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我和春联》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上语文《我和春联》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六上语文《我和春联》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六上语文《我和春联》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生:喜欢,过年可以放鞭炮,得压岁钱,还可以挂红灯笼,贴春联。

2、师:中国人的年过的可有意思啦,给压岁钱、贴“倒福”、放鞭炮、除夕守夜,其中最热闹的就是贴春联。同学们知道春联的来历吗?

3、师:谁来为大家介绍春联的由来?

生:据说五代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 为桃符挂在他们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不止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春联。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我和春联》,(板书课题:我和春联生齐读)

5、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

生:黎汝清,男,作家。山东博兴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 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

5、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究竟和春联有怎样的渊源?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真的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渎课文

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壤、琢磨、呛”等字的读音。

(2)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3)小组同学互读课文。

2、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解释疑难。

(2)出示认读生词,指名朗读。

踩高跷 逆水 寓意、穷乡僻壤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春节过后开学了,作者上学时发现,学校大门口有一副对联,读过之后就被吸引住了,经过老师的讲解,作者对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不但给家里写对联,作邻右舍都叫写。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使作者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中心问题:

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画出有关语句,作批注。

2、四人一小组活动。

3、课堂交流。

(1)师:谈一谈春联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春联的内容很有意义,童年时的我第一次读到就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了。

读3自然段,“那是二年级寒假过完的时候——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察觉。二年级寒假过后,开学时在校门口两侧看到一副对联,第一次深深吸引了我。”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总结:这副对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学习就像逆流行船不前进就会倒退;人的心就像在广阔的草原上跑马,很容易放荡开去,但很难收回。从而劝诫人们,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

指导学生体会着读3、4自然段

(2)生:对联成为我的最大爱好,因为这时候我对春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读5~8自然段

生:老师表扬了我的勤学好问,并且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联的知识,让我从小对春联产生了浓厚兴趣。

过渡: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春联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它又是怎样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呢?

(3)生:对联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对联不仅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还让我长了知识。朗读9~11自然段。

生:我从一副对联中感悟到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的道理,老师又从另一副对联中给我讲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

师:作者感悟到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对仗的知识。

指导学生读9~11自然段。

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春联。朗读12~17自然段。

生:十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春联,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生:对联不仅锻炼了我的文笔,也让我成为帮助邻居的热心人。读13~14自然段。

生:对二大爷家两位老人的了解,我写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指导朗读13~14自然段。

生:“我”不仅乐意帮助邻居,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人。读15~17然段。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对联给两位老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作者的心理也充满了喜悦,说明作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师:指导朗读15~17然段。

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为此付出多少都无怨无悔,所以长大后我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读18~21然段

师:怎样理解“我”抄录的这些对联的含义?

指名理解说明。

(4)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和时间推移有关的句子,体会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师:开篇简洁明了,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尾回应开篇,表明“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与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是大有关系。”开头结尾相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三、拓展阅读,了解常识。

1、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对联,谁能说一说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2、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对联进行朗读联系,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小练笔。

春节到时,请你写一副对联。

五、师总结: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从喜爱对联到创作对联的历程,表明春联一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六上语文《我和春联》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生:喜欢,过年可以放鞭炮,得压岁钱,还可以挂红灯笼,贴春联。

2、师:中国人的年过的可有意思啦,给压岁钱、贴“倒福”、放鞭炮、除夕守夜,其中最热闹的就是贴春联。同学们知道春联的来历吗?

3、师:谁来为大家介绍春联的由来?

生:据说五代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 为桃符挂在他们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不止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春联。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我和春联》,(板书课题:我和春联生齐读)

5、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

生:黎汝清,男,作家。山东博兴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 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

5、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究竟和春联有怎样的渊源?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真的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渎课文

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壤、琢磨、呛”等字的读音。

(2)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3)小组同学互读课文。

2、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解释疑难。

(2)出示认读生词,指名朗读。

踩高跷 逆水 寓意、穷乡僻壤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春节过后开学了,作者上学时发现,学校大门口有一副对联,读过之后就被吸引住了,经过老师的讲解,作者对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不但给家里写对联,作邻右舍都叫写。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使作者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中心问题:

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画出有关语句,作批注。

2、四人一小组活动。

3、课堂交流。

(1)师:谈一谈春联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春联的内容很有意义,童年时的我第一次读到就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了。

读3自然段,“那是二年级寒假过完的时候——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察觉。二年级寒假过后,开学时在校门口两侧看到一副对联,第一次深深吸引了我。”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总结:这副对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学习就像逆流行船不前进就会倒退;人的心就像在广阔的草原上跑马,很容易放荡开去,但很难收回。从而劝诫人们,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

指导学生体会着读3、4自然段

(2)生:对联成为我的最大爱好,因为这时候我对春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读5~8自然段

生:老师表扬了我的勤学好问,并且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联的知识,让我从小对春联产生了浓厚兴趣。

过渡: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春联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它又是怎样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呢?

