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倾斜的伞》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上册《倾斜的伞》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激发自己关爱他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二、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幅图内容写的?(1~5自然段)
3.从第一幅图当中,你能看出“我”和外公的心情怎样?
4.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高兴?
5.可是,老师发现文中的“我”也有“惊讶”有“困惑”,这又是为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追问:“本来”是什么意思?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变了?(伞歪了)我“困惑”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
6.(师指板书的几个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我们把它放进句子中,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
(出示重点句子)
(1)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挽住外公的胳膊,一同走进雨的世界。
(2)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头顶的天空已变成一片墨绿色,绿的那样深。
(3)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4)我困惑了:“怎么,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7.大家再把这几个句子带进课文中读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学习6~8自然段
1.请同学们看第二幅图自学6~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1)看第二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默读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多少年过去了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2.不变的: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板书:仍然……仍然……仍然……)
一切和以前一样。
(1)指名读齐读教师引读。
(2)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3)(出示重点句子学生填空)仍然-----,仍然-----,仍然------,
(4)谁能连续三个仍然说一句话。句子训练:
3.变化的:(1)说“伞歪了”不再是我,而变成了外公。
(2)“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天空,由外公的头顶转到了我的头顶。
(3)假如同学们现在都是丹丹,你们在为外公撑伞时发现头顶上一半是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你们的心会怎样?为什么热了?通过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谁能带着这份感恩的心情读读第七自然段)
(4)当年外公为“我”撑伞是高兴的,如今“我”为外公撑伞微笑却换作了什么?
(5)“我”为什么也会这样做?
(三)学习第9自然段、
齐读9自然段。想想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倾斜的伞”?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意思?
三、谈谈感受
1.在这把温情的伞下,我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但是我们身边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儿关爱,请你举例说一下,并写在爱心卡上。
2.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帮助别人。
板书设计:
倾斜的伞
“我” 外公
惊讶 困惑 笑眯眯 笑而不语 开心地笑
热 不知不觉 微微颤抖 泪光点点
2、三年级上册《倾斜的伞》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激发自己关爱他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二、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幅图内容写的?(1~5自然段)
3.从第一幅图当中,你能看出“我”和外公的心情怎样?
4.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高兴?
5.可是,老师发现文中的“我”也有“惊讶”有“困惑”,这又是为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追问:“本来”是什么意思?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变了?(伞歪了)我“困惑”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
6.(师指板书的几个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我们把它放进句子中,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
(出示重点句子)
(1)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挽住外公的胳膊,一同走进雨的世界。
(2)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头顶的天空已变成一片墨绿色,绿的那样深。
(3)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4)我困惑了:“怎么,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7.大家再把这几个句子带进课文中读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学习6~8自然段
1.请同学们看第二幅图自学6~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1)看第二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默读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多少年过去了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2.不变的: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板书:仍然……仍然……仍然……)
一切和以前一样。
(1)指名读齐读教师引读。
(2)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3)(出示重点句子学生填空)仍然-----,仍然-----,仍然------,
(4)谁能连续三个仍然说一句话。句子训练:
3.变化的:(1)说“伞歪了”不再是我,而变成了外公。
(2)“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天空,由外公的头顶转到了我的头顶。
(3)假如同学们现在都是丹丹,你们在为外公撑伞时发现头顶上一半是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你们的心会怎样?为什么热了?通过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谁能带着这份感恩的心情读读第七自然段)
(4)当年外公为“我”撑伞是高兴的,如今“我”为外公撑伞微笑却换作了什么?
(5)“我”为什么也会这样做?
(三)学习第9自然段、
齐读9自然段。想想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倾斜的伞”?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意思?
