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长城的价值一等奖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长城的价值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长城的价值一等奖

1、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长城的价值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思考长城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把握作者对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的观点。

教学难点

作者对长城价值独到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瀚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由于万里长城气势雄伟、工程艰巨、历史悠久,不仅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少有,即使在世界建筑工程史上也很罕见。因此万里长城被列入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我国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为此而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长城的价值何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葛剑雄的《长城的价值》,从中我们会获得全新的答案。

二、相关内容简介。

1.作者介绍。

葛剑雄,l945年出生,浙江湖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出版各类著作近二十种,主要有:《西汉人口地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中国人口发展史》《看得见的沧桑》《走进太阳——阿里考察记》《人口与中国现代化》等。其中《统一与分裂》《未来生存空间》《中国移民史》等书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并多次获得大奖。中央电视台多次介绍他的成就。

2.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学生提出阅读疑问。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本课。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课时所给资料。

二、学生质疑,师生互动,予以解答。

三、选择重点段落齐读,如第10、14自然段等。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长城的看法。

2、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长城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思考长城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把握作者对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的观点。

教学难点

作者对长城价值独到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瀚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由于万里长城气势雄伟、工程艰巨、历史悠久,不仅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少有,即使在世界建筑工程史上也很罕见。因此万里长城被列入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我国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为此而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长城的价值何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葛剑雄的《长城的价值》,从中我们会获得全新的答案。

二、相关内容简介。

1.作者介绍。

葛剑雄,l945年出生,浙江湖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出版各类著作近二十种,主要有:《西汉人口地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中国人口发展史》《看得见的沧桑》《走进太阳——阿里考察记》《人口与中国现代化》等。其中《统一与分裂》《未来生存空间》《中国移民史》等书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并多次获得大奖。中央电视台多次介绍他的成就。

2.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学生提出阅读疑问。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本课。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课时所给资料。

二、学生质疑,师生互动,予以解答。

三、选择重点段落齐读,如第10、14自然段等。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长城的看法。

3、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长城》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实践活动 专题:长城

学习目标

1.能学会定向搜寻、查找、整理并陈述资料信息。

2.通过活动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感情。

3.了解长城的有关知识,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

1.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2.了解长城的有关知识,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预习导学

1.爱国主义精神包含了哪些内容?

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2.简要说说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不同之处。

示例: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自身民族感情的过度膨胀,从而变得忽视或敌视其他民族。狭隘的民族主义有两种倾向,要么更封闭,要么更具侵略性。中国自清代中叶以来,政治越发封闭,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主流,变得越来越落后,而落后是要被人欺侮的,政治经济上的弱势和高傲的民族精神,反而导致国家更加封闭和落后。

3.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题目

表达何种爱国主义情感

枣核

倾诉海外赤子的桑梓之恋

最后一课

被剥夺了说本国语权利的法兰西民众的亡国恨

春望

直面山河破碎的思念亲人、热爱国家的忧伤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查阅资料,完成下面的填空。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 塞北游牧部落联盟 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 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 明长城 ,西起 嘉峪关 ,东至辽东 虎山 ,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 天安门 和 兵马俑 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合作探究

问题一:看故事,明爱国主义精神。

1906年,秋瑾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奔走于沪浙,联络军学会党等,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积极准备起义。秋瑾正式组织了约四五万人的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由于光复军起义事泄,清军派兵到大通学堂抓捕秋瑾,秋瑾得到消息后说:“决不离开绍兴,愿与男女两校共存亡”“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提早五年。”于是,她仍率军坚守大通学堂。1907年7月13日秋瑾不幸被捕,她正气凛然,刚强不屈,在清官吏事先准备好的供状上,愤怒手书“秋风秋雨愁煞人”。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清晨,秋瑾怀着壮志未酬的忧愤心情来到刑场,监斩官汪瑞年问道:“女犯秋瑾,开斩之前,有何话要说?”秋瑾怒目而视,一声猛吼:“你们可以砍我的头,不能夺我的志!”她昂然挺立,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从秋瑾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什么?

示例:西施不仅美在沉鱼落雁之貌,更美在报国之忠。秋瑾能名垂青史,不在其外表,而是她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为了使祖国摆脱落后挨打的面貌,她积极奔走,投身革命,直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这就是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她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是反抗封建黑暗的先驱。

问题二:参加活动,扬爱国主义精神。

假如现在学校要进行一次宣扬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形式来宣扬?

