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20课《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上20课《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上20课《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三上20课《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情感目标: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在朗读中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

2.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的?

2.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确实非常壮观,那么,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海底,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乘坐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领略那儿奇异的景色!

板书课题:海底世界。齐读课题。

3.猜一猜:海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录像,学生边看边听课文朗读录音。

2.现在,你觉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美丽、神奇、有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自由地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海底世界的美丽、神奇、有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一边读一边画出来,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4.学生交流,老师不从内容上进行分析,主要是检查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通顺。

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老师随机板书:

波涛tāo澎湃 窃窃私sī语 警jǐnɡ报 乌贼zéi 免miǎn费 丰富fù

多音字:“海参”的“参”(shēn)。用另一个读音组词。强调字音:读准平舌音“缩”(suō)、“梭”(suō);翘舌音“产”(chǎn)、“属”(shǔ)。学生感到难读的句子,指导读通顺。认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单细胞海藻。

三、写字指导。

1.出示字卡:涛、蜜、贼、突、富、铁。

2.指名读,组词。

3.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比较:蜜——密,富——福,铁——失。形声字:警。顺口溜:突——小狗突然从洞穴中跑出来。

4.出示会写字。读一读,观察比较,说说写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书写、评价,指导、再写。

四、练习。

1.继续完成写字本上的写字练习。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海底世界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神奇世界。同学们通过反复读课文,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和更深的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并和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你觉得海底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评价、感悟。)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发言调整顺序。

奇异、有趣:

(一)声音奇。

1.“当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景象。观赏后说说“波涛澎湃”和“宁静”的意思。这一动一静,反映了海底与海上景色的差异,可以看出大海深处景色真是很特别,奇异。“依然”是什么意思?老师去掉“依然”读句子,学生比较。为什么海面和海底有这么大的差异?出示:最大的海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用“因为……所以……”把这两句话连起来。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动作表示“窃窃私语”,动物在宁静的海底发出各种细微的声音,像许多人私下声说话。你能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吗?

课件展示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听一听,读一读,学一学。“有的像蜜蜂一样——”学生轻轻地模仿“嗡嗡”……指名读、评价指导,再轻声读,体会“窃窃私语”。想一想: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声音?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不仅种类多,而且——接读: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

再读,指导背诵。

(二)活动奇。

“海里的动物……做免费的长途旅行。”动物的这些活动方式异在那儿?(有慢有快,有进有退,有动有静。)你对哪一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呢,读一读,再加上动作演一演。看插图,根据课文内容找到相应的动物,加上你的想象,再读体会。

边读边评价,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想象海参胖乎乎软绵绵的身体,只能靠伸缩慢慢爬行;抓住“几十公里”“比火车还快”体会梭子鱼前进速度之快;乌贼和章鱼与众不同,是向后退;贝类“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旅行,最精明,省力气。

再读,试背。

(三)植物奇。

“植物多种多样……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物产丰富:

(1)海底动物、植物种类很丰富。

(2)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稀有金属。

补充阅读:

海底大量的石油和镍、锶、钴等稀有金属矿藏;还有,从深海细菌、矿物和鱼类中能提炼出对付人类疾病的新药物。使科学家们倍感惊奇的是在一些深海热流孔附近竟繁殖着大量海底微生物,以及长达两三尺的蚯蚓、餐盘大小的蛤蛎和一种奇异的红皮肤蓝眼睛的鱼类。

三、品读欣赏,课堂小结。

1.播放课件,创设情境,引读课文。

师: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生:海面上……

师: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生:不是的……

师:海里的动物,人们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他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生:海参……

师: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多种多样。

生:最大的……

师:海底蕴藏着……

生:丰富的……

师:海底真是个……

生: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在海底世界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我来到了海底世界”为题说几句话。

3.补充:这里有一首小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

陆地有山,海底也有山。海底的山也像陆地一样连成片。

海底山上也长树,一簇一簇的叶珊瑚;海底山上也长草,海草随着水流摇哇摇。

海底树上有鸟儿,五颜六色飞不高。海底鸟儿不生蛋,可它们也在珊瑚树上做鸟巢。

海底还有海狮、海马和海豹,可它们从来不打架,大家相处很友好。

海底有山,海底也有城市。海底的城市就像一幅画,就像一首诗。

4.现在,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吗?

