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波浪上看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躺在波浪上看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躺在波浪上看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1、《躺在波浪上看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

3、引导学生查找死海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死海的了解,培养学生查找收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的特点以及给游人们所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激趣导入

师:在上节课里,我们知道作者曾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你们想看这幅画面吗?(cai出示图)

师:在哪儿有这种奇迹发生?

(生作答后师板书:死海)

师:听到死海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作答后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品读感悟

(学习第3---9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3---9自然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二)交流汇报

1、名字来历

(1)师:谁愿意将你感兴趣的地方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2)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并说出理由。

(3)欣赏死海风光,教师配乐朗诵“来到死海岸边……正是这些结晶体反射出来的。

(4)cai出示句子“来到死海岸边,只见海水轻轻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

(5)指名学生朗读。师点评时:抓住“轻轻涌动”“像彩虹似的”

(6)全班齐读。

(7)在第3自然段中,你对哪里还感兴趣?

(8)指名学生读。cai出示句子“死海其实是个内陆湖,水中含盐量特别高,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师在点评时:抓住“九倍”“任何”。再次指名学生朗读。

(9)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感兴趣的理由。

(10)小结:死海真有这么神奇吗?

2、实验

有一杯清水,一个生鸡蛋,往水中加盐,观察鸡蛋有什么变化?从而证明:水中含盐量越高,浮力越大。

过渡:因此,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想下水去试一试,作者是第一个跳下水去。有谁知道作者在水里是什么感受?

3、感受

(提示: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

a、“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b、“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儿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1)体会a句时,抓住“托浮”说明浮力大,“像托浮着一片树叶”作者采用既比喻又拟人的写作手法。

(2)指学生朗读、齐读。

(3)体会b句时,采用老师引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4)再次指名朗读、师生配合朗读。

(5)假若是你,躺在这温润的死海上,你会听到……感觉到……看到……

(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过渡:作者说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如果身体不保持平衡,会出现什么结果?

(7)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

(8)如果你在淡水里游泳时被水呛了,你会是什么感受?

(9)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三、小结及拓展

1、师:我有跟随作者游玩了死海,现在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2)点学生说。

四、板书设计

9、躺在波浪上看书

/ 轻轻涌动 像彩虹

(死海)奇 乐

含盐量高 浮力大 /

2、《躺在波浪上看书》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

3、引导学生查找死海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死海的了解,培养学生查找收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的特点以及给游人们所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激趣导入

师:在上节课里,我们知道作者曾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你们想看这幅画面吗?(cai出示图)

师:在哪儿有这种奇迹发生?

(生作答后师板书:死海)

师:听到死海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作答后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品读感悟

(学习第3---9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3---9自然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二)交流汇报

1、名字来历

(1)师:谁愿意将你感兴趣的地方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2)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并说出理由。

(3)欣赏死海风光,教师配乐朗诵“来到死海岸边……正是这些结晶体反射出来的。

(4)cai出示句子“来到死海岸边,只见海水轻轻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

(5)指名学生朗读。师点评时:抓住“轻轻涌动”“像彩虹似的”

(6)全班齐读。

(7)在第3自然段中,你对哪里还感兴趣?

(8)指名学生读。cai出示句子“死海其实是个内陆湖,水中含盐量特别高,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师在点评时:抓住“九倍”“任何”。再次指名学生朗读。

(9)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感兴趣的理由。

(10)小结:死海真有这么神奇吗?

2、实验

有一杯清水,一个生鸡蛋,往水中加盐,观察鸡蛋有什么变化?从而证明:水中含盐量越高,浮力越大。

过渡:因此,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想下水去试一试,作者是第一个跳下水去。有谁知道作者在水里是什么感受?

3、感受

(提示: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

a、“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b、“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儿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1)体会a句时,抓住“托浮”说明浮力大,“像托浮着一片树叶”作者采用既比喻又拟人的写作手法。

(2)指学生朗读、齐读。

(3)体会b句时,采用老师引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4)再次指名朗读、师生配合朗读。

(5)假若是你,躺在这温润的死海上,你会听到……感觉到……看到……

(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过渡:作者说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如果身体不保持平衡,会出现什么结果?