三、谈谈感受
1.在这把温情的伞下,我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但是我们身边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儿关爱,请你举例说一下,并写在爱心卡上。
2.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帮助别人。
板书设计:
倾斜的伞
“我” 外公
惊讶 困惑 笑眯眯 笑而不语 开心地笑
热 不知不觉 微微颤抖 泪光点点
3、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色、草、片、变、并、怎”8个生字,会认“英、钓、注、意、观、察、便”8个生字,认识偏旁“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第1自然段的发现与第2自然的发现有什么不同,增强观察自然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新,激趣导入
1、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色的草地》一课的生字词,还记得它们吗?(出示生词,学生开火车轮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我们和一个小男孩一起发现了一片金色的草地,你对草地印象如何呢(学生答),谁想赞美这美丽的草地。
3、设疑激趣:我们随着小男孩一起走进这片金色的草地,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读读第2自然段吧!
二、自主探究,读悟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2、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1)出示早上草地变化的句子谁来读读?
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
(2)中午、草地颜色又是怎样变化的?
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
师:多有趣呀!这草地居然会变戏法。想想看看吗?(课件演示草地颜色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自由畅谈感受。
(3)把1、2句连起来读读吧!
师:草地会变颜色引起小男孩极大的兴趣,他开始仔细观察。他又有什么发现?
指几名学生读,相机评议,读出小男孩喜欢观察、善于发现,读出傍晚蒲公英的神奇。
(4)老师和男、女生合作读这三个句子。
3、质疑:读了句子看了画面,你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归纳问题出示: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齐读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草地的颜色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男孩可是个有心人呀!我们跟着他去找找答案吧!自由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
(1)把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小组的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2)词语质疑,组内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哦,原来是这样……. 合拢”。一句
(2)结合手势理解词语“合拢”、“张开”。
指导朗读,读出蒲公英的有趣
(3)利用课件再现蒲公英开合特写情境,理解词语“攥”。
指导读好“张开时……….成了绿色的。”一句。
指名读,评议读,男女生比赛读。
(4)出示“清晨…….变成金色了。”一句
师语言渲染,学生想象画面。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评议读。读出草地的美丽。
4、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句说话。
齐读蒲公英花瓣开合的三个句子,加深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
5、师: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和老师一起读读吧,能不看书更好
(引导背诵)
6、师:在小男孩的带领下我们弄清楚了草地变颜色的秘密。谁来夸夸小男孩。
四、激发情感,体验乐趣。
正因为小男孩这么喜欢观察,他和蒲公英交上了朋友。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五、回归整体,升华感受。
今天我们和小男孩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知道草地颜色的变化是由蒲公英的开合引起的。让我们把文章从头到尾连起来在读读吧!
六、识字写字,拓展延伸
1、出示“色,片,草”,指名读,齐读。
3、交流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4、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说说写好它们,你有什么发现?
5、老师范写“片”。
6、学生描红,练写。
4、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谈
《圆圆的沙粒》是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对话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朗读中品味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始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以读悟情,以读促思,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 课堂上,我准备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把多种读书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获得独特的感受。
2、在想像中体会 语文课上,应重视为学生创设想像的平台,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本课教学时,我想抓住文中的省略号,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到:圆圆的沙粒为了变成一颗珍珠付出了多大地努力呀。恰当填补了课文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第一部分的省略号,可让学生想一想:同伴们还议论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第二部分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可启发学生想像: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
3、在对比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三维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抓住圆圆的沙粒和同伴们在情感、态度、生活场景、获得的结果等方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感悟到:朝着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5、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圆的沙粒),什么样的沙粒?(再读,突出圆圆的) 2、师问:在什么地方见过沙粒?
