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的优秀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的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2、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4、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
三、完成《一课一练》
6、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整体感知)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
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后小结: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7、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烧火或拿到集市上去卖,就不顾有关规定盲目地上山砍树,我小时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见了,山上只留下光秃秃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难过。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9.师: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树和这里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教师的家乡或者到了第十课中的那个小村庄,面对着不加节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对他们说?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8、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握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C、读、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D、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E、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第四: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证明,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没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3、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抄写练习(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宽阔 平坦 漂亮 笔直 粗壮 结实 沉重 赞叹 高尚
9、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
三、完成《一课一练》
10、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11、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平坦、灌木、延伸、楔子”等词语。3.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赞扬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路旁的橡树。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棵橡树什么样?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写这棵橡树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等等。)
2.听老师简单介绍作者的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四十多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五岁起担任一个农村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逝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改革教育,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
过渡: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写了《路旁的橡树》,内容是什么呢?
二、打开书,自由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字、词义查字典。
理解词语仅供参考。
平坦:没有高低凹凸(多指地势)。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未来:现在以后的时间;将来的光景。
延伸:延长;伸展。
哨兵:执行警戒任务的士兵的统称。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楔子:插在木器缝里的木片,这里指可以打进地里的木片。
责备:批评指责。
沥青: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成胶状,有天然产物,也有分馏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来铺路面,也用做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称柏油。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三、默读课文,思考。
1.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人们赞叹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句子用“--”画下来。
四、小组学习,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同学间互相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五、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1、因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看到了路旁那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都产生了怜爱之心,他们认为这棵橡树非同一般,应该受到保护。于是他们修改了筑路计划,既要修路,又要保住这棵可爱的橡树,因此本应该是一条笔直阔阔的大路,中间却出现了一个马蹄形。从这点可以看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2、坐车过往这里的人根据弯曲的路及路边的树,都能判断出筑路人为了保护这棵树而使道路弯曲,他们体会到了筑路人为树让路的一颗高尚的心。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附:板书
1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 金字塔教案人教五年级下册
如何有效率地学习好一篇文章呢?教案必须写得好,而且要突出重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有趣的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重点)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
四、品读释疑
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篇文章是散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着重描写了金字塔的金色,写出了金字塔的意境美,译名妙,色彩难忘,引人遐想。
第二篇文章是说明文,运用图片和各种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雄伟、神奇的特点以及古埃及的科技文化成就。
(一)金字塔夕照
1.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夕阳、田野、沙漠都是金色,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由此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读者的视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3.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4.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1)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2)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意境?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的、局部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5.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6.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
运用对比,突出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最美。
7.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是一篇“风貌通讯”,也是散文,文章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描绘非常出色,构思巧妙。
(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胡夫金字塔。作者用画图的方法展示了胡夫金字塔的塔高和塔基边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塔的重量、体积和塔基面积,简洁、明了、直观。
2.◇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中感受到胡夫金字塔非常高大雄伟,在当时的情况下,修建十分不容易。
3.仿写: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胡夫金字塔的概况呈现了出来。请你也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
示例:现在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薄,越来越轻。今天我看见一个小型的笔记本电脑,居然跟平时用的会议记录本大小相当,薄厚也差不多,我感到十分惊奇。看了一下说明,它居然只有?25厘米长,15厘米宽,2厘米厚,重量只有945克,真是名副其实的笔记本!
4.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5.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写出了金字塔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金字塔的巧合,引人深思。
6.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而尼罗河西岸是太阳降落的地方,象征生命的结束,那里是亡灵的世界。陵墓正好是两个世界的交界口,由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然后再从东方再重新出现,所以他们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7.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
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这段文字与哪段文字相印证??这段文字与“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印证。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课堂小结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我们课后可以通过资料进一步地了解金字塔。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简单又神秘的游——金字塔(节选)》
板书设计:
意境绝美
金字塔夕照 译名绝妙 人间奇迹
色彩难忘
上面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关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 金字塔教案人教五年级下册】相关推荐文章: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
《望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案
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