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优质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麻雀》优质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普季克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教学难点:
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
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2、《小麻雀》优质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普季克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教学难点:
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
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3、《麻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词语,正音正字。
1.课文第4自然段出现了两个多音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如“露(lu)出”的“露”,有“l””和“lu)”两种读音,在课文里应读“lu”,不读“l”)”,意思是显出来,现出来。一般读“l””时用于口语。又如:“像一块石头似的”中的“似”,有“shŒ”和“sŒ”两种读音,在课文中应读“shŒ,不读“sŒ”,意思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2.课文第5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其中“躯”、“搏”、“浑”,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与“驱”、“博”、“混”几个同音字的区别。可以一边对照字形和字义,一边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正确组成词语。
例:躯(身躯)
驱(驱使)
博(博物馆)
搏(搏斗)
浑(浑身)
混(混水摸鱼)
另外,生字中“巢”和“拯”都是翘舌音。“拯”不要读成“z‡ng”。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本课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如:上下结构的字有“奈、巢、煞”,左右结构的字有“撼、躯、拯、幼、浑、哑、搏、愣”,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庞”。其中,“撼、躯、幼、浑、哑、庞”六个字,可以用部首表义类的方法识记。如:“哑”字,是一个“亚”字,加上一个“口”部,意思是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联系课文中出现的“嘶哑”,应理解为声音沙哑。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拯”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拯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拯”作为带点字,通过查字典,找出“拯救”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援救,救助的意思。接着,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拯救”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使学生明白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不顾一切地援救自己的幼儿,使小麻雀脱离危难。
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摇撼(h„n):摇动。
无可奈(n„i)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扎煞(sh):(手、头发、树枝)张开,伸开。
庞(p‚ng)大:很大。本文是就猎狗的身躯同麻雀相比较而言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故事中被描述的是哪三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确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被描述的人物有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它们之间,小麻雀是老麻雀的孩子,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2.在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由此,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划出结构段。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其它课文部分,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6、7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述了小麻雀得救,猎狗被带走的情形。)
3.在进一步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如:第一段(1、2、3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第二段(4、5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第三段(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二)重点学习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这里,“野物”指什么?作者用“突然”和“嗅”引出了小麻雀,自然、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嗅”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猎狗,所以,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自然会对“野物”有着特殊的敏感,为学生理解后面的课文中猎狗想吃掉小麻雀打下基础。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教师可以补充解释“嗅”,一般习惯用在动物身上。比如,狗、猫等。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①“我”看到这样一只小麻雀: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②描写小麻雀动作的句子: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③描写小麻雀外形的句子: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4.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①“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是死板,发愣的意思。②“……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意思。③从对小麻雀两个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刚刚出生,没有见过世面和风雨,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和巢穴的小麻雀,所以,从树上掉下来,站在地上是“呆呆地”,“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④从对小麻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外形描写中,进一步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分明”是明明、显然的意思。)
5.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小结:“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只才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如果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如果是我,我会想,小麻雀多可怜呀!它离开妈妈和伙伴,一定很着急。我要把它放回梧桐树上帮它回到妈妈身边。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就预示着小麻雀的危险来了。)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2.从猎狗的表现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现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①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②因为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时迅猛、落在地上坚定,表现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③“绝望”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意思。④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的样子是全身每一根羽毛都立了起来,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孩子。说明老麻雀除了愤怒,还有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把生死置之度外,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勇敢精神。)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己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划出表示老麻雀动作的词句。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保卫自己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现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己的安全而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6.教师小结重点段的学习。
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是文章的重点段。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作者含蓄地点出了这一点,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指导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二)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三)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1)理解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出示词义:“无可奈何”一词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搏斗”的意思是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
(2)让学生把“无可奈何”、“搏斗”两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原句中读一读,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3)练习造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无可奈何”,什么时候人们进行“搏斗”。可列举:面对小弟弟的再三请求时……,在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回时……,都可以用“无可奈何”。又如:八路军战士和敌人在短兵相接时……,可以用“搏斗”。
4、《麻雀》参考教案(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指导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二)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三)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1)理解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出示词义:“无可奈何”一词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搏斗”的意思是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
(2)让学生把“无可奈何”、“搏斗”两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原句中读一读,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3)练习造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无可奈何”,什么时候人们进行“搏斗”。可列举:面对小弟弟的再三请求时……,在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回时……,都可以用“无可奈何”。又如:八路军战士和敌人在短兵相接时……,可以用“搏斗”。
【小资料】
屠格涅夫(1818~1883)
