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八年级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拔。
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四、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学习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六、板书设计:
2、八年级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拔。
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四、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学习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六、板书设计:
3、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导语: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积累文中优美而别具特色的语言。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了解战争给人民国家带来的创伤,学习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理解雨果的思想感情。
2.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展示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片段,圆明园被毁后图片,
二、 课题,作者简介,字词
三、读课文,思考:
1、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
3、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强调反语)
4、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
5、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四、 拓展
1. 伊拉克战争图片
2. 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
3. 战争是罪恶之源;永远不要战争;要珍爱和平。
4. 奋发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5. 辩论:关于圆明园的修复之争
5、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简介 2分钟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2、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学生简介 3分钟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5分钟
体面 给予 独一无二 珐琅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箱箧 制裁 赃物 4、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 默读、讨论结构15分钟
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讨论10分钟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5、完成作业: 5分钟
全班一起做练习册
【板书】: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 谴责
主旨: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内容预览: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
7、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反思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圆明园。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相关圆明园图片)看着这些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法国作家雨果得知圆明园被毁,不无悲痛的说:“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为什么圆明园毁灭了,中国就跌得粉碎了呢?今天让我们来解读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看看他是怎么来评价这件事的。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正直的法国人的声音吧。
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二、诵读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诵读中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展示: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一方面表达了对圆明园的____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____之情。)(赞叹、谴责)
三、合作探究,诵读体悟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世界奇迹”)
⑴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⑵具体讲园中之物;
⑶耗费了巨大劳动;
⑷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圆明园介绍: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2、请生诵读,读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叹之情。
(圆明园复原图片)
3、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读。
找出作者讽刺谴责英法联军的语句。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美”。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见课本)。
反语,产生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4、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对强盗进行了愤怒的谴责,这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胸怀博大。)
四、拓展延伸,主题深化
1、“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毁灭了,中国在地上跌的粉碎!1988年我们建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圆明园被毁图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许应铭记这段历史,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应思考: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2、情感渲染,诗歌朗诵:
那也许是
一杯苦酒的诉说
那也许是
亘古艺术之园的凋落
但这一切的也许
都无法抹去
游人心头沉重的负荷
那歪扭的石柱
还有那殿宇的基座
都在印证
这里曾被强盗燃过一把
毁灭人类文明的大火
遗迹在哭泣
岁月如穿梭
圆明园昔日盛况
无奈成为历史的过客
今日春风啊
再也难以激荡起
福海的潋滟春波
侵略者的魔爪
在此留下洗不掉的罪恶
但愿屈辱的一页
永远永远翻过
华夏儿女用双手
建起强大的中国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圆明园虽然毁灭了,但毁灭不了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应该毁灭的是我们身上的劣性。反思历史,躬身前行,让我们努力学习,发愤图强,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五、作业
给圆明园遗址管委会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圆明园遗址保护的看法。
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内容预览: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
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体面 给 j? 予 独一无二 珐f?琅l?ng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箱箧qi? 制裁 赃物
4、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 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本文,激发了同学们对法西斯的愤恨。
1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课题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 材 分 析概述
重点
难点体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11、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12、人教版八年级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 上课前板书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就文学巨著《悲惨的问题给一位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至极,只有一个问号,编辑给雨果回了一,也简洁至极,你猜一猜回的是什么?
生( 纷纷) : 感叹号。
师: 对,是感叹号。看来雨果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今天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另一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好,让我们走进文本,与名篇交流。( 多媒体展示“与名篇交流”环节。)
二、与名篇交流
1.整体感知
师: 既然雨果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那么我们也将雨果的这封信化长为短。( 多媒体展示: 速读课文, 把握主旨。长信短说: 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主要内容。)
师: 请速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主要内容。
师: 准备好速读了吗?
生( 齐) : 准备好了。
师: 3—2—1开始。读完的同学可以坐直身体向老师示意。( 学生速读。)
师: 同学们都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封书信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请你也替雨果给巴特勒写封信,只是这封信要简洁一点。谁先来试一试?