四、拓展延伸。

1.海底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和宝藏来等你们这些未来的勘探家、发明家、生物学家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2.推荐关于海底的网站。

2、三上20课《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情感目标: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在朗读中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

2.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的?

2.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确实非常壮观,那么,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海底,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乘坐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领略那儿奇异的景色!

板书课题:海底世界。齐读课题。

3.猜一猜:海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录像,学生边看边听课文朗读录音。

2.现在,你觉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美丽、神奇、有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自由地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海底世界的美丽、神奇、有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一边读一边画出来,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4.学生交流,老师不从内容上进行分析,主要是检查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通顺。

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老师随机板书:

波涛tāo澎湃 窃窃私sī语 警jǐnɡ报 乌贼zéi 免miǎn费 丰富fù

多音字:“海参”的“参”(shēn)。用另一个读音组词。强调字音:读准平舌音“缩”(suō)、“梭”(suō);翘舌音“产”(chǎn)、“属”(shǔ)。学生感到难读的句子,指导读通顺。认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单细胞海藻。

三、写字指导。

1.出示字卡:涛、蜜、贼、突、富、铁。

2.指名读,组词。

3.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比较:蜜——密,富——福,铁——失。形声字:警。顺口溜:突——小狗突然从洞穴中跑出来。

4.出示会写字。读一读,观察比较,说说写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书写、评价,指导、再写。

四、练习。

1.继续完成写字本上的写字练习。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海底世界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神奇世界。同学们通过反复读课文,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和更深的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并和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你觉得海底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评价、感悟。)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发言调整顺序。

奇异、有趣:

(一)声音奇。

1.“当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景象。观赏后说说“波涛澎湃”和“宁静”的意思。这一动一静,反映了海底与海上景色的差异,可以看出大海深处景色真是很特别,奇异。“依然”是什么意思?老师去掉“依然”读句子,学生比较。为什么海面和海底有这么大的差异?出示:最大的海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用“因为……所以……”把这两句话连起来。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动作表示“窃窃私语”,动物在宁静的海底发出各种细微的声音,像许多人私下声说话。你能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吗?

课件展示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听一听,读一读,学一学。“有的像蜜蜂一样——”学生轻轻地模仿“嗡嗡”……指名读、评价指导,再轻声读,体会“窃窃私语”。想一想: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声音?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不仅种类多,而且——接读: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

再读,指导背诵。

(二)活动奇。

“海里的动物……做免费的长途旅行。”动物的这些活动方式异在那儿?(有慢有快,有进有退,有动有静。)你对哪一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呢,读一读,再加上动作演一演。看插图,根据课文内容找到相应的动物,加上你的想象,再读体会。

边读边评价,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想象海参胖乎乎软绵绵的身体,只能靠伸缩慢慢爬行;抓住“几十公里”“比火车还快”体会梭子鱼前进速度之快;乌贼和章鱼与众不同,是向后退;贝类“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旅行,最精明,省力气。

再读,试背。

(三)植物奇。

“植物多种多样……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物产丰富:

(1)海底动物、植物种类很丰富。

(2)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稀有金属。

补充阅读:

海底大量的石油和镍、锶、钴等稀有金属矿藏;还有,从深海细菌、矿物和鱼类中能提炼出对付人类疾病的新药物。使科学家们倍感惊奇的是在一些深海热流孔附近竟繁殖着大量海底微生物,以及长达两三尺的蚯蚓、餐盘大小的蛤蛎和一种奇异的红皮肤蓝眼睛的鱼类。

三、品读欣赏,课堂小结。

1.播放课件,创设情境,引读课文。

师: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生:海面上……

师: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生:不是的……

师:海里的动物,人们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他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生:海参……

师: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多种多样。

生:最大的……

师:海底蕴藏着……

生:丰富的……

师:海底真是个……

生: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在海底世界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我来到了海底世界”为题说几句话。

3.补充:这里有一首小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

陆地有山,海底也有山。海底的山也像陆地一样连成片。

海底山上也长树,一簇一簇的叶珊瑚;海底山上也长草,海草随着水流摇哇摇。

海底树上有鸟儿,五颜六色飞不高。海底鸟儿不生蛋,可它们也在珊瑚树上做鸟巢。

海底还有海狮、海马和海豹,可它们从来不打架,大家相处很友好。

海底有山,海底也有城市。海底的城市就像一幅画,就像一首诗。

4.现在,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吗?

