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带着鬼子捉迷藏》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下册《带着鬼子捉迷藏》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年级下册《带着鬼子捉迷藏》教案一等奖

1、三年级下册《带着鬼子捉迷藏》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抗、强、鬼、沟、军、奖、晃、腰、臭、狠”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给”。

2.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课件(有关词语、自学要求、重点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布鲁塞尔的小英雄于连用他的勇敢机智和沉着冷静保住了布鲁塞尔城和全城老

百姓的性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像于连一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你们都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呢?(指名说说)

2.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叫强子的爱国少年,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带着鬼子捉迷藏》。(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仔细拼读生字,熟读生词。

3.理解生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作记号。

4.思考:

(1)强子是怎样带者鬼子捉迷藏的?

(2)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说:强子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印象?

2.积累词语,学习生字。

(1)课件演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读生字词。

(2)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重点指导:“强、奖”“鬼、沟”两组生字可比较认读,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晃”是三拼音节;“臭”字较难读准确,注意声母是翘舌音ch,韵母是ou;“狠”的韵母是前鼻音en,要读准确。

多音字“给”在文中读jǐ,还有一个音读gěi,在辨别时可让学生组词扩句,加强理解。

3.找难字,记字形。

(1)小组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看谁的办法好。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积累识字方法。

看字形,辨字义:狠—很

换偏旁:沟—钩

编儿歌:月—要—腰自—犬—臭

(3)指名给生字口头组词,并用词语口头说话。

4.指导书写。

(1)生观察范字,发现书写规律及特点。

如:“抗、强、沟、腰、狠”——左右结构,偏旁在左,应根据“左窄右宽”的特点来写。

“奖、臭”——上下结构,书写时,下面部分的“撇、捺”要舒展开来。

(2)全班书空“鬼”的笔画顺序。

5.熟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小组内互相抽读生字,相互正音。

2.把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个。

3.把你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课件(有关词语、自学要求、重点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强子与敌人捉迷藏的经过

1.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1)强子是怎样带着鬼子捉迷藏的?

(2)分别用“哈哈”和“哈哈”画出文中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2. 小组交流讨论。

3. 指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再读课文,体会强子的内心活动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哪几段重点写了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

(2)用“哈哈”画出文中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语句,自由读一读,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理解。

2.品读感悟。

(1)分句品读:指名读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句子。如:

“在敌人的威逼下,他只好弓着腰往里钻……什么也没有!”(课件出示)

1)自由读。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师范读,生练读。

(注意抓住描写强子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词句)

(2)比较品读。(课件出示)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摔到地上。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丢到地上。

1)强子为什么笑了?

2)把句中的“摔”改为“丢”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精读课文,再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鬼子的话应读出凶恶的语气;强子的话应读出机智勇敢的语气)

2.自由读课文,复述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重点围绕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人物评析。

小组内互相说说对强子的印象。(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四)拓展延伸,讲小英雄故事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院里的小朋友听。

2.班队活动:讲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所学的内容,正确完成练习。

2、感情朗读课。、

重点、难点

正确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分组读,指读背,比读背。

2、完成下列练习。

2、三年级下册《带着鬼子捉迷藏》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抗、强、鬼、沟、军、奖、晃、腰、臭、狠”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给”。

2.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课件(有关词语、自学要求、重点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布鲁塞尔的小英雄于连用他的勇敢机智和沉着冷静保住了布鲁塞尔城和全城老

百姓的性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像于连一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你们都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呢?(指名说说)

2.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叫强子的爱国少年,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带着鬼子捉迷藏》。(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仔细拼读生字,熟读生词。

3.理解生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作记号。

4.思考:

(1)强子是怎样带者鬼子捉迷藏的?

(2)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说:强子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印象?