师: 好,你来试一试。
生1: 我觉得从前三段来看,雨果用大量的优美语句去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第4段笔锋一转,开始说侵略者的无耻。如果我给巴特勒上尉回信的话我会说:“先生,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圆明园,而现在它却被一群强盗给烧毁了,这就是我对这事件的全部赞
誉。维克多·雨果。”
师: 哦,赞美了圆明园。( 板书“赞美了圆明园”) 还有,你说人家把它烧毁了,你还说这是赞誉,怎么听着这话这么别扭啊?那你觉得这是在
生1: 讽刺侵略者。
师: 好,这个同学用了“先生”,并且说“这是我对这事件的全部赞誉”,这是讽刺了侵略者。( 板书“讽刺侵略者”。)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以上两项内容就是这封书信的主要内容。
师: 那么,圆明园美成什么样?
侵略者到底干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 播放圆明园的修建及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
师: 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但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在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英吉利海峡的根西岛上,有一个作家———雨果站出来。他没有亲见圆明园,但是他说过: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媒体展示雨果这句话。)
师: 那么让我们看一看在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多媒体展示: 选读书信, 明确
观点。在雨果的心中, 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
师: 齐读课文第3段,筛选信息,看看在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生齐读第3段。)
师: 纠正一个字的读音,“珐琅”的“珐”读四声。谁先来谈?刚才在读的时候,你注意到哪些语句了?
生1: 首先是第3段的第一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雨果认为它是世界奇迹。虽然说圆明园是中国的文明产物,但雨果认为它不仅仅是中国的。说明雨果对圆明园的赞誉是很高的。
师: 好,请坐,老师想着你找到了语句就不错了,没想到还谈了看法,那咱们看看在这篇文章中还有没有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把它找出来。
生2: 我找的是这一段的第7行:“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师“:是一种典范”,也非常准确。还有吗?
生3“: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师: 嗯,这也是。还有吗?
生4: 第30页的第7行:“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
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师: 哦,这一处,这当中总结性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4“: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师: 对,这才是筛选主要信息。
生5: 31页的“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师: 你很会筛选信息,很睿智。
生6: 30页第6行:“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师: 好,你也很有慧眼。
师: 同学们找得非常好。在雨果心中,圆明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曾经堪称是世界奇迹的圆明园,如今却成了断壁残垣,( 多媒体展示断壁残垣图片) 那么雨果对火烧圆明园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请大家放声朗读第5- 9段,筛选信息。( 生自由朗读。)
师: 读完了,是吗?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刚才发现有的同学读书习惯特别好,在读的同时随手圈画出了课文当中关键的句子。这么美的建筑,就这样被侵略者给毁了,雨果对此和巴特勒上尉持不同的态度,咱们看看文中有哪些表达雨果观点的概括性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1: 我是从32页的第一行看出来的,他持反对态度。
师: 从哪句话?
生1“: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说明是在抗议,抗议侵略者的行动。
师: 你很善于透过文字看情感,看问题喜欢深入思考。同学们看一看还有没有表示他的这种看法的句子。
生2“: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说明雨果把英法联军称为强盗。
师: 就是说已经把他们当成强盗了,表达了对他们的态度。
生3: 第6段:“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师: 你的眼光很犀利。请同学们把这一处画下来。
生4: 还有第7段中的“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他们的行为对历史来说是非正义的行为。
师: 嗯,是非正义的行为,直截了当,而且已经开始指名道姓了。
生5“: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希望把远征劫掠的东西还给中国,说明雨果对这件事持的是否定的态度。
师: 你也很睿智。
生6: 我觉得是32页的第9段中的“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师: 火烧圆明园是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这是最有概括性的一句。你的发现也很有价值。
师: 正如刚才那个男同学所说,在美丽的东方,有美丽的圆明园。有一天闯进两个无耻的强盗,用无耻的手段将美丽摧毁,雨果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我们说语言是承载思想的工具,接下来让我们来感受雨果的非凡的语言魅力。( 板书“语言魅力”。)
2.品析语言
( 多媒体展示: 细读书信, 品析语言。读出最让你心动的语句, 并进行评点。)
师: 怎么进行评点呢?你可以从写作手法上,从遣词造句上,从作者表达的情感上赏析。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你的想法和感受传达出来。我也是一个读者,一个学习者。
师( 有感情地示范) : 第3段中的最后一句:“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我的评点是,我觉得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圆明园比成了亚洲文明的剪影。这其实是在赞美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代表。请注意这里面有一个词———令人惊骇。一般是说使人惊吓。请大家说说,从感情色彩来看这是什么词?
生( 齐) : 是个中性词。
师: 但是在这里它却有褒扬的作用,反话正说,实际上是在赞美圆明园美到了极点。我这是从哪个角度来评点的呢?