四、拓展延伸。

1.海底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和宝藏来等你们这些未来的勘探家、发明家、生物学家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2.推荐关于海底的网站。

3、人教版三上20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将阅读和欣赏结合起来,了解课文描写画面上的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题读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这可不是一般的画,这是一幅——学生接(名扬中外的画。哎?名扬中外是怎样的呢?

交流理解:

(名扬中外,指名声很大。名扬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

是啊,“中”指的是哪些人知道?外呢?是啊中国人知道,外国人也知道,如此大名声就叫——名扬中外

2、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有些什么呢?(名扬天下、闻名天下、闻名四海、中外闻名~~)

3、读题 齐读

小朋友们真是会积累,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听你们读的题目,我感觉到这幅画名声只传到不远的地方,再读。)

二、初读感知

这么大名声的画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想一想,你了解了关于这幅画的那些信息?把关键信息用横线画出

三、检查交流

文中带拼音的几个生字,你会念了吗?我请小老师来读读看

1、字词检查

A.、出示:船工 道士 摊贩 官吏

指名读,其余人跟读。

你知道为什么这些词放在一起吗?

(这些词都表示的是不同的行业。)

是啊,这些都是古时候的一些行业,你还知道哪些行业呢?

(医生、农民、生意人、车夫……)

把这么多的行业概括起来,可以用哪个词?

(各行各业、三百六十行 )

点击出示:是啊,三百六十行就是社会上各种行业的总称,来一起再来读读。

B、点击出示: 作坊 溜达 一乘轿子

又有一组词来考大家了,哪个小老师想来试试。指名带读。

这几个词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多音字)

齐读多音字

“作坊”: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工具一般比较简陋。

“溜达” :指导轻声。

“一乘轿子”: 指导理解意思,一乘表示数量词,形容马、兵车、轿子。我们来看看轿子是怎么样的(出示轿子的图片)

2、交流(预设):

咱们班的同学可真能干,词语难不倒大家,那么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呢?

a.我知道了画上的人很多。

哦,你可真会发现,能用一个词来说人多吗?

人山人海 (师板书)

b.还有什么了解?

我知道了画的作者是张择端。

哦,你知道了画的(作者)再次大声告诉大家作者是谁?

(生大声地读)张择端

c.我了解到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你了解到了这幅画的(名称)和(内容)请再次自豪地告诉大家。

d.我了解到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你了解了(年代)。

e.我知道画有528厘米,宽有24.8厘米,就是画的(大小)

(老师边比划)大家看,从黑板的这头到那边的墙壁,大概就是5米多;让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宽度(用长尺比划)总体来说,它是一卷长长的画。

f.我了解到这幅画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是的,这让我们知道了它的(保存地)。

g.我还知道这幅画描写的街市很热闹。

是啊,课文描写了画里热闹的街市。(板书:街市热闹)

h.读了课文,我知道画里桥北头的情景很生动。

哦,你可真厉害,桥北头传神的情景也看到了。(板书:情景传神)

i.课文的最后一节,你又能了解些什么?

这幅画很有价值,能让现代人看到800年前的情景。难怪历史学家们说:“《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反映北宋生活的百科全书。”这就是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3、分析文章结构

教师引述:

1、出示第一自然段,一个小小的段落,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它告诉了我们画的作者、名称、大小、内容、年代和保存地。

我们一起来大声得读一读这小节,齐读。

2、是啊,作者先简单介绍了画的(概况)(板书),接着具体描绘了画面的内容,它先介绍画中——(生接:人山人海)再介绍——(街市热闹),还介绍了桥北头——(情景传神);课文结尾,作者还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图文结合,感悟“名扬中外”的理由

(一)、小朋友真是不得了,读了一遍课文,大家就迅速掌握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想看看这幅画吗?

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图。教师边做讲解。

欣赏了这幅画,你想说些什么?

(这真是一幅举世无双的画。这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

(二)、这幅画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名扬中外呢?边看插图,边默读2、3、4小节,思考:课文写了画上的哪些内容?图画名扬中外的原因是什么?

