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古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一年级下《古诗两首》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人教版一年级下《古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1、人教版一年级下《古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古诗两首》包括了《春晓》和《村居》,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习目标:

1、 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所、牧”等6个字。会写“诗、林、童”等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情境导入: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了解他想要捕树上的蝉。。)

二、自读识字,检测预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圈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3、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4、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所:所以 所有 派出所

牧:放牧 牧草

闭:关闭 闭路电视

换一换:收-----牧 问-----闭

加一加:虫+单=蝉 门+才=闭

5、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高兴)从哪个词体会得到?(振林樾)

说说“振”“林樾”的意思。

振——振动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齐读第一句,指导读出牧童的高兴。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出示“蝉”的图片,巩固识记蝉)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指名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带着理解齐读第二句诗。

2、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师生配合,老师说诗意,学生对相应的诗句。

2.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巩固延伸:

1、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六、指导写字:诗、闭、立

七、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池、惜”等6个字。会写“黄、闭、立”等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荷花图。)

2、想想荷花开在哪里?看看小池是怎样的? (出示课文插图。)

3、古人把这么美丽的小池写成了一首《小池》。 齐读课题,教学“池”。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自读识字:

1、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圈画好的生字,请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2)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惜:可惜 爱惜 珍惜

晴:晴空 晴天 晴日

柔:柔和 柔软 温柔

换一换:地----池 借-----惜 明——阴 清——请——精——晴

加一加:雨+路=露 矛+木=柔

5、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5、全班齐读。

三、品读领悟:

(一)品读一、二行:

1、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展示“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师: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课件指着泉眼)流出来的。练读“泉眼”。

2、请仔细观察观察,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同桌讨论

(2)个别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巩固生字“惜”

(1)指名读

(2)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图,读读诗,是谁舍不得谁呀?

4、引导朗读第一行: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读得那么好,你瞧,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

5、出示第二行古诗

(1)个别读

(2)在这里,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3)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吧!

(二)品读三、四行: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

(3)老师范读,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4)指名反馈。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

3、组织评画,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

“露”:(1)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2)你能给它找朋友吗?

(3)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范写描红自由练习

四、巩固延伸: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五、写字指导:黄、闭、立

六、完成练习:

1、拼一拼,写一写,读一读

Sh ln lì tóng huáng

( )人 树( ) 站( ) ( )年 ( )色

( )歌 森( ) 直( ) ( )话 ( )金

2、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

(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

( )欢快的歌声响遍了整个树林。

( )于是,他就闭上了嘴巴,轻轻地站了起来。

( )一天,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走在树林里。

2、人教版一年级下《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包括了《春晓》和《村居》,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习目标:

1、 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所、牧”等6个字。会写“诗、林、童”等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情境导入: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了解他想要捕树上的蝉。。)

二、自读识字,检测预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圈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3、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4、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所:所以 所有 派出所

牧:放牧 牧草

闭:关闭 闭路电视

换一换:收-----牧 问-----闭

加一加:虫+单=蝉 门+才=闭

5、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高兴)从哪个词体会得到?(振林樾)

说说“振”“林樾”的意思。

振——振动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齐读第一句,指导读出牧童的高兴。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出示“蝉”的图片,巩固识记蝉)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指名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带着理解齐读第二句诗。

2、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师生配合,老师说诗意,学生对相应的诗句。

2.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巩固延伸:

1、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六、指导写字:诗、闭、立

七、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池、惜”等6个字。会写“黄、闭、立”等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荷花图。)

2、想想荷花开在哪里?看看小池是怎样的? (出示课文插图。)

3、古人把这么美丽的小池写成了一首《小池》。 齐读课题,教学“池”。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自读识字:

1、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圈画好的生字,请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2)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惜:可惜 爱惜 珍惜

晴:晴空 晴天 晴日

柔:柔和 柔软 温柔

换一换:地----池 借-----惜 明——阴 清——请——精——晴

加一加:雨+路=露 矛+木=柔

5、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5、全班齐读。

三、品读领悟:

(一)品读一、二行:

1、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展示“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师: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课件指着泉眼)流出来的。练读“泉眼”。

2、请仔细观察观察,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同桌讨论

(2)个别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巩固生字“惜”

(1)指名读

(2)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图,读读诗,是谁舍不得谁呀?

