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案一等奖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年级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mo( ) shan()
几乎石磨扇子
ji () mo()shan()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地看,()忘了回家,以后()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渐渐地养成了()的习惯.
3、牛顿()值得我们学习。
2、三年级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案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年级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mo( ) shan()
几乎石磨扇子
ji () mo()shan()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地看,()忘了回家,以后()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渐渐地养成了()的习惯.
3、牛顿()值得我们学习。
3、人教大纲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做风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4、三年级语文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和牛顿的画像;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牛顿刻苦钻研的小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二小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
2、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是300多年前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牛顿小时候的怎样的一位孩子?他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做风车与他以后成为大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请七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二百多年前”、“有一天”、“第二天上学”三个时间词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文章。
(2)本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习字词,识记字形
1、再读课文,给带点这选择正确读音。
(根据本课中出现的多音字出题目。)
2、让学生自读生字,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展开想象识记字形。并在小组和全班展开交流。
四、学生质疑,老师梳理归纳
五、学习第一、二小节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两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情况?哪一个小节讲得具体,这个小节内容与做风车有什么关系呢?
2、讨论上述问题。
六、课堂巩固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主人讲了谁的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按“看装风车”、“想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四个意思将其分为四层。
2、逐层轻读,画出关键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想风车、学做风车?
3、读后讨论上述问题。
(1)想做风车的句子:“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仔仔细细:看得非常认真,一点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几乎:差一点儿。这句话是说牛顿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用的风车。他十分认真仔细地看,对风车的浓厚兴趣,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差一点连回家都忘了。
(2)学做风车的句子:“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在屋里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
每天:天天如此。
丁丁当当:形象地体现了牛顿做风车时的专心致志和十分忙碌的情景。
(对于两个句子,学生理解如果有困难,就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4、学习小结: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牛顿的风车是这样做出来的:牛顿看见安装磨面的风车,非常感兴趣。每天放学都要看;他对奶奶说自己也要做一个;他每天放学回家在屋里丁丁当当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风车做成了。把以上过程归纳为:看装风车——想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从看到说,从学做到做成,这是典型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它们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其中,“看装风车”、“学做风车”是重点。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回忆总结学习第二部分的学习步骤。
(1)默读,按意思分层;(2)划出关键词语,找出关键句子;(3)朗读。
2、提供层意,按上述步骤自学。
层意:(1)牛顿得意;(2)卡特追问;(3)同学嘲笑;(4)风车摔坏。
3、讨论交流。
(1)讨论划分层次。
(2)逐层理解:
第一层:牛顿为什么得意?
第二层:卡特提出了什么问题?
第三层:面对卡特的提问,牛顿为什么发愣?(联系第二小节)
第四层: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同学们的嘲笑?采取嘲笑的口吻对不对?
同学们想一想:卡特对牛顿说的话对不对?你对卡特的做法是怎么看的?
4、比较句子,了解牛顿的心理活动。
“道理?”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
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
(从比较中了解牛顿突然被卡特问住了,卡特问得及时、尖锐、正确,触及了牛顿的不足之处,使牛顿心头一下子激起了波澜,产生了深思。)
5、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6、小结。
7、指名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思考: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情怎样?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牛顿心里__,但是没有__。从此,牛顿___,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___,____地养成了___的习惯。
8、讨论:(1)牛顿为什么“难受极了”?(2)“没有流一滴眼泪”说明了什么?(很坚强,能正确对待同学意见,从此发愤学习。)
9、小结提问:读了这一段,你觉得牛顿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10、朗读课文,读出牛顿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发愤学习的决心。
四、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说说牛顿小时候做风车这件事同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有什么联系?
