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称象》教学设计一等奖

《五年级语文《称象》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五年级语文《称象》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五年级语文《称象》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观察图画,故事引入(大象图片)

(课件)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高兴地召集大家观看,大象是朝中难得一见的动物,因此大家都感到很兴奋,曹操想知道那只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量体重。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从人群里走出来,告诉大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然后,他走到父亲的身前,在父亲的身边轻轻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曹操听了,连连点头说:好,真是好办法。

小朋友们,想知道曹冲说的是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课题《称象》),齐读课题,认识生字:称

象。(课件)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到等字。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课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

三、会认

1、师范读课文。

2、屏幕出示本课应会认的生字词,整体认读。(课件)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认读。

引导学生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4、认读检查(去掉拼音)。(课件)

2、五年级语文《称象》教学设计

一、观察图画,故事引入(大象图片)

(课件)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高兴地召集大家观看,大象是朝中难得一见的动物,因此大家都感到很兴奋,曹操想知道那只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量体重。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从人群里走出来,告诉大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然后,他走到父亲的身前,在父亲的身边轻轻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曹操听了,连连点头说:好,真是好办法。

小朋友们,想知道曹冲说的是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课题《称象》),齐读课题,认识生字:称

象。(课件)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到等字。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课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

三、会认

1、师范读课文。

2、屏幕出示本课应会认的生字词,整体认读。(课件)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认读。

引导学生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4、认读检查(去掉拼音)。(课件)

3、语文《曹冲称象》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信息资料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不家务事共同提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象”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曹冲(字仓舒)

生年:196卒年:208

曹冲(196-208),字仓舒,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称象的事情流传千古,曹冲在称象时不过六岁。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曹冲夭亡,年仅十三岁。曹操为其哭泣时,曹丕来安慰曹操,曹操说道:“仓舒之死,对我来说是不幸,可对你们来说却是大幸!”曹丕称帝后,追封曹冲为邓哀侯。

阅读在线:

少年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4、三年级语文上《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本故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人很会动脑筋,知道他们是怎么称象,同时通过故事来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上,而让学生知道通过量的守恒的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量的替换。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了,也相对来说较难,因此我把这个故事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而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

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

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艘、沉、止”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

*指导学生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段

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感悟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可行。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

(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

(4)官员们想出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行吗?(讨论)

随机理解“直摇头”

(5)、朗读指导。

2、学习4、5段,感受曹冲的聪慧。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合作研究曹冲称象的方法。边讨论边做实验。

(3)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演示或推选学生上台演示)

(4)结果如何?理解“果然”

四、课本剧表演。

五、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

5、二年级下册语文《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难点

1.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及实验模拟物。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一杆秤。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秤)它是做什么的?(称东西的)噢,它是用来称东西重量的。秤是由秤盘、秤砣和秤杆组成的。怎么称才行呢?咱们来试一试称一称苹果。现在我知道了苹果的重量了,怎么样?秤杆平了。提起秤,指着秤杆问:“这叫什么来着?”板书“杆”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秤,在认真观察一下“杆”字,你发现了什么?读秤杆。

它能称大象吗?(贴象的图片)古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要称大象的重量,到底是怎么称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称象(板书:称象)

二、初读课文,注意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同学和老师。)

2.用最快的速度数一数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刚才同学们说不能称大象,为什么?

象很大,看看书,这头象有多大?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

过渡:这么大的象,你说有多重呀?(指着一名同学问。)你问一问;另一位官员。官员们在做什么?(议论)

2.出示:议论。什么叫议论?(讨论)刚才我们就是在议论。议论离不开语言,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言字旁。

3.齐读议论

过渡:是呀!官员们是一边引读一边议论。谁能也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呢?教师可先举例:我一边说话,一边笑。

(1)指名说

(2)官员们又接着议论了。

出示曹操的两个不同反应: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这是为什么曹操会出现这样的反应。

以下随机出示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5.官员们首先想出了什么方法?(指名说)

拿着板书指名读:砍一棵树造一杆秤

老师在这里提醒一下,很早以前,人们用来砍树的斧头是用石头做的,所以“砍”字是石字旁。

这种方法行吗?

6.官员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出示:宰割

啊?他们竟然要把人家辛辛苦苦,不远万里送来的大象“宰”了?还要用这么锋利的刀个“割”了。读

读完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呀?

这种方法行吗?

后来又是谁让曹操听了点点头。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游戏巩固生字。

大象说小朋友们累了,我们来一起玩玩游戏吧,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厉害。

1.出示这节课学过的几个生字,指名练习。

2.小朋友真厉害,难度加大了有没有信心爬得更高呢?