生( 纷纷) : 遣词造句上。
师:同学们自己来找一下最让你心动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评点。好,开始。( 师巡视指导, 生读读写写。)
师: 谁先来?读出你要评的句子,争取读出感情。
生1: 我找的是第6段的“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师: 为什么这个女同学读出来的语气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你想读出什么感情?
生1: 打算读出讽刺的语气,对英法联军远征的蔑视。
师: 听听你的评点。
生1: 我觉得这个是正话反说。
师: 我刚才用了一个反话正说,你现在是活学活用了。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生1: 是反语。
师: 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效果?
生1: 对他们的做法表示不屑。这样说挺委婉的,又有嘲讽的效果,反正挺聪明的。
师: 好,你已经把这种嘲讽的语气读出来了,评点得也很有价值。
( 师板书“反语嘲讽, 何等智慧! ”)
师: 还有吗?
生2: 30页倒数第二行:“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师: 你读得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好听,相信你的评点也不错,来说一说。
生2: 一个国家有一种建筑作为代表,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最后说东方有圆明园,说明圆明园不仅在中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东方更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更赞美圆明园的地位。
师: 看来它是标志性的作品。点评得很好,抓出了这个句子当中的情感。谁再来找一找,评一评,好,我请后面的同学———
生3: 我找的是第8段中的“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师: 我觉得你读得很激动啊。
生3: 是,我是激动。我觉得雨果很难得,表现对当时政府的做法的一种不满,作者希望政府可以把战利品还给中国,还说明政府比较黑暗。完全是军国主义的铁腕政策。
师: 你的历史学得很好啊,并且已经有政治头脑了。好,还有吗?今天后三排的同学思维特别活跃,像爆米花一样,一个一个都爆了出来。
生4: 我找的是第30页中的“(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造?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我觉得这一段,先设了一个问题,然后作了回答,说明圆明园不仅是东方的,还是世界的,而且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师: 噢,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生5: 我想评第3段的“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我就是觉得顺,舒服。
师: 你的评点很有创意,好简洁,怎么舒服?
生5: 外国人如此赞美中国的圆明园,而且是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梦是非常美的境界,用一千零一个梦才能建圆明园,说明圆明园是一个东方的经典。
师: 哎呀,真棒,别看个子低能量是很大的。跟我一样。咱们来看一看刚才哪位同学评点得最好?谁?
生( 纷纷) : 都可以。
师: 都评点得好?那行,我们来总结一下评点的方法吧。你们觉得好在哪里呢?或者说觉得咱们在评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1: 我觉得评点应该是多角度的,不要局限在一种思路,只要紧密围绕文章的内容就行。
师: 反正就是不离开篇章。那评点的语言呢?
生2: 语言要清晰简洁。
师: 我把同学们评点的方法总结成一首小诗。咱们一起来齐读一下吧。
( 多媒体展示: 选词选句写评点, 明白晓畅用语简, 词句赏析不离篇, 个性感悟有特点。)
师: 在这封一千来字的信中不仅有着非凡的语言魅力,其实更折射出雨果可贵的人格魅力,你体会到了吗?让我们走近作者,与名家对话。
( 多媒体展示“与名家对话”。)
三、与名家对话
师: 读这封信时,我的内心涌动着感动的热流,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他没有站在法国政府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相信你的心湖早就投进了一枚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们的思想穿越时空,来一个“高端访问”。( 多媒体展示: 回读书信, 感悟作者。“高端访问”方式: 角色虚拟,用对话的形式, 询问交流。要求以文本为依据, 提出问题。探讨作者可贵的人格魅力。)
师: 前三排的同学来当记者,
后三排的就是雨果了。前三排的同学再次回读课文,想想要问雨果什么?可以问思想、观点、态度;也可以问写作技巧、方法、效果;也可以问对当时政府的看法。可以自主挑选“后面的雨果”来应答。后面的同学也要商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应答,再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受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
( 生分组讨论3分钟。)
生1: 我选那个个子最高却缩得最小的同学。
师: 果然是高端访问。
( 众生笑。)
生1: 我有一个问题,雨果先生,我知道你是一个欧洲人,从小就受典型的欧洲教育,而圆明园是一个典型的中式建筑,蕴含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你怎么能把它描绘得如此传神呢?
