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碎了花瓶》优秀教案汇总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谁打碎了花瓶》优秀教案汇总一等奖
《谁打碎了花瓶》教案1
课文把我们带回了刘宁的童年时代,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同样会犯错误的更真实的列宁;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诚实的列宁、一个勇于改正错误和承担责任的列宁。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子,学习部首“走”。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他勇于认错,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3、学会书写10个生字,学习部首“走”。
4、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做小列宁给姑妈写信。
教学准备:
故事的录音,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像导人,简介列宁
1.课件出示列宁画像。
2.简介列宁,导人课文。
3.板书课题,为“碎”字正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用图像导入,在感官上给学生以初步印象,再通过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
2.再读课文,通过查字典、问同学或老师,注上拼音读准其他生字。
3.再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设计意图:其一,通过4次通读课文,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与汉字反复见面,落实阅读中识字的任务;其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识字,分散识字的难点;其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落实课标关于“整体感悟”的要求。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从课文中找出写列宁打碎花瓶的语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指导朗读,理解列宁打碎花瓶不是故意的。
2.找出打碎花瓶后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不同表现,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①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③对照文中的插图,加深理解列宁的心理活动。
3.阅读理解列宁回家后的表现。
4.读姑妈信中的话,体会含义。
5.小结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重点是阅读理解。其一,通过读一读、说一说,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其二,通过朗读指导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回归整体
1.模拟回信,训练表达。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列宁的身份说说如何向姑妈道歉。
2.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在学生初读时达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读出语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3.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在感悟列宁诚实品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设计意图:其一,抓住文本的空白处,模拟回信,进行个性化的补白,通过表达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其二,通读全文,回归整体,对文章有更完整的印象,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其三,通读全文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承接导入
1.在第一课时学生试说给姑妈写信内容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由说到写,以列宁的身份给姑妈写信。
2.出示写信的格式。
3.交待写信要求:先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写,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也可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写信,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内化情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实践活动
1.学生动笔写信,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
2.评议2-3名学生的信,重点放在内容上,看是否真情表达。
设计意图:读说写紧密结合,使思维和表达训练落到实处,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三、积累内化
1.落实要求认识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②学生自识,同桌互识。
③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卡片读、组词等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全认识的可在书中画朵“小红花”作为奖励)
2.落实要求会写的字。
①按结构给生字分类,抓住重点,指导“互、事、瓶、赶”4个字。
②学习部首“走”并与“赶”进行区别。
设计意图:其一,在第一课时阅读中识字的基础上,巩固提高识字效果。其二,采取抓重点、找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悟出方法,把要求会写的字写好。
四、阅读拓展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读课本中的《一张画》。
2.简单回答文后问题。
设计意图:课内带课外,充分利用教科书配套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丰富积累。
五、补充练习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读一读。
(1)( )到( )家去( )。
(2)表( )表( )和列宁在( )里捉迷藏,他们( )追赶。
2. 在括号处填上标点符号。
姑妈听见声音( )跑进来一看( )花瓶碎了,就问( )是谁打碎的( )表兄弟表姐妹都说( )不是我( )列宁也低声说( )不是我( )姑妈笑着说( )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表兄弟表姐妹都笑了起来( )只有列宁没有笑( )
《谁打碎了花瓶》教案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讲诉了列宁小时候有一次去姑妈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但是,在当时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在妈妈的帮助下,写信给姑妈,主动承认了错误。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诚实的列宁,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列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师出示画像,再通过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感悟与思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注重读书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在感悟与思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2.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识字、正音、阅读等方面的多功能作用,实现汉语拼音的阶段性学习与长期学习的有效整合。
