (一)(1段)

(总写)春 春草图:情态、色泽、长势、质地

春花图:花多、花艳、花甜

(具体)绘春 (二)(3—7段)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三)(8-10段)

3、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

课 题

春(二)

主备人

 

班级

七年

时间

 

学习

目标

1、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重点

难点

1、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在明确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下列词语的作用

1、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

如果把“偷偷的”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2、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

如果把“钻”换成“长”行不行,为什么?

3、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如果换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行不行,为什么?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想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请从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修辞的句子,并赏析它的作用。

6、写出一个你喜欢的季节,并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要求用到修辞方法)

审阅人:

时 间:

4、语文版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内容预览:

9.春

朱自清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1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z 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 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 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5、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课标)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课标)细节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学习了《学弈》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学弈》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6、七年级语文《包拯》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包拯》教案1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
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包拯》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6-03-17

包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文章开篇先介绍人物姓名、籍贯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第三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评价人物,本文最后一段从人物的性格,为人处事,生活简朴作风以及遗训四个方面总结了上文。因而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写。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任开封府——历明吏制、广开言听。
四、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五、作业
在封建社会,类似包拯的清官还有哪一些,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材料〗以海瑞为例,他生于明朝衰弊之际,一直以“天下治安”为念。为淳安知县时,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及任职朝廷,他更不顾身家性命,指斥时弊:“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他逆批龙鳞,对皇帝说:“吏贪官横,民不聊生”,“陛下之误多矣”。连皇帝也赞叹道:“此人可方比干”。
清康熙朝以清官辈出著称,这与当时朝廷和士人推崇理学、崇尚清节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像人称“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对康熙帝说,自己之清廉来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训臣以廉谨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故其在官,“不以妻子自随。斋用丝粟以上,皆运致于家。循分自尽,而人皆信之”。这可以说是“赔本”做官之典范。著名清官于成龙,出仕时即表示“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终其一生,摒绝馈送,“凡在亲戚交游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一介不取”。康熙帝称其“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为“理学之真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初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过清贫的生活,于成龙官至总督,每天还以青菜为食,致有“于青菜”之名。陆陇其虽为知县,仍“与妻同驾小舟,惟有图书数卷,其妻织机一张而已”。对这些官僚来说,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境界,是无法承受这种艰苦生活的。
陈瑸是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初授福建古田知县,继任台湾知县。他有一句为官名言:“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这话颇有防微杜渐之意,实可供后来者咀嚼再三。在古田、台湾任上,即以“廉能著称,舆情悦服”,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偏沅巡抚。初任巡抚时,他就将横役累民的湘潭知县和长沙知府革职查办。继而又上疏言及关乎民生的十件大事,包括“禁加耗以苏民困”、“禁酷刑以重民命”、“粜积谷以济民食”、“置社仓以从民便”、“崇节俭以惜民财”、“禁馈送以肃官箴”等,款款击中时弊,并躬行实践,赢得各方赞誉。更有可称者,陈瑸死后,留下遗书,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衙门公费银”解交国库,“以尽未尽之心”。康熙帝叹曰:“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亦见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实未见,即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清史列传·陈瑸传)又据史载,陈瑸一人为官在外“几二十年,未尝挈眷属、延幕宾,公子旷隔数千里,力不能具舟车一往省视。仆从一二人,官厨以瓜蔬为恒膳,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公晏然安之,终其身不少更变”。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把“清廉”挂在嘴边或者偶尔作作样子,借以欺上瞒下,也许是常事,但像陈瑸这样身处官场而能始终保持清苦本色恐怕真的不太容易。陈瑸虽未得“第一清官”之御封,但其清廉的操守已远非张伯行所能比,更何况他不但是清官而且还是干吏呢?!