(3)生:对联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对联不仅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还让我长了知识。朗读9~11自然段。

生:我从一副对联中感悟到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的道理,老师又从另一副对联中给我讲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

师:作者感悟到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对仗的知识。

指导学生读9~11自然段。

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春联。朗读12~17自然段。

生:十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春联,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生:对联不仅锻炼了我的文笔,也让我成为帮助邻居的热心人。读13~14自然段。

生:对二大爷家两位老人的了解,我写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指导朗读13~14自然段。

生:“我”不仅乐意帮助邻居,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人。读15~17然段。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对联给两位老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作者的心理也充满了喜悦,说明作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师:指导朗读15~17然段。

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为此付出多少都无怨无悔,所以长大后我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读18~21然段

师:怎样理解“我”抄录的这些对联的含义?

指名理解说明。

(4)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和时间推移有关的句子,体会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师:开篇简洁明了,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尾回应开篇,表明“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与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是大有关系。”开头结尾相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三、拓展阅读,了解常识。

1、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对联,谁能说一说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2、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对联进行朗读联系,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小练笔。

春节到时,请你写一副对联。

五、师总结: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从喜爱对联到创作对联的历程,表明春联一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六年级语文《我和春联》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从喜爱对联到创作对联的历程,表明春联一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我和春联》课堂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生:喜欢,过年可以放鞭炮,得压岁钱,还可以挂红灯笼,贴春联。

2、师:中国人的年过的可有意思啦,给压岁钱、贴“倒福”、放鞭炮、除夕守夜,其中最热闹的就是贴春联。同学们知道春联的来历吗?

3、师:谁来为大家介绍春联的由来?

生:据说五代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 为桃符挂在他们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不止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春联。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我和春联》,(板书课题:我和春联生齐读)

5、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

生:黎汝清,男,作家。山东博兴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 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

5、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究竟和春联有怎样的渊源?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真的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渎课文

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壤、琢磨、呛”等字的读音。

(2)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3)小组同学互读课文。

2、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解释疑难。

(2)出示认读生词,指名朗读。

踩高跷 逆水 寓意、穷乡僻壤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春节过后开学了,作者上学时发现,学校大门口有一副对联,读过之后就被吸引住了,经过老师的讲解,作者对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不但给家里写对联,作邻右舍都叫写。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使作者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中心问题:

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画出有关语句,作批注。

2、四人一小组活动。

3、课堂交流。

(1)师:谈一谈春联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春联的内容很有意义,童年时的我第一次读到就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了。

读3自然段,“那是二年级寒假过完的时候——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察觉。二年级寒假过后,开学时在校门口两侧看到一副对联,第一次深深吸引了我。”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总结:这副对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学习就像逆流行船不前进就会倒退;人的心就像在广阔的草原上跑马,很容易放荡开去,但很难收回。从而劝诫人们,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

指导学生体会着读3、4自然段

(2)生:对联成为我的最大爱好,因为这时候我对春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读5~8自然段

生:老师表扬了我的勤学好问,并且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联的知识,让我从小对春联产生了浓厚兴趣。

过渡: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春联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它又是怎样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呢?

(3)生:对联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对联不仅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还让我长了知识。朗读9~11自然段。

生:我从一副对联中感悟到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的道理,老师又从另一副对联中给我讲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

师:作者感悟到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对仗的知识。

指导学生读9~11自然段。

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春联。朗读12~17自然段。

生:十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春联,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生:对联不仅锻炼了我的文笔,也让我成为帮助邻居的热心人。读13~14自然段。

生:对二大爷家两位老人的了解,我写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指导朗读13~14自然段。

生:“我”不仅乐意帮助邻居,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人。读15~17然段。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对联给两位老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作者的心理也充满了喜悦,说明作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师:指导朗读15~17然段。

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为此付出多少都无怨无悔,所以长大后我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读18~21然段

师:怎样理解“我”抄录的这些对联的含义?