(7)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

(8)如果你在淡水里游泳时被水呛了,你会是什么感受?

(9)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三、小结及拓展

1、师:我有跟随作者游玩了死海,现在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2)点学生说。

四、板书设计

9、躺在波浪上看书

/ 轻轻涌动 像彩虹

(死海)奇 乐

含盐量高 浮力大 /

3、《躺在波浪上看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生字9个,认识3个。

2、重点理解词语五个:号称,变换,光晕,絮语,苦涩。读句子理解“蹦跳”、“沉默”、“絮语”在句中的意思,体会拟人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继续学习选用适当的方法,在所给答案中确定课文重点,并且说出理由。

4、朗读课文,详细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5、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知道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6、在课外书刊中找出一则世界趣闻,互做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2、理解“为什么‘我’感到能在‘死海’里游泳,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2、学生质疑: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呢?这是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其中的秘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容、奇特、变幻、温润、平衡、絮语、强劲、浮力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游览死海有哪些收获?

2、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全班交流讨论:

(1)景色色美丽奇异。

海水轻轻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

(2)死海名字的来历。

死海其实是个内陆湖,水中含盐量特别高,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

(3)人躺在波浪上看书的缘由。

水中含盐量特别高。

(4)死海所创造的奇迹。

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得晴空洒下来。

不料,收腿时却遇到了强劲的浮力,收不回来,身体一歪,一股苦涩的咸水立刻涌入口中,眼睛也涩得生疼。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书写“”字。

(4)学生书写。

4、《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画,导入新课;师故设悬念,生巧解课题。

师生一起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欣赏后,请学生谈谈这几幅画画得怎样?教师适时引导: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一位能让鱼游到纸上的“特殊”画家,那就是27课《鱼画到了纸上》(教师有意把“游”板书成“画”)。当生质疑时,师故作愕然,问道:“不对吧,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巧解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名画,感知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样,体会画家技法之娴熟,巧妙导入新课。我又想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住。”因而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从俗语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解题:为什么是游而不是画。)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A.出示问题1:课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青年的“忘我”?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体会字词句含义,有感情朗读。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句并借助多媒体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其体会青年画家技法之高超。

B.问题2:这位聋哑青年怎样把鱼画的鲜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纸上?请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字词句的含义,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1、学生进行“读——思——画——批——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并用多种方法阅读,如:指名读、范读、比赛读、评价读等,体会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三)交流:“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美读课文。此时学生心里对聋哑青年的专注、勤奋产生了敬佩之情。以轻柔音乐为背景,请学生随着音乐美读使自己感受颇深的句子,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体现了以下两个特色:1、语言文字训练。特别突出了读的训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中描写青年画鱼、观鱼的情节语句优美,让学生多朗读、感受,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体味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分析中理解词意,体会句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语言文字训练还体现在:我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结合围观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想象当时议论的情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2、突破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关联词语“之所以……因为……”和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拓展延伸。写出大家的赞叹与议论。指名交流。

(六)、鼓励学生学习青年和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总结全文。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那我们今后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鱼游到了纸上

看鱼

入神着迷

鱼游到了心里

举止特别

(忘我)

画鱼

一丝不苟

鱼游到了纸上

持之以恒

5、《马说》栏式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理解基本内容。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学情分析 这篇散文虽篇幅短小,其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了解时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包括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资料、熟读课文等。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采用自主和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现实生活,构建新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课时 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一)抽查背诵:

个别同学背诵课文

(二)检查作业情况: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指出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1)况且想要获得与普通的马平等待遇都得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哎!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吃饲养喂养

用鞭子打鞭子 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造成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对千里马以及奴隶人、执策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3.千里马和执策者分别象征了什么? 原因:没有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态度:同情千里马,痛恨执策者。