26 包 拯
教学内容
教材160-161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过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探究、质疑、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
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顺成一篇现代文。
◆难点
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
辐射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
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字词、名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
◆学生准备
词典,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生动导入 1.唱歌、讲故事
2.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示范朗读 3.自主纠正
4.引导复述 4.锻练表达
一、生动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
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
《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
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
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
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
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
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
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
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
封建清官的典型。
1.唱唱、讲讲、评评。唱:不要求
唱全首歌曲,达到活跃气氛的
目的即可。讲:不要求面面俱
到,简洁、完整地叙述一段情’
节,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
目的即可。评:力求精辟。
2.结合注释①,了解作品出处及
作者“史学家”的身份。
3.听记(将要点批注在课本上)。



二、指导初读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
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
拨)
2.检查自学效果(投影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抢答。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
障碍。
2.准备2分钟后积极抢
答,将字词注解批注
在课文上。


三、示范朗读(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
语气,共放两遍录音。
2.练习朗读
1.认真听录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两名学生朗读,其
它同学听读、评议)


四、引导复述(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
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
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
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
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
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1.选段、准备,同桌互述之后,请好、
中、差各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学生既
可详细复述,也可简述,更鼓励学生
创造性复述),并加个小标题。(参
考如下: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
契丹、严峻执法、克己奉公)
2.听教师评价,思考复述中的不足之
处。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
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
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七、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 割牛舌案 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 出使契丹 严峻执法
茔 克己奉公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个性练习设计
1.做知识卡片(词语数目不限,据自己掌握情况而定)。示例如下:
字词
解释
例句
翻译

第
但、只管
第归
(你)只管回家去

知
掌管、主持
徙知端州,迁殿
中丞
(包拯)转到端州
当知府,升为殿
中丞。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引导复习 1.解疑质疑
2.引导评价 2.分析评价
3.诱思导学 3.思考练习
4.拓展巩固 4.阅读思考
一、复习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
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
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
分的指导。
1.请一、二名同学介绍质疑、解疑过
程。
2.师生共同探讨遗留问题,在讨论中
要注重学生表述能力。


二、引导评价(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
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
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
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
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阅读思考评价(答案不求统一,言之有
理即可)。参考如下: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
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
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
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三、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
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
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
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1.回顾旧知(比如《地毯下的尘土》一
课),学生回答明确怎样运用侧面描
写,作用是什么?
4
2.回答: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
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
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四、拓展巩固(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投影《口技》片断,与学生共同分析
本段中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
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
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1.阅读《口技》一文,画出侧面描写的
句子,并谈谈其作用。
2.发言时,要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引人人胜。 .


五、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
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回家向父母讲叙包拯的故事。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个性练习设计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
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请就此命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可
以讨论后再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
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既
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包拯》教案4

作者: 加入日期:09-04-04

27 包拯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 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 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后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讲清楚,多朗读。



包 拯
河南省鹿邑县老君台中学 丁辉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板书题目和作者)
脱脱与《宋史》 《包 拯》 的作者脱脱(1314——1355),元朝的大臣,史学家。姓氏:蔑里乞,字:大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颜,次年(1341)任丞相,恢复科举,主修宋、辽、金史。1352年率军杀义军红巾军首领芝麻李。后因被弹劾,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宋史》是他按照司马迁创设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写的,其中的“传”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生卒年代: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戏文剧目都以他的事迹为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像《铡美案》说的是他为平民秦香莲伸冤,斩杀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州粜米》说的是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斩杀贪官、他的亲侄包勉的故事。
二、听录音,读课文,列出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读音。
拯zhěng鬻yù徙xǐ丞chéng砚yàn涿zhuó 宦huàn惮dān
秩zhì 讼sòng茔yíng沅yuán
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6、小结: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刚刚点拨的重点字词按通假、古今异议、一词多义等归类。
7、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明察秋毫.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第二节运用对比写法,写他在端州做知府时,不私占一块端砚,表现他为官廉洁。
第三节写叙述他出使契丹,表现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 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叙述他在代理开封府尹时,改革旧制,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其一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使官宦们害怕,老百姓广为传诵;其二是改革旧制,使老百姓容易从正门直接告状伸冤。
(2)、为什么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立朝刚毅。
(3)、文中“童稚妇女……阎罗包老”“京师为之语曰……”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包拯什么?
侧面描写,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他清正廉洁受到人民的称赞。
最后一节写叙述他生活态度和对子孙的要求,表现他克己奉公守法的美德
、故人、亲党为什么都与之绝交?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2)、 第5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他一样,突出他的人格高尚。
、本节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 ;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 。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6、 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本文记叙了包拯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为官的水平和官德,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歌颂了他的美德。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各有侧重,中心集中 ,详与略。
课堂作业
1. 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第四段是侧面描写。这样写从侧面衬托包拯的执法严厉,为官刚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末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3.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如海瑞,刘墉,纪晓岚…… 感受略。