指名理解说明。

(4)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和时间推移有关的句子,体会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师:开篇简洁明了,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尾回应开篇,表明“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与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是大有关系。”开头结尾相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三、拓展阅读,了解常识。

1、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对联,谁能说一说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2、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对联进行朗读联系,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小练笔。

春节到时,请你写一副对联。

五、师总结: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从喜爱对联到创作对联的历程,表明春联一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5、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学设计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到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还要在大门口张贴大红的——春联。(板书课题:24. 春联,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春联内容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所表现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2.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 ”画出春联,用“ ”画出春联的内容。

3.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指名)

我们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齐读)

4.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后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

你能来读好它吗?(个别集体)

这么美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把它记在脑海里。(指名背)

5.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表现第二种内容的春联。

出示: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

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

谁来试着读好它。(个别集体)

快速把它记在脑子里。(指名背齐背)

6.课文中还有表现其他两种内容的春联,大家一起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片,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7.谁来讲讲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8.下面考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我说内容,大家马上把相应的春联读出来。

9.出示下面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

10.下面请大家试着给课外的春联分一下它属于哪种内容。

出示:描绘美丽的春光 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11.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文本研读,了解春联特点

1.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看课文二、三自然段。

(板书:特点 )

2.指导体会对仗。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适当点拨 辞:送走

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板书:对仗 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齐读第二自然段。

3、老师读第二副春联,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板书: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试着读出这种特点(板书:声律美 )

4.出示:开卷有益,卷有两种解释(1)试卷(2)书本 , 请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四)迁移运用 自主学习

1.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考考大家。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快过年了,老师家里想贴一副春联,却不知道哪一副好,你能推荐一副吗?说说你的理由。(请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明理由)

2.参考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及你收集的春联,向家人推荐,并向他们说明这些春联的内容及特点。

6、国标四年级语文《春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 春联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这些因为是初次接触,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开卷有益”,不仅读书如此,阅读“春联”也如此。板书:春联

二、自读感受:自由读课文,你读到了几幅春联,画出来,多读几遍,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合作交流: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读文后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教师按学生回答出示相关春联。

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②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③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④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⑤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2、言为心声,这些春联的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诵读这副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读出来的?(个别 同桌交流)随机板书:描绘美丽春光 展现欣欣向荣景象 歌颂幸福美好生活 表达美好祝愿

3、试着用读的形式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个别 评价 集体)

四、品读体会:

1、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2、引读:我们测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是……

3、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板书:特点

4、指名交流。①对仗 ②音律美 板书:对仗 音律美

(1)关于对仗,你能用课本中的话说给大家听听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大家一定不明白,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拟人化手法 欣喜若狂的心情)

试一试,帮这些春联的上下联找一找朋友。(教师按学生回答出示相关春联并板画 其他学生补充)

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芳草绿 杏花红)

②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千山秀 百业兴)

③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门第 人家)

④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春烂漫 岁平安)

(2)音律美,课本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解释。 (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怎么读就是抑扬顿挫?请你读一读:(个别 集体)

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②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③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④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⑤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五、学以致用:

1、根据后面的四副春联选出它所表达的

7、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春联》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文中的五副对联。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生词及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你留心过春联的内容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
2、检查预习效果。
⑴指名读生字。
开火车读。
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
齐读。
⑵指名读二类生字。
开火车读。
齐读。
⑶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祥和描绘欣欣向荣歌颂
辞旧岁技巧奥妙开卷有益
齐读。
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记的?(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相机描红练习)
⑷从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读出生字词所在的句子。
理解“欣欣向荣”、“开卷有益”
3、自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
5、理清脉络: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内容特点作用
三、作业:
1、描红。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欣赏春联。
1、同学们,置身于今天的教室,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
2、自读(请你读一读,欣赏一下这些春联)。
3、挑选出一副你最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春联。
1、出示春联(老师也带了五副春联,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
2、自由大声朗读。
3、你读出了哪副春联的意思?能否用你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说。
4、这五副春联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5、拓展:周围的春联哪些与这五副春联同类?哪些春联与这五副不同类,是写其它方面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春联?
6、春联的内容真丰富,那么,它的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7、复习对子。
提起对仗,老师想起以前我们曾做过关于对仗的练习题,是什么题目呢?你能说出几个对子吗?
8、找对子。
春联中也藏着不少对子,你能从前面的这五副春联中找到吗?指名说。
四周的春联中也有,你发现了吗?
9、指导朗读。
过渡:对得如此工整的春联,我们该怎样读?书上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你找出来。
①自由练读。
读前面的五副春联,希望你能读出“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感觉。
②指名读。选你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副读。
③指名评议
三、背诵春联。
过渡:如果我们下功夫背诵一些名联,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你想不想背呢?
1、自由练背黑板上的五副春联。
指名背。
2、拓展。
(我们教室四周的春联都是同学们精心准备的,也很美,你想不想背呢?)
自由练背。
3、南背对抗赛。
(南边两大组为一组,北边两大组为一组,南边有人说出上联,北边必须有人接出下联,再反过来进行)
①要求所说春联必须是教室里张贴的。
②接出下联就加1分。
四、赠送春联。
新年就要到了,同学们都想给自己的朋友送一些礼物。其实,春联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礼物,既能使他们体会到欢乐、祥和的气氛,又能使他们从中学到不少知识。课后,请你将这最宝贵的新年礼物送给他吧。
今天,老师还带了一副春联,请一位同学代表全班赠送给客人老师(赠春联),让我们一起祝客人老师新年快乐(鼓掌)!
 