3.突出本套教科书的特点,坚持在阅读中识字,增加生字的复现率,达到多识快识的目的。
4.立足文本,适当延伸,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补白,发展语言,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碎”等15个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小礼物,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说出画面内容,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齐读后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要想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尽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强调“宁”“岁”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正音。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五、再读课文。要求:
1 、努力把句子读流畅,争取把整篇课文读流利。
2、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列宁画像。简介列宁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用图像导入,在感官上给学生以初步印象,再通过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其一,通过几次通读课文,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与汉字反复见面,落实阅读中识字的任务;其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识字,分散识字的难点;其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落实课标关于“整体感悟”的要求。
六、分段细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注意讲的是列宁多大时候的事,是在哪儿发生的事。弄懂“做客”的意思:到别人家,自己是客人。提醒学生“做客”的“做”,是“做工”的“做”。然后,自由读第一段。知道这段讲的是列宁小时候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二)问:姑妈家的花瓶是怎么打碎的?要抓住“不小心”这个词,出示课件,使学生知道,在捉迷藏的时候,列宁没留神,碰了一下桌子,桌子一晃动,花瓶掉到地上,打碎了。由“不小心”这个词可以看出,列宁不是故意打碎花瓶的。
然后,自由读第二段。指导朗读。
(三)指名读第三段,想想这段一共有几句话。
问:第一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孩子们没注意打碎花瓶,还在互相追赶。要抓住“正玩得起劲”“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等词语,使学生明白这时表兄弟、表姐妹都没有发现列宁打碎了花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问:第二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姑妈看到了,问花瓶是谁打碎的。要指导学生读好姑妈的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问:第三、四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的回答。表兄弟、表姐妹的回答用的是感叹号,说明语气十分肯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肯定的语气。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呢?要让学生注意,虽然答话相同,但是低声说的,后面用了句号,语气不十分肯定。因为列宁是顺着表兄弟、表姐妹的话说的,他知道自己说了谎,所以不敢大声回答姑妈的问话。通过“低声说”和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列宁不是爱说谎的孩子。
问:第五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姑妈笑着说的话。要让学生知道,姑妈嘴上这样说,但心里明白花瓶是小孩子打碎的。
问:第六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孩子们听了姑妈的话的反应。
列宁为什么没有笑?因为列宁正在为自己说了谎感到难为情,所以他没有笑。这又可以看出列宁一向是个诚实的孩子。
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先讲花瓶打碎后孩子们没有注意,再讲姑妈知道了问是谁打碎的,接着讲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然后讲姑妈听了孩子们的回答说的话,最后讲孩子们的不同反应叙述的顺序十分清楚,句与句的联系十分紧密。
问:这段主要说了什么?主要说的是列宁当时没有告诉姑妈花瓶是他打碎的。
读讲这一段,要指导学生观察投影片。借助图画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五)指名读第四段。
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决心改正错误?“不说话”“不高兴”说明心里难过。“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说明认识到说谎是不对的,决心改正错误。
再自由读这一段,知道主要说的是列宁写信向姑妈认错。
(六)指名读第五段。
问:姑妈在信上说了什么?
“你做错了事”,这里的“事”指什么?(指打碎花瓶和说了谎话)
想想看,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上说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从“妈妈叫他写封信……承认自己说了谎”和姑妈回信的内容可以知道)
再自由读第五段,知道说的是姑妈称赞列宁是个诚实的孩子。
七、拓展延伸,回归整体。
模拟回信,训练表达。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列宁的身份说说如何向姑妈道歉。
设计意图:其一,抓住文本的空白处,模拟回信,进行个性化的补白,通过表达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其二,通读全文,回归整体,对文章有更完整的印象,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其三,通读全文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
八、小结课文。说说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18、板书设计:
谁打碎了花瓶
捉迷藏 打碎花瓶(不小心)
写信 认错不说话
姑妈回信 认错诚实
2、《谁打碎了花瓶》优秀教案汇总
《谁打碎了花瓶》教案1
课文把我们带回了刘宁的童年时代,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同样会犯错误的更真实的列宁;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诚实的列宁、一个勇于改正错误和承担责任的列宁。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子,学习部首“走”。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他勇于认错,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3、学会书写10个生字,学习部首“走”。
4、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做小列宁给姑妈写信。
教学准备:
故事的录音,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像导人,简介列宁
1.课件出示列宁画像。
2.简介列宁,导人课文。