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猎人笔记》。屠格涅夫的小说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新动向,构思新颖,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文字极为精练、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麻雀》选自《猎人笔记》,原文的后面还有这样几句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诚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只有她,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5、《麻雀》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二)重点学习
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
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
1、
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
1、
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这里,“野物”指什么?作者用“突然”和“嗅”引出了小麻雀,自然、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嗅”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猎狗,所以,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自然会对“野物”有着特殊的敏感,为学生理解后面的课文中猎狗想吃掉小麻雀打下基础。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教师可以补充解释“嗅”,一般习惯用在动物身上。比如,狗、猫等。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①“我”看到这样一只小麻雀: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②描写小麻雀动作的句子: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③描写小麻雀外形的句子: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4.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①“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是死板,发愣的意思。②“……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意思。③从对小麻雀两个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刚刚出生,没有见过世面和风雨,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和巢穴的小麻雀,所以,从树上掉下来,站在地上是“呆呆地”,“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④从对小麻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外形描写中,进一步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分明”是明明、显然的意思。)
5.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小结:“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只才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如果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如果是我,我会想,小麻雀多可怜呀!它离开妈妈和伙伴,一定很着急。我要把它放回梧桐树上帮它回到妈妈身边。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就预示着小麻雀的危险来了。)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2.从猎狗的表现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现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
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
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①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②因为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时迅猛、落在地上坚定,表现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③“绝望”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意思。④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的样子是全身每一根羽毛都立了起来,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孩子。说明老麻雀除了愤怒,还有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把生死置之度外,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勇敢精神。)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己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划出表示老麻雀动作的词句。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保卫自己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现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己的安全而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6.教师小结重点段的学习。
课文第
4、5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是文章的重点段。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作者含蓄地点出了这一点,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资料提供者:
6、《麻雀》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14 麻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第
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词语,正音正字。
1.课文第4自然段出现了两个多音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如“露(l^u)出”的“露”,有“l^u”和“l)”两种读音,在课文里应读“l^u”,不读“l)”,意思是显出来,现出来。一般读“l^u”时用于口语。又如:“像一块石头似(sh@)的”中的“似”,有“sh@”和“s@”两种读音,在课文中应读“sh@”,不读“s@”,意思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2.课文第5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其中“躯”、“搏”、“浑”,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与“驱”、“博”、“混”几个同音字的区别。可以一边对照字形和字义,一边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正确组成词语。
例:躯(身躯)
搏(搏斗)
浑(浑身)
驱(驱使)
博(博物馆)
混(混水摸鱼)
另外,生字中“巢”和“拯”都是翘舌音。“拯”不要读成“ch7ng”。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本课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如:上下结构的字有“奈、巢、煞”,左右结构的字有“撼、躯、拯、幼、浑、哑、搏、愣”,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庞”。其中,“撼、躯、幼、浑、哑、庞”六个字,可以用部首表义类的方法识记。如:“哑”字,是一个“亚”字,加上一个“口”部,意思是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联系课文中出现的“嘶哑”,应理解为声音沙哑。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拯”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拯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拯”作为带点字,通过查字典,找出“拯救”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援救,救助的意思。接着,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拯救”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使学生明白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不顾一切地援救自己的幼儿,使小麻雀脱离危难。
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摇撼(h4n):摇动。
无可奈(n4i)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扎煞(sh1):(手、头发、树枝)张开,伸开。
庞(p2ng)大:很大。本文是就猎狗的身躯同麻雀相比较而言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故事中被描述的是哪三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确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被描述的人物有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它们之间,小麻雀是老麻雀的孩子,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2.在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由此,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划出结构段。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
4、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其它课文部分,
1、
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
6、7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述了小麻雀得救,猎狗被带走的情形。)
3.在进一步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如:第一段(
1、
2、3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第二段(
4、5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第三段(
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
资料提供者:
7、《麻雀》教案
《麻雀》教案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
1.出示麻雀图片,观察图片。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麻雀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麻雀:鸟,头圆,尾短,嘴呈圆锥状,头顶和颈部是栗褐色,背面褐色,杂有黑褐色斑点,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啄食谷粒和昆虫。有的地区叫家雀儿或老家贼。)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一个发生在麻雀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
(1)故事发生在谁和谁之间?(麻雀和雀鹰。)
简介。雀鹰:猛禽的一种,比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鸟。饲养的雌鸟可以帮助打猎。也叫鹞,通称鹞子或鹞鹰。
(2)故事讲了他们之间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讲一群麻雀在草地上找食、玩耍时来了一只雀鹰。他们胆小,也没有齐心合力对付雀鹰,最后有一只麻雀被雀鹰叼走了。)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
2.交流讨论,检查自学情况。你认为要注意哪些生字的读音和书写?相机指导识记。
算: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目”,不要写成“日”。
散:左右结构,右边是“反文儿”,不要写成“折文儿”,共12画,有“sǎn,sàn”两个读音。
3.同学们一定又学到了很多好词好句,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四、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讨论。(一群麻雀在草地上很高兴地边找食边玩。)
用“一边……一边……”口头说话。
3.齐读。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当麻雀高兴地一边找食一边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理解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1.默读。
思考: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2.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雀鹰的?