千里马象征了人才,执策者象征了统治者。 自主、探究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问题:韩愈只是对千里马的遭遇表示同情吗?他通过文章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一下问题:

表达了对人才不受统治者赏识并且重用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在新时代,人才应该怎样展示才干? 利用各种平台或者自媒体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可以参加比赛,发表论文等等。要有自信,是人才就一定有被重用的机会。 建立新的人才观

课堂小结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的人才观。

学生作业 以《我说千里马》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新

说千里马的悲惨命运人

讽刺抨击执策者观

6、《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沪宁高速公路“宽、长”的特点和方便快捷的纽带作用。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以中心句组段的结构形式,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结构方式,怎样把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理解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大屏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师指图问: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这是什么地方?

2、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左侧飞入)29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齐读课题)

(二)、课题入手,体会作用

1、(将题目中的“飞驰”显示红色并闪烁)师问: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呢?

(将“飞驰”与“行驶”进行比较,旨在让学生知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你从“这条路把南京和上海拉近了。”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高速公路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三、四、五自然段,用“——”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以便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交流,电脑显示:

这条路好宽哪!

这条路好平啊!

这条路好长啊!

3、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条高速公路的特点?

板书:宽平长

(四)精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学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宽、平、长?用曲线画出来。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提高自学能力。)

2、四人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宽”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宽?

(2)电脑显示:整个公路为双向四车道。路中央是分隔带,分隔带的两边都有超车道和行车道。行车道的旁边还有几米宽的路面,那是行驶中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路两旁设有防护网,行人是不准进入高速公路的。

(3)上述红字显示的地方分别在哪儿?谁愿意到图上来指给大家看。

(形象直观,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4)电脑显示:这条路很宽。

这条路好宽哪!

读一读,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该怎样读?

(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感叹句有增强语气的作用。)

(5)小结:这一自然段用一般叙述的方法把这条路“宽”的特点写具体了。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平”的特点。

(1)电脑显示动画片

(彩色的动画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沪宁高速公路的“平”)

(2)从哪里看出这条路很平?交流后电脑显示下列句子:

汽车在路上行驶,一点也不觉得颠簸。司机座位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绒布小熊猫,一路上很少看到它晃动。司机座位的旁边放着一杯开水,过了很长时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

(3)小结:这一自然段采用举例的方法把这条路“平”的特点写具体了。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长?

(2)电脑显示:

①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A、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表达能力。)

B、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感受“长”。

C、指导朗读。

②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

A、电脑显示“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动感演示这条路经过的几座城市,让学生说说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B、介绍六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帮助学生理解。

沪宁高速公路贯串六个城市,除上海外,都在我们江苏境内,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带动了整个江苏经济的腾飞,上海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些城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沪宁高速公路就把这样六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联系起来了,所以说它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

C、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爷爷说这句话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好爷爷的话?

(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先从感性上明白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进而通过老师讲解,使学生从理性上弄懂了沪宁高速公路为什么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最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对高速公路重要作用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这一自然段是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

把沪宁高速公路“长”的特点写具体的。

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五自然段。

7、介绍中心句组段方法。

三、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了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一段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

(介绍组段方法旨在指导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1、电脑显示实践活动要求:

仿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写法,写一段话。

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2、学生写作,交流。

(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22、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7、《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之四,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沪宁高速公路“宽、长”的特点和方便快捷的纽带作用。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以中心句组段的结构形式,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结构方式,怎样把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理解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大屏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师指图问: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这是什么地方?

2、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左侧飞入)29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齐读课题)

(二)、课题入手,体会作用

1、(将题目中的“飞驰”显示红色并闪烁)师问: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呢?

(将“飞驰”与“行驶”进行比较,旨在让学生知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你从“这条路把南京和上海拉近了。”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高速公路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三、四、五自然段,用“——”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以便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交流,电脑显示:

这条路好宽哪!

这条路好平啊!

这条路好长啊!

3、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条高速公路的特点?

板书:宽平长

(四)精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学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宽、平、长?用曲线画出来。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提高自学能力。)

2、四人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宽”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宽?