2.积累词语,学习生字。

(1)课件演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读生字词。

(2)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重点指导:“强、奖”“鬼、沟”两组生字可比较认读,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晃”是三拼音节;“臭”字较难读准确,注意声母是翘舌音ch,韵母是ou;“狠”的韵母是前鼻音en,要读准确。

多音字“给”在文中读jǐ,还有一个音读gěi,在辨别时可让学生组词扩句,加强理解。

3.找难字,记字形。

(1)小组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看谁的办法好。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积累识字方法。

看字形,辨字义:狠—很

换偏旁:沟—钩

编儿歌:月—要—腰自—犬—臭

(3)指名给生字口头组词,并用词语口头说话。

4.指导书写。

(1)生观察范字,发现书写规律及特点。

如:“抗、强、沟、腰、狠”——左右结构,偏旁在左,应根据“左窄右宽”的特点来写。

“奖、臭”——上下结构,书写时,下面部分的“撇、捺”要舒展开来。

(2)全班书空“鬼”的笔画顺序。

5.熟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小组内互相抽读生字,相互正音。

2.把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个。

3.把你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课件(有关词语、自学要求、重点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强子与敌人捉迷藏的经过

1.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1)强子是怎样带着鬼子捉迷藏的?

(2)分别用“哈哈”和“哈哈”画出文中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2. 小组交流讨论。

3. 指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再读课文,体会强子的内心活动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哪几段重点写了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

(2)用“哈哈”画出文中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语句,自由读一读,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理解。

2.品读感悟。

(1)分句品读:指名读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句子。如:

“在敌人的威逼下,他只好弓着腰往里钻……什么也没有!”(课件出示)

1)自由读。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师范读,生练读。

(注意抓住描写强子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词句)

(2)比较品读。(课件出示)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摔到地上。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丢到地上。

1)强子为什么笑了?

2)把句中的“摔”改为“丢”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精读课文,再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鬼子的话应读出凶恶的语气;强子的话应读出机智勇敢的语气)

2.自由读课文,复述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重点围绕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人物评析。

小组内互相说说对强子的印象。(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四)拓展延伸,讲小英雄故事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院里的小朋友听。

2.班队活动:讲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所学的内容,正确完成练习。

2、感情朗读课。、

重点、难点

正确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分组读,指读背,比读背。

2、完成下列练习。

3、《带着鬼子捉迷藏》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抗、强、鬼、沟、军、奖、晃、腰、臭、狠”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给”。 2.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课件(有关词语、自学要求、重点句子)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布鲁塞尔的小英雄于连用他的勇敢机智和沉着冷静保住了布鲁塞尔城和全城老 百姓的性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像于连一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你们都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呢?(指名说说) 2.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叫强子的爱国少年,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带着鬼子捉迷藏》。(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仔细拼读生字,熟读生词。 3.理解生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作记号。 4.思考:(1)强子是怎样带者鬼子捉迷藏的?(2)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三)检查自读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说:强子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印象? 2.积累词语,学习生字。(1)课件演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读生字词。(2)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重点指导:“强、奖”“鬼、沟”两组生字可比较认读,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晃”是三拼音节;“臭”字较难读准确,注意声母是翘舌音ch,韵母是ou;“狠”的韵母是前鼻音en,要读准确。 多音字“给”在文中读jǐ,还有一个音读gěi,在辨别时可让学生组词扩句,加强理解。 3.找难字,记字形。(1)小组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看谁的办法好。(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积累识字方法。 看字形,辨字义:狠—很 换偏旁:沟—钩 编儿歌:月—要—腰自—犬—臭(3)指名给生字口头组词,并用词语口头说话。 4.指导书写。(1)生观察范字,发现书写规律及特点。 如:“抗、强、沟、腰、狠”——左右结构,偏旁在左,应根据“左窄右宽”的特点来写。 “奖、臭”——上下结构,书写时,下面部分的“撇、捺”要舒展开来。(2)全班书空“鬼”的笔画顺序。 5.熟读课文。(四)巩固练习1.小组内互相抽读生字,相互正音。2.把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个。3.把你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课件(有关词语、自学要求、重点句子)五、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强子与敌人捉迷藏的经过 1.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1)强子是怎样带着鬼子捉迷藏的?(2)分别用“哈哈”和“哈哈”画出文中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2. 小组交流讨论。 3. 指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二)再读课文,体会强子的内心活动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课文哪几段重点写了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2)用“哈哈”画出文中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语句,自由读一读,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理解。 2.品读感悟。(1)分句品读:指名读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句子。如:“在敌人的威逼下,他只好弓着腰往里钻……什么也没有!”(课件出示) 1)自由读。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师范读,生练读。(注意抓住描写强子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词句)(2)比较品读。(课件出示)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摔到地上。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丢到地上。1)强子为什么笑了?2)把句中的“摔”改为“丢”好吗?说说你的看法。(三)精读课文,再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朗读:鬼子的话应读出凶恶的语气;强子的话应读出机智勇敢的语气) 2.自由读课文,复述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相复述课文。(2)指名复述课文。(重点围绕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人物评析。小组内互相说说对强子的印象。(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四)拓展延伸,讲小英雄故事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院里的小朋友听。 2.班队活动:讲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第三课时教学要求: 1、巩固所学的内容,正确完成练习。 2、感情朗读课。、重点、难点:正确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分组读,指读背,比读背。 2、完成下列练习。