示例: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1)重视升国旗仪式。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

(2)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参观游览的活动之中。组织学生去游览名山大川,使学生对祖国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

问题三:说长城,传爱国主义精神。

1.请你说出几个关于长城的成语、俗语或谚语。

成语:雄关万里;固若金汤;万里长城。

俗语、谚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2.请你讲一个关于长城的故事。

示例:(1)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2)定城砖的传说: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3.你认为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示例: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热爱长城这一文化遗存,也是爱国的表现。

问题四: 有人认为,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同意或不同意皆可。如同意,“进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骑射,在明朝是指骑射和各种火器。假如这样做了,历史将改写。

4、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5、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二)

11. 纸奶奶的生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纸奶奶的生日》。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三、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纸的种类、特点、作用,相机完成课前老师发的表格。

2.学生交流时相机理解:恭恭敬敬、慢条斯理等词语。

教师简介“薄铝箔”等词语。

板书:

名称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不怕水

做雨衣、做泳衣

耐热纸

不怕火

炼钢、生物实验都能用上

食用纸

可以吃

做成报纸、书刊,读完后能吃

防锈纸

防锈

包装金属元件、保护其不生锈

速溶纸

快速溶解

包装水泥、制成手帕、餐巾

容器纸

耐高温

制成容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

3.小组合作学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纸,有感情地把相关内容朗读给小组中其他的同学听,大家互相评议。

4.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种纸,其他同学作评价。

5.教师小结过渡:

纸奶奶听着儿女们的介绍,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6.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①出示幻灯片:齐读。

②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纸发展太快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纸奶奶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发明家,想一想,你要发明什么纸,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也可以发明新型房子、桥梁、道路、学习用具等,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呢?

1.了解了课文介绍的6种新型纸的特点和用途。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发明创作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想象发明的物品介绍给家长或小伙伴。

2.预习第12课。

七、板书设计

6、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jiē

J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7、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8、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情境交融活教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介绍了关于花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导入新课。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贴在黑板上。)

1、你认识它吗?大声和它打声招呼吧!

出示小松鼠贴于黑板。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课题出示;小松鼠找花生果

二、感知整体。

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出发了。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路上,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些花朵里的词语,谁能读一读?

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三、细读全文。

第一段

过渡:小朋友读得真棒!看,我们来到了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图,指名说。

2、填空。

绿油油的

黄灿灿的

3、你们刚才说的词语真精彩,把词语放到句子里,你会读得更美。

出示第1段,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

过渡: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呀!可小松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它呀去问蚯蚓。

1、出示第2段。

2、小松鼠问蚯蚓(指导读的语气)蚯蚓说。

3、小松鼠听到是花生,它怎么样呀?引读:小松鼠,它想

4、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体会当时小松鼠高兴的心情。)

第三段

过渡:小松鼠知道花生很好吃,它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呢,它想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于是它行动起来了,从那以后,每天做了什么呢?

1、自读第3段。

2、回答:小松鼠做了什么?

边回答边划:每天都

3、每天是什么意思呀!(体会焦急的心情。)

4、他看到花生了吗?(没有)

5、可是,引读——(师把图上的花摘下来)

第四段

过渡:等了这么久,都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很难过,奇怪)

1、出示第4段。(自读,同桌读,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

2、你能来当当小松鼠,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边读边表演。

(评讲时,突出“自言自语”,并理解。)

第五段

过渡:是呀,花生果到底被谁摘走了呀?(生:谁也没有摘。)那花生果到哪儿去了呢?(生: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1、你能上来找找花生果吗?(学生上台把图上的泥土拿掉。)

2、哇,原来花生果真在在泥土里。(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了出来。)

四、延伸课堂。

1、小松鼠在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花生果)

师指题目。

2、我们告别了松鼠,我想问问小朋友,还有哪些植物吃的部分也是长在泥土里的?(自由说。)

五、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说得太棒了,你们看森林里的花朵开得可艳啦,你想让它开得更艳吗?读出花朵中的生字,并且给它组个词,它们就会开得更漂亮。相机读、贴。

2、配乐描红。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握笔书写的姿势,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9、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桥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能把刚才看到的桥介绍给大家吗?这节课,老师就让你们把你设计的桥展示给大家,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计的?

二、进入有主题的口语交际

1.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

2.同桌练说、评价。

3.各学习小组组织练说、评价。

4.小记者采访。

A.同学们,学校小记者站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会设计桥,而且设计得非常漂亮,便派来几位小记者前来采访(四名同学扮成小记者上台)。让我们用热烈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B.小记者采访(从桥的造型、材料承重力等方面质疑,介绍者进行答疑)。

5.评选,展示最优桥梁。

黑板上贴满同学们设计的桥,评一评谁设计的桥好,你最喜欢哪座桥?并说出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象的字型分析,启发学生运用拆分、整合的识字法认字。

2.注意区分字形、字义。

3.能正确、流利的诵读短文。

4.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敢于大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