3.板书课题,为“碎”字正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用图像导入,在感官上给学生以初步印象,再通过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
2.再读课文,通过查字典、问同学或老师,注上拼音读准其他生字。
3.再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设计意图:其一,通过4次通读课文,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与汉字反复见面,落实阅读中识字的任务;其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识字,分散识字的难点;其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落实课标关于“整体感悟”的要求。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从课文中找出写列宁打碎花瓶的语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指导朗读,理解列宁打碎花瓶不是故意的。
2.找出打碎花瓶后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不同表现,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①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③对照文中的插图,加深理解列宁的心理活动。
3.阅读理解列宁回家后的表现。
4.读姑妈信中的话,体会含义。
5.小结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重点是阅读理解。其一,通过读一读、说一说,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其二,通过朗读指导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回归整体
1.模拟回信,训练表达。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列宁的身份说说如何向姑妈道歉。
2.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在学生初读时达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读出语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3.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在感悟列宁诚实品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设计意图:其一,抓住文本的空白处,模拟回信,进行个性化的补白,通过表达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其二,通读全文,回归整体,对文章有更完整的印象,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其三,通读全文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承接导入
1.在第一课时学生试说给姑妈写信内容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由说到写,以列宁的身份给姑妈写信。
2.出示写信的格式。
3.交待写信要求:先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写,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也可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写信,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内化情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实践活动
1.学生动笔写信,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
2.评议2-3名学生的信,重点放在内容上,看是否真情表达。
设计意图:读说写紧密结合,使思维和表达训练落到实处,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三、积累内化
1.落实要求认识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②学生自识,同桌互识。
③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卡片读、组词等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全认识的可在书中画朵“小红花”作为奖励)
2.落实要求会写的字。
①按结构给生字分类,抓住重点,指导“互、事、瓶、赶”4个字。
②学习部首“走”并与“赶”进行区别。
设计意图:其一,在第一课时阅读中识字的基础上,巩固提高识字效果。其二,采取抓重点、找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悟出方法,把要求会写的字写好。
四、阅读拓展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读课本中的《一张画》。
2.简单回答文后问题。
设计意图:课内带课外,充分利用教科书配套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丰富积累。
五、补充练习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读一读。
(1)( )到( )家去( )。
(2)表( )表( )和列宁在( )里捉迷藏,他们( )追赶。
2. 在括号处填上标点符号。
姑妈听见声音( )跑进来一看( )花瓶碎了,就问( )是谁打碎的( )表兄弟表姐妹都说( )不是我( )列宁也低声说( )不是我( )姑妈笑着说( )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表兄弟表姐妹都笑了起来( )只有列宁没有笑( )
《谁打碎了花瓶》教案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讲诉了列宁小时候有一次去姑妈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但是,在当时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在妈妈的帮助下,写信给姑妈,主动承认了错误。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诚实的列宁,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列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师出示画像,再通过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感悟与思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注重读书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在感悟与思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2.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识字、正音、阅读等方面的多功能作用,实现汉语拼音的阶段性学习与长期学习的有效整合。
3.突出本套教科书的特点,坚持在阅读中识字,增加生字的复现率,达到多识快识的目的。
4.立足文本,适当延伸,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补白,发展语言,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碎”等15个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小礼物,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说出画面内容,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齐读后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要想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尽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强调“宁”“岁”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正音。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五、再读课文。要求:
