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一个奇怪的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年级语文下《一个奇怪的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年级语文下《一个奇怪的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年级语文下《一个奇怪的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境中认识“怪,科,提,却,扎,胖,第,误,知,溢”10个生字。重点拼读“怪、扎、却、误、知、溢”的音节,借助媒体理解“溢”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6节。

3、能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提示想象说话,知道问题的奇怪之处,理解科学家提出错误问题的原因。

4、通过对比3个孩子的表现,知道遇到问题应像伊琳娜那样敢于质疑,善于实践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学习生字“怪”

(1)、拼读连词“奇怪”。(指名读——齐读)

(2)、记字形,复习竖心旁的笔顺。

(3)、再次读好词语。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课题:43、一个奇怪的问题

3、围绕课题提问。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预习要求: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交流记字好办法。

师:谁提出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课文。先请大家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反馈预习。

(1)正音“扎”。

师:刚才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课文中这个字的字音很容易读错,谁能来拼读。

出示卡片:zā

“扎”在表示动作的时候读平舌音,男、女读。

请一个同学来领读这两个词语

出示卡片:包扎扎灯笼

(2)开火车拼读音节,读读词语。

出示卡片:错误、却、溢出、知道

4、分节轮读课文,思考:谁提出了一个奇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知。

(一)、学习第1节。

1、反馈:谁提出了一个的问题?

出示:一位科学家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2、听记句子,了解“科学家”。

师:怎样的人才能称为科学家呢?请你仔细听,用心记,等会儿告诉大家。

(科学家就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人。)

3、反馈: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呢?

出示:“在满满的——为什么?”

4、指导长句朗读。

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许多长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请你先仔细地听老师读一遍。

(自读——指名读)

5、借助媒体理解“溢”。

引读: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颗石子儿,水——,如果把同样大小的金鱼放进去,水——。谁能看看动画,然后说说溢是什么意思啊?

出示卡片:溢满

溢就是液体满了流出来,所以溢和满的部首都是——

6、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2——6节。

1、分角色读读2——6节。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表现的呢?请你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读2——6节。(贴卡片“胖墩墩的男孩、扎辫子的女孩、伊琳娜”)

(自读—指名读)

随机正音:伊琳娜

2、师生配合读2——6节,边读边思考: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引读中穿插说话练习:伊琳娜觉得应该是怎样的呢?你能不能结合科学家当初提出的问题来说一说。(自说—指名说)

3、四人小组讨论: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关注描写3个孩子不同的动作词。)

4、交流,板书:说(猜)想、问、做

5、小结引读板书。

6、联系上文,借助句式想象说话,理解“奇怪”。

师: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呢?请你联系上文和刚才听记的内容想想,然后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伊琳娜挺生气,她想:真奇怪,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交流——指名说)

(三)学习第7节。

师:是啊,这么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七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指名交流后相关句子翻红)

引读:原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他很欣赏伊琳娜的表现,所以才哈哈大笑。伊琳娜从小爱动脑筋,并能动手实践,长大后也成了一位——科学家。

板书:

科学家

↓提出

43、一个奇怪的问题

(错误)

↓发现

说(猜)想

↙ ↘ ↑

胖墩墩的男孩 扎辫子的女孩 伊琳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板书,说说故事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运用一定的句式练习说话,进一步懂得“遇到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还要动手去试一试”的道理。

3、通过竞赛巩固字词,复习音序查字法。

4、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却、都、提、扎、溢、满”,重点指导“都、满、扎”。

教学过程:

一、利用板书讲讲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奇怪的问题》。你能借助板书,讲讲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自己说——指名说)

二、运用句式练习说话。

1、简单介绍居里夫人。

师:是啊,伊琳娜遇到问题首先是自己思考,然后再去问妈妈,我们都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出示)居里夫人。你知道居里夫人吗?谁能介绍一下?

2、理解“大名鼎鼎”,引导质疑。

师:对呀,她是一位——(出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大名鼎鼎”的意思就是……难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无法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吗?(不是的)那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伊琳娜呢?