理解:打旋儿、俯冲。
谁能用自己的动作把雀鹰“打旋儿”和“俯冲”表演出来。
(2)启发想象:当雀鹰看见一只只又圆又壮的麻雀,心里会怎样想?
(3)大家发现雀鹰后,齐声叫唤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理解:约定。(经过商量确定。)
(4)他们有什么约定?
3.小结:麻雀早有约定,雀鹰来了,谁也别害怕,齐心合力与雀鹰斗争。
雀鹰真的来了,它们按约定去做了吗?
三、理解课文第七至十自然段。
1.范读。边听边画记描写麻雀的有关句子。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图画。
图上的麻雀有什么不同表现?
3.完成练习。
(1)填空。它们惊慌失措,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读句子。
(3)照样子,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4.雀鹰真的来了,这时它们叫唤的不是“齐下手”,而是。
四、理解课文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在空中飞翔的雀鹰见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想?怎样做?
1.自由读。
2.讨论交流。
(1)雀鹰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相机理解词语。
架势:姿势;姿态。
发怵:胆怯,畏缩。怵:恐惧。
(2)麻雀是怎样做的?
(3)它们叫唤“查查少了谁!”结果少了谁?为什么?
(4)雀鹰来了,麻雀有没有一只也不少的办法?
3.小结:如果麻雀齐心合力、勇敢地与雀鹰斗争,它们谁也不会被雀鹰叼走。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能告诉大家吗?
六、质疑。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麻雀(胆小、不齐心合力)
约定:“齐下手”
一窝蜂似的乱飞
雀鹰来了 惊慌失措、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各顾各
8、《麻雀》教学构想教案教学设计
湖北省驻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文方443600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适时挖拙文眼,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麻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表达对同情、对大自然热爱的一篇文学作品中的片断: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勇敢地和宠然大物猎狗搏斗。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利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质疑,实施创新教育。
一、调动情感,激发创新
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情感,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感知,促进思维。运用课文中的事例,与学生的心灵感觉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开启他们的心智。在分析理解课文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重点词句:老麻雀的动作、神态,体会老麻雀拼死保护小麻雀这份深深的母爱。学生明白了老麻雀虽然发出“绝望的尖叫”,自认为无生还的希望,但还是“从树上飞了下来,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的面前”,为了拯救幼小的孩子,纵然面对的是“庞然大物”,虽然明白自己是不堪一击,但还是准备作殊死的搏斗。
此境此情,学生被老麻雀的母爱所感动,为母亲不顾一切救孩子的精神所感染,纷纷替麻雀母子们的性命担扰,想方设法为他们找生路:有的说,老麻雀用爪子抱住小麻雀飞上树;有的说麻雀爪子无力用嘴叼着孩子飞到巢里;有的说,小麻雀重了,老麻雀叼不动它,小麻雀用嘴啄着老麻雀,与老麻雀互相抱着飞到安全的地方;更有人说,麻雀妈妈赶快叫麻雀爸爸与她一同救自己的孩子……
虽然,他们不甚明白,飞行者所能承载的重量是有限的,更不知道麻雀是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但老师一句:“麻雀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又把学生引进解决问题的深层探索之中,引进浩瀚的课外读中,让他们从中找到根据,从而实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二、师生质疑,激发创新
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唤起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取心,思维的不断发展。出乎意料,在学了文章的结尾后,同学们似乎应该高兴了,满足了。因为“我”唤回了猎狗麻雀母子得救了。但学生的思维却未就此打住,质疑中,又有人提出:“我”既然被这种“深深的母爱振撼了”,但为什么不把好事做到底,把小麻雀送回巢里,防止还有下一只猎狗和其它的“庞然大物”呢?又在他们中间投下一粒创新的石子。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又一次变成“群言堂”。插嘴式的发言中说的最好的是:“我”不希望再有此类情况发生,彻底解决的办法是小麻雀早日拥有一双傲翔的翅膀,早日会飞翔。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小麻雀一定会暗下决心,从早苦练,从现在就开始学本领。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延伸母爱,激发创新
这篇课文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麻雀》译写过来,它要歌颂一种伟大的力量——母爱。母爱又是“爱”这一主题中着重渲染的。在分析完课文内容后,同学已被课文所歌颂的母爱深深打动,我因势利导:你们能谈你在实践中观察或体会到的母爱吗?有的学生谈到奶奶如何叼念远行中的爸爸,妈妈如何为“我”而操劳,初生的乌鸦全靠妈妈嘴对嘴地喂养,袋鼠妈妈胸前的育儿袋是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生活的舒适,安全……当我请一位同学作总结发言时,一位同学这样深情地讲述:无论是人或动物,作为妈妈,它们拥有同样无私的母爱。他深情地讲述:一只失去幼子,肚腹空空在雪地搜寻的狼发现一个活着的婴孩,怎样欣喜若狂,并用乳汁抚养长大成狼孩的故事。我适时倡议:作为母亲,人和动物都有无私的母受,让我们共同热爱“母亲”,让所有的“母亲”都能和平共处在同一片蓝天下。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设置创新思考的悬念,让学生在创新教学活动中达到以下效果,
一、喜爱这门学科,对它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养成全面、发展地看待事物的习惯;四是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灵气。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创新实现塑造一代人,一个民族灵魂的巨大作用。
作者邮箱:wf-pfan@163.com
资料提供者:
9、《麻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10、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麻雀》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谈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大。
重难点、关键