1 、努力把句子读流畅,争取把整篇课文读流利。
2、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列宁画像。简介列宁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用图像导入,在感官上给学生以初步印象,再通过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其一,通过几次通读课文,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与汉字反复见面,落实阅读中识字的任务;其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识字,分散识字的难点;其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落实课标关于“整体感悟”的要求。
六、分段细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注意讲的是列宁多大时候的事,是在哪儿发生的事。弄懂“做客”的意思:到别人家,自己是客人。提醒学生“做客”的“做”,是“做工”的“做”。然后,自由读第一段。知道这段讲的是列宁小时候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二)问:姑妈家的花瓶是怎么打碎的?要抓住“不小心”这个词,出示课件,使学生知道,在捉迷藏的时候,列宁没留神,碰了一下桌子,桌子一晃动,花瓶掉到地上,打碎了。由“不小心”这个词可以看出,列宁不是故意打碎花瓶的。
然后,自由读第二段。指导朗读。
(三)指名读第三段,想想这段一共有几句话。
问:第一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孩子们没注意打碎花瓶,还在互相追赶。要抓住“正玩得起劲”“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等词语,使学生明白这时表兄弟、表姐妹都没有发现列宁打碎了花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问:第二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姑妈看到了,问花瓶是谁打碎的。要指导学生读好姑妈的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问:第三、四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的回答。表兄弟、表姐妹的回答用的是感叹号,说明语气十分肯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肯定的语气。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呢?要让学生注意,虽然答话相同,但是低声说的,后面用了句号,语气不十分肯定。因为列宁是顺着表兄弟、表姐妹的话说的,他知道自己说了谎,所以不敢大声回答姑妈的问话。通过“低声说”和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列宁不是爱说谎的孩子。
问:第五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姑妈笑着说的话。要让学生知道,姑妈嘴上这样说,但心里明白花瓶是小孩子打碎的。
问:第六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孩子们听了姑妈的话的反应。
列宁为什么没有笑?因为列宁正在为自己说了谎感到难为情,所以他没有笑。这又可以看出列宁一向是个诚实的孩子。
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先讲花瓶打碎后孩子们没有注意,再讲姑妈知道了问是谁打碎的,接着讲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然后讲姑妈听了孩子们的回答说的话,最后讲孩子们的不同反应叙述的顺序十分清楚,句与句的联系十分紧密。
问:这段主要说了什么?主要说的是列宁当时没有告诉姑妈花瓶是他打碎的。
读讲这一段,要指导学生观察投影片。借助图画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五)指名读第四段。
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决心改正错误?“不说话”“不高兴”说明心里难过。“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说明认识到说谎是不对的,决心改正错误。
再自由读这一段,知道主要说的是列宁写信向姑妈认错。
(六)指名读第五段。
问:姑妈在信上说了什么?
“你做错了事”,这里的“事”指什么?(指打碎花瓶和说了谎话)
想想看,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上说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从“妈妈叫他写封信……承认自己说了谎”和姑妈回信的内容可以知道)
再自由读第五段,知道说的是姑妈称赞列宁是个诚实的孩子。
七、拓展延伸,回归整体。
模拟回信,训练表达。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列宁的身份说说如何向姑妈道歉。
设计意图:其一,抓住文本的空白处,模拟回信,进行个性化的补白,通过表达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其二,通读全文,回归整体,对文章有更完整的印象,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其三,通读全文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
八、小结课文。说说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18、板书设计:
谁打碎了花瓶
捉迷藏 打碎花瓶(不小心)
写信 认错不说话
姑妈回信 认错诚实
3、二年级上册《谁打碎了花瓶》教案
这是一篇课文讲诉了列宁小时候有一次去姑妈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但是,在当时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在妈妈的帮助下,写信给姑妈,主动承认了错误。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诚实的列宁,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列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师出示画像,再通过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感悟与思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敢于承担责任的好品质。
2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阅读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心理活动和他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品质。
2 、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列宁画像。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出示列宁画像,简介列宁,导入课文。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师为“碎”字正音。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指名说一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先借助拼音读,再看汉字读。
再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读课文的情况。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小组内读文,交流自己解决的看课题后提出的问题。
默读课文 1 、 2 自然段,画出列宁打碎花瓶的语句,指导朗读,体会列宁打碎花瓶不是故意的。
同桌互读 3 自然段,找出打碎花瓶后列宁和表兄妹的不同表现,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找一找、读一读有关句子,学生汇报,师板书重点词语。
指导朗读,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齐读 4 自然段,说说列宁回家后的表现怎样?