二、品读课文
(一)过渡: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颗沙粒并不寻常。 1、读课文1、2行。读读,想想,它不平常在哪里? 2、它是怎样说的呢?再去读课文,用读告诉老师。抽读——齐读 3、是呀!变珍珠是它的梦想,成为有用之材是它的目标。它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引读沙粒说的话)板书:要变珍珠、(梦想) 4、实现了吗?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二)过渡: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呢?(评价) 1、读3—5段,从“坦然”你知道了什么?(说和读相结合) 2、同伴们是怎样嘲笑的?男生读;面对嘲笑沙粒怎么做的?女生读。 板书:嘲笑——坦然 3、面对嘲笑圆圆的沙粒是坦然的,不在乎的!对此,沙粒们议论纷纷。议论了什么往下读。 4、抓住“……”,思考沙粒们还会议论什么?认为沙粒还将失去什么? 5、面对同伴们各式各样的议论,沙粒怎么做的?读9自然段。问: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板书:议论纷纷——不动摇
(三)过渡:沙粒为了梦想坦然的面对了嘲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舍去了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梦想在它的心里从来没动摇过,放弃过! 1、引读10——13自然段。(时光,各式各样的议论,圆圆的沙粒) 2、问:13自然段“……”6个圆点,你知道了什么?
(四) 1、引读14自然段。时间过去了多久? 2、瞧!它在这里。躺在贝壳温暖的怀里,美吗?读(多么美丽的珍珠啊!)用课件出示 3、观看课件。 4、珠光闪闪、耀眼的它迎来了别人的赞美(多么美丽的珍珠啊!) 5、同伴们怎样说的?(是他?) 6、短短的一句话,读出了什么? 7、珍珠怎么回答的?一如往日的真诚,再读。 8、可是,愉快的背后是怎样的艰辛。读5自然段;愉快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不容易。读9自然段。 9、原来成功的背后得经历太多太多,有嘲笑,有议论,得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生活中,珍珠是怎样形成的?(看课件)问:了解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10、是呀!成功是钥匙在哪里呢?有了梦想还需要什么?(出示公式)
小结: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想把这首歌连同这把成功的钥匙一并送给大家。
6、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学习一个多音字“恶”.
2.理解“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少年当时的动作及表情,理解“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难点是感受并理解热那亚少年捡钱和扔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易错生字,新词卡片;课件一:反映少年“衣衫褴褛”及“大义凛然时”的图片;课件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课件;课件三: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略)
一. 复习巩固易错字:
1. 出示卡片:“卖”和“买”,齐读后区分字音和字形.
2. 出示“可恶”和“凶恶”,齐读后指名区分音和义的不同.
二. 齐读课题,激发情趣:
1. 谈话:课前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少年朋友,他就是:(指板书)
2. 齐读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说说你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2.自由谈感受:你对文中的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并把有关词语板书出来.(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让学生把感觉少年可怜和可敬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两侧作为副板书,再进行归类.)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上问号.
5.利用工具书或问周围的同学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向全班提出.
6.再次质疑,老师板书学生问题:
(1) 少年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还把它扔回去?
(2) 那些人好心给少年钱,他却用钱砸那些人,是不是没有礼貌?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少年穷困,悲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 导入,引发思考: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少年需要钱。
2. 投影:少年( )需要钱. 问:他不仅需要,而且是怎样的需要?(极为)(特别)(万分).
3.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有关语句.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语句可采取以下方法导读:
(1) 课件出示“衣衫褴褛”的少年形象,理解词义.激发情感.
问: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年你想到什么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2) 课件出示文字: 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
问: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真可怜!真不容易!)读出你的心情.
(3) 课件第二自然段文字(略):学生自由练习读出感受,学生评议,老师点击重点词语(打,骂,欺
负,重活,实在,终于,搭)使其变色.指导学生朗读.
(4)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略):请你们仔细读读这几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提问时,或引发思考时点击“低声”,“捡”,“躺”,“拉”等使其变色)
引导学生结合“那些人”的做法理解“低声”,捡”,“躺”,“拉”等做法,感受少年的心情.(虽然钱是被人扔过来的,虽然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他顾不得了,他太需要钱了)
(6)板书:扔
愿意读读吗?
(7)小结: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就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太可怜了!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什么?
(8)板书: 钱
(9)有了钱就可以怎样?
五、研读表现少年爱国的部分.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悟少年的内心,读出感受.
1. 导入:少年如此需要钱,但他得到钱后为什么又扔回去了?