8、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蚂蚁与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粮食,蝈蝈则躲在大树下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刻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文章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全文共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描写。课文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4、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2、会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道理。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我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重感悟、重体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尽量“弹性化”,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

五、设计思路:

1、在《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在看动画、听声音、学动作等过程中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运用电教手段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汉字,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依照本理念,设计教学过程。

2、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运用课件——观看蚂蚁搬粮食的动画并戴头饰演一演——感受蚂蚁搬粮食的辛苦,理解文本——看蝈蝈乘凉的图片,感受蝈蝈的懒惰——听一听,学一学呼呼的北风,感受冬天的寒冷——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好一些长句子,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识记课文内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蚂蚁和蝈蝈”。上节课我们学了许多词语,大家看:读准了这些词语,这美丽的红花就属于你啦——去掉拼音还能读好吗?真聪明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复习学过的词语,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词语的积极性,激化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为继续学习课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精读训练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词语读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的。

是的,这天的天气怎么样呀?(很热)是的,出示句子:夏天真热。是呀,天气可热了!想象“天气真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谁来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指名交流——“搬粮食”

“搬粮食”加上小圆点。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相机点“背、拉”。

3、小朋友说的真好,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小蚂蚁学学他们搬粮食的样子吧!我来问问你,小蚂蚁,你是用什么方法搬粮食的呀!你们搬粮食的方法可真多。

小结:是呀!在这么热的夏天里,蚂蚁们还在搬着粮食,多辛苦呀,难怪个个——满头大汗。

4、看,这就是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动画)看完了这群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小朋友,你想对这些小蚂蚁说些什么?你们喜欢这群蚂蚁吗?就让我们带着喜欢的语气来读好这一段。读的最好的小朋友老师就奖励他来当一会小蚂蚁带上头饰到台前来演给大家看,好吗?

5、带头饰演一演小蚂蚁。

(1)指名学生带头饰表演蚂蚁搬粮食。学生评一评。

(2)再次表演。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学习语言文字,营造气氛让学生学一学小蚂蚁搬粮食,看看小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主动接触课文。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读懂课文,真切的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学生整体的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表演不再留于形式。)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1、过渡:蚂蚁们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板书),他们多辛苦呀!可这时候蝈蝈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第2段。

2、学生读后交流:它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出示图片)我们来看,这只蝈蝈在唱歌,这只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看,这里用了一个“躲”,他们怎么会躲到大树下呀?

是的,天气多热呀!只有这树阴下才最舒服。看他们个个“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词语——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3、真好!看了图,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的更好的。指名读,齐读。

4、蝈蝈们自由自在(板书),他们看到蚂蚁们在搬粮食,蝈蝈是怎么认为的呢?点红“傻瓜”,是的,他们都在笑蚂蚁!他们为什么笑呀!是觉得搬粮食好玩吗?

5、刚才我们做了勤劳的蚂蚁,下面我们也来做做蝈蝈吧,你们是怎么笑话蚂蚁的呢?学学他们说的话,可以加上动作。和同桌说说,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由“图”入手,图文结合,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带着画面从多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将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不仅进行了语文思维训练,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迁移,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加深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虽然蝈蝈在笑着蚂蚁,可是蚂蚁还是在快乐的搬运着粮食,就这样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寒冬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2、板书:冬天。看后你有什么感觉?