2、讨论。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哪几段是重点?(做风车和质问后受到教育是重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讨论归纳。
(1)叙述一件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的地方要写得具体,不是重点的地方可以写得简略些。
(2)本课围绕着牛顿做风车这件事,重点写了牛顿怎样做风车和从卡特的质问后受到教育这两个方面。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六、课外拓展
1、回忆亲自经历的一件事,想想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还有哪些困难没有克服,为完成习作做好准备。
2、阅读《爱动脑筋的牛顿》、《牛顿吃饭的故事》。
板书
仔仔细细 几乎
看 每天……都…… 浓厚的兴趣
做风车 想做 影响学习
做 钻进 忙个不停
25 做风车的故事 做成
得意 接受教训
质问 脸红 发愤学习
议风车 发愣 刻苦钻研
嘲笑
5、三年级语文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和牛顿的画像;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牛顿刻苦钻研的小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二小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
2、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是300多年前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牛顿小时候的怎样的一位孩子?他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做风车与他以后成为大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请七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二百多年前”、“有一天”、“第二天上学”三个时间词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文章。
(2)本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习字词,识记字形
1、再读课文,给带点这选择正确读音。
(根据本课中出现的多音字出题目。)
2、让学生自读生字,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展开想象识记字形。并在小组和全班展开交流。
四、学生质疑,老师梳理归纳
五、学习第一、二小节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两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情况?哪一个小节讲得具体,这个小节内容与做风车有什么关系呢?
2、讨论上述问题。
六、课堂巩固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主人讲了谁的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按“看装风车”、“想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四个意思将其分为四层。
2、逐层轻读,画出关键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想风车、学做风车?
3、读后讨论上述问题。
(1)想做风车的句子:“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仔仔细细:看得非常认真,一点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几乎:差一点儿。这句话是说牛顿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用的风车。他十分认真仔细地看,对风车的浓厚兴趣,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差一点连回家都忘了。
(2)学做风车的句子:“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在屋里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
每天:天天如此。
丁丁当当:形象地体现了牛顿做风车时的专心致志和十分忙碌的情景。
(对于两个句子,学生理解如果有困难,就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4、学习小结: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牛顿的风车是这样做出来的:牛顿看见安装磨面的风车,非常感兴趣。每天放学都要看;他对奶奶说自己也要做一个;他每天放学回家在屋里丁丁当当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风车做成了。把以上过程归纳为:看装风车——想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从看到说,从学做到做成,这是典型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它们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其中,“看装风车”、“学做风车”是重点。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回忆总结学习第二部分的学习步骤。
(1)默读,按意思分层;(2)划出关键词语,找出关键句子;(3)朗读。
2、提供层意,按上述步骤自学。
层意:(1)牛顿得意;(2)卡特追问;(3)同学嘲笑;(4)风车摔坏。
3、讨论交流。
(1)讨论划分层次。
(2)逐层理解:
第一层:牛顿为什么得意?
第二层:卡特提出了什么问题?
第三层:面对卡特的提问,牛顿为什么发愣?(联系第二小节)
第四层: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同学们的嘲笑?采取嘲笑的口吻对不对?
同学们想一想:卡特对牛顿说的话对不对?你对卡特的做法是怎么看的?
4、比较句子,了解牛顿的心理活动。
“道理?”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
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
(从比较中了解牛顿突然被卡特问住了,卡特问得及时、尖锐、正确,触及了牛顿的不足之处,使牛顿心头一下子激起了波澜,产生了深思。)
5、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6、小结。
7、指名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思考: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情怎样?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牛顿心里__,但是没有__。从此,牛顿___,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___,____地养成了___的习惯。
8、讨论:(1)牛顿为什么“难受极了”?(2)“没有流一滴眼泪”说明了什么?(很坚强,能正确对待同学意见,从此发愤学习。)
9、小结提问:读了这一段,你觉得牛顿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10、朗读课文,读出牛顿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发愤学习的决心。
四、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说说牛顿小时候做风车这件事同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有什么联系?