(2)电脑显示:整个公路为双向四车道。路中央是分隔带,分隔带的两边都有超车道和行车道。行车道的旁边还有几米宽的路面,那是行驶中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路两旁设有防护网,行人是不准进入高速公路的。

(3)上述红字显示的地方分别在哪儿?谁愿意到图上来指给大家看。

(形象直观,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4)电脑显示:这条路很宽。

这条路好宽哪!

读一读,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该怎样读?

(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感叹句有增强语气的作用。)

(5)小结:这一自然段用一般叙述的方法把这条路“宽”的特点写具体了。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平”的特点。

(1)电脑显示动画片

(彩色的动画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沪宁高速公路的“平”)

(2)从哪里看出这条路很平?交流后电脑显示下列句子:

汽车在路上行驶,一点也不觉得颠簸。司机座位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绒布小熊猫,一路上很少看到它晃动。司机座位的旁边放着一杯开水,过了很长时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

(3)小结:这一自然段采用举例的方法把这条路“平”的特点写具体了。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长?

(2)电脑显示:

①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A、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表达能力。)

B、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感受“长”。

C、指导朗读。

②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

A、电脑显示“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动感演示这条路经过的几座城市,让学生说说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B、介绍六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帮助学生理解。

沪宁高速公路贯串六个城市,除上海外,都在我们江苏境内,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带动了整个江苏经济的腾飞,上海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些城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沪宁高速公路就把这样六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联系起来了,所以说它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

C、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爷爷说这句话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好爷爷的话?

(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先从感性上明白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进而通过老师讲解,使学生从理性上弄懂了沪宁高速公路为什么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最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对高速公路重要作用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这一自然段是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

把沪宁高速公路“长”的特点写具体的。

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五自然段。

7、介绍中心句组段方法。

三、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了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一段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

(介绍组段方法旨在指导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1、电脑显示实践活动要求:

仿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写法,写一段话。

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2、学生写作,交流。

(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22、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之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8、《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

1、同学们,首先老师想让大家来做一道数学题。口述:一条公路(板书:公路)共长274千米(板书:274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板书:40千米每小时),以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走完这条公路需要花去多少时间?(生上黑板计算)

2、(计算6个多小时)老师这还有一条路和这题中的公路一样长,如果还是这辆汽车走,走完只需要3个多小时。(板书:3个多小时)同学们,你们能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吗?(相机板书:高速)

二、学文。

(一)、整体感知。

1、读题。

2、读文,思考:沪宁高速公路有哪些特点?

3、交流板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宽

(二)、讲读3——5小节。

1、小组商量,选择一个特点作为学习对象。

2、布置要求。

第三小节:(1)、先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然后看着这幅图填一填图上箭头所指的是什么?并结合你填好的图介绍一下高速公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第四小节:(2)、细细地读一读第四小节,然后完成这样的填空:这条路好平啊!司机座位右上方挂着的绒布小熊猫很少看到它晃动。司机座位旁边放着的开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还有。(你还能再举一些表现高速公路上“平”的例子吗?)

第五小节:(3)、先读一读第五小节,在图上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城市名称,然后结合这幅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填空:这条路真像。

3、小组自由准备。

4、交流汇报。

(三)、讲读第六小节。

1、引读第六小节。

2、点题。

(四)、录像感知。

三、作业。

最后,金老师向你们提个建议,如果有机会上沪宁高速公路,你可千万别忘了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哦!

9、《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

要点:知道高速公路的特点,体会高速公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看大屏幕,大家心里有数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飞驰在高速公路,来,跟黄老师一起来写一遍课题,书写课题。

板书:

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2、齐读课题,老师:听起来感觉只是正确而已,谈不上什么感情,不要紧,等一会,让我们细细品味课文后,一定会读好的。

3、引入课文,今天是双休日,我和爷爷起得很早,来到车站,不一会,大客车来了,爷爷说:“孩子,我们上车吧!”我那时的高兴劲就甭提了。(点击课件:车子出发),我们的大客车从南京中山门出发,穿过——引读(南京中山门外的隧道),驶上了——(沪宁高速公路)。

4、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你和小作者一起去感受,你觉得沪宁高速公路怎么样呢?