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第27课《包拯》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顺畅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感染而生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
2、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MP3朗读文件;多媒体音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据我的经验,多数同学有爱看电视的习惯,在坐的同学有吗?那么,请问大家看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吗?多数电视连续剧都主题曲,这个电视连续剧也有吧?有没有同学能说说主题曲的开头两句?(如果没有同学能说,就只有让我来告诉大家了:这首主题曲的开头两句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应该能说出这两句歌词的意思吧。(开封:地名。铁面无私:刚直无私,或者说公正没有偏心,不自私。包青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包拯”)
2、题目解说
生读注释①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入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一l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试朗读课文,教师听并注出学生没读准音的字词: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课文。
如果还有认不得的字词,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看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就要请同学们把工具书拿出来解决了!
我们读过两遍了,现在有同学能主动起来朗读一遍吗?(如果有,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如果没有,我请来一位“老师”,我们来听听他的朗读,大家一起来学学。(放MP3)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模仿刚才的朗读,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或参考资料自由(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后能翻译课文。(这可能是难点。如果学生不能翻译,则本节课就要重点完成,余下内容第二课时再做。如果学生能自主翻译,则依坐位顺序一人一句翻译,教师或同学予以纠正、补充,然后完成下面内容。)
(三)、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后,试概括各段内容,师生共同讨论补充。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概括内容。(写了谁?做了什么?能表现他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开头简单介绍包拯的生平,接着用“割牛舌”这个普通案件来突出包拯聪明、机智,破案技术高超。(或:通过处理“割牛舌”案件写包拯为官机智。)
2、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后面几段的内容。
明确:二段:把前任知府同包拯进行对比,以突出包拯清正廉洁。(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三段:本段主要描写包拯与契丹典客的对话。突出包拯的巧言善辩,不辱使命。(或: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四段:写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正不阿,令贵戚宦官闻风丧胆。得到百姓们的高度评价。(或: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五段:本段主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包拯。虽然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但仍然公平仁爱地对待他们。包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家人和朋友牟取私利。这一段集中体现出包拯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三、本节内容回顾:
通过大家的反复朗读、讨论,我们对包拯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说要让同学们用一个词语表达此时此刻你对包拯是怎样一种感情的话,我们会选择哪一个词呢?——“敬佩”可以吗?(他为官机智、为官清廉、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
四、作业:
1、同学们课外还要多用点时间读熟课文。
2、读熟课文注释。
我们的作业同学能按要求完成吗?只要同学们能坚持认真读书:读熟每一篇课文,再多读点课外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板书设计
27、包拯
谁 做什么 性格特点
“割牛舌”案件————为官机智
“岁满不持一砚归”———清正廉洁
包拯 出使契丹——————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开封做官——————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日常生活——————克己奉公
附: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人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免费下载完整版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包拯》教案6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7、七年级语文教案 洲际导弹自述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洲际导弹自述》教案1