2. 板书:扔
3. 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浏览课文,读出找到的语句(最后一句)
4. 课件出示:虽然(),但是(),所以()。
5.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其他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因此——。)[点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可训练点适时适度地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6. 你觉得最令你敬佩的是这个少年的哪些做法?自由读.画出有关词语.
7. 自由结合,小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谈看法,抓词语,朗读,表演等.)
8. 引发争论:少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礼貌呢?(引导学生感悟“那些人”的做法.再次感受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6再塑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衣衫褴褛”图,问:开始我们心中出现的少年令人怜悯,同情.此时你心目中的少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让你再画一幅画,你准备怎样画?
课件出示几种图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树立起人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7.总结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祖国这种神圣的爱使得这个衣衫褴褛,贫穷无助的少年在金钱面前显得高大,坚强,勇敢。面对这样一位少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你的敬佩之情呢?
8.引导学生看黑板词语作诗、写几句话、分角色朗读等。(可以自愿组合,也可独自完成)
9.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7、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圆的沙粒),什么样的沙粒?(再读,突出圆圆的)
2、师问:在什么地方见过沙粒?
二、品读课文
(一)过渡: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颗沙粒并不寻常。
1、读课文1、2行。读读,想想,它不平常在哪里?
2、它是怎样说的呢?再去读课文,用读告诉老师。抽读——齐读
3、是呀!变珍珠是它的梦想,成为有用之材是它的目标。它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引读沙粒说的话)板书:要变珍珠、(梦想)
4、实现了吗?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二)过渡: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呢?(评价)
1、读3—5段,从“坦然”你知道了什么?(说和读相结合)
2、同伴们是怎样嘲笑的?男生读;面对嘲笑沙粒怎么做的?女生读。
板书:嘲笑——坦然
3、面对嘲笑圆圆的沙粒是坦然的,不在乎的!对此,沙粒们议论纷纷。议论了什么往下读。
4、抓住“……”,思考沙粒们还会议论什么?认为沙粒还将失去什么?
5、面对同伴们各式各样的议论,沙粒怎么做的?读9自然段。问: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板书:议论纷纷——不动摇
(三)过渡:沙粒为了梦想坦然的面对了嘲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舍去了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梦想在它的心里从来没动摇过,放弃过!
1、引读10——13自然段。(时光,各式各样的议论,圆圆的沙粒)
2、问:13自然段“……”6个圆点,你知道了什么?
(四)
1、引读14自然段。时间过去了多久?
2、瞧!它在这里。躺在贝壳温暖的怀里,美吗?读(多么美丽的珍珠啊!)用课件出示
3、观看课件。
4、珠光闪闪、耀眼的它迎来了别人的赞美(多么美丽的珍珠啊!)
5、同伴们怎样说的?(是他?)
6、短短的一句话,读出了什么?
7、珍珠怎么回答的?一如往日的真诚,再读。
8、可是,愉快的背后是怎样的艰辛。读5自然段;愉快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不容易。读9自然段。
9、原来成功的背后得经历太多太多,有嘲笑,有议论,得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生活中,珍珠是怎样形成的?(看课件)问:了解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10、是呀!成功是钥匙在哪里呢?有了梦想还需要什么?(出示公式)
小结: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想把这首歌连同这把成功的钥匙一并送给大家
8、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讲课前都要准备好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2—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3。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喜欢的句子。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5。 灰雀
一定会回来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9、三年级上册《这条小鱼在乎》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育学生热爱动物,珍爱生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的爱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大海、沙滩做背景)。
学生:准备一个漂亮的剪纸彩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这条小鱼在乎》,请大家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清晨,一位先生迎着海风独自漫步在海边,欣赏着大海美景的时候,他看到了无数被困的小鱼在海滩上的浅水洼里挣扎,虽然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眼看着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儿们是多么无助啊!假如你们就是沙滩上那些小鱼儿,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3.学生汇报。
二、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是啊,鱼儿们被困住了(板书:鱼儿被困),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它们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好像听到了它们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在它们的心里,多么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呀!小鱼儿的这些心里话,被一个小男孩读懂了,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6段,在文中找一找小男孩读懂小鱼儿心里话的段落或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
3.小组合作学习,把你划出来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4.集体交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读懂了小鱼的心里话,谁来读一读?
