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鱼米乡》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洞庭鱼米乡》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见过洞庭湖吗,它美丽、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你想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洞庭鱼米乡
二、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在心里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求:遇到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娃娃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游戏:捞鱼儿)你瞧,这些鱼儿活蹦乱跳的,多可爱呀,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认一认它们?
重点指导:“祖、仓”两字都是平舌音,“庭”是后鼻音;“担”是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读“dàn”。
4.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
四、试读课文
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指导读好长句。
a.美丽的洞庭湖,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b.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c.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d.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e.真的,收割季节,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f.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
五、练习写字
1.记生字
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记住的生字最多。
2.交流记字巧办法。
3.指导书写
“庭”是半包围结构,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书写,即先写“广”部,再写“廷”。
“稻”右下部分的“臼”不能写成“白”。
“湖”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三个部分应写得紧凑。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按笔顺描红。
3.抄写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感悟
1.小朋友,请你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
2.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感悟。
(1)“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从“船儿来往”理解捕鱼的人很多?从“鱼儿蹦跳”理解洞庭湖的鱼儿鲜活肥美。
(2)“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通过朗读,体会洞庭湖是个大鱼库。
“一筐筐,一担担“这么的鱼,难怪爷爷说“洞庭是个大鱼库”。
板书:大鱼库
师述:如果你以为洞庭只是个大鱼库,那你就错了,不信,你接着往下读。
(3)“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引导学生从“一望无际”“禾苗青青”“稻浪滚滚”来理解洞庭粮食作物的多。
师述:到了收割的季节,那丰收的景象更是喜人。
(4)“真的,收割积极,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怪不得爸爸这个种田能手都夸“洞庭是个大粮仓”。
板书:大粮仓
师述:不光如此,我们的洞庭湖还有更多的画面让你惊叹。引读第8段
板书:花园、果园、菜园、荷塘
小结: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 。(引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二、我会说
用“美丽的洞庭湖,是 ”句式说话。
三、我会读
1.词语练习
明珠 宽阔 鲜活 美丽 一望无际 富饶 来往 稻田
2.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写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五、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洞庭鱼米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见过洞庭湖吗,它美丽、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你想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洞庭鱼米乡
二、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在心里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求:遇到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娃娃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游戏:捞鱼儿)你瞧,这些鱼儿活蹦乱跳的,多可爱呀,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认一认它们?
重点指导:“祖、仓”两字都是平舌音,“庭”是后鼻音;“担”是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读“dàn”。
4.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
四、试读课文
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指导读好长句。
a.美丽的洞庭湖,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b.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c.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d.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e.真的,收割季节,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f.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
五、练习写字
1.记生字
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记住的生字最多。
2.交流记字巧办法。
3.指导书写
“庭”是半包围结构,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书写,即先写“广”部,再写“廷”。
“稻”右下部分的“臼”不能写成“白”。
“湖”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三个部分应写得紧凑。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按笔顺描红。
3.抄写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感悟
1.小朋友,请你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
2.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感悟。
(1)“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从“船儿来往”理解捕鱼的人很多?从“鱼儿蹦跳”理解洞庭湖的鱼儿鲜活肥美。
(2)“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通过朗读,体会洞庭湖是个大鱼库。
“一筐筐,一担担“这么的鱼,难怪爷爷说“洞庭是个大鱼库”。
板书:大鱼库
师述:如果你以为洞庭只是个大鱼库,那你就错了,不信,你接着往下读。
(3)“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引导学生从“一望无际”“禾苗青青”“稻浪滚滚”来理解洞庭粮食作物的多。
师述:到了收割的季节,那丰收的景象更是喜人。
(4)“真的,收割积极,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怪不得爸爸这个种田能手都夸“洞庭是个大粮仓”。
板书:大粮仓
师述:不光如此,我们的洞庭湖还有更多的画面让你惊叹。引读第8段
板书:花园、果园、菜园、荷塘
小结: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 。(引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二、我会说
用“美丽的洞庭湖,是 ”句式说话。
三、我会读
1.词语练习
明珠 宽阔 鲜活 美丽 一望无际 富饶 来往 稻田
2.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写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五、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二上《洞庭鱼米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具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见过洞庭湖吗,它美丽、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你想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洞庭鱼米乡
二、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在心里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求:遇到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娃娃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游戏:捞鱼儿)你瞧,这些鱼儿活蹦乱跳的,多可爱呀,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认一认它们?