生2: 我用的手法是想象,因为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圆明园都是一个奇迹。我确定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想如果它是一个奇迹的话,我完全可以绕开现实的物,给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大家去遨游圆明园,在一个梦想的境界里,去领略它的奇迹和美丽。
师: 雨果回答得怎么样?( 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记者会提问,雨果会回答。
生3: 我找这一排的最后一个同学。雨果先生,你是一个法国人,但是你没有站在法国人的角度替法国人说话,而是站在全世界人的立场上主持公道,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主持公道?难道你不怕?
生4: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我想必须澄清一个概念,圆明园它不属于中国和东方,任何一个艺术瑰宝都是属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力去劫掠它洗劫它。不论他是一个强权的争夺者还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即便是一个强盗。我应该对全世界人民负责,对这段历史诚实。我不能说出任何的谎言。下面请这位记者站起来,接受我一个小小的提问,只需要用肢体语言表示,点头yes摇头no。如果一个罪犯犯了错误你可以容忍他并且不加点评吗?
生3: 嗯,我会
生4: 不需回答,用行动来表示。
( 生3笑着摇头。)
生4: 谢谢。
师: 到底是谁访问谁啊?
师: 我宣布,本次访问成功。在访谈之后,同学们更加了解了雨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雨果可贵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板书“人格魅力”。)
生1: 雨果之所以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站在法国的立场,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我认为他是个公正客观的人。
师: 难道他不爱国?
生1: 爱,这是一种深沉的爱。
师: 你很有思想。
生2: 他能将政府和人民相区别。
师: 你从哪儿看出来?
生2: 课文的第7段中的“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生3: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正是他不畏强权,大胆直言的表现。我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师: 好一个大胆直言!( 板书“大胆直言, 何等正直! ”)
师( 小结) : 现在我们知道,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握住文明和野蛮的标尺,大义凛然,对圆明园的被毁进行了义正辞严的历史总结。雨果痛心,雨果为圆明园的消失感到痛心;雨果愤慨,雨果为东方文明的珍宝被毁而感到愤慨;雨果谴责,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雨果大声疾呼,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四、心灵回音
师: 在“与名篇交流”这一环节,我们是在读文( 多媒体展示: 上联“与名篇交流”) ,在“与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我们是在读人。( 多媒体展示: 下联“与名家对话”) 但我们一直都没有问问自己的心灵,没有读出自己。( 多媒体展示: 横批“直面心灵”) 其实这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方法———读文、读人、读自己。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好似我们拿了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历史可以过去,但不可以忘记,那么就让我们直面心灵,畅所欲言。也给雨果写封信,QQ连线一下雨果先生,让我们向雨果先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两句就行。
( 多媒体展示: 直面心灵, 畅所欲言。QQ连线: 雨果先生, 您使我懂得了 )
( 友情提示: 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和评判, 可以是对雨果的解读与评价, 可以是对自己的激励和启示。)
师( 引导) : 我们不仅是读者,也是创作者,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让我们的心灵飞升起来,与大师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师的心灵。
( 师请一生朗读其撰写的信笺。)
生: 说多一点,我语言概括不行。雨果先生,您用自己的语言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作正义什么叫作无私什么叫作无畏,您向在危难中的人伸出了代表和平的橄榄枝,向黑漆漆的世界,黑漆漆的国家说明,还有一丝曙光,带领我们走入和平的新社会。是的,我不可否认如果我是雨果,我可能不会大胆站出来,因为压在我身上的担子太重了,有来自政府的担子,还有来自民族利益的担子,但是这些都没有一件事重要,就是出于自己身上的无私和无畏。
师: 谁说你语言能力差阿,你语言能力挺强的。
师( 总结) : 雨果先生的这封信既赞美了圆明园,又讽刺了侵略者,勇揭真相,何等正直!反语嘲讽,何等智慧!这不仅是我们从信中读出的内容,其实也是我们七四班写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的内容。( 板书“雨果先生”和“七四班。”并画信封。)
五、布置作业
师: 希望带着问题出课堂。咱们一直在关注作者和咱们自身即读者的感受,但却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谁?( 生没有马上答出来。)
师: 是巴特勒!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他便没有这封信,忽略了他这封信就无从谈起。
( 多媒体展示: 这个问题值得探究。想一想巴特勒上尉看到这封信后会怎么想? 法国人民会怎么想? )
师: 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附: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先生:
赞美圆明园
讽刺侵略者
人格魅力———大胆直言, 何等正直!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 何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