洲际导弹自述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识记理解并积累字词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学法点悟]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科学、小品。科学,就是知识性;小品,就是文艺性。知识性是知识比较丰富,资料比较广泛,数据比较准确,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文艺性是就是运用文艺的手法,如诗歌、谜语等,文笔要轻松活泼,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科学道理通俗形象生动易懂。本文中科技知识比较丰富,讲述的是大多数人知之甚少的尖端武器。学习时可以采用分类列表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如可以把文章分成构造、性能、类型和发展过程列表,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写给青少年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尖端武器。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抓住它什么特点来说明?
解惑:文章说明对象是洲际导弹,抓住它的射程远、威力大、速度快、威慑力大、类型多、构造复杂和命中率高等特点来说明的。
质疑:本文采用了什么形式、什么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惑: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拟人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质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什么的关系,该如何理解?
解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战争的关系,指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语言揣摩]
“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的“以上”一词和“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的“大部分时间”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提示:否。“以上”是指多于七公里,概数。“大部分”从范围上看还没有全包括,不是全部。由此要注意说明文的语言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特殊的要求。)
[研究课题]
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很多语言生动的文章都运用拟人了手法,课下找出几篇文章,认真阅读,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成语,学会快速阅读文章,能说出文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重点句子的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一些重点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锥( )形 yí( )误 粗糙( ) sì( )机威shè( ) 比nǐ( ) 拍shè ( ) 赋( )予
2、解词并用它们造句。
○1贻误:
造句:
○2首屈一指:
造句:
○3威慑:
造句:
○4鞭长莫及:
造句:
○5我行我素:
造句:
○6先发制人:
造句:
○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造句:
○8伺机:
造句:
○9措手不及:
造句:
二、朗读指导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以后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因此我们要学会快速阅读。现代文阅读大致可分为三种:“翻阅”、“跳读”、“精读”。现在着重讲讲“跳读”。“跳读”,不是“跳着读”,而是像“跳”一样的速度阅读,也叫“粗读”。其目的在于只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对文章中的关键性的词语、关键性的语句、段落,关键性的情节、人物,关键事件,能很快捕捉到,并作出准确的一般理解。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常常使用,它能使人在较少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中应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少到多训练,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最终达到每分钟500字的要求。这样,我们才能赶上时代步伐,了解更多知识,这是作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能力。
三、问题探究
1、 课文自述的内容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提示: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颠倒不但导弹发展的时间顺序混乱了,而且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 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举例说明。
(提示:文章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等。例略。)
3、 第9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领起句,有总领作用,领起9、10、11段。)
4、学完本文,将之与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感觉?
(提示:以前学的说明文大部分比较平实、枯燥,很少运用文艺表现手法,而本文读起来却具趣味性、文艺性,又不乏科学性。这就是本文作为科学小品的特点。)
四、[欣赏评价]
1、本文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今后写作中学习运用的方法?结合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2、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五枚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此时,导弹便成了侵略的工具,我们该怎样看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一侵略行径?
五、[拓展阅读]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电子信息网络。它能把某个区域乃至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公路”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享用信息资源。
铺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材料,不是钢筋混凝土和沥青,而是光导纤维。一条典型的光导纤维,直径不足13毫米,其中却包容着32根用塑胶皮包裹的玻璃纤维。
信息高速公路以光导纤维为媒介,激光脉冲束为数据载体来传输信息。光导纤维柔软而坚韧,传导能力特别强。经过处理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变成强弱不同的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到远方。信息高速公路每秒钟可以传输30亿比特的信息——相当于在一秒钟内传输整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交互方式来传递信息的。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高速公路的“入网”十分便捷。用户只要把电脑的专用接口卡接到电话线上,就可进入信息高速公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用户还可将电脑电视电话连成一体,以多种通信方式与外界取得联系。
有了高速传输功能的光导纤维,又有了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再加上卫星通信的配合,信息高速公路的优越性便能充分的显示出来。
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不久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诊所的医生,根据电视屏幕上显示的病人肝脏图像,指导远在2000公里处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肝脏图像是从那里通过人造卫星传送过来的。这是使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的远距离医疗。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远隔重洋的双方,彼此看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在电视屏幕上请最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且可以互相对答;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随时翻阅各地的图书资料??????
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办公会议可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复杂的研究可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进行交流??????
信息高速公路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提高幅度预计可达20——4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美国12年内每投入1美元的资金将增加6美元的产值。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性的跨世纪宏伟工程自1993年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的发展却是惊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始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缩短地域之间的距离,形成频繁交往的新型社会。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
1、 请根据课文的介绍说明,解释什么是“交互方式”?
答:
2、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传输特点可以在 段找到,其特点可以归纳为: , , 。
3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有效使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4、第七段对人们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举了一些例子,你能展开想象,再举一两个例子吗?
答:
5、第八段“据预测”三个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6、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洲际导弹自述》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
1、识记理解并积累字词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学法点悟]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科学、小品。科学,就是知识性;小品,就是文艺性。知识性是知识比较丰富,资料比较广泛,数据比较准确,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文艺性是就是运用文艺的手法,如诗歌、谜语等,文笔要轻松活泼,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科学道理通俗形象生动易懂。本文中科技知识比较丰富,讲述的是大多数人知之甚少的尖端武器。学习时可以采用分类列表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如可以把文章分成构造、性能、类型和发展过程列表,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写给青少年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尖端武器。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抓住它什么特点来说明?
解惑:文章说明对象是洲际导弹,抓住它的射程远、威力大、速度快、威慑力大、类型多、构造复杂和命中率高等特点来说明的。
质疑:本文采用了什么形式、什么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惑: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拟人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质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什么的关系,该如何理解?
解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战争的关系,指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语言揣摩]
“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的“以上”一词和“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的“大部分时间”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提示:否。“以上”是指多于七公里,概数。“大部分”从范围上看还没有全包括,不是全部。由此要注意说明文的语言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特殊的要求。)
[研究课题]