重点指导:“祖、仓”两字都是平舌音,“庭”是后鼻音;“担”是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读“dàn”。
4、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
四、试读课文
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指导读好长句。
a、美丽的洞庭湖,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b、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c、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d、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e、真的,收割季节,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f、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
五、练习写字
1.记生字
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记住的生字最多。
2.交流记字巧办法。
3.指导书写
“庭”是半包围结构,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书写,即先写“广”部,再写“廷”。
“稻”右下部分的“臼”不能写成“白”。
“湖”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三个部分应写得紧凑。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按笔顺描红。
3.抄写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感悟
1.小朋友,请你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
2.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感悟。
(1)“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从“船儿来往”理解捕鱼的人很多?从“鱼儿蹦跳”理解洞庭湖的鱼儿鲜活肥美。
(2)“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通过朗读,体会洞庭湖是个大鱼库。
“一筐筐,一担担“这么的鱼,难怪爷爷说“洞庭是个大鱼库”。
板书:大鱼库
师述:如果你以为洞庭只是个大鱼库,那你就错了,不信,你接着往下读。
(3)“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引导学生从“一望无际”“禾苗青青”“稻浪滚滚”来理解洞庭粮食作物的多。
师述:到了收割的季节,那丰收的景象更是喜人。你看
(4)“真的,收割积极,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怪不得爸爸这个种田能手都夸“洞庭是个大粮仓”。
板书:大粮仓
师述:不光如此,我们的洞庭湖还有更多的画面让你惊叹。引读第8段
板书:花园、果园、菜园、荷塘
小结: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引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二、我会说
用“美丽的洞庭湖,是”句式说话。
三、我会读
1、词语练习
明珠 宽阔 鲜活 美丽 一望无际 富饶 来往 稻田
2、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写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五、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湘教版《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湘教版《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自制的CAI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教具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孩子们,你见过洞庭湖吗,它美丽、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你想去看看吗?板书课题。洞庭鱼米乡二、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在心里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求:遇到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娃娃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游戏:捞鱼儿)你瞧,这些鱼儿活蹦乱跳的,多可爱呀,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认一认它们? 重点指导:“祖、仓”两字都是平舌音,“庭”是后鼻音;“担”是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读“dàn”。 4、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四、试读课文 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指导读好长句。 A、美丽的洞庭湖,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B、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C、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D、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E、真的,收割季节,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F、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五、练习写字 1.记生字 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记住的生字最多。 2.交流记字巧办法。 3.指导书写“庭”是半包围结构,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书写,即先写“广”部,再写“廷”。“稻”右下部分的“臼”不能写成“白”。“湖”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三个部分应写得紧凑。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按笔顺描红。 3.抄写生字。(两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湘教版《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湘教版《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难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自读感悟 1.小朋友,请你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 2.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感悟。(1)“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从“船儿来往”理解捕鱼的人很多?从“鱼儿蹦跳”理解洞庭湖的鱼儿鲜活肥美。(2)“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通过朗读,体会洞庭湖是个大鱼库。 “一筐筐,一担担“这么的鱼,难怪爷爷说“洞庭是个大鱼库”。 板书:大鱼库 师述:如果你以为洞庭只是个大鱼库,那你就错了,不信,你接着往下读。(3)“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引导学生从“一望无际”“禾苗青青”“稻浪滚滚”来理解洞庭粮食作物的多。 师述:到了收割的季节,那丰收的景象更是喜人。你看(4)“真的,收割积极,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怪不得爸爸这个种田能手都夸“洞庭是个大粮仓”。 板书:大粮仓 师述:不光如此,我们的洞庭湖还有更多的画面让你惊叹。引读第8段 板书:花园、果园、菜园、荷塘 小结: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引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见过洞庭湖吗,它美丽、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你想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洞庭鱼米乡
二、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在心里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求:遇到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娃娃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游戏:捞鱼儿)你瞧,这些鱼儿活蹦乱跳的,多可爱呀,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认一认它们?