4、二年级教案:《捉迷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的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8个新词,能按要求写近义词。

3、认识按事物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初步学会理清按失望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顺序。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按事物发展的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能理清它的顺序。

难点:理解李四光研究石头的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领会按事物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㈠、简介李四光的生平,揭示课题

⒈出示李四光的图片,问:

①你认识他吗?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他吗?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

⒉揭题。

学习生字“藏”。“藏”的笔画比较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㈡、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的内容,学习字词。

1、自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2、读生字并组词。

3、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把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写几遍。

5、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读一读,教师投影新词,让学生合上书,读给同桌的同学听。

6、你懂哪个词的意思,可以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出道题考考同学。

7、提出还不懂的词语,想办法弄懂。

㈢、学习第2自然段

1、自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李四光和他的女儿在捉迷藏是,开始怎么样?后来又怎样?

2、汇报交流:(开始他们完得真高兴,后来爸爸不见了。)

3、课文哪几句写他们玩得高兴?

4、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5、课文哪几句写爸爸不见了?

6、再次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7、小结:这段话是按捉迷藏这件事”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像这样的顺序,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㈣、根据“单元学习提示”落实训练重点。

1、自读“单元学习提示”,想想: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怎样来学习按这种顺序写的一短话?

2、汇报交流。

3、巩固迁移训练。

▲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课外活动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鼻子的人头像,并准备了一个纸板鼻子,叫我们蒙上眼睛给贴上。同学们按顺序一个一个蒙上眼睛,手拿着“鼻子”去贴,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下巴上,有的把鼻子贴到了头顶上,还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耳朵上。教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声。最后一位同学上去贴,正好把鼻子贴正。游戏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①指名读要求。

②按要求指导自学。

③指导交流自学情况。

④教师强调学习方法。(略)

㈤、课堂小结

①完成作业:作业本上第六题。

②读下面一段话,按一定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标上序号。

()我坐在餐桌前,开始吃妈妈为我准备的早餐。

()早晨,我迅速起床,叠好被子。

()吃完早餐,我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去。

()我到卫生间去洗脸、刷牙、梳头。

板书设计:

13、捉迷藏

先写玩得很高兴 事情

后写爸爸不见了 发展

最后写玲玲去找爸爸 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具体了解李四光、介绍李四光,并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把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

3、能写出“发觉、专心致志、”的近义词。

▲教学过程:

㈠、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你课外对李四光又有什么新的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听吗?(及时表扬自己课外查找资料的同学)

师:我们学习的途径很多,课内外结合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请读读第一小节,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李四光哪些方面?

㈡、学习第一小节。

1、读一读,介绍了哪几方面?(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对石头有研究、搞研究很专心)

2、重点读懂第二句话:

①“可”能换成什么词?

②从哪里看出他对石头有研究?

③你能用“只要……就……”说话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认为哪几个词在语气上要注意的,自己处理一下。

4、你能把自己课外了解的,和这三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介绍给大家听吗?

㈢、学习第三小节

师:李四光研究起石头来,会把什么事情都忘了,这一次他又把什么事忘了?