天可真冷啊,想象一下“天可真冷啊”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并模仿西北风呼呼的声音。

那么谁能把冬天的寒冷用朗读表现出来?相机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指名读,齐读。

3、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们生活的怎么样呀?自己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后和同桌说说。

指名交流:相机学习蚂蚁:是的,我们来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洞里的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呀?

4、在冬天,勤劳的蚂蚁是这样幸福快乐,那蝈蝈呢?指名交流

(1)我们看图,蝈蝈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2)是的,他们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可蝈蝈什么时候神气过?怎么神气的?那他们为什么现在神气不起来了呢?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产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看看图,说说话,读读句子,使静态的语言变成了一连串鲜活生动的画面,实实在在的进行语言训练,促进让学生动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过渡:刚才小蚂蚁对我说了句话,他要小朋友认真去读读整篇课文,读好了,再让我把这句话转告给你们。(生齐读课文)

2、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齐读)

(整体——部分——整体,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让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溯本求源,使知识形成系统。道理通过蚂蚁的嘴告诉给小朋友,远比老师直接传递要好。)

3、学完了故事,你认为到底谁傻呢?

(引发学生探究、争论的兴趣,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向书本挑战,在问题讨论中展示个体的风采。)

4、现在老师这有两只又冷又饿,快要不行了的蝈蝈,他们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你想帮他做些什么?想对他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宽容,要有爱心,要善于伸出友谊之手。)

四、展开想象,延续热情

这些得到帮助的蝈蝈幸运地活了下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夏天又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年夏天怎么做。

1、现在小朋友们就是蝈蝈了,你们四人一组也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表演:——今年夏天,我们要——

3、课后请你把他画出来,送给你的伙伴,或者你就新编一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么?

(画一画,讲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再造性的作画,编故事,不仅仅是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化,而是培养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五、教学生字

1、出示蚂蚁图片:谁想和蚂蚁交朋友的?读出藏在后面的词语,勤劳的小蚂蚁就和你交朋友。

2、今天我们来记这两个生字,出示生字。看笔顺表,和同桌说说这些生字的笔顺。

3、谁来当小老师教我们记这些生字?教师范写“粮”、“呼”,指导写进田字格。

4、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看准横竖中线。请同学们拿出习字册描红,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创造和蚂蚁交朋友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并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9、小学语文:《春联》课堂实录

课前游戏:对对子

同学们,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轻松一下,玩一个古人对对子的游戏。(谜面写在黑板上)

1、一字对:红——(绿、黑等)

2、二字对:A天鹅——(海豚、河马等)B文竹——武松(教师说明这是无情对)

3、三字对:讲鲁迅小时侯的故事: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一个三字对:独角兽——比目鱼)

4、五字对: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逐一引导出示:地对天、兰对梅(梅兰竹菊四君子)、星对月(披星戴月)、三对五(三五成群)、剩下的就是白对黄。这也叫无情对。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诗一般属流水对)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上课铃响。

师:同学们刚才对对子对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听一段欢快的音乐。这个曲子的名字叫(喜洋洋),喜气洋洋过大年,喜气洋洋迎新春,中国人有哪些传统习俗。

师:贴春联,你见过春联吗?(板书:春联)谁来说说?

生: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迎新春,人们就把一副副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

师:对,你说得真好!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一篇课文来了解春联、学习春联、积累春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漫游祖国万紫千红的春联百花园。

生:初读课文。

师:要做到那些要求呢?

生:初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读完后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师:根据这样的要求,下面就请大家各自放声朗读课文吧。

2、生自读,师巡视。(三分钟)

3、检查反馈

师:刚才你们读得都很认真,多数同学已读了2-3遍。下面老师就请几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朗读吧。

(师生点评。重点生字:前后鼻音(祥)和、浏(览)。平翘音歌(颂)、(辞)旧岁)

师: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春联的知识?(教师板书:内容、特点)

三、精读课文、了解春联知识

1、体会春联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接下来,周老师要带大家去走街窜巷,到寻常百姓家去看看,老百姓家门上都贴了些什么样的春联?

2、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家门上贴的春联。(屏显)学习这副春联之前,老师得提出几点要求:(1)读(板书)请你先自己读一读这副春联;(2)想(板书)再想想它是反映什么内容的;(3)、解(板书)然后体会体会它的意思;(4)读(板书)最后再读一读春联,读出它的意思。明白这四步要求了吗?好,开始吧。(条件不许可用小黑板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