5、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很宽

很平

很长

6、这条高速公路是很宽、很平还很长,那么小朋友们最想感受它的哪个方面呢(学生举手表决,随学生表决情况而定)

二、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小朋友们都最想感受高速公路的宽,那么请你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呢,看谁最快。简单交流。

2、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条公路很宽?

3、学生交流时板书:

分隔带

超车道

行车道

防护网

紧急停

4、沪宁高速公路上设施是一流的,可你们认得这些设施,(点结课件:高速公路。)要想正确地认识这些设施还真有点难度的。不瞒你们,我黄老师读了三遍后去标各部分时,还表错了呢。你们可得边读边想啊!读懂后,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在书上的图上做上记号。可以分别写上第一个字。(指一下板书)

5、同桌共同完成,师巡视指导。

6、那么你们到底谁对谁错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的演示吧。(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分隔带、超车道等,同时询问学生对错情况)再理解一下“双向四车道”

7、沪宁高速公路好宽哪!让我们来读出它的宽。教师引读这条路好宽哪!……

三、精读第4自然段。

1、沪宁高速公路还特别平,师出示第四自然段。

2、你从哪里感觉到的,自由读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及词语来。

3、生交流,师点击课件,

闪动“不觉得颠簸”:请学生模仿颠簸的样子,说说颠簸的感觉。

“很少看到它晃动”:如果路颠簸的话,这个绒布小熊猫一定会(像跳舞一样)。

“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如果路颠簸,杯子会怎样呢?(打翻)

4、是啊,举了例子,往往会给人更深的印象,你还能举出表现高速公路上“平”的例子吗?(乘客美美的睡觉、小孩子唱歌又跳舞、不晕车、没人呕吐)

5、谁能用读来体会一下这条路的平坦、不颠簸吗?

板书:不颠簸

指读,评读,齐读

四、精读第5自然段

1、过渡:这条又宽又平的沪宁高速公路长274千米,我们徐市到常熟才36千米,它相当于我们去7次常熟的路程。(点结课件:伸向天边的高速公路)你们说这条路怎样?(长!)

2、出示句子:

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这么长、这么美的高速公路,把它读得美美的。感情朗读第一句。

3、好美的高速公路啊,于是,爷爷和我开始了对话,请大家读读我和爷爷的对话。找出不太理解的句子。

4、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子。

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

5、珍珠指什么?为什么把这六座城市称为珍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找一找答案。

6、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城市特点。

7、点结地图上的六个城市,噢,珍珠就是上海,珍珠就是镇江,珍珠就是常州,珍珠就是无锡,珍珠就是苏州,珍珠就是南京。

8、理解“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点结课件:沪宁高速公路贯串六个城市,除上海外,都在我们江苏境内,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带动了整个江苏经济的腾飞,上海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些城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沪宁高速公路就把这样六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联系起来了,所以说它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

板书:黄金纽带

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爷爷说这几句话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好我和爷爷的对话呢,请同学先准备一下。

9、分角色朗读,体会这条路的长。

10、小结构段方式:学到这儿,你们感觉高速公路怎样(宽、平、长,美)路是美的,我觉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更美,就课文的3、4、5节,你觉得它美在哪,结构美,先总后分。

这条路好宽哪!

这条路好平啊!

这条路好长啊!