★1、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大面积训练并板书)

(玲玲找不到爸爸,很不高兴——找到了爸爸——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石头——玲玲不生气了)

2、你能给“专心致志”换个近义词吗?李四光的专心致志表现在哪里?(学生自由看图、看文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㈣、小结: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课后第四题)

2、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大面积训练说话)

㈤、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13、捉迷藏

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 对石头可有研究

★研究石头会把什么事都忘了。

5、二年级教案:《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事情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初步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句序;

2. 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3. 初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① 直接出示课题,读题。

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李四光 研究石头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追问:从“看看”石头的颜色、“掂掂”石头的重量就知道石头的下面有没有矿藏,这说明了什么?

他研究起石头来,会把什么事情都忘了。课文里是忘了什么?(李四光忘记了和女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轻声读课文地二自然段,读后标一标,这段共有几句话。

② 指名按句读(提示:注意句子之间的顺序)。

③ 把下列句子按课文内容重新排列(出示课件)

( )玲玲藏在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

( )玲玲见爸爸没来找,就只好出来去找爸爸。

( )玲玲和爸爸玩捉迷藏的游戏,玩得很高兴。

④ 反馈,并说说这样排的理由。

⑤ 小结:事情开始的情况和后来的情况不一样了,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叫“事情发展”;(板书:事情发展)而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就是“事情发展顺序”,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板书:顺序)(注:以上板书也可以在④反馈中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点拨概括)

⑥ 学习这样的段落是有方法的,请学生读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提示告诉我们的方法是怎样的。(理清方法:先……再……最后)

⑦ 能用“先……再……最后”对上面的三句话说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生自练。

⑧ 指名反馈,学生评价。

⑨ 同桌互说。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过渡:看样子你们对按事情发展顺序方法已经掌握了。

②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是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有什么根据?

③ 反馈

④ 再读读这段,想想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⑤ 反馈(有些难度,教师要适当点拨,并指出要简单概括)

⑥ 是啊!可玲玲为什么不生气了呢?(因为她看到爸爸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石头。)

⑦ 请同学们再仔仔细细地读度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四光研究石头很“专心致志”,请用“∽∽∽”划下来。

⑧ 反馈:只见他拿着放大镜,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石头呢!溪水溅湿了裤脚,他也没有发觉。

⑨ 请学生大声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⑩ 反馈:全神贯注的意思理解(联系上下文法;词素分析法;近义词法:聚精会神、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看图联想法)

指导朗读,读出“全神贯注”的语气来。

4. 质疑课堂巩固练习:

①“藏啊,躲啊,躲啊,藏啊”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李四光和他女儿玩捉迷藏玩了了很多次,即“兴高采烈”,也说明他们玩得很高兴。与后文李四光的忘神形成对比,突出了李四光对石头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指导朗读)

②教师指着板书进行小结。

③用敬佩的语气好好读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④完成一分册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列。

板书设计:

捉迷藏

李四光─→研究石头─→专心致志─→著名的地质学家

全神贯注

按事情发展顺序

先……再……最后

6、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三个太阳》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人物通讯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四个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概括,应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感悟。

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南极风光的影视资料(图片)或地理课本中相关章节(七年级第十章)。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构:①词语积累。②概括全文内容,作为标题新闻(如:探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③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④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讨论过程中有不能明确的问题,暂可存疑)

3.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①女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提示:从全文看,还有完成先父遗愿的情愫)补叙有什么作用?②女画家投漂流瓶的动作和瓶内字条,反映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第二部分:①为什么写女画家“连续七天”“一直战斗在建设工地”?②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觉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第三部分:①重点读7一10小段,体味描写的象征性、生动性。②讨论、体会写“父亲”的相关内容的好处。(安排巧妙,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合理可信)

第四部分:①划分层次,②重点阅读8-21小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a.画家为长城站作一幅画,为什么那么难以下笔?b.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南极精神”?c.为什么想起父亲,她会妙笔生花?d.你以为“南极精神”“三个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4.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整体感悟:①选材独特,构思巧妙;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③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5.拓展练习: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女画家胜利归来的消息作报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歌颂“南极精神”是壁画“三个太阳”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直接与女画家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学步骤: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②画家创作“三个太阳”时,要表现什么主题?