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厉害,读对了我们一起跟他读好吗?看谁读对的最多,我们就把掌声送给它

五、生字书写大挑战。

过渡:呀!小猴子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被小朋友们送到了山上,大象还有难题想靠靠大家,愿意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

2.说说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应注意些什么。师范写。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6、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曹、秤、砍、官、柱、杆、宰、舷”8个生字并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官员、柱子、秤杆、下沉、船舷、重量”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通过学习,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语10个。

2、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出示:一杆秤)

读一读(齐读)

师:杆是量词,请小朋友开火车拼读一下。

(生开火车)

它还有个读音“ɡān”,栏杆的杆。

2、(指着图片中的秤)这就是秤。你能用秤来做什么?——称东西。

(媒体出示“称”)

这两个字请你从字形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部首相同,都是禾木旁)

秤:称东西要达到两边平衡,所以右边是平。

称:称的右边是尔,尔在古代就是你的意思。称东西要人来称,所以它是这样写的。

3、我们用秤称蔬菜,称水果,今天老师还要带上一杆秤去称大象。(生笑了)

你为什么笑呢?——小小的秤怎么能称大象呢?

是啊!那就让我们一同去课文里看看他们是怎么称象的。

4、(出示课题——35、称象)

请2个小朋友读,然后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谁想把心中的小问号提出来?

交流后出示学生的质疑: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结果称出来了吗?

5、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故事主要写的是谁称象?——曹冲

他是曹操的——儿子,而曹操是古时候三国的大官

二、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去了解称象的故事。

请你们打开书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2、反馈:谁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称象呢?

(曹操要称象,因为别人送了他一头象,他想知道大象的份量。)

3、这是一头怎样的象呢?引得曹操那么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的重量?

找找课文中描写大象的句子。

请一个学生读他找到的句子(媒体出示)。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象很大。

那你也来读一读。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打断一下,播放象身体部位和墙、柱子的对比)

谁还能读出象的大?(指明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家都想知道答案。于是,官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他们想到了什么方法?请你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1)学生反馈找到的句子(两个方法:造秤、宰象)。(媒体出示)

(2)学习生字:

砍:请一个小朋友来教大家,并请他做一个砍的动作。

宰:这个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请你领读。

宰就是杀了的意思。(师)

(3)你觉得这些方法好吗?

学生可能回答:生:不好,因为大象就死了。

师:是啊,大象被砍成一块一块后,还会流很多血,分量就——不准了。

生直接引用课文中的句子(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4)小朋友们都说这两个方法不行,曹操听了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小节。我请一个小朋友当曹操,请第一大组读第一个官员话,第二大组读第二个官员的话,第三大组自然就是最后一句了,老师来给你们当解说。(师生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三、研读课文

1、就在这个时候,小曹冲站了出来,说出了他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在课文开始时的第三个问题:曹冲是怎么称象的。现在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出示:学习单

(1)读一读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说一说用“先…然后…再…最后…”等词说说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

(3)想一想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2、请一个学生读读句子(媒体出示)

学习生字:舷:请一个学生当小老师。与琴弦的弦比较。

用纸制船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船舷:就是船的两侧。

再请一个学生也来读一读句子。

3、小朋友们可能还弄不清曹冲到底是怎样称象的,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称象的过程呢?

(师朗读,媒体自动演示)

4、看了这些画面,你知道曹冲称象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吗?自己再读读第三小节,想一想。

(1)师直接说出第一步:我们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

(2)第二步是怎么做的呢?

(3)第三步呢?

(4)最后呢?

你们瞧,这一步步非常清晰。

他先——然后——再——最后——(师引读)

(5)请你们用自己的话也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吧!

学生发言,边说边出示答案。

谁还愿意说一说?(再请一个小朋友说)

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5、瞧,曹冲用这种方法终于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我们只要把运到岸上的石头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们的第四个问题,曹冲的方

法和官员们的方法比好在哪里?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思考一下。

6、曹冲的方法大家都说好,好在哪里?和官员们的方法比一比。

学生自由讨论,师适当引导。

(1)因为很难造大秤,所以曹冲以船代秤。

(2)石头是一块块分开来的,可以以石代象。

(3)没有谁能提得起这么一杆秤,所以就用水的浮力代替人的力气。

7、曹冲的办法妙不妙?难怪曹操也赞赏他呢!

师生配合朗读第五小节。

果然是什么意思?和谁说的是一样的呢?——曹冲。

8、你觉得曹冲怎么样?如果他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9、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曹冲才7岁,我们都8岁9岁了。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有什么好方法呢?我们可是生活在现代的小朋友啊!