A、第二小节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自读,交流。

(我仿佛看到了道士,有很长的胡须。我仿佛看到了生意人在做买卖,看到了医生,撑船的船工……)

2、指名读、哦,你看到了那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就请你来读读你那么有感受的句子。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可见那时人丁兴旺,国太民安。

3、合作读。老师也想读读这句话,不过我想和大家合作读。我来读一类,你们也来读一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师生合作读,互换后再读。

4、聚焦省略号的用意。

哦,作者描写了几种不同行业的人?(8种)是不是画上就只有8种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从省略号看出来,各行各业的人很多。

我从画上有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看出不但人多,而且行业也不同。)

5、合作读、读出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真会读书,这些细节都写出了各行业的人多。老师来读这段开头和结尾的部分,你们来读中间的句子,我们合作来读一读。

哎?我们读的句子都表示人多,我读的句子和你们读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读的叫总的写,我们读的叫具体写。我们读的是具体写,老师读的是概括写。)

你们真有一双慧眼,不但发现了本段中的冒号,连总分总写法都读懂了。让我们合作着再来体会总分总的写法。这回,你们读总起和总结的,老师来读分述部分。

师生合作朗读。

6、小结

大家读得真好,各行各业的五百多人竟然画在一张长528厘米宽24.8厘米的纸上,画家真是了不起,这样的画的确算得上——(名扬中外)

B、学习第三节

1、热闹的街市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街市很热闹,因为人们来来往往,每个人神态都不一样。)

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交流

(边动作,边说)我看见了挑担的农民,推车的人,使劲在推。

我看见了骑着马的人,在悠闲溜达的人,赶毛驴的人。反正各种人都有。有的悠闲,有的劳苦,可见当时的人们贫富悬殊。

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人们不同的动作——“形态各异”

2、指名朗读

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相应的悠闲、辛苦之感)

齐读、做动作。请大家配上动作来读读

3、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街上的楼多,有店铺、作坊、酒楼、茶馆等等。可见当时的经济非常发达。

4、指名读、把你的感受带给大家。

5、聚焦人物的精细,朗读。

(我看到了每个人物只有一寸,有的只有黄豆那么大,却清清楚楚,这太难了。)

让我们来比划比划,(比划一寸大小、一寸等于3又1/3厘米,黄豆大小)看着大家的表情是那样的吃惊,其实老师也和大家一样。来谁愿意把这幅画带给你的吃惊展现出来。

朗读指导,带着这份惊讶之情,突出“甚至”、“清清楚楚”

6、小结

如此繁多的建筑,如此众多的人物,而且神态各异,如此细微却又刻画如此精细,这幅画的确是——(名扬中外)

C、学习第四节

1、这幅画不但描绘了人物和建筑,还记录了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生动情景。写了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我仿佛看见了轿子和马即将相撞的情景。

我好像看见驴子受惊的情景。

我看见了人赶驴时生动的场景。

2、朗读指导。

让我们也到八百年前,一起看看这精彩的一幕。看看你们的朗读能不能把我们带到八百年前。可以加上动作,也可以同伴合作,开始吧!

生自由练习(有的边读边表演动作)

指名朗读(把情况再读得紧急危险点,一定会把我们带到八百年前的)

生再次练读

3、总结

画得那么生动、精彩。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的——传神。简直神了,怪不得这幅画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么生动的场面在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还有许多,作者就是选取了这个他觉得最有意思的场景具体生动描写,这个写作方法是小朋友值得学习的。

4、拓展练习,观察画面中的其他情景,说话训练

我们再来观察下画中桥北头的画面,这说说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五、总结全文

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是他记录了这一切,这个人就叫——(张择端);我们应该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看到了北宋繁华的景象,看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的生活。画的名字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具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是我国灿烂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想知道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吗?那么,课后请同学们也去搜集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作业:1、回去看看《探索发现 清明上河图》

2、仔细欣赏《清明上河图》,瞧一瞧,你还发现了哪些藏在画里的小故事?说一说,写一写吧!