2.进一步探究主题在文中的表现:①文中还有哪些句段提及“南极精神”?②写“父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③“南极人”的哪些言行像“父亲”那样“为事业……什么都可以抛弃”?④你认为“南极精神”的含义是什么?⑤女画家具有“南极精神”吗?表现在哪里?

3.品味、感悟人物描写的妙处:凝练的笔法,个性化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景物描写的烘托(可侧重一二点,读书、讨论)。

4.以《“南极精神”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此设计立足于教材,辅以课外阅读材料,在阅读中感悟,在比较中分辨,在讨论中广益。

推荐篇目:《抢财神》《生命的支柱》(内容见《语文读本》)。教师亦可选择报刊、网络上相关新闻印发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

1.熟读课文,掌握其主要内容。

2.进行比较阅读:①《抢财神》选材点面结合,扣“抢”字叙事,曲折有致,生动有趣。可侧重于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比较、语言特点的比较。②《生命的支柱》标题的比喻义,心理描写的作用。可侧重于小标题的比较、选材的比较、写作顺序的比较。

【资料整合平台】

中国赴南极考察简介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于12月26日5时胜利抵达南极洲。全体队员英勇奋战,只用了26天,就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同时,由72名科技人员对南极半岛西北部的广阔海域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0名,度夏考察人员80名。

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时建立的。1989年2月26日建成并举行了落成典礼。

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自1990年起由建站为主转入以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为主。

7、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歌词三首》教案

【阅读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组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也是很美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先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把握不同的旋律,从而体会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歌词所创造的意境和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进一步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再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所产生的巨大的轰动,揭示个中原因,初步感知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

二、介绍三首歌曲所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黄河颂》。

四、要求学生把这三首歌词当作诗歌来读,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五、重点赏析《黄河颂》。

1.这首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作者在歌颂之前,先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讨论作者着意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2.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根据这一点可以把颂黄河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讨论诗人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黄河的。

3.歌曲借黄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根据《黄河颂》的旋律,进行配乐诗朗诵。

六、综合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明确“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表达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三首歌词。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因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诵读欣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和《归园田居》。

二、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黄鹤楼》属近体诗中的律诗,《归园田居》则属古体诗。而律诗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句子节奏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三、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理解内容。

(1)《黄鹤楼》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于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归园田居(其三)

A.简介陶渊明。

B.评点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四、背读诗歌,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五、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让每位同学都掌握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着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查阅工具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工具书,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分析,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教师巡视释疑。

3.学生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点评、赏析,然后作较为深刻的鉴赏。

4.师生一起背诵。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史上六次被毁,六次重建。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2.关于陶诗的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平淡清新。在玄雾笼罩的魏晋文坛上独树一帜。钟嵘说他“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朱熹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

写作

【中心】自由作文

【方法】

一、什么是自由作文?

它是相对于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情境作文而言的。自由作文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无病呻吟,其最大的自由是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

因为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能写得绘声绘色,最大可能地进行生动的描写。

三、怎样写好自由作文?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处独特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切入点或灵感。另外,还要有再现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的能力,描绘出他们的情状,表达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要能表现出自己的内在感受。

四、作文训练

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创意说明:通过赛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活动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举行赛诗会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可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1.小组搜集同一题材的古诗词,如以“送别”或描写四季景物为题材的,再分两个大组进行擂台赛。

2.分小组出一期“赛诗专刊”手抄报。

3.进行一次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

8、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首先是背诵,力争当堂完成。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讲得精当、简练。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三要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学习《木兰诗》

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就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2.结合全诗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

1.“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其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2.购鞍马一节,为何将“东市”“南市”“西市”“北市”跑遍,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表现故事情节有何作用?

3.“旦辞”两节写出了木兰内心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4.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引导学生去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并讨论作者为何没有详写战斗的场景,这样是否削弱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

5.木兰凯旋,战功卓著,但她“不用尚书郎”,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征?

