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落日的幻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人教版《落日的幻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逻辑顺序)
2、人教版《落日的幻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逻辑顺序)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内容预览:
《落日的幻觉》教案
集贤里中学 刘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逻辑顺序)
......
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教案
《落日的幻觉》借助文本说出了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5、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落日的幻觉》学案
内容预览:
二十 落日的幻觉 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分析阐述落日的幻觉的成因的说明方法及顺序。
【学习难点】
1、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求精神。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落日的幻觉”是一个非常有悬念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文,那绚丽多彩的落日景象竟然是虚幻的,真是让人不可思议。读完全文,我们明白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做出科学解释,学生要注重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2、走近作者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
3、相关资料
散射: 散射也是一种反射,只是光从粗糙不平的表面以多种不同角度弥漫式反射。事实上,由于表面不平坦,入射的光以许多不同的角度被反射。
折射: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它的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到玻璃(即从小密度介质往大密度介质传播),光的速度会减慢,而且如果光是以某个非垂直角度入射到玻璃,那么它射出的方向也会改变,即常说的折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 ) 殷红( ) 坠落( ) 镶( )
绚丽( ) 衰减( ) 尘埃( ) 吟咏(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__________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_____________。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A、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合作探究】
6、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7、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8、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9、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10、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精读精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②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③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1、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___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___的作用。
13、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4、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为什么火箭底部像喇叭
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为什么要做成喇叭形态的呢?还要从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谈起。
火简明发动机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是因为火箭发动机有着特殊的构造。
推力室是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分,一般由头部、燃烧室和喷管组成。其中头部和烧室的作用是使燃烧剂流经燃烧室和喷管的内套,冷却燃烧室和喷管,再将燃烧剂由喷管和燃烧室外套流经喷嘴喷入燃烧室,并在同时由另一些喷嘴喷入氧化剂的作用下充分燃烧,将推进剂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在燃烧室内产生2200℃-3500℃的高温高压燃气;喷管的作用是将燃烧室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加速,由几十米/秒增加至几千米/秒,从而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燃气的动能,获得直接的反作用力,推动也就越大。
那么,火箭发动机是怎样获得这样高喷速的燃气流的呢?这是设计上的科学,就是把推力室的喷管部分在其结构上做成先收敛后扩散的喇叭形状,收敛段的上端同燃烧室的下端是平滑相连的。这一结构可使燃气流的速度因喷管横截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使气流从亚音速度到音速,直到加速至音速。所以,人们把这种喇叭形喷管叫超音速喷管。由于它是瑞典人拉瓦尔发明的,因此也称为“拉瓦尔喷管”。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拉瓦尔喷管的原理。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气流在燃烧室压力作用下,经过喷管向后运用,进入喷管的收缩段。在这一阶段,燃气运动遵循“流体在管中运动时,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而是恰恰相反,截面积越大,流速越快。在扩张段,燃气流的速度被进一步加速,为2-3千米/秒,相当于音速的7-8倍,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拉瓦尔喷管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流速增大器”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喷管也是这样喇叭形状的,因此说拉瓦尔喷管在武器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选自2002年7月有6日《中国国防报》)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
16、全文以 结构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一、二两段是 ,三、四、五段是 。
17、选文介绍的是我们所不常见的事物,你能读懂吗?试从一个角度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
18、春节期间放花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联系本文的介绍和你已有的知识,说说花炮能升空爆炸原理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么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或海水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生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群游动时所产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选自《语文报》)
19、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
20、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
21、“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
22、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能力提升】
23、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⑴、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⑵、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⑶、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24、 文章结尾提到的幻觉并没有给出产生幻觉的原因。你能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试着解释一下吗?
25、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26、趣味题 成语对对子。
(1)井然有序( )(2)固若金汤( )(3)雪中送炭( )
(4)流芳百世( )(5)精雕细刻( )(6)伶牙俐齿( )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1、q? yān zhuì xiāng xuàn shuāi āi yín
2、(1)日薄西山 (2)绮丽
3、(1)色彩绚丽 (2)散射 (3)衰减
4、A
5、A、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B、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颜色美丽。减弱,减退。
6、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7、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词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8、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9、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10、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1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
12.过渡句 承上启下
13.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14.“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15、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 逻辑
16、总分 总说 分说
17、通俗、简洁。
18、与火箭发动机能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原理有相似之处。
19、①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②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③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生物所引起。
20、①“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②“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③“闪光型海发光”的特点: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
21、因为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受到化学刺激时才发出鲜明的光。
22、①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②可以预报天气。③便于渔民在夜间捕鱼。
23、A、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B、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C 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24、略
25、略
26、 (1)杂乱无章 (2)危如累卵 (3)锦上添花 (4)遗臭万年 (5)粗制滥造 (6)笨嘴拙舌
......