多美的句子啊!一个“好”、一个“啊”、一个“!”都充满了小作者对高速公路赞美的语气。齐读句子。

11、改板书:好宽

好平

好长

三、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了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一段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12、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五自然段。(看时间)

五、精读第6自然段。

1、师引:这条沪宁高速公路真是好宽、好平、好长、好美啊!我们三(2)班的同学们跟着这位小作者美美地欣赏着高速公路,汽车正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般地行驶着,不知不觉目的地上海就到了。这时,爷爷兴奋地告诉我们:“……”(省略号中的话学生接读)

2、自己去读读爷爷的话,还有问题赶紧提出来,马上要下课了啊。出示“爷爷兴奋地对我说:“这条路把南京和上海拉近了。原来坐汽车需要十个小时,现在只要三个多小时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

274÷40≈10小时

274÷90≈3小时

理解“拉近了”实际的距离还是那样,只是所用的时间少了,感觉好象距离拉近了。

“十小时”“三小时”看上面算式。

3、小结: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速度快,就是“高速”、在这样高速毒的路上行驶,用“飞驰”才能表达速度之快啊。

六、小结中进行说话练习。

1、坐在大客车里,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对高速公路好好地欣赏了一番,似乎还没有欣赏个够,爷爷说:“孩子,上海到了,该下车了。”从车上下来,我最想把高速公路上的感受告诉爸爸妈妈,给(手机),把你感受到告诉爸爸妈妈吧。

2、学生模拟把电话,把感受说出来,(宽、平、长及作用)

3、同桌模仿,把感受说出来,(宽、平、长及作用)

4、延伸,现在,我们附近的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这些高速公路的设施比沪宁高速公路还要高一个档次,到那时,高速公路会带动我们这些沿途的村镇的发展,那时,我们徐市就是这些黄金纽带上的珍珠了。现在,我们必须(好好学习。)

5、让我们来齐读全文。

10、《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之一,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和交通方便快捷的作用。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显示:沪宁高速公路图。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讲了“我”和爷爷乘车到上海去,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新发现和感受。)

(从复习的问题看,把课文当作记叙文来教,是对的。这样的课文,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说明文来教。)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作者发现了高速公路的哪几个特点?请大家阅读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1、整体明确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

(1)自读。

(2)交流。学生答后,板书:宽平长

(3)多媒体出示三句话,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思考,抓住三个自然段的总起句,这样的设计是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细读,进一步理解三个特点。

过渡: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三个特点的?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1、自学,研读。

2、交流。

(1)汽车一驶上高速公路,作者就发出一声赞叹:“这条路好宽啊!”作者怎么会这样赞叹?他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

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分别显示高速公路示意图:双向四车道的结构、分隔带、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道和防护网。从而很好地理解高速公路的“宽”的特点。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2)高速公路“宽”的特点,是给人一眼就能看出的。那么坐在汽车上能知道它很平呢?

多媒体显示(动画片)课文上所描绘的情景。学生看后回答。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作了说明?

哪几位同学乘坐过高速公路的汽车。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看到了高速公路的宽,感受了公路的平,作者又是怎么知道它很长的呢?

多媒体出示:沪宁高速公路经过的城市图。

讨论“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的意思。“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介绍六个城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心情会怎么样?爷爷的话应该怎么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又是怎么向人们介绍的。这一步的教学层次很清楚,而且把阅读、观察、表达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3、小结。

小作者坐在车上,通过看、感受和听,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了解了它的作用。今后我们出门参观、旅游时,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感受一下高速公路带给我们的全新感觉。

4、播放录像。

(在这里播放全文的录像,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讲读第三段

1、轻声自由朗读,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汽车跑得很快?用线画出来。

2、汽车跑得快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方便呢?

3、指导朗读。

高速公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好处,创造了更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要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四、质疑拓展。

阅读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你还想知道关于高速公路的其它知识吗?