6.迎木兰一节,诗作表现得十分详细,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7.总结全课,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二、导入《观刈麦》的学习

1.指导诵读。

2.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把握好句子节奏的停顿,使学生能够读得琅琅上口。

3.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如:“妇姑”“童稚”“荷”“蒸”“灼”“遗”等。

4.讨论、把握全诗的中心。

(1)诗作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明确:作者先写了一幅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了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然后又展现了一个特写画面,读来令人心酸。原来是繁重的赋税造成了劳苦人民如此艰难的生活处境。

(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联想到自己安逸的生活,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诗中悲怜自责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导入《破阵子》的学习

1.介绍作者。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后人把他与苏轼一起合称为“苏辛”。

2.讲析小序,介绍作者的有关生活处境。这首词是写给作者的好友陈亮的。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这在词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3.指导诵读。

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同时要扣住这是一首壮词,应引导学生读出一种豪壮之情。

4.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

“八百里分麾下炙”即分麾下八百里炙。从“梦回”一句,可以看出下文所描写的场景只不过是作者的旧梦。

设问:作者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

明确:(1)战前对将士们的犒劳;

(2)壮观的战前准备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如何呢?由此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残酷的现实,只能以“可怜白发生”慨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从壮与悲、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和爱国之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词作悲壮激愤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四、小结三首诗词,完成文学常识表

作品作者年代体裁出处

《木兰诗》……北朝民歌《乐府诗集》

《观刈麦》白居易唐古体诗《白氏长庆集》

《破阵子》辛弃疾南宋词《稼轩长短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其思想内容,赏析精练的语言,体会其丰富的感情。可以《木兰诗》为重点赏析,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然后让学生自读另外两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出自什么时代?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基本上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1)文章开头写木兰停机叹息的作用。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什么样的精神?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现了木兰性格的哪一个方面?

2.诵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段。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是怎样的?

3.问:木兰凯旋,她向可汗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

4.朗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段文字,讨论这里着重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它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和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朴安定的农家生活的品性。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四、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五、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自读另外两首诗词。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乐府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其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乐府的规模。这种风尚沿袭到南北朝时期后,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了《乐府》专章,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关于“互文”

《木兰诗》有多处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9、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三颗枸杞豆》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一篇文质优美的好文章,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美感;琐碎地讲解字词句的含义,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本教学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讨论的学习方法,体会文章写景的方法和作用,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会描写景物,感悟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能留意文章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二、让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再次朗读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2.“我”的成长与生活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

3.体会景物描写融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

(l)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载体体现景物的特征。

(2)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3)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融注人物情感。

四、通过投影仪、视频展台等电教仪器,展示画面,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练习的训练,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力求语言的生动、优美,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人物情感,做到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活动,具体了解人物形象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益。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三、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我”,进行现场采访。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三叔年轻时的理想是什么?

2.三叔的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三叔对自己的一生是如何评价的?

4.三叔对“我”的希望是什么?

5.“我”童年时代的爱好是什么?

6.是什么事情让“我”幡然醒悟,从此刻苦努力的?

7.三叔的哪些话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让学生回忆搜集有关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莫等闲,空白了少年头。

……

五、布置作业:以“珍惜青春”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文的语言含义深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刻内涵,明确本文所要表达的“珍惜时间”的主题;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努力成才。

教学步骤:

一、泛读课文,了解“我”童年时代的淘气的种种表现。

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到太阳的几句话,并考虑下列问题:

1.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

2.“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住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

“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你“想到”过要捉住太阳吗?

3.“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4.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三个“O”的含义,以及这三个“O”对“我”的影响。

四、引导学生赏析朱自清的《匆匆》片段,体会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思想主题。

五、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看看自己有没有浪费了青春年华。

【资料整合平台】

关于“夸父”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课文扩读材料: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时候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中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使用建议: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主题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三颗枸杞豆》中的三叔和《匆匆》中的“我”都流露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劝勉人们珍惜时间。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风格的不同,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0、小学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桑兰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师选择板书。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通过猜字,记忆生字。

3、检查

(1)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a、重点理解:

