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孟子》二章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一、摆事实

得道多助

论据:战例治国人和 生于忧患 二、归纳基本观点

失道寡助 死于安乐

结论:得到多助 三、正反论证

失道寡助 四、归纳中心论点

2、《孟子》两章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孟子》二章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一、摆事实

得道多助

论据:战例治国人和 生于忧患 二、归纳基本观点

失道寡助 死于安乐

结论:得到多助 三、正反论证

失道寡助 四、归纳中心论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生那样去总结罢了。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三)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让全班男生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四)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解释:所有加点的字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8.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五)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到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 弄清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 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 结构: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论点。

三、 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主旨所在。)

5、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 总结。

五、作业。

5、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教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学习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这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加以巩固,也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对于课文及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经常加以复习巩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真正地看懂中考链接中的课外文言文

二、难点:能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所学的知识

很多同学一看到课外文言文就头疼了,连看也不看就说不会做,其实只要用心去看,想想学过的方法和文言实词,也许并不难,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学习课外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让学生当堂完成,以闭卷的形式,再左右交换批改。

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批改他人的练习,不仅是加深了印象,也可以让部分学生产生危机感,以致于加紧复习,提高学习意识。

二、能力提高:

请同学自告奋勇地回答,其他同学纠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要注意团队合作精神,争取杜绝彼此的轻视,嘲笑,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生要敢干创新,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齐读全文。让一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对翻译不好的地方加添改。然后让学生自己的意见。

在对文章再次熟悉之后让学生翻译,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是课外文言文,学生的翻译并不一定会十全十美,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添改,不仅发挥学生间互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让添改的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挑题目回答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好让学生对于枯燥的练习讲解有一定的兴趣可言。

四、作业

1、订正

2、预习《卖油翁》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上时作好相应的记录,课后再认真订正,也是对课上所课的内容加以巩固的一次机会。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例

“经典”宜“细品”


教学一篇课文应有一个“底线”。语文教材中不乏历代传诵的名篇,它们都是世界的和民族的文化经典。这种课文的教学“底线”应放在“精读细品”上。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对学过的一些名篇,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印象不深,甚至对篇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不甚了然。这当然有多种原因,但对“精读细品”重视不够,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经典名篇,只是一般地读读讲讲,当然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精读细品”呢?所谓“精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以默读,朗读,背诵等各种方式反复读,并在读时领会文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特别是大声吟诵,心、口、耳、目多种器官并用,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把文章念熟了,化为了自己头脑中的东西,不仅记得牢,有助于提高语感,还有助于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说话或作文时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地说出来、写出来。所谓“细品”,就是仔细品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以及结构之妙、语言之美等等。但一篇文章,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法修辞,什么都有,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品”。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品”什么,如何“品”。

在执教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抓住这一课的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导学生“细品”,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篇课文是历史传颂的名篇,是一篇说理文章,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其所说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教材。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细品”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是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然后引导学生“细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说“生于忧患”:一、联系课文,使学生懂得第一段列举的舜、傅说等六人就是“生于忧患”。他们的“发”、“举”就是“生”。这里的“生”就是发展、成功、能担大任的意思。在此之前,他们都经历过“忧患”的磨炼,也即他们原来有的是耕田的农夫、有的是泥工、有的是卖鱼卖盐的商贩、有的是关在牢中的俘虏等等,处于逆境,经受过劳累、饥饿、贫困等苦难。二、联系学生实际,谁都会有“忧患”,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有的家庭贫困、经济困难;有的学习困难、成绩上不去,为前途担忧;有的学不进去,甚至不想学,只是在混日子等等。怎么办?有两种可能:一是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沉沦堕落下去。另一种就是像舜、傅说他们那样“生”,即像舜、傅说他们那样,将来也能担当大任,成就一番事业。

三、怎样才能在忧患中“生”呢?孟子讲了,就是要在忧患时为“生”作好准备,创造“生”的条件。课文中讲了六条,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过”“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引导学生细品这几句话,使学生懂得:

①“动心”,就是说在忧患面前,心要动,即要开动脑筋,要思考,思考怎么走出困境,克服困难,改变现状等等。

②“忍性”,就是说,在困难面前要坚强,有耐心,有韧劲,有毅力,敢于面对,能承受艰难困苦的磨炼,不轻言放弃。

③“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在忧患的磨难中,增长自己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就更有才能,更有本领了。

④“能改”,就是说,在逆境中,“行拂乱其所为”,做事往往不顺心,有时还颠三倒四,说错话,做错事。这时,就要“能改”,改了,吸取了教训,在改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能力也就更强了。

⑤“而后作”,就是说,面对忧患,要振作奋起,不畏惧,不退缩,不犹豫,积极行动起来,去克服困难。以上五条是“生于忧患”的主观条件。即要开动脑筋,要坚忍不拔,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能力,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正缺点、错误。一句话,就是在忧患中要振作奋起,积极努力。

⑥“而后喻”,就是说,自己经历了的忧患,在忧患中能振作奋起,增长了才能等等,这一切都会从神情上表现出来,从语言上表达出来,而后为人们所了解。为人所了解,这是很重要的客观条件,否则,别人怎么会赏识你,举荐你,任用你呢?你又怎么能很好地生存、发展、成功呢?升学考试,一份试卷,不就是要使别人了解你,决定是否录取你吗?