6、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落日的幻觉》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眼睛也会“欺骗人”!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双眼,用心灵去观察,用知识去探索,尽情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0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20、《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课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难点: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阅读学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3、问题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现设计了听---疑-绘-悟-越-实这六个环节。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热爱大自然。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欣赏的落日景观是怎样的呢?”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轻音乐,欣赏几幅带有落日的图片。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听,细心倾听,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落日之幻觉》)的范读,一边让学生看课文。学生眼看课文、耳听范读,就会初步的知晓课文大意了。疑,用心质疑,学者须疑方有成。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也可能为一个问题而吵得面红耳赤。此时老师要做的是巧妙的设疑、正确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落日的幻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促进自主学习。
3、抒写,理解内容绘美图。整篇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术语,但是相对于科学性较强的后半部分,有些同学可能理解有些难度,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有重点的去阅读理解,然后把它描绘出来。绘,移心描绘,落日有情此处着。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集思广益,用彩笔描绘出美丽的科学现象,然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然后给大家解说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这样就让每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4、欣赏,集思广益谈感悟。通过几位同学的描述,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急着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悟,潜心感悟,谈笑胸中换星斗。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描绘,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说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奥妙;还有的说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去探索更多的奥妙世界。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是创造,老师又怎能轻易的否定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5、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越,齐心超越,腹中诗书气自华。这时,我就对学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见解都很独到,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揭示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吗?”这两个问题一问,同学们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回答,个个都会到书本上云找答案。这时我就说了:“课文内容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熟悉了。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让学生全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同学们肯定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 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用,挖掘资源重实践。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受惊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科学现象呢?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新课标第一网
五、教学说明: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1. 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 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总结:总的来说一句话:学生发展举为先,诱疑导思拧成线,个性发言智慧显,活跃气氛课堂现。
六、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8、八年级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逻辑顺序)
9、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设计
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是对我们的认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犹豫、赦免、稚拙”等词语的意思
重难点
1.会认、会写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1.用开火车读、抢答、游戏等方法理解词语、熟记生字。
2.用小组赛PK赛的形式识记字形。
教学流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掌声》和《一节特殊的课》两课文,同学们可以尽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自学生字。争当记字“小明星”师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培养能力
1.学生默读课文,画己喜欢的词语和生字
2.组内交流,互学互助 展示词语,理解意思,不懂的词查找词典、字典 互考认字,互助组词
3.汇报展示,多元认读
(1)生汇报字词(师板书)
(2)学生齐读,指读,轮读字词并组词,强调多音字字音
(3)抢答词语的意思(优者奖星)
4.板前检测,认字注音
(1)开火车式给读字注音
(2)学生
5.识记字形,争夺明星
(1)学生汇报记字方法
(2)评出“记字小明星
三、重点指导,关注书写
(1)找出易错的字“圈、英、刷”
(2)书写时主笔的定位。
(3)学生书写在写字本上
四、作业,书写写字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1:2-4;5-6;7)。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因此,知道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词意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渴望呢,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 愿意 投向 调来 情况 持久 讲述 交谈 珍惜 慢吞吞 困境 残疾 犹豫 骤然 鞠躬 舞蹈 理解: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捆那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注意。 骤然:突然。
4、读课文。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小英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小英上台演讲,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精读课文。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小英变化
1、小英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
2、小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出示:“说也奇怪……” 9)小英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小英感受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的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 (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小英怎样了? (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齐读。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小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给她的老师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出示: (1)、指名读。读课文就应该这样,把自己放进课文中读。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 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有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课后小记: 1、本课的教学设计参照颜宏京老师的设计,我觉得能抓住主线,突出重点,主要抓住两次掌声出现的时间、小英的神态及心理,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就是抓住了本文的主干。另外在讲课时要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2、存在的一些遗憾,学生感悟到小英的前后变化,从自卑、忧郁、胆小到开朗、自信、勇敢,但在感悟后需要通过朗读来加以巩固,在课堂上读的时间总觉得不到位,似乎意犹未尽啊。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五、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掌声 英子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不愿意 快乐 说笑 跳舞 有勇气 鼓励 尊重
以上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需要了解更多知识,关注本网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掌声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掌声教案
小学语文掌声的说课稿 小学语文掌声教材分析
《花钟》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丑小鸭》练习作业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10、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1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9册《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一、口语交际
1.导入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一直沐浴在浓浓的家乡情里面。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就来一次大比拼──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设置的奖项与注意事项如下:
a、以组为单位,齐心协力来比拼。
b、单项记分,计算总分。
c、每组参赛项目不少于两个,每个项目参与人数不少与四人。
d、围绕“浓浓乡情”表演,形式不限。
e、按照序号表演节目,每组先表演一个,再等第二次轮回。
f、评分标准以掌声与泪水做唯一参照。
(提示:形式可以是古诗诵读牵情思,可以是歌曲演唱道情思,可是挥毫泼墨画情思,可以是匠心独运写情思等等)
[说明:在之前,就发动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搜集与节目彩排,以组为单位独立进行]
2.准备
组长抽签决定顺序,组员同时准备,时间不过三分钟。
3.演出
要求:认真演出,认真观看,认真评选
二、习 作、回顾与拓展
1.回顾口语交际
上节课,我们通过“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的活动,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浓浓家乡情。你们是否想过长大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
2.提出习作要求
a、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写题目,展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可以侧重一方面来写,比如侧重变化写,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大胆想象,不拘形式。
b、注意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一个人、事、物来完成文章。(回顾内容)
c、先自行阅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再在大体讲述的基础上尝试适当地加以运用。
3.交流
a、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b、同桌交流。借鉴经验。
c、自由阅读文后“趣味语文”中的《“推敲”的来历》,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将体会内化为习作的行动中
4.动笔
5.讲评
a、原则
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评价;
抓住学生的准确语句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个体进步进行评价。
b、形式
同桌交流;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6.展示:
分两种类型展示:优秀习作展示;进步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