学生质疑,课堂交流或课后探究。

(课文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就文章而言是够好的了。也许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止这些,或者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满足。因此,安排这样的交流或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有关高速公路的知识。

板书:

29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双向四车道

一点也不觉得颠簸

很少晃动

一滴水也没溅出来

274千米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11、《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和交通方便快捷的作用。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显示:沪宁高速公路图。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讲了“我”和爷爷乘车到上海去,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新发现和感受。)

(从复习的问题看,把课文当作记叙文来教,是对的。这样的课文,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说明文来教。)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作者发现了高速公路的哪几个特点?请大家阅读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1、整体明确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

(1)自读。

(2)交流。学生答后,板书:宽平长

(3)多媒体出示三句话,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思考,抓住三个自然段的总起句,这样的设计是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细读,进一步理解三个特点。

过渡: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三个特点的?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1、自学,研读。

2、交流。

(1)汽车一驶上高速公路,作者就发出一声赞叹:“这条路好宽啊!”作者怎么会这样赞叹?他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

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分别显示高速公路示意图:双向四车道的结构、分隔带、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道和防护网。从而很好地理解高速公路的“宽”的特点。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2)高速公路“宽”的特点,是给人一眼就能看出的。那么坐在汽车上能知道它很平呢?

多媒体显示(动画片)课文上所描绘的情景。学生看后回答。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作了说明?

哪几位同学乘坐过高速公路的汽车。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看到了高速公路的宽,感受了公路的平,作者又是怎么知道它很长的呢?

多媒体出示:沪宁高速公路经过的城市图。

讨论“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的意思。“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介绍六个城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心情会怎么样?爷爷的话应该怎么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又是怎么向人们介绍的。这一步的教学层次很清楚,而且把阅读、观察、表达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3、小结。

小作者坐在车上,通过看、感受和听,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了解了它的作用。今后我们出门参观、旅游时,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感受一下高速公路带给我们的全新感觉。

4、播放录像。

(在这里播放全文的录像,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讲读第三段

1、轻声自由朗读,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汽车跑得很快?用线画出来。

2、汽车跑得快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方便呢?

3、指导朗读。

高速公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好处,创造了更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要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四、质疑拓展。

阅读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你还想知道关于高速公路的其它知识吗?

学生质疑,课堂交流或课后探究。

(课文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就文章而言是够好的了。也许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止这些,或者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满足。因此,安排这样的交流或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有关高速公路的知识。

板书:

29 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宽  双向四车道

一点也不觉得颠簸

平  很少晃动

一滴水也没溅出来

长  274千米

12、《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之二,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要点:知道高速公路的特点,体会高速公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看大屏幕,大家心里有数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飞驰在高速公路,来,跟黄老师一起来写一遍课题,书写课题。

板书:

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2、齐读课题,老师:听起来感觉只是正确而已,谈不上什么感情,不要紧,等一会,让我们细细品味课文后,一定会读好的。

3、引入课文,今天是双休日,我和爷爷起得很早,来到车站,不一会,大客车来了,爷爷说:“孩子,我们上车吧!”我那时的高兴劲就甭提了。(点击课件:车子出发),我们的大客车从南京中山门出发,穿过——引读(南京中山门外的隧道),驶上了——(沪宁高速公路)。

4、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你和小作者一起去感受,你觉得沪宁高速公路怎么样呢?

5、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很宽

很平

很长

6、这条高速公路是很宽、很平还很长,那么小朋友们最想感受它的哪个方面呢(学生举手表决,随学生表决情况而定)

二、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小朋友们都最想感受高速公路的宽,那么请你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呢,看谁最快。简单交流。

2、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条公路很宽?

3、学生交流时板书:

分隔带

超车道

行车道

防护网

紧急停

4、沪宁高速公路上设施是一流的,可你们认得这些设施,(点结课件:高速公路。)要想正确地认识这些设施还真有点难度的。不瞒你们,我黄老师读了三遍后去标各部分时,还表错了呢。你们可得边读边想啊!读懂后,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在书上的图上做上记号。可以分别写上第一个字。(指一下板书)

5、同桌共同完成,师巡视指导。

6、那么你们到底谁对谁错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的演示吧。(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分隔带、超车道等,同时询问学生对错情况)再理解一下“双向四车道”

7、沪宁高速公路好宽哪!让我们来读出它的宽。教师引读这条路好宽哪!……

三、精读第4自然段。

1、沪宁高速公路还特别平,师出示第四自然段。

2、你从哪里感觉到的,自由读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及词语来。

3、生交流,师点击课件,

闪动“不觉得颠簸”:请学生模仿颠簸的样子,说说颠簸的感觉。

“很少看到它晃动”:如果路颠簸的话,这个绒布小熊猫一定会(像跳舞一样)。

“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如果路颠簸,杯子会怎样呢?(打翻)

4、是啊,举了例子,往往会给人更深的印象,你还能举出表现高速公路上“平”的例子吗?(乘客美美的睡觉、小孩子唱歌又跳舞、不晕车、没人呕吐)

5、谁能用读来体会一下这条路的平坦、不颠簸吗?