3、运用句式练习说话,解决疑问。

出示:居里夫人叫伊琳娜动手去做一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同桌说——指名说)

4、小结。

师:是呀,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遇到问题----------出示:遇到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还要动手去试一试。正是在妈妈的引导下(指板书)伊琳娜遇到问题先(想),再(问),最后(动手做一做),所以长大后她也成了一名(科学家)。

5、按句式练习说话,交流读文感受。

师:小朋友,课文学完了。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人物他们是(出示:胖墩墩的小男孩,扎辫子的小女孩,伊琳娜、居里夫人、科学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又想向对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我想对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引导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1、过渡:在课文中科学家是把一颗石子投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就会溢出来。那么……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入满满的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轻轻地放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引导:有了猜想还不够,还要有实践)今天就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做一做,明天我们来交流实验结果。

四、智慧宫。

过渡:小朋友们刚刚的表现都很不错,接下来老师奖励大家到智慧宫里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去闯关吧!

第一关:比比谁读得对又响

1、自己读。

2、比赛读。

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字形

1、辨析字形。

2、选字填句。

3、齐读句子。

第三关:比比谁的速度快

师:请你用音序查字法,找到这三个字的页码,把页码填写在( )里。

五、写字指导。

过渡:小朋友查字典的本领掌握得真好,那么写字的本领呢?

1、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却、都、螨、溢、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2、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却、都”左宽右窄,“满、溢、提”左窄右宽)

3、仔细观察,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书写时有什么特点?(哪一部分宽,就要超过竖中线)

4、“却、都”的偏旁。

5、指导书写“都、满、扎”

2、一年级语文下《一个奇怪的问题》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境中认识“怪,科,提,却,扎,胖,第,误,知,溢”10个生字。重点拼读“怪、扎、却、误、知、溢”的音节,借助媒体理解“溢”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6节。

3、能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提示想象说话,知道问题的奇怪之处,理解科学家提出错误问题的原因。

4、通过对比3个孩子的表现,知道遇到问题应像伊琳娜那样敢于质疑,善于实践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学习生字“怪”

(1)、拼读连词“奇怪”。(指名读——齐读)

(2)、记字形,复习竖心旁的笔顺。

(3)、再次读好词语。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课题:43、一个奇怪的问题

3、围绕课题提问。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预习要求: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交流记字好办法。

师:谁提出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课文。先请大家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反馈预习。

(1)正音“扎”。

师:刚才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课文中这个字的字音很容易读错,谁能来拼读。

出示卡片:zā

“扎”在表示动作的时候读平舌音,男、女读。

请一个同学来领读这两个词语

出示卡片:包扎扎灯笼

(2)开火车拼读音节,读读词语。

出示卡片:错误、却、溢出、知道

4、分节轮读课文,思考:谁提出了一个奇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知。

(一)、学习第1节。

1、反馈:谁提出了一个的问题?

出示:一位科学家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2、听记句子,了解“科学家”。

师:怎样的人才能称为科学家呢?请你仔细听,用心记,等会儿告诉大家。

(科学家就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人。)

3、反馈: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呢?

出示:“在满满的——为什么?”

4、指导长句朗读。

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许多长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请你先仔细地听老师读一遍。

(自读——指名读)

5、借助媒体理解“溢”。

引读: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颗石子儿,水——,如果把同样大小的金鱼放进去,水——。谁能看看动画,然后说说溢是什么意思啊?

出示卡片:溢满

溢就是液体满了流出来,所以溢和满的部首都是——

6、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2——6节。

1、分角色读读2——6节。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表现的呢?请你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读2——6节。(贴卡片“胖墩墩的男孩、扎辫子的女孩、伊琳娜”)

(自读—指名读)

随机正音:伊琳娜

2、师生配合读2——6节,边读边思考: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引读中穿插说话练习:伊琳娜觉得应该是怎样的呢?你能不能结合科学家当初提出的问题来说一说。(自说—指名说)

3、四人小组讨论: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关注描写3个孩子不同的动作词。)

4、交流,板书:说(猜)想、问、做

5、小结引读板书。

6、联系上文,借助句式想象说话,理解“奇怪”。

师: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呢?请你联系上文和刚才听记的内容想想,然后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伊琳娜挺生气,她想:真奇怪,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交流——指名说)

(三)学习第7节。

师:是啊,这么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七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指名交流后相关句子翻红)