读姑妈信中的话,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总结课文内容。
拓展延伸、回归整体。
充分发挥想像,以列宁的身份说说如何向姑妈道歉的。
朗读全文,说说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课后反思: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读一读,说一说,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谁打碎了花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把我们带回了刘宁的童年时代,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同样会犯错误的更真实的列宁;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诚实的列宁、一个勇于改正错误和承担责任的列宁。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讲述了列宁小时侯有一次去姑妈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但是,在当时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在妈妈的教育下写信给姑妈,主动承认了错误。
全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列宁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第二自然段写列宁在游戏时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第三自然段写姑妈与列宁及表兄弟表姐妹之间的一段对话。这段抓住人物的语言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姑妈问:“是谁打碎的?”接下来,表兄弟、表姐妹都非常痛快的回答:“不是我!”一个“都”字,写出了他们回答时不用多思考就非常肯定不是自己,而且末尾是叹号,表现出了他们坚决肯定的态度和急于澄清自己的心理。而列宁则是“也低声说:‘不是我。’”“低声”是因为自己做了错事心虚,他与其他人的不同显示出了他当时的心理情况。之后,姑妈笑着说花瓶一定是自己打碎的。其他表兄弟表姐妹都笑了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只有”在这句中鲜明的写出了列宁与其他人的不同。第四自然段写列宁回家后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让他写信给姑妈。第五自然段则是姑妈的回信,点明了中心: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子,学习部首“走”。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他勇于认错,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3、学会书写10个生字,学习部首“走”。
4、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做小列宁给姑妈写信。
教学准备:
故事的录音,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像导人,简介列宁
1.课件出示列宁画像。
2.简介列宁,导人课文。
3.板书课题,为“碎”字正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列宁这个人物很陌生,用图像导入,在感官上给学生以初步印象,再通过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列宁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
2.再读课文,通过查字典、问同学或老师,注上拼音读准其他生字。
3.再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设计意图:其一,通过4次通读课文,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与汉字反复见面,落实阅读中识字的任务;其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识字,分散识字的难点;其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落实课标关于“整体感悟”的要求。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从课文中找出写列宁打碎花瓶的语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指导朗读,理解列宁打碎花瓶不是故意的。
2.找出打碎花瓶后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不同表现,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①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③对照文中的插图,加深理解列宁的心理活动。
3.阅读理解列宁回家后的表现。
4.读姑妈信中的话,体会含义。
5.小结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重点是阅读理解。其一,通过读一读、说一说,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其二,通过朗读指导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回归整体
1.模拟回信,训练表达。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列宁的身份说说如何向姑妈道歉。
2.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在学生初读时达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读出语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3.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在感悟列宁诚实品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设计意图:其一,抓住文本的空白处,模拟回信,进行个性化的补白,通过表达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其二,通读全文,回归整体,对文章有更完整的印象,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其三,通读全文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承接导入
1.在第一课时学生试说给姑妈写信内容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由说到写,以列宁的身份给姑妈写信。
2.出示写信的格式。
3.交待写信要求:先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写,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也可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写信,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内化情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实践活动
1.学生动笔写信,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
2.评议2-3名学生的信,重点放在内容上,看是否真情表达。
设计意图:读说写紧密结合,使思维和表达训练落到实处,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三、积累内化
1.落实要求认识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②学生自识,同桌互识。
③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卡片读、组词等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全认识的可在书中画朵“小红花”作为奖励)
2.落实要求会写的字。
①按结构给生字分类,抓住重点,指导“互、事、瓶、赶”4个字。
②学习部首“走”并与“赶”进行区别。
设计意图:其一,在第一课时阅读中识字的基础上,巩固提高识字效果。其二,采取抓重点、找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悟出方法,把要求会写的字写好。
四、阅读拓展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读课本中的《一张画》。
2.简单回答文后问题。
设计意图:课内带课外,充分利用教科书配套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丰富积累。
五、补充练习: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读一读。
(1)()到()家去()。
(2)表()表()和列宁在()里捉迷藏,他们()追赶。
2. 在括号处填上标点符号。
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了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5、《谁打碎了花瓶》说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的好品质。
3、借助拼音给姑妈写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同学们,在我没来上课之前,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想让我在咱们班做个小调查,你们愿意接受调查吗?(生说)那大家听好了,有谁做过错事,用什么方式承认错误的?谁能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说一说?