失声痛哭:控制不住而大哭起来。

剧痛:剧烈的疼痛。

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大汗淋漓:汗水向下滴。

b、学生提,并当场解答。

4、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5、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所承受的一切指什么?用笔画出有关句子。并指名回答。

6、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小结

桑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天大的不幸,为什么还能微笑呢?她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并齐读。

2、指导,注意:

选:注意笔顺。摔:注意右上的左右两边。

套:注意中间有三横。疗:最后一笔为竖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过渡:17岁的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二、精读课文2-3自然段

投影出示: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1、齐读。

2、桑兰的美好人生是什么?自由轻读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画出最能体现桑兰人生美好的词,有感情地读。

4、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对于桑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5、指导朗读。

三、精读4-7自然段

1、桑兰是怎样面对这天大的不幸的呢?

自由轻声读第4-7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指名读最后一段。

2、再读4-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她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出示:队员们看到桑兰的伤势后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而桑兰却表现的怎样?

指导用坚强的语气朗读,品味。

(2)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是什么意思?用康复造句。当医生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桑兰总是怎样做?

指导朗读。

(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你觉得怎样读才感人呢?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的桑兰大姐姐,她为所有的瘫痪者做出了榜样,也为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做出了表率。

2、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默读全文,完成填空。

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然而她用()的毅力,()的精神,()承受(),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二、仿照第4自然段,想象作文。

1、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

(1)默读,看看每一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

2、出示第5自然段,想象仿写。

(1)指导朗读。]

(2)请你在桑兰的刷牙、穿衣、吃饭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3、生想象作文,师巡视指导。

4、生交流、反馈。

三、作业

1、造句。

(1)康复--

(2)意外--

2、在下面句子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1)桑兰忍着剧痛配合医生,轻轻哼着乐曲。

(2)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失声痛哭,桑兰没掉一滴眼泪。

(3)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她能微笑着承受一切。

11、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景色描写形象细腻,事情记叙完整生动,人物描摹惟妙惟肖。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特点,学习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并讨论下列问题:

1.从课文标题和文章看,全文写了哪两个地方?作者对这两个地方各是什么感情?

2.文章的过渡段是哪一段?全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2)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

(3)“雪地捕鸟”这一情节,哪些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

(4)“美女蛇”故事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5)离开百草园,作者的心情怎样?这一小节(第9小节)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方方面面。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10、11小节,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并找出相关的词语进行分析。

2.学习课文第12节至文章最后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写了几件事情?

(2)写大家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除了表现孩子们的天性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

(3)哪些内容的描写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与失败?

四、课后练习。

1.认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2小节,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

2.通读全文,请说出你所认为的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将自己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比较。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理解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代的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对比手法的内容。

1.两种不同生活环境的对比,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一个是“乐园”,一个是“最严厉的书塾”。

2.三味书屋和书屋后面的小园的对比,小园虽小,却是一个自由的天地。

3.先生入神读书和儿童们偷偷游戏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二、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手法的作用,分析“我”的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1.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2.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乏味吗?“我们”在三味书屋也能够寻找到哪些快乐?如果你是鲁迅先生的同学,你的乐趣是什么?

3.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表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4.综合全文来看,“我”的乐趣表现为对自然奥秘的探寻,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

四、课后练习。

以“我和鲁迅先生比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集,学习本文时,可以将《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文章引入课堂,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白作者童年时代对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对旧式教育的厌弃。

教学步骤:

一、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l.作者童年时代的追求是什么?他的兴趣爱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童年时代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

二、组织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文章,分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是什么事情让“我”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的?由此可见,“我”的兴趣表现在什么方面?

2.在《五猖会》中,“我”在看戏前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什么事情让“我”对看戏失去了兴趣?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

三、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同样是写读书生活,为什么人物的兴趣和心情有巨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读的书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不能适应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资料整合平台】

三味书屋的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课文扩读材料:

思,在百草园

刘绍棠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桐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早踏着早春的阳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使用建议:

本文没有过多地去写百草园里有无限趣味的景和物,而是着力于从瞻仰鲁迅故居和探访百草园中,理解岁月,品味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捕捉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感受,然后展开想象,把情景、哲理、虚实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