学生自由交流。

四、回顾和总结:

1、抢读词语。

2、小火车开起来。(读形近字组成的词语)

3、课文学完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

板书设计

35、称象

直摇头点头微笑

教学反思

进入课文教学时,我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要称出这头大象有多重,文中写了哪几种办法?你认可哪一个,为什么”,直奔课文重点段落,根据班级实际,通过老师的演示,通过讨论突破难点,感受曹冲的聪明机智。最后再回到整体,联系生活,通过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明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现代技术,我们还可以有更好更便捷的方法来称象,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生活,真正营造大语文的学习观,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作用。

7、小学语文二年级:《曹冲称象》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

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 ,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 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8、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及实验模拟物。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你们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二、初读

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三、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

1.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相机板书:议论)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3.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思考:

(1)官员们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2)曹操听了他们的称象办法后是什么态度?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4.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提问: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9、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13个认读生字,8个书写生字。

2.通过上下文了解“议论”“果然”“反驳”等词语,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在阅读中理解动脑筋是一种良好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验情境导入。

1.今天,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出示秤)好,请几位同学帮我称一称这些东西的重量。(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盐、奶粉,请同学们称一称)

[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使他们了解到物体的重量需要用秤称。]

2.这些日常我们拿得动、提得起来的东西可以用秤来称。但是,如果这个东西很大很重,怎么来称呢?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怎么来称呢?(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请学生尝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运用以前学过的,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师巡视中发现学生普遍不认识的字有:驳、割、艘、舷、线等。)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出示字词)

你们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字的?

生1:我运用偏旁记忆,知道了“艘”和“舷”都和船有关,“割”有立刀旁,所以与刀有关,“线”有绞丝旁,所以与丝线有关。

生2:一个记者想要去采访,前面有一面土墙,就把他“堵”住了。这样就记住“堵”了。

生3:我查字典知道了“杆”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称杆(gǎn),在“旗杆”中读(gān)。

生4:我觉得“议论”两个字都有言字旁,所以与说话有关系。

师:你觉得“议论”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

生4:可以用“讨论”来替代。

师:你能用“议论”说个句子吗?

生4: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都议论纷纷。

生5:“驳”在书中的词语是“反驳”,我觉得这个“驳”就可以这样记,一个人,他姓马,做题总是不认真,这不,他又错了两道题。

师:你觉得“反驳”是什么意思?

生5:就是反对,不同意别人的说法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4.请学生从课文中找一些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并说个句子。

生1:我喜欢这一句“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我造的句子是“这只小狗又矮又小,身子像面包,腿像四根火腿肠。”

生2:我喜欢“反驳”这个词。我造的句子是“妈妈说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爸爸立刻反驳:‘星期天,你得去学钢琴,不能去公园。’”

生3:我喜欢“果然”这个词,我想用果然说句话,“天气预报今天有雨,果然,天不亮就下起了雨。”[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积累词语。]

5.同桌之间互相抽读生字,考一考,给抽读好的同学加分。

6.做组词游戏:教师抽出一个生字,请小组同学至少组两个词,组员可以补充,以合作最好的组为优秀组。[丰富学生的词汇,促进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

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他是用什么方法称的大象。

师: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1: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生2:老师,我画了一幅图,可以说明曹冲称象的办法。(教师实物投影)

生3:课文中还讲了两种称象的方法,但都不可行,一种方法是用一棵大树做称杆,但是,没人能提动称杆;另一种方法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但是这得先杀了大象。

生4:我觉得曹冲很聪明,那么多大人都没有办法,他却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师:你认为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生4:因为曹冲他肯动脑筋。

生5:因为曹冲他注意观察。

生6:因为曹冲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想法。

2.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让我们也来动动脑,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互相说一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叙述,叙述有条理,语言明确,可以提示他们运用“先”,“再”,“然后”,“其次”,“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

四、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堂内容。

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请说一说。

生1:有一次,妈妈让我给手电筒装电池,我装上以后,怎么推按扭,手电筒都不亮,我想手电筒前些天还亮的,不可能坏,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想可能是我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换了电池的方向,果然,手电筒亮了。

生2:一次,我想去游泳,爸爸在给我吹救生圈,看着他吹得很累的样子,我一下想到了打自行车轮胎用的打气筒,于是我就用打气筒将救生圈吹起来了。

〖教学后记〗

《称象》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鄙?字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学习运用;2?痹诳挝牡难?习中,我创设的开放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3?痹谡馓每沃校?我发现了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通过动脑筋,解决了许多问题,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0、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

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

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艘、沉、止”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

*指导学生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段

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感悟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可行。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

(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

(4)官员们想出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行吗?(讨论)

随机理解“直摇头”

(5)、朗读指导。

2、学习4、5段,感受曹冲的聪慧。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合作研究曹冲称象的方法。边讨论边做实验。

(3)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演示或推选学生上台演示)

(4)结果如何?理解“果然”

四、课本剧表演。

五、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