重点理解两段话。
(1)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出示课件)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小男孩救鱼)
再自由读这句话,说一说你感受最深的词语。
“走得很慢”“不漏掉一个水洼,不漏掉一条小鱼”说明男孩很细心,“不停地”说明鱼很多,如果慢了,鱼儿会干死,“用力地”才能把鱼儿救回大海,否则又会被海水冲上岸来,同时也说明他救鱼时的急切心理,根据学生谈的感受,相机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老师有激情地叙述小男孩救鱼的经过:他走得很慢,来到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扔回大海;他又来到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扔回大海……同样的动作,他要重复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请你想象一下,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腰酸,胳膊疼痛,力气用完,被太阳晒得满头大汗)太阳炙烤着沙滩,小男孩的汗水不停地流,但他还在不停地扔,看到这一幅感人的画面,此时,你想说什么?(指名说)理解小男孩的善良,有爱心,关爱生命,热爱生命(板书:热爱动物,珍爱生命)。现在你们一定被小男孩的爱心所感动,让我们也加入这一行动,用心地读这个句子吧!指名读,齐读。
(2)(出示课件)“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从小男孩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所有小鱼都在乎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能活下去)如果你是小鱼,此时你还在乎什么?带着小鱼的感受,我们来读小男孩的话。读到这里,仅仅是小鱼在乎吗?还有谁在乎?(小男孩在乎小鱼的生命,明知道小鱼是救不过来的,他却要抓住每秒钟,尽自己的全力救助小鱼)现在我们就站在小男孩的角度,带着小男孩的感受,再读他说的话。你们再想想,此时,还有谁在乎?(小鱼的爸爸、妈妈、大海……所有有爱心的、珍爱生命的人都在乎小鱼)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心再读这段话。
(3)分角色朗读,小男孩的那颗美好的心灵藏在他和那位先生的对话里,让我们再来分角色读一下(出示对话)。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合作朗读。
5.读到这儿,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由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如果学生提到“为什么那位先生不捡鱼,他是不是不珍爱生命”,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朗读先生说的话,再来理解。老师相机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被救的小鱼,此时你会说什么?
三、总结
是呀,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生命,他们都有生活的价值,我们人类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命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四、拓展
此时,这位先生感动了,他弯下了腰把鱼儿扔回大海,沙滩上所有的人都感动了,他们也弯下了腰……此时此刻,我也感动了,孩子们也感动了,让我们一起来把鱼儿送回大海吧!学生上台把准备好的小鱼图片贴到大海里。(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媒体同时展示鱼儿在大海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学生放鱼,老师采访学生,此时你在乎什么?或你放的这条小鱼,它在乎什么?
结束语:你们看,小鱼重回大海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一起帮助小鱼实现了愿望,最后,让我们带着对鱼儿的珍爱,对生命的珍爱,再读一读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附:板书设计
这条小鱼在乎
(蔚蓝的大海、沙滩做背景)
小鱼小男孩
被困 救鱼
热爱动物珍爱生命
10、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
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1、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 出示课题(齐读)
3、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 小结过渡。
二、 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识翠鸟的外形特点。
1、 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 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的眼睛()的嘴()的爪子
()的头巾()的花纹()的外衣
()的衬衫
3、 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读一读。
4、 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 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 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 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8、小结过渡。
三、 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 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 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3)、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4)、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5)、汇报讨论情况。
6)、比较句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7)、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动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8)、指导朗读。
4、 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 自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读。
2、 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 板书:峭壁上
4、 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 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
1、 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 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 课外延伸。
1、 欣赏鸟类的图片
2、 课外延伸
★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