3、搜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概况

各行各业的人 整体

热闹的街市

桥北头 局部

历史价值

4、三上13课《守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守信》一文讲述的是宋庆龄答应了教小珍折纸花篮,而第二天全家准备到伯伯家去,虽然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宋庆龄还是留在了家里等待小珍,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通过阅读朴实的文字,使学生深切感受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学做诚实守信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体会“守信”的含义,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体会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设计理念】

《守信》是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诚实守信”。《守信》一文讲述的是宋庆龄答应了教小珍折纸花篮,而第二天全家准备到伯伯家去,虽然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宋庆龄还是留在了家里等待小珍,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本设计紧扣第二学段目标要求,力求体现文本特点。

1、品词析句,坚守语文教学本色。

针对文本特点,突出语言文字的教学。整体把握各板块间的联系,通过朗读赏析、比较品味、入境体味、文本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品词酌句,习得语言,酿出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课堂。

2、紧扣主线,恪守诚信文化之根。

从破题入手,紧扣“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一句,紧紧围绕“小庆龄是怎样遵守承诺的”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在“充分地准备、倔强地留下、耐心地等待”的层层递进中,逐渐被小庆龄“守信”的执着所感染,诚信的种子融入学生的心中。

【教学过程】

一、释义入手,破“守信”之题。

1、从“信”字入手,结合查字典释题。

⑴(ppt出示:信字在字典中的解释A书信 b信息 c信用)

学生选择“信”在“守信”一词中的意思。

⑵学生结合“信”的意思,谈谈对守信的理解。

⑶小结:守信就是守信用、讲诚信。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晓“守信”之事。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多音字词和难读的词,提醒学生在读时特别注意。

2、反馈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词,重点指导“倔强劲儿、哼歌儿、拗不过”的读音。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反馈交流,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①指导概括方法:课文中提到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②学生交流概括课文内容,教师指导。相机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学习表达。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主要内容。

三、品词酌句,悟“守信”之义。

(一)直入重点句,联系课文释题。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解释 “守信”的句子。

2、学生反馈,师相机板书:“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二)学习第2自然段——角色体验,感受美好的相约

1、小庆龄答应了谁的什么事?(板书:高兴地答应)

2、角色体验,再现相约情境。

师生合作体验,在体验表达中体会小庆龄和小珍高兴地相约。

3、齐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3~11自然段——层层推进,三步体会坚定地守约。

1、默读3~11段,思考:宋庆龄是怎样遵守这个约定的呢?画出相关的词句。

2、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守信”第一层次——“充分地准备”。

⑴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宋庆龄是怎样遵守这个约定的呢?(学生反馈。)

根据学生反馈,抓住重点词(一……就、收拾、准备、等着)体会读,引导学生感受“准备的充分”。

⑵小结:小庆龄做了充分的准备,快乐地遵守着约定(板书:守),她答应了小珍的事,正在做到呢!咱们来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⑶这种准备就是在遵守约定,回扣“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齐读该句。(板书:充分地准备)

3、学习4~9自然段,体会“守信”的第二个层次——倔强地留下

⑴情境过渡,引读4、5段:

⑵出示补充资料,情境补白文本。

①教师描述:此时妈妈还不知道她和小珍有约定呢!正准备带小庆龄去伯伯家,老师找到了相关资料,大家来看看——(ppt出示:鸽子画面和摘自《我不能失信》的片段文字)小庆龄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②引导体会小庆龄的选择:今天可是难得的机会啊,小庆龄想去伯伯家吗?可是她又和小珍约好了,后来她是去还是留下了呢?

学生反馈。(教师相机板书:留下)

③小结:看来她遵守了和小珍的约定,大家自由读读6-9段。体会一下吧!

⑶学习小庆龄和妈妈的对话,体会小庆龄的内心活动。

①师生对读母女对话。

②启发思考:8岁的小庆龄何尝不想去看最喜欢的鸽子啊,是啊,美丽的鸽子似乎出现在她脑海里了,但她还是“摇摇头”(ppt:“摇摇头”加点),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反馈交流。

③小结:答应朋友的事就要做到啊!小庆龄虽然惦记着鸽子,但她仍然遵守着约定!