4、引导朗读第一行: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读得那么好,你瞧,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

5、出示第二行古诗

(1)个别读

(2)在这里,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3)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吧!

(二)品读三、四行: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

(3)老师范读,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4)指名反馈。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

3、组织评画,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

“露”:(1)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2)你能给它找朋友吗?

(3)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范写描红自由练习

四、巩固延伸: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五、写字指导:黄、闭、立

六、完成练习:

1、拼一拼,写一写,读一读

Sh ln lì tóng huáng

( )人 树( ) 站( ) ( )年 ( )色

( )歌 森( ) 直( ) ( )话 ( )金

2、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

(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

( )欢快的歌声响遍了整个树林。

( )于是,他就闭上了嘴巴,轻轻地站了起来。

( )一天,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走在树林里。

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3、古诗两首(《所见》《小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新邱区新发小学张爽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背古诗《所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

三、回顾《所见》学习方法,运用此方法自学课文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学习情况。

四、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陈述本组学习情况。

2.全班共评。

五、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师范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尾)。

3.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4.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5.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六、指导书写(后3个字)

重点指导“黄”字的中间一横要长些,教师要大胆放手相机示范。

评价作业。

七、课后作业

自己创作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直”、“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六)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七)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八)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振捕闭

小池

泉眼树阴

小荷蜻蜓

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4、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5、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所、牧”等6个字。会写“诗、林、童”等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情境导入: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了解他想要捕树上的蝉。。)

二、自读识字,检测预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圈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3、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4、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所:所以 所有 派出所

牧:放牧 牧草

闭:关闭 闭路电视

换一换:收-----牧 问-----闭

加一加:虫+单=蝉 门+才=闭

5、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高兴)从哪个词体会得到?(振林樾)

说说“振”“林樾”的意思。

振——振动“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齐读第一句,指导读出牧童的高兴。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出示“蝉”的图片,巩固识记蝉)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指名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带着理解齐读第二句诗。

2、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师生配合,老师说诗意,学生对相应的诗句。

2.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巩固延伸:

1、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六、指导写字:诗、闭、立

七、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池、惜”等6个字。会写“黄、闭、立”等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荷花图。)

2、想想荷花开在哪里?看看小池是怎样的? (出示课文插图。)

3、古人把这么美丽的小池写成了一首《小池》。 齐读课题,教学“池”。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自读识字:

1、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圈画好的生字,请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2)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惜:可惜 爱惜 珍惜

晴:晴空 晴天 晴日

柔:柔和 柔软 温柔

换一换:地----池 借-----惜 明——阴 清——请——精——晴

加一加:雨+路=露 矛+木=柔

5、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5、全班齐读。

三、品读领悟:

(一)品读一、二行:

1、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展示“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师: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课件指着泉眼)流出来的。练读“泉眼”。

2、请仔细观察观察,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同桌讨论

(2)个别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巩固生字“惜”

(1)指名读

(2)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图,读读诗,是谁舍不得谁呀?

4、引导朗读第一行: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读得那么好,你瞧,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

5、出示第二行古诗

(1)个别读

(2)在这里,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3)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吧!

(二)品读三、四行: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

(3)老师范读,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4)指名反馈。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

3、组织评画,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

“露”:(1)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2)你能给它找朋友吗?

(3)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范写描红自由练习

四、巩固延伸: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五、写字指导:黄、闭、立

六、完成练习:

1、拼一拼,写一写,读一读

ShĪ lĺn lì tóng huáng

( )人 树( ) 站( ) ( )年 ( )色

( )歌 森( ) 直( ) ( )话 ( )金

2、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

(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

( )欢快的歌声响遍了整个树林。

( )于是,他就闭上了嘴巴,轻轻地站了起来。

( )一天,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走在树林里。

6、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7、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8、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17、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紫烟--紫色的云雾。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拓展训练

背两首古诗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