重点指导:“祖、仓”两字都是平舌音,“庭”是后鼻音;“担”是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读“dàn”。
4.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
四、试读课文
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指导读好长句。
A.美丽的洞庭湖,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B.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C.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D.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E.真的,收割季节,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F.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
五、练习写字
1.记生字
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记住的生字最多。
2.交流记字巧办法。
3.指导书写
“庭”是半包围结构,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书写,即先写“广”部,再写“廷”。
“稻”右下部分的“臼”不能写成“白”。
“湖”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三个部分应写得紧凑。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按笔顺描红。
3.抄写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自读感悟
1.小朋友,请你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
2.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感悟。
(1)“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从“船儿来往”理解捕鱼的人很多?从“鱼儿蹦跳”理解洞庭湖的鱼儿鲜活肥美。
(2)“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通过朗读,体会洞庭湖是个大鱼库。
“一筐筐,一担担“这么的鱼,难怪爷爷说“洞庭是个大鱼库”。
板书:大鱼库
师述:如果你以为洞庭只是个大鱼库,那你就错了,不信,你接着往下读。
(3)“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引导学生从“一望无际”“禾苗青青”“稻浪滚滚”来理解洞庭粮食作物的多。
师述:到了收割的季节,那丰收的景象更是喜人。
(4)“真的,收割积极,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怪不得爸爸这个种田能手都夸“洞庭是个大粮仓”。
板书:大粮仓
师述:不光如此,我们的洞庭湖还有更多的画面让你惊叹。引读第8段
板书:花园、果园、菜园、荷塘
小结: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 。(引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二、我会说
用“美丽的洞庭湖,是 ”句式说话。
三、我会读
1.词语练习
明珠 宽阔 鲜活 美丽 一望无际 富饶 来往 稻田
2.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写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五、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二、我会说用“美丽的洞庭湖,是”句式说话。三、我会读 1、词语练习 明珠 宽阔 鲜活 美丽 一望无际 富饶 来往 稻田 2、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四、我会写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六、自我评价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5、二年级语文 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
洞庭鱼米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见过洞庭湖吗,它美丽、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你想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洞庭鱼米乡
二、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在心里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求:遇到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娃娃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游戏:捞鱼儿)你瞧,这些鱼儿活蹦乱跳的,多可爱呀,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认一认它们?
重点指导:“祖、仓”两字都是平舌音,“庭”是后鼻音;“担”是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读“dàn”。
4.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
四、试读课文
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指导读好长句。
A.美丽的洞庭湖,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B.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C.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D.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E.真的,收割季节,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F.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
五、练习写字
1.记生字
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记住的生字最多。
2.交流记字巧办法。
3.指导书写
“庭”是半包围结构,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书写,即先写“广”部,再写“廷”。
“稻”右下部分的“臼”不能写成“白”。
“湖”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三个部分应写得紧凑。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按笔顺描红。
3.抄写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自读感悟
1.小朋友,请你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鱼米乡?
2.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感悟。
(1)“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船儿来往,鱼儿蹦跳。”
从“船儿来往”理解捕鱼的人很多?从“鱼儿蹦跳”理解洞庭湖的鱼儿鲜活肥美。
(2)“是呀,鱼汛季节,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
通过朗读,体会洞庭湖是个大鱼库。
“一筐筐,一担担“这么的鱼,难怪爷爷说“洞庭是个大鱼库”。
板书:大鱼库
师述:如果你以为洞庭只是个大鱼库,那你就错了,不信,你接着往下读。
(3)“洞庭湖畔,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禾苗青青;夏季,稻浪滚滚。
引导学生从“一望无际”“禾苗青青”“稻浪滚滚”来理解洞庭粮食作物的多。
师述:到了收割的季节,那丰收的景象更是喜人。
(4)“真的,收割积极,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
怪不得爸爸这个种田能手都夸“洞庭是个大粮仓”。
板书:大粮仓
师述:不光如此,我们的洞庭湖还有更多的画面让你惊叹。引读第8段
板书:花园、果园、菜园、荷塘
小结:美丽富饶的洞庭,是祖国的 。(引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二、我会说
用“美丽的洞庭湖,是 ”句式说话。
三、我会读
1.词语练习
明珠 宽阔 鲜活 美丽 一望无际 富饶 来往 稻田
2.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写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五、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6、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7、《望洞庭》教案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8、《望洞庭》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望洞庭》教案之三,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望洞庭》教案之三,希望对你有帮助!
9、《望洞庭》教案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