2、讨论。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哪几段是重点?(做风车和质问后受到教育是重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讨论归纳。
(1)叙述一件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的地方要写得具体,不是重点的地方可以写得简略些。
(2)本课围绕着牛顿做风车这件事,重点写了牛顿怎样做风车和从卡特的质问后受到教育这两个方面。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六、课外拓展
1、回忆亲自经历的一件事,想想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还有哪些困难没有克服,为完成习作做好准备。
2、阅读《爱动脑筋的牛顿》、《牛顿吃饭的故事》。
板书
仔仔细细 几乎
看 每天……都…… 浓厚的兴趣
做风车 想做 影响学习
做 钻进 忙个不停
25 做风车的故事 做成
得意 接受教训
质问 脸红 发愤学习
议风车 发愣 刻苦钻研
嘲笑
6、三年级语文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和牛顿的画像;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牛顿刻苦钻研的小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二小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
2、导入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是300多年前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牛顿小时候的怎样的一位孩子?他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做风车与他以后成为大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请七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二百多年前”、“有一天”、“第二天上学”三个时间词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文章。
(2)本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习字词,识记字形
1、再读课文,给带点这选择正确读音。
(根据本课中出现的多音字出题目。)
2、让学生自读生字,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展开想象识记字形。并在小组和全班展开交流。
四、学生质疑,老师梳理归纳
五、学习第一、二小节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两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情况?哪一个小节讲得具体,这个小节内容与做风车有什么关系呢?
2、讨论上述问题。
六、课堂巩固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主人讲了谁的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按“看装风车”、“想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四个意思将其分为四层。
2、逐层轻读,画出关键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想风车、学做风车?
3、读后讨论上述问题。
(1)想做风车的句子:“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仔仔细细:看得非常认真,一点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几乎:差一点儿。这句话是说牛顿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用的风车。他十分认真仔细地看,对风车的浓厚兴趣,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差一点连回家都忘了。
(2)学做风车的句子:“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在屋里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
每天:天天如此。
丁丁当当:形象地体现了牛顿做风车时的专心致志和十分忙碌的情景。
(对于两个句子,学生理解如果有困难,就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4、学习小结: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牛顿的风车是这样做出来的:牛顿看见安装磨面的风车,非常感兴趣。每天放学都要看;他对奶奶说自己也要做一个;他每天放学回家在屋里丁丁当当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风车做成了。把以上过程归纳为:看装风车——想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从看到说,从学做到做成,这是典型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它们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其中,“看装风车”、“学做风车”是重点。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回忆总结学习第二部分的学习步骤。
(1)默读,按意思分层;(2)划出关键词语,找出关键句子;(3)朗读。
2、提供层意,按上述步骤自学。
层意:(1)牛顿得意;(2)卡特追问;(3)同学嘲笑;(4)风车摔坏。
3、讨论交流。
(1)讨论划分层次。
(2)逐层理解:
第一层:牛顿为什么得意?
第二层:卡特提出了什么问题?
第三层:面对卡特的提问,牛顿为什么发愣?(联系第二小节)
第四层: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同学们的嘲笑?采取嘲笑的口吻对不对?
同学们想一想:卡特对牛顿说的话对不对?你对卡特的做法是怎么看的?
4、比较句子,了解牛顿的心理活动。
“道理?”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
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
(从比较中了解牛顿突然被卡特问住了,卡特问得及时、尖锐、正确,触及了牛顿的不足之处,使牛顿心头一下子激起了波澜,产生了深思。)
5、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6、小结。
7、指名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思考: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情怎样?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牛顿心里__,但是没有__。从此,牛顿___,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___,____地养成了___的习惯。
8、讨论:(1)牛顿为什么“难受极了”?(2)“没有流一滴眼泪”说明了什么?(很坚强,能正确对待同学意见,从此发愤学习。)
9、小结提问:读了这一段,你觉得牛顿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10、朗读课文,读出牛顿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发愤学习的决心。
四、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说说牛顿小时候做风车这件事同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有什么联系?
2、讨论。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哪几段是重点?(做风车和质问后受到教育是重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讨论归纳。
(1)叙述一件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的地方要写得具体,不是重点的地方可以写得简略些。
(2)本课围绕着牛顿做风车这件事,重点写了牛顿怎样做风车和从卡特的质问后受到教育这两个方面。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六、课外拓展
1、回忆亲自经历的一件事,想想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还有哪些困难没有克服,为完成习作做好准备。
2、阅读《爱动脑筋的牛顿》、《牛顿吃饭的故事》。
板书
仔仔细细 几乎
看 每天……都…… 浓厚的兴趣
做风车 想做 影响学习
做 钻进 忙个不停
25 做风车的故事 做成
得意 接受教训
质问 脸红 发愤学习
议风车 发愣 刻苦钻研
嘲笑
7、三年级语文上册:《做风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10做风车的故事
爱手工 做风车 议风车
(仔仔细细 几乎 每天 看一阵子) (得意发愣难受)
发
学习不太好 刻苦钻研 愤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 mo( )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 mo( )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8、《做风车的故事》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 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
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 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齐读全文。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mo(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mo(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
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9、人教版三年级上:《做风车的故事》教案
很多老师都会提前做好教学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做风车的故事》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牛顿、家庭、零用钱、成绩、麦子、夸奖、卡特、通红、发愤、遇到、任何、刻苦钻研、习惯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能用适当的速度默读课文。
3.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4.培养认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导入
1.启发谈话。
(1)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会往天上飞呢?