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很多语言生动的文章都运用拟人了手法,课下找出几篇文章,认真阅读,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成语,学会快速阅读文章,能说出文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重点句子的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一些重点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锥( )形 yí( )误 粗糙( ) sì( )机威shè( ) 比nǐ( ) 拍shè ( ) 赋( )予
2、解词并用它们造句。
○1贻误:
造句:
○2首屈一指:
造句:
○3威慑:
造句:
○4鞭长莫及:
造句:
○5我行我素:
造句:
○6先发制人:
造句:
○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造句:
○8伺机:
造句:
○9措手不及:
造句:
二、朗读指导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以后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因此我们要学会快速阅读。现代文阅读大致可分为三种:“翻阅”、“跳读”、“精读”。现在着重讲讲“跳读”。“跳读”,不是“跳着读”,而是像“跳”一样的速度阅读,也叫“粗读”。其目的在于只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对文章中的关键性的词语、关键性的语句、段落,关键性的情节、人物,关键事件,能很快捕捉到,并作出准确的一般理解。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常常使用,它能使人在较少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中应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少到多训练,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最终达到每分钟500字的要求。这样,我们才能赶上时代步伐,了解更多知识,这是作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能力。
三、问题探究
1、 课文自述的内容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提示: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颠倒不但导弹发展的时间顺序混乱了,而且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 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举例说明。
(提示:文章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等。例略。)
3、 第9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领起句,有总领作用,领起9、10、11段。)
4、学完本文,将之与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感觉?
(提示:以前学的说明文大部分比较平实、枯燥,很少运用文艺表现手法,而本文读起来却具趣味性、文艺性,又不乏科学性。这就是本文作为科学小品的特点。)
四、[欣赏评价]
1、本文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今后写作中学习运用的方法?结合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2、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五枚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此时,导弹便成了侵略的工具,我们该怎样看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一侵略行径?
五、[拓展阅读]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电子信息网络。它能把某个区域乃至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公路”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享用信息资源。
铺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材料,不是钢筋混凝土和沥青,而是光导纤维。一条典型的光导纤维,直径不足13毫米,其中却包容着32根用塑胶皮包裹的玻璃纤维。
信息高速公路以光导纤维为媒介,激光脉冲束为数据载体来传输信息。光导纤维柔软而坚韧,传导能力特别强。经过处理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变成强弱不同的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到远方。信息高速公路每秒钟可以传输30亿比特的信息——相当于在一秒钟内传输整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交互方式来传递信息的。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高速公路的“入网”十分便捷。用户只要把电脑的专用接口卡接到电话线上,就可进入信息高速公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用户还可将电脑电视电话连成一体,以多种通信方式与外界取得联系。
有了高速传输功能的光导纤维,又有了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再加上卫星通信的配合,信息高速公路的优越性便能充分的显示出来。
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不久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诊所的医生,根据电视屏幕上显示的病人肝脏图像,指导远在2000公里处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肝脏图像是从那里通过人造卫星传送过来的。这是使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的远距离医疗。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远隔重洋的双方,彼此看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在电视屏幕上请最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且可以互相对答;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随时翻阅各地的图书资料??????
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办公会议可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复杂的研究可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进行交流??????
信息高速公路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提高幅度预计可达20——4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美国12年内每投入1美元的资金将增加6美元的产值。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性的跨世纪宏伟工程自1993年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的发展却是惊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始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缩短地域之间的距离,形成频繁交往的新型社会。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
1、 请根据课文的介绍说明,解释什么是“交互方式”?
答:
2、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传输特点可以在 段找到,其特点可以归纳为: , , 。
3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有效使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4、第七段对人们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举了一些例子,你能展开想象,再举一两个例子吗?
答:
5、第八段“据预测”三个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6、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洲际导弹自述》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年来新式武器的发展的概况,以及我国发展自己的核研究及运载工具的
2.领会课文内容,了解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发展过程。
3.学习课文的自述式写法,体会生动、形象说明的语言风格。
1.了解课文中有关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发展过程,把握新时期航天事业发展的趋向,这是学习的重点。
2.领会课文以自述形式、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写法,来介绍复杂的内容的写作特色,这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
2,给下列加点的宇注音。
贻误(yí) 威慑(shè) 首屈一指(zhǐ)
比拟(nǐ) 尾翼(yì) 措手不及(cuò)
赋予(fùy?) 锥形(zhuī) 鞭长莫及(jí)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
(2)我行我素:照着自己一向的做法去做。
(3)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方。
(4)威慑: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现比喻两种敌对 力量,互为条件,交替消长。
二、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回顾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充满了曲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尖端武器的发展,就令全世界为之轰动。今天,我们来了解洲际导弹,从它的自述中了解航天器的发展。
三、正课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有关洲际导弹的什么内容?
明确:介绍洲际导弹的产生及重要地位。
3。提问:第二自然段洲际导弹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分类别,使导弹分类富有条理性。
4,提问:在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中,作者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哪些知识?
明确: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弹头,发动机及制导系统。
5.学生分组朗读第七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
6.提问:在介绍洲际导弹的性能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明确:
列数字。例: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作比较。例:固体导弹的尺寸和重量都比液体导弹小。
7.学生快速阅读第十一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了解洲际导弹的发展过程,采用复述方式来归纳。
明确:洲际导弹具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特点,然而易被侦察卫星发现;采用地下井发射技术受制后又采用“机动发射”的方式;针对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及反弹道导弹的制约。洲际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设计,终于领先一步。
8.本文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请举例子说明。
明确: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把复杂的武器知识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我锥形的脑袋里装的是核弹、人称弹头。”写出洲际导弹的内部结构,采用人体构造来诠释,读来生动有趣。
四、小结
讨论并归纳:课文采用自述的方式,介绍了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它的发展过程。语言风格生动、活泼。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指出下列注音和字形完全对的一组:( )
A 威摄(shè) 措(cuò)手不及 竞赛
B 中枢(shū) 炸毁(huǐ) 赋予(y?)
C.迷惑(huò) 高不可扳(pān) 摧毁(chuī)
D.尾冀(yì) 锥(zhuī)形 条款(kuǎn)
二、辨析下列各组形似字、多音字。
摄( )_________ 锥( )_________
1、 慑( )_________ 2、 唯( )_________
镊( )_________ 惟( )_________
( )_________
3 参{ ( )_________
( )_________
三、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1.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一万公里的路程,半小时就能飞完。
2.几个子弹头能分别沿着不同的路线去打击多个目标,在总的爆炸当量相等的情况下,多弹头摧毁目标的效果比单弹头的大好几倍。最多时我可以带上八到十个子弹头,这就叫做“分导式多弹头”。 ( )
3.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 )
四、揣摩下列加点的词语,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1.消息传开,曾经使全世界为之轰动,因为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战略武器。
2.虽然我很厉害,但在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的监视下,我也不敢轻举妄动。
五、写一段话,请用上以下词语“首屈一指”、“我行我素”、“鞭长莫及”。