2、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丰富而复杂的,尤其对于一个伟人来说。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在列宁小时侯发生的一件事(板题)
3、齐读课题,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再读一遍。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2、刚才看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大家想知道自己读的怎么样吗?请同桌互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读的正确、流利,同时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说)我找五个同学分段读,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在这五名同学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发生这件事时,列宁多大?到底是谁打碎了花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列宁多大?谁打碎的?(生说)(板书)怎么打碎的?“不小心”三个字说明了什么?(不故意)虽然不是故意的,那大家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怎样?(生说)那列宁为什么不小心碰了桌子呢?当时他在干什么?(生说)
3、列宁打碎花瓶后,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谁能读一下自学提示?(生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自学第三自然段。
(1)表兄弟和表姐妹知不知道花瓶是列宁打碎的?(生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说)谁能给“起劲”换个词?
(2)姑妈听到声音以后进来,说了几句话?(生说)第一句说的什么?(生说)那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分别是怎么回答的?(生说)大家看,两个“不是我”后面的标点一样吗?(生说)为什么不一样?(前一个说的坚决、干脆、理直气壮,后一个心虚、声音很低,自己在说谎,不敢大声)列宁为什么低声说?(生说)可以看出列宁平时是个爱说谎话的孩子吗?(生说)大家试着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两个“不是我”。(指名读)我找四名同学分角色读。
(3)姑妈第二句说的是什么?(生说)想想姑妈为什么这么说?(生说)姑妈是从哪看出来的?(神态)
(4)听了姑妈的话,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表现一样吗?(生说)从哪知道的?(生说)列宁为什么没有笑?(列宁为自己说了谎话而羞愧,心里很不自在,所以没有笑。说明列宁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是个诚实的孩子。)
4、列宁回到家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时列宁认识到自己说谎是不对的吗?(如果没有认识到,不会告诉妈妈。)
5、列宁给姑妈写信了吗?(生说)那信上主要说些什么?大家想象一下?(板书)大家齐读姑妈说的话。
6、假如你是列宁的姑妈,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7、假如你是列宁,你想对姑妈怎么说?大家动笔写一写。(指名读)
8、大家想想列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
四、总结:的确,诚实,是一朵馨香的花朵,让他人快乐,使自己陶醉;诚实,是一首古老的诗,让他人品位,更让自己高尚。有句格言说的好,谎言的船开不远,诚实比珠宝更珍贵。让我们把这句诚实格言永留心间,时时鞭策我们做一个诚实的人吧!
板书: 谁打碎了花瓶
打碎花瓶
列宁 诚实
勇于认错
6、《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7、《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8、《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9、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赤壁》教案《过零丁洋》教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10、《谁该得第一》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方式来认读生字。
2.运用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课文,领会课文大意。
3.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象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4.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象,渗透人文关怀。
5.渗透口语交际的训练。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象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参加了一个班的绘画比赛。今天我带来了其中的几幅作品,你们看出示课件:四幅图莹莹画了一座金灿灿的宫殿;兵兵画了一条清澈的小河;扬扬画了一对大翅膀;明明画了一把大锯,锯上满是尖尖的齿。他们为什么画这些画呢?我看不明白。我们打开课本,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新授课。
1.师:在学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怎么办?查字典、查书、问老师请你打开书,轻声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生读。
2.师:读完了课文,你找到答案了吗?那课文中他们是怎样向老师解释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的3—6自然段,把同学们说的话用直线画下来。
3.师:谁愿意替文中的小朋友讲讲自己的画?指导生用书上的语言回答,当学生说完画的内容后,师回答:哦,我懂了。
师:他读得准确吗?谁再读读?