⑷学习爸爸和小庆龄的对话,品读重点词“改天再教”, 体会小庆龄的内心活动。

①引发讨论:“改天再教”,爸爸也这样说,改天再教又不是不教,只是换个时间,有什么不可以呢,你们认为可以吗?学生交流讨论。

②小结:说到做到,信守承诺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去伯伯家,能得到美丽的鸽子,但这样会失去小珍对她的信任。遵守约定就是丝毫不动摇。

③教师引读,体会宋庆龄的坚决。

⑸对比宋庆龄两次拒绝,感受小庆龄守约的坚定。

①找出两次拒绝有什么不同?(ppt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变红:“摇摇头”和“坚决地”;“不行,”和“不!”)

②从两次的拒绝不同体会到什么?

生反馈交流。

梳理:如果说摇摇头时,小庆龄还有点犹豫,那么第二次就是坚决地选择留下了。

③小结:这里,两次拒绝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小庆龄坚定遵守自己诺言,一个不字、一个感叹号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庆龄的决不动摇。

④师生分角色朗读6——9自然段。

4、自读第10自然段,体会小庆龄留下时的倔强劲儿。

师述:就是这样,小庆龄在坚守着自己的诺言(板书:较大的一个“守”字),没有因为父母的再三劝说而改变。这是股什么劲儿?——倔强。(板书:倔强)

5、学习第11自然段,体会“守信”的第三个层次——耐心地等待。

⑴情境体验,教师描述:小庆龄一个人留下来了,空荡荡的房子,只听见嘀嗒嘀嗒的钟声(ppt播放:时钟的嘀嗒声),小庆龄等待着小珍,在等待的过程中小庆龄又是怎样遵守约定的?生自由读读11段。(师巡视指导)

⑵根据反馈引导:这段文字中还有许多次等,画出这些词,体会一下。

⑶学生反馈。(ppt相机将下列词语变红:等了好长时间,再等等,左等右等,一直等)

⑷师生合作读感受等待的过程,体会等待时的耐心。(ppt播放:时钟敲响的声音)

启发体会:时间在等待中慢慢过去了!小庆龄又是怎么在等啊!

指名读第5句。(ppt出示该句)

教师引读,学生体会小庆龄苦苦守候,却依然等待。男、女生读。

⑸ 小结:小珍没来,小庆龄等,还不来,继续等,依然没来,坚持等,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这样漫长的等待,需要的是什么啊?——耐心(板书:耐心等待)这个等可不是简单的等候,而是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回扣句子: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在漫长的等待中,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板书:更大的一个“守” 字)

四、梳理小结,扣“守信”之旨。

小结:无论是充分地准备,倔强地留下,还是耐心的等待,(板书箭头)小庆龄都做到了(生读)“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守信啊!小珍到底还是没有来,小庆龄该如何遵守自己的诺言呢? (板书箭头和“?”)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守信

答应别人的事, 就一定要做到。

充分地准备

倔强地留下

耐心地准备

守 平静地对待

高兴地答应

5、三上22课《护士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昏、楚、靠、否、充、渴、皱、握、柔、乖、均”12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用叠词。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联想,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气的关键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得到心灵的洗礼。

4.让学生认识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让学生学会去“爱”。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学习使用叠词。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家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妈妈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妈妈总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来学习护士妈妈这一课。

二、初读课题,读准字音。

1.生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再看看课后要求不认的字,拼一拼,读一读,认一认。

2.师范读课文。

3.生再次练习朗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4.课文读通了的同学读给同桌听。

5.指名接龙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6.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四、课堂练习。

1.给字加偏旁再组词。

办( )( )矛( )( )屋( )( )

2.我会填。

( )地看着( )地坐下( )地说话

( )的手( )的月光( )的脸

3.请把下面句子中不恰当的词语改在后面的括号里。

(1)芳芳抓起笔做作业。( )

(2)公园里插了很多大树。( )

(3)鲜花蒸发清请的香气。( )

(4)叔叔开着自行车去郊外。( )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带着亲切的语气读课题。

二、品读全文。

1.品读第1~4自然段。

(1)自由品读,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女孩病得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4)她爸爸的心情怎样?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学习第5~9自然段。

(1)师展示学习方法。

(2)护士妈妈与女孩有母女一样的亲情。

(3)汇报学习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学习第10~12自然段。

(1)指名分别读第10~12自然段。

(2)想想三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在写护士妈妈对女孩长期的关爱和人们对护士妈妈的赞扬。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么做?最好怎么做?