《洲际导弹自述》教案4


19、洲际导弹自述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1. 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 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导弹的诞生。
第二部分(2—8):导弹的类型。
第三部分(9—15):洲际导弹。
3. 内容: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 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
5. 中心: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6. 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 特点: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8、七年级语文教案 夜雨寄北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夜雨寄北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9、七年级语文教案 基因畅想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课文中既有作者对科学实验情况的介绍,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探究精神。
2.让学生多层面地了解基因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实验、事例,使他们明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对未来的畅想,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3.品味本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畅想”一词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本文就是作者对基因(生物体遗传单位)所作的一次大胆想象。
(二)整体把握
1.从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基因畅想”,理解“基因”“畅想”两个词的意思,以便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请举出你知道的与基因有关的事例。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进行科学大胆的想象的意义。
3.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习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文中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1)叙述的一些实验、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让学生自己分辨。
(2)“堪称20世纪最出神入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的起因及探索过程。
4.用关键性问题统摄全文
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基因技术进行了怎样的畅想。(意在使学生学习并懂得本课结构上的特点——倒叙)
教师引导、讲析课文,结合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提示:此猪非彼猪——猪身人心——抱憾而去——首开先河——计划被迫暂停——量体裁衣——健康如初。
(三)重点难点突破
1.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幻小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细读揣摩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
2.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积累资料,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3.自由发挥,畅想未来:“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基因工程会不会也有弊端?如果有,你想如何解决弊端?”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争论,从而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学生对基因技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
作者的畅想能实现吗?我国在基因研究方面有何发展、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