板书:不颠簸

指读,评读,齐读

四、精读第5自然段

1、过渡:这条又宽又平的沪宁高速公路长274千米,我们徐市到常熟才36千米,它相当于我们去7次常熟的路程。(点结课件:伸向天边的高速公路)你们说这条路怎样?(长!)

2、出示句子:

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这么长、这么美的高速公路,把它读得美美的。感情朗读第一句。

3、好美的高速公路啊,于是,爷爷和我开始了对话,请大家读读我和爷爷的对话。找出不太理解的句子。

4、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子。

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

5、珍珠指什么?为什么把这六座城市称为珍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找一找答案。

6、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城市特点。

7、点结地图上的六个城市,噢,珍珠就是上海,珍珠就是镇江,珍珠就是常州,珍珠就是无锡,珍珠就是苏州,珍珠就是南京。

8、理解“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点结课件:沪宁高速公路贯串六个城市,除上海外,都在我们江苏境内,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带动了整个江苏经济的腾飞,上海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些城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沪宁高速公路就把这样六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联系起来了,所以说它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

板书:黄金纽带

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爷爷说这几句话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好我和爷爷的对话呢,请同学先准备一下。

9、分角色朗读,体会这条路的长。

10、小结构段方式:学到这儿,你们感觉高速公路怎样(宽、平、长,美)路是美的,我觉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更美,就课文的3、4、5节,你觉得它美在哪,结构美,先总后分。

这条路好宽哪!

这条路好平啊!

这条路好长啊!

多美的句子啊!一个“好”、一个“啊”、一个“!”都充满了小作者对高速公路赞美的语气。齐读句子。

11、改板书:好宽

好平

好长

三、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了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一段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12、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五自然段。(看时间)

五、精读第6自然段。

1、师引:这条沪宁高速公路真是好宽、好平、好长、好美啊!我们三(2)班的同学们跟着这位小作者美美地欣赏着高速公路,汽车正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般地行驶着,不知不觉目的地上海就到了。这时,爷爷兴奋地告诉我们:“……”(省略号中的话学生接读)

2、自己去读读爷爷的话,还有问题赶紧提出来,马上要下课了啊。出示“爷爷兴奋地对我说:“这条路把南京和上海拉近了。原来坐汽车需要十个小时,现在只要三个多小时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

274÷40≈10小时

274÷90≈3小时

理解“拉近了”实际的距离还是那样,只是所用的时间少了,感觉好象距离拉近了。

“十小时”“三小时”看上面算式。

3、小结: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速度快,就是“高速”、在这样高速毒的路上行驶,用“飞驰”才能表达速度之快啊。

六、小结中进行说话练习。

1、坐在大客车里,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对高速公路好好地欣赏了一番,似乎还没有欣赏个够,爷爷说:“孩子,上海到了,该下车了。”从车上下来,我最想把高速公路上的感受告诉爸爸妈妈,给(手机),把你感受到告诉爸爸妈妈吧。

2、学生模拟把电话,把感受说出来,(宽、平、长及作用)

3、同桌模仿,把感受说出来,(宽、平、长及作用)

4、延伸,现在,我们附近的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这些高速公路的设施比沪宁高速公路还要高一个档次,到那时,高速公路会带动我们这些沿途的村镇的发展,那时,我们徐市就是这些黄金纽带上的珍珠了。现在,我们必须(好好学习。)

5、让我们来齐读全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案之二,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