正音:我们看电视里拿着金箍棒的是谁?(孙悟空)叫孙?空!认读字表里没有,又拿不准的字怎么办?生:查字典(悟wù)
师:这也是一种认识字音的方法。
4.师:哦,同学们,我懂了,我全懂了。谢谢你们!可是,同学们画得都是那么漂亮,想象得都是那么美妙,到底谁的画该得第一呢?板书课题
(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适时板书:献出爱心
6.师:这几个小朋友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他们有的想到了童话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的想到了小动物,有的想到了动画片里的黑猫警长,还有的想到了孙悟空。这四个小朋友都献出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如果让你也像他们一样,带着一份爱心去参加绘画比赛,你想画些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A.请你自己静静地想一想。如果“我”参加绘画比赛,我想画……出示课件:如果我参加绘画比赛,我想画……要求:说的时候要说明白“我”要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B.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大家说一说?说的时候要做到声音洪亮,把意思表达完整。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你的看法。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这几位小朋友的作品,并了自己的观点,也从这些画中感受到了他们那颗善良的心。通过学习课文,你们一定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当我们遇到读不准字音的字时,可以请字典朋友来帮忙;当你读不明白的时候,还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希望你们多读书,与书交朋友。
板书设计:
20.谁该得第一
献出爱心
11、《静夜思》优秀教案汇总
《静夜思》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会认读生字,会书写“目、耳”。
2、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初步学会由看到而联想到,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
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
2、齐读。
3、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吗?举手表示。想不想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会讲这首诗的故事?
二、分层教学。
1、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
三、知景、悟情、吟诵。
1、播放课件。
(1)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联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图理解。
(3)诗人李白看着眼前的月光,他想起了什么?
(4)把李白的思乡之情用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哪一句?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图理解。
(5)看,诗人多了不起,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就把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古诗。
2、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那当时你为什么会想起他?(触景生情)
3、当时大诗人李白远在他乡异地,低头凝视屋内银白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播放课件,吟诵古诗。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生字卡片认读,请生观察“光、霜、乡”的拼音有什么特别?渗透古诗押韵的特点。
2、分句认读诗句,指名四生读好拿着诗句排顺序。
3、齐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板书)
4、大家学得这么好,靠的是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对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目和耳”。(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2)、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练写。
(3)、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静夜思》教案【2】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背诵古诗。
2、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重点:
写字。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中一张照片让小朋友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大诗人李白看到皎洁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小朋友,让我们再来和李白一起,做一回思乡之人。朗诵古诗。
2、拓展说话:
那小朋友来看看这副夜景,(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凄凉、很伤感的感觉)
3、看书中插图,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
(很美好、很美丽的感觉)
小组内说――指名说。
(从说中,孩子们学会了即使是同样的夜晚,只要景物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
二、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2、复习四个生字,选择生字,找朋友扩词。
三、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读。
(领读生字。)
第二关:我会背。
(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关:我知道。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小组内比赛,选出获胜者,再由各获胜者进行比赛。)
四、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静夜思
床前/明 月 光,
疑是/地 上 霜。
举头/望 明 月,
低头/思 故 乡。
12、《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汇总)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一
学习要点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熟读成诵。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3、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简单辨析作者的思想。
一、解题: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界称呼靖节先生,自己称呼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歌的鼻祖。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其实他还有另一些题材的作品,比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少年时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的不利,直到二十九岁时出仕。其间几次做官因不愿降志辱身和不善于官场周旋,到四十一岁时,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动弃职,过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式的农耕生活去了。事实上,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到他六十三岁去世,终身不复仕。二十多年间虽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坎坷生活的打击,但诗人铮铮风骨依然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即使在难以衣食的困窘时刻,也挚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作为隐士,陶渊明并非故作清高,沽名钓誉。惟有他把归隐视为生命的寄托与归宿;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最高价值。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二、结合注释,翻译并积累重点词句。
1、重要实词:
役 谏、策、憩、岫、景、是、非、亲戚。盘桓、畴、棹、窈窕、行、期聊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问征夫以前路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乐乎天命复奚疑
3、序言中所叙述他求做彭泽令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又辞官归隐?
4、阅读正文,依照原文写出出相关语句:
表现归家迫切心情的
表现抵家时的欣喜心情
描写庭院,作者选择的哪些景物
归隐后的生活内容有
5、概括正文部分:
14段的叙事线索:
作者的情感历程:
三、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四、研究性学习探究: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二[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