四、引导学生根据文意较为准确完整地解释“生于忧患”:一个人,在逆境中,在艰难困苦中,要敢于正视困难,振作奋起,坚忍不拔,去克服困难,增长才干,并恰当地表现出来使人了解,这样就能很好地生存、发展,走向成功。

然后,引导学生细品“死于安乐”。课文只用了一句话来论证这个问题,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良臣,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外无敌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成为昏君、暴君,国家就会衰败直至灭亡。

至此,可引导学生细品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加深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是这篇课文的显著特点:课文是从“人”到“国”的角度来论证,也就是说,这一论断对“人”和“国”都是适用的,具体地说,它包含四层意思,即人“生于忧患”;人“死于安乐”;国“生于忧患”;国“死于安乐”。很显然,在论述中,省去了人“死于安乐”和国“生于忧患”这两个方面。对国这方面的论述也只有简略的一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死于安乐”是容易理解的,一个人沉溺于安乐享受之中,玩物丧志,不再拼搏奋斗,自然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为享乐 而追逐财富不择手段,以至坑蒙拐骗、偷盗强劫、杀人越货,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最后能不身败名裂么?最浅显的例子莫如吸毒,在麻醉中获得了片刻的“安乐”,长此下去,就只有倾家荡产,走向死路。再说一个国家,“生于忧患”,一切王朝兴起的过程皆可证明,也用不着说。而一个国家“死于安乐”,课文只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亡国的事实来论证,用以警醒世人,特别是君主,就不必详加论证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写一篇文章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更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可以不说的就不说,可以少说的就不必多说。

从课文论述的重点,也使我们体会到了孟子极为关注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一个人怎么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极强的现实性。无论是谁,呱呱落地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一无所有的,要生存,要融入社会,要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把自己造就成才,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谁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是曲曲折折的,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无穷无尽的忧患………,面对这样的忧患,怎么办?每个人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谁都不能回避。所以孟子就着重讲了这个问题,鼓励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忧患,告诉我们要怎样去做才能成才,走向成功。并由造就人才说到治理国家。从而高度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对世人具有极大的警醒作用。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有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都有一个如何对待“忧患”和“安乐”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孟子以其大智慧总结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哲理,一直就被奉为经典,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仅造就了自己,还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才有今天这么繁华精彩的世界。

在学了这课后,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然后写成一篇读后感。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1、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2、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3、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4、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生那样去总结罢了。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2、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 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⑵ 让学生齐读课文:

① 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

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② 学生齐读。

③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⑶ 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⑷ 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3、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⑴ 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⑵ 让全班男生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⑶ 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⑷ 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

① 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

② 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③ 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④ 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4、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⑴ 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⑵ 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⑶ 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⑷ 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⑸ 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解释:所有加点的字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⑹ 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⑺ 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⑻ 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

(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5、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到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⑴ 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⑵ 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⑶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

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

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 六位圣贤(排比)

提观点 苦 劳 饿 空 行拂

心 筋 体 乏 乱所

志 骨 肤 身 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国家

得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明确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2、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间水沟

傅说(yuè)

曾(zēng)益:同“增”,增加

胶鬲(gé)

拂(bì 同“弼”)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ú)乱:违反、阻挠

3、读出节奏: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求:字音读准节奏合理流畅自然

4、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理解的难字词,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运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⑴ 常见实词:

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本文指“捣土用的杵”名词

举于士古代泛指官吏,本文指狱官。

⑵ 常用虚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表承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⑶ 一词多义:

发: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⑷ 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空乏 使……穷困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 使……惊动(动词的使动用法)

忍性 使……坚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为动词)

5、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之后,我们请出最佳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要求

读:字音读准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虞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天子。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高宗举用为相。胶鬲本来在贩卖鱼盐,受到周文王的荐举,作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举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避祸,被楚庄王举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作大夫。

第二段: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困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使他的身体肌肤因饥饿而瘦弱,使他身家穷困贫乏,在他做事的时候,又使他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激励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三段:一个人往往犯了过错,然后才知道改过。因内心常感受到重大的困难,思虑受到阻塞,不能顺畅,然后才能奋发振作。因人家的不满表现在脸色上,发出声音或说出话来劝诫他,然后才能明白通晓。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政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人在忧患中常能发愤图强,求得生存;沉溺於安乐,反而会招致毁灭。

6、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诵读课文。

对照朗读录音,诵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悟。

7、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2、理清思路:

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列举事实,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列举6个名人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第二自然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上段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历思想上:苦其心志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人经受艰难痛苦磨练的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用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说理透彻,振聋发聩,有强烈的鼓动性。

第三段论证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3、全文梳理:

全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第一段:列举事实出身低微艰苦磨练终有所成

第二段:正面论证:造就人才道理分析

第三段: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第四段:归结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探讨交流: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5、经受磨炼 居安思危:

“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6、孟子语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民同乐。

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节气的人。他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他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节气的人。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爱民之人。

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思想家。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雄辩家。

7、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