(1)认识12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遇事发挥集体力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导入: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读文识字,分组学习。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情况。
(3)把文中难度的句子多读一读。
2、开火车读生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麻雀、唧唧喳喳、俯冲、叫唤、惊慌失措、
草垛、石头缝、晕头转向、查一查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5、指名朗读课文,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6、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8个生字,学生读准字音。
2、给这些生字组词。
3、学生记字。
4、教师重点指导一下字的书写。
5、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6、评价书写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复习
2、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词语。“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学生练习说类似词语。
(2)齐读第一自然段,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学习课文“雀鹰在天上打旋……齐下手跟它干”这部分。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雀鹰打旋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2)雀鹰看到又圆又壮的麻雀它想干什么?
(3)麻雀看到雀鹰它们是怎么说的?
(4)齐读这一部分。
4、学习“可是等到雀鹰真的飞来了……各顾各”。这一部分
(1)看图图上画的什么?
(2)自由读
(3)指导朗读
(4)造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5)朗读这一部分
5、学习“刚才雀鹰往下飞时……查查少谁”这一部分。
(1)麻雀从开始的其下属到后来的惊慌失措,乱了阵脚,而它们敌人雀鹰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朗读这部分。
(2)当雀鹰看到麻雀们摆开架势的时候,它是怎样表现的呢?它心里想些什么呢?
(3)当他看到麻雀呼啦一下散了伙,它心里有会想些什么?
(4)最终的结果怎样呢?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部分。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试着给大家说一说。
3、你想对这群麻雀说些什么呢?它们要吸取这样的教训呢?请你告诉它们。
四、作业
11、《麻雀》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14麻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词语,正音正字。
1.课文第4自然段出现了两个多音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如“露(l^u)出”的“露”,有“l^u”和“l)”两种读音,在课文里应读“l^u”,不读“l)”,意思是显出来,现出来。一般读“l^u”时用于口语。又如:“像一块石头似(sh@)的”中的“似”,有“sh@”和“s@”两种读音,在课文中应读“sh@”,不读“s@”,意思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2.课文第5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其中“躯”、“搏”、“浑”,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与“驱”、“博”、“混”几个同音字的区别。可以一边对照字形和字义,一边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正确组成词语。
例:躯(身躯)
搏(搏斗)
浑(浑身)
驱(驱使)
博(博物馆)
混(混水摸鱼)
另外,生字中“巢”和“拯”都是翘舌音。“拯”不要读成“ch7ng”。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本课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如:上下结构的字有“奈、巢、煞”,左右结构的字有“撼、躯、拯、幼、浑、哑、搏、愣”,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庞”。其中,“撼、躯、幼、浑、哑、庞”六个字,可以用部首表义类的方法识记。如:“哑”字,是一个“亚”字,加上一个“口”部,意思是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联系课文中出现的“嘶哑”,应理解为声音沙哑。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拯”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拯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拯”作为带点字,通过查字典,找出“拯救”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援救,救助的意思。接着,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拯救”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使学生明白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不顾一切地援救自己的幼儿,使小麻雀脱离危难。
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摇撼(h4n):摇动。
无可奈(n4i)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扎煞(sh1):(手、头发、树枝)张开,伸开。
庞(p2ng)大:很大。本文是就猎狗的身躯同麻雀相比较而言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故事中被描述的是哪三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确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被描述的人物有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它们之间,小麻雀是老麻雀的孩子,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2.在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由此,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划出结构段。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其它课文部分,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6、7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述了小麻雀得救,猎狗被带走的情形。)
3.在进一步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如:第一段(1、2、3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第二段(4、5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第三段(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