引读:原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他很欣赏伊琳娜的表现,所以才哈哈大笑。伊琳娜从小爱动脑筋,并能动手实践,长大后也成了一位——科学家。

板书:

科学家

↓提出

43、一个奇怪的问题

(错误)

↓发现

说(猜)想

↙ ↘ ↑

胖墩墩的男孩 扎辫子的女孩 伊琳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板书,说说故事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运用一定的句式练习说话,进一步懂得“遇到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还要动手去试一试”的道理。

3、通过竞赛巩固字词,复习音序查字法。

4、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却、都、提、扎、溢、满”,重点指导“都、满、扎”。

教学过程:

一、利用板书讲讲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奇怪的问题》。你能借助板书,讲讲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自己说——指名说)

二、运用句式练习说话。

1、简单介绍居里夫人。

师:是啊,伊琳娜遇到问题首先是自己思考,然后再去问妈妈,我们都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出示)居里夫人。你知道居里夫人吗?谁能介绍一下?

2、理解“大名鼎鼎”,引导质疑。

师:对呀,她是一位——(出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大名鼎鼎”的意思就是……难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无法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吗?(不是的)那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伊琳娜呢?

3、运用句式练习说话,解决疑问。

出示:居里夫人叫伊琳娜动手去做一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同桌说——指名说)

4、小结。

师:是呀,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遇到问题----------出示:遇到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还要动手去试一试。正是在妈妈的引导下(指板书)伊琳娜遇到问题先(想),再(问),最后(动手做一做),所以长大后她也成了一名(科学家)。

5、按句式练习说话,交流读文感受。

师:小朋友,课文学完了。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人物他们是(出示:胖墩墩的小男孩,扎辫子的小女孩,伊琳娜、居里夫人、科学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又想向对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我想对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引导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1、过渡:在课文中科学家是把一颗石子投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就会溢出来。那么……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入满满的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轻轻地放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引导:有了猜想还不够,还要有实践)今天就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做一做,明天我们来交流实验结果。

四、智慧宫。

过渡:小朋友们刚刚的表现都很不错,接下来老师奖励大家到智慧宫里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去闯关吧!

第一关:比比谁读得对又响

1、自己读。

2、比赛读。

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字形

1、辨析字形。

2、选字填句。

3、齐读句子。

第三关:比比谁的速度快

师:请你用音序查字法,找到这三个字的页码,把页码填写在( )里。

五、写字指导。

过渡:小朋友查字典的本领掌握得真好,那么写字的本领呢?

1、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却、都、螨、溢、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2、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却、都”左宽右窄,“满、溢、提”左窄右宽)

3、仔细观察,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书写时有什么特点?(哪一部分宽,就要超过竖中线)

4、“却、都”的偏旁。

5、指导书写“都、满、扎”

3、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⑴ 《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⑵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⑴ 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⑶ 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⑴ 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⑵ 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⑶ 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二、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三、分组交流

四、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4、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旅行、考察、秦(qn)岭、流域(y)、遗(y)迹、

研究、震(zh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5、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⑴《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⑵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⑴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⑶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⑴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⑵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⑶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二、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三、分组交流

四、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

6、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电脑多媒体课件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读后讨论: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7、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8、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2、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有重点地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各种小石子)

师:石头是咱们生活中常遇到的石头,就像这些可爱的小石头,有时忍不住,就会随手捡回来,那么你有捡过石头吗?你捡来的石头什么样的?

师:这么漂亮的小石头的确让人喜爱。可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孤零零地卧在草丛中,也引起了一位小朋友的注意。(出示,大石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起写课题:奇怪的大石头。

二、 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此时读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联系学生所说,重点讲解:

⑴李时珍的有关生平,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袋。

⑵有关名词做出解释: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

⑶对课文大意有关介绍:

师: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三、字词检查

⑴读:分段指读课文、同学互读课文

⑵写:重点指导:藏、卧、旅、秦

第二课时:

一、“奇怪”

师:上节课,咱们知道了,儿时的李四光对一块突兀的大石头发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竟然在他留学之后仍是念念不忘,只为了寻找它的来历。那么,这到底是块怎样的石头呢,让我们再一起去读读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也来寻找一下答案。石头奇怪在哪?