(2)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恰恰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牛顿画像)
(2)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爱动脑筋,擅长提问,乐于钻研)
对,所以牛顿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这种擅长提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做风车的故事》。
(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字、词、句下面画上横线或打上“?”然后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也可同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3)标出自然段序号。逐自然段地读课文。思考: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每段写牛顿干什么?有什么问题记下来。
(4)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提纲自学。
(三)交流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1)读生字。(指学生读、齐读)
(2)多音字组词。
2.交流理解词语情况。
(1)可以结合实物理解的词语:锯、斧头、凿子。
(2)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的词语:扇、捡起。
(3)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攒、羞、习惯、得意、夸奖、果然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点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同学互相交流解决。)
5.梳理归纳主要问题。
(四)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2)同桌互相交流。
明确:①通过读第一自然段知道牛顿是英国巨大的科学家。②通过读第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在小学念书时就特别喜欢做手工。
(3)“特别喜欢”还可以怎么说?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呢?
明确:①“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斧头、买锯、买凿于。”从“攒”这个词就能看出牛顿非常喜欢做手工。攒”是积聚、积蓄的意思,课文中是说他把奶奶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存起来,用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说明他太喜欢做手工了。②“整天忙着”就是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把时间几乎都用在做手工上,说明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影响了学习。
(5)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牛顿生在农民家庭;第二句讲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第三、四句是具体讲牛顿怎么喜欢手工。这一段主要讲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说明牛顿对做手工很有兴趣。
(6)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忽略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你们觉得牛顿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7)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写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村子里装风车,他是怎样做的?请用笔勾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
2.交流、讨论。
(l)出示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意思有什么异同?
(2)他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读书中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3)牛顿不仅仔仔细细看,而且还想亲自做一个,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4)“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
学生交流:去掉“每天”行不行?为什么?“钻进屋子”改为“走进屋子”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丁丁当当”行不行?
(5)你能想象出牛顿做成风车后,告诉奶奶的情景吗?谁能读出那种高兴的语气?
(6)学生感情朗读。
(7)小结:通过读书知道四、五自然段是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通过具体写牛顿看风车、做风车着了迷,说明他对做手工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做手工上,以致于影响了学习。
(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三、四自然段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那么五、六、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对小风车有什么见地?牛顿怎么做的?他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读书情况。
(1)牛顿把风车带到学校,同学们有哪些见地?
明确:夸奖
(2)大家会怎样夸奖牛顿呢?
这风车
牛顿,你
(3)听着大家的夸奖,此时牛顿的心情怎样?
明确:得意
(4)听了卡特的话,牛顿又有怎样的反映呢?
明确:发愣
(5)牛顿为什么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
明确:只做感兴趣的事而忽略学习是不对的。
(6)读卡特的做法和后面的几句话。理解“希罕”“迸发”。
(7)这两自然段都在讲什么?
明确:牛顿因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请同学们继续读书,思考:面对这样的嘲笑,牛顿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默读第七自然段。
(1)思考: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流一滴眼泪?
明确:因为牛顿没有灰心丧气,他也不埋怨他人,而是以发愤学习、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和刻苦钻研的实际举动,改正了过去学习不够刻苦、不求甚解的缺点。
(2)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4.谁能谈谈牛顿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家?谈谈你了解的牛顿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介绍牛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提纲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2)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以及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后,再读书并通过互助学习,讨论,老师指导等方法提高学习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却没有流一滴眼泪,以及以后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牛顿从小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并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探究活动
太阳光是白的吗?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束日光射进暗室,在这束日光经过的地方,放一块三棱镜(一块三面长方形,两端三解形的玻璃),日光通过三棱镜,就变成了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美丽光带。这个实验证明,太阳光并不是白色的。
你们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如果没有三棱镜,可以用一面小镜子和一盆水来代替。把小镜子斜插在盛着清水的盆里,让阳光通过水面和镜子反射到墙上。只要把角度调整得合适,就可以看到一条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反过来,还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来验证。把一块硬纸剪成圆的轮子,粘上一层白纸,把这个纸轮分成七份(如图一),涂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色不要上的太深。在圆心近旁,钻两个小孔,用一根细绳穿过两孔,把绳头结住(如图二)。你两分别拉住两端的绳圈,转动纸轮,使绳子旋紧,然后两手一拉一松,纸轮就会旋转不停。这时候,你看到的纸轮就不是七色的,而是白色的了。
10、三年级上册《钉子的故事》教案汇总
《钉子的故事》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复朗读父亲的话,明白口头上对人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的身体没什么两样的道理。
3帮助孩子树立勇于克服自己弱点的信心和勇气,懂得尊重他人,知道该怎样和身边的人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的话和口头上对人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的身体没什么两样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钉子,说说钉子有什么用?
2师:在一个充满智慧的父亲眼中,钉子还具有神奇的作用呢?揭示课题《钉子的故事》,读课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试读,集体评议,订正字音:栅栏、钉钉子、疤痕。
3默读全文,想: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汇报,引导归纳:父亲用钉子教育孩子。
三、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1父亲是怎样用钉子来教育孩子的?
小组合作读课文,讨论归纳。
2汇报交流,引导归纳:钉钉子、拔钉子。
3生独立找出相应段落朗读、理解。
父亲要求孩子钉钉子的用意是什么?建议拔钉子的目的呢?
4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1)读课文第1、2段,想:当父亲发现小男孩脾气很坏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引导归纳钉钉子记录发脾气的次数。
(2)这个办法有用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读课文第3段,当父亲知道孩子的转变时,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4)你从父亲开始对孩子的要求到后来对孩子的建议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要求表达了父亲一定要帮助孩子改掉坏脾气的决心,建议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位父亲的民主、智慧
5现在,孩子的坏脾气已改掉了,父亲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1)指名说,找出相应段落自由读。
(2)指导朗读父亲的话,体会含义。
引导:钉钉子 伤害栅栏的身体 留下钉孔
发脾气 伤害人的内心 留下疤痕没什么两样
(3)此时,你明白了什么?
齐读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联系父亲的话理解。
四、小结、明理
1读了课文,在你脑中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我们有什么不快,想向人发泄时,不妨多想想《钉子的故事》,学会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与人友好相处。
附:板书设计
31钉子的故事
(明德学校)
《钉子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复朗读父亲的话,明白口头上对人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的身体没什么两样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课件, 钉子和木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实验激趣,导入课文题目
1教师拿出一块木板和一颗钉子,把钉子钉入木板。接着请一个同学上台拔出。师:同学们,木板上留下了什么?板书:小孔。(顺势过渡)小孔虽小,却凝聚着一位父亲的智慧。
齐读课文题目。
2 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 汇报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带着问题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注意把预习中遇到的较难的字词,多读两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要求学生读得正确通顺。
3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只要学生说个大概就给予肯定)
5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1)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父亲要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不觉得太费时间吗?
(3)坏脾气真的有那么大的危害吗?
三、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再读课文,针对黑板上的问题,把你读懂的内容、获得的启发、自己的感受讲给全班同学听。
2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一起解决了问题,读懂了课文,学会了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真是受益匪浅。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勾画出启发你的句子。
3钉子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1)用把父亲的话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和自己的感受理解父亲的话。
(3)从父亲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4)父亲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在交流中总结主旨:口头的伤害与伤害身体没什么两样。
四、 拓展与升华,运用与积累
1结合实际,让学生谈一谈坏脾气在生活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与懊悔、不便与烦恼。
2教师用搜集的资料说明:坏脾气不但伤害别人,还危害自己的健康。
3积累园:把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抄写在采蜜本上,多读几遍,最好能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