1怪——独个儿:“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2怪——体积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3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了”

4怪——来自何方:问老师、问爸爸。没有答案。

(生选择课文内容讲,师适当概括并板书)边读书边感悟

二、“解迷”

师:这真是一块奇怪的石头,谁也不知道,它来自何方,难道真的是天上的陨石落下来吗?还是哪个大力士将它搬到这儿来的?答案李四光的老师知道吗?从哪看出来?

1、 练读:“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不肯定的语气),适当地进行对话练习。

2、 老师没能给李四光一个满意的答案,接下来他又去——(生接:问爸爸)得到的答案又是不知道。

3、 尽管这样。好奇的李四光却没有放弃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读完后,你最想说什么?

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刨根问底,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从哪可以看出李四光的这些品质:(学生边说边出示句子,并点明重点词)

⑴关于这石头为什么会在这,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⑵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⑶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⑷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总结:想不到,当李四光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全世界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这竟跟他小时候的疑问有着不可缺的关系。正是因为小时候的他善于提问,更是因为长大后的他,仍是对着未解之谜有着执著地追求。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直李四光的好奇,认真,勤劳。读全篇课文。

三、“延伸”

1、师:正因为有了李四光爷爷有着遇到问题认真思考,追究到底,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吗?

2、师:是啊,我们也要向李四光爷爷学习,从小就养成问问题的习惯,善于思考,努力探究,就算现在的我们解决不了这些难题,长大后,在丰富知识后,咱们再接再厉。让我们再来欣赏两则故事,从中你又可以学到什么呢?(生自由读材料)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3、你的感言请你跟学习小组的人讨论一下。

4、你还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总结:小时候的一个小想法,也许就会带来巨大的惊喜,希望咱们都能善于观察与思考,将小问号变成大学问!

9、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质疑、解惑,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教学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生活中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自然现象,能向同学老师展示一下你的疑惑吗?(学生自由表达)当你心中有疑惑时你会怎么做呢?(生回答)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两篇文章中也有小孩遇到了疑惑,他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困惑的呢?我们先来走进《奇怪的大石头》中听一听李四光的疑惑,看一看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疑惑的吧。

(二)自主合作,体验阅读内容

1.出示自学建议。

(1)大声读一遍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画出有关词句。

(2)在文中李四光提出了哪些问题?用括号画出来。

(3)小组内交流、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读一读李四光的问题,从他的问题中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看到有的同学眉头都紧锁了,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思考?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设计意图】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概括出石头的怪:一是石头是独立的;二是体积大;三是时间长;四是说它是天上掉下的陨石,却没有卧进土里。概括出来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现石头怪的关键词句。抓住孤零零这个词语体会这块大石头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思考,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了解这块石头的巨大。

(2)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3)李四光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人。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这些问题因何而来呢?这还得从李四光小时候的玩捉迷藏说起。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他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吧?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他们是怎样围着这块石头捉迷藏的?画出有关语句。

2.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出示课件显示巨石讨论: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4.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天长日久,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越来越觉得奇怪,不由得在心里想: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四)体会感悟、挖掘内心想法

1.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分角色演一演3~8自然段。

2.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3.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老师推测是陨石,李四光根据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怎么没砸出一个大坑来?这里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李四光的推理过程,借助课后填空练习,让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思考过程。从而感受李四光那种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而这个疑问,连老师和爸爸都无法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有没有就此放弃,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让他们进一步感受李四光那种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在读中感悟,反复引导孩子诵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受李四光的思考过程。

(五)探索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1.听了老师、爸爸的回答,李四光是不是就放弃了自己心中的疑团呢?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5.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6.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所以我们自豪地说(引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是呀!同学们,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不但替自己解决了小时的困惑,他的善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还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石油,但很多外国专家断定中国没有石油。而李四光经过长期的研究,认定我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也就是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所以我们骄傲地说(引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全面?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口语交际,是非常必要的。

(六)补充阅读,进行思维延伸

1.谈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李四光爷爷小时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索,后来出现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看到苹果往下掉后,也引发了思考:“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牛顿。

2.大家回家可以找名人的故事多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课下让学生阅读爱发问的名人故事。这个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总结布置作业

快乐作业:(任选其一)

1.读──课外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和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2.写──学了这两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把它写出来吧。

3.做──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小嘴去提出问题,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解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发现,相信明天的你们会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