(4)分组汇报。

(5)小结。妈妈对我们的教导,是妈妈的爱的一种表现,作为孩子应该听从妈妈的教导。

4.总结全文。

(1)谈谈妈妈对你的爱。

(2)你想对护士妈妈说些什么呢?

6、三上第19课《山茶花》教学设计

《山茶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该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该文用浓重的抒情笔法描绘了它的美、娇、艳,并使人感悟到山茶花的神韵,即“山茶花骨朵有股特别的劲儿”。进而使读者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引发出人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另外,该文语言生动形象,描写逼真,将人能置身于茶花烂漫,芬芳四溢的花海之中,令人留连忘返,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2、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和“一股特别的劲儿”。

课前准备:

1、山茶花的课件 。

2、组织学生收集查找山茶花的资料并在课前感知写山茶花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欣赏山茶花,整体感知文本。

1、欣赏陆游的《山茶》。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花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欣赏山茶:请你们边欣赏边听老师朗读,欣赏完了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二、品读文本,感受山茶花的美。

过渡:欣赏了山茶花,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随交流板书:美)

1、学生默读课文:山茶花真是美极了,请你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山茶花美的句子,然后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交流,随机引导学生学习句子: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随交流随机板书:花色美)

句子1: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① 指名交流句子,随交流出示句子。

② 你从哪里感觉到山茶花很美?

③ 你见过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④ 指导学生朗读:这么美的山茶花,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⑤ 多种形式练读(指名读、点评读、齐读)

句子2: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

① 指名交流句子,随交流出示句子。

② 引导学生感受墨茶,指导朗读:生活中你见过绿色的花吗?现在见到绿色的山茶花,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吗?

⑤ 学生分组读句子。

句子3: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① 你觉得哪里美?引导学生感受:朝霞是什么颜色的?白云是什么颜色的?是啊,火红的朝霞和洁白的白云揉在一起的轻纱,美不美呢?

② 指导学生朗读:谁能把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读出来?

③ 学生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在引导学生把三色的山茶花学完后,让学生齐读这几句。

句子4: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① 指名交流句子,遂交流出示句子。

② 理解“绝”:什么是绝?山茶花哪些地方绝?山茶花还有什么颜色呢?

③ 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齐读)

在学生学习完写山茶花的句子后,引导学生拓展:你能仿照树上的比喻句说一说你喜欢的花色吗?(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句子5: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

① 随交流出示句子:这说的是山茶花的什么美?(随交流板书:花形美)

② 学生欣赏图片,判断花形。

③ 看图片理解“排列有致”。

④ 学生读句子。

3、学生配乐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山茶花的样子。

三、赏读文本,体会山茶花的特别劲。

过渡: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山茶花的美啊,美啊,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1、学生交流。(引出板书:花骨朵 特别劲)

2、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请你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山茶花骨朵特别的句子。

3、学生交流,随交流学习句子。

句子: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新花的骨朵。原来山茶花骨朵是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着。

① 自由读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吗?

② 学生交流(随交流随机板书:一个月又一个月 一季又一季)

③ 引导学生体会:在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过程中,山茶花会经历什么呢?

4、学习反问句。

① 出示反问句: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② 学生读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 学生给句子换成陈述句: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一定很美。

④ 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话,感悟反问句的作用:你发现了什么?

四、回归文本,升华情感赞美花骨朵。

1、小结:正是由于花骨朵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地下功夫,一季又一季地花力气,我们才能欣赏到上茶花的美。(板书:下功夫 花力气)

2、引读课文,赞美花骨朵:让我们一起对山茶花骨朵高声说:

3、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山茶花

美 下功夫 特别劲

花力气

花色美 一个月又一个月

花形美 一季又一季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美。能运用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使整节课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同时能收到美育的熏陶,能体现知情结合,学生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伴随着情感的起伏,注重了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读写能力的相互转换,但本课的教学中,我也还存在不足,学生对反问句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当学生对反问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体会的时候,我自己把问题答案转给了学生,说明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的坡度还不够!

7、三上21课《一杯牛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费 挨 饥 般 奈 杯 该 休 幸 善 贵 付”12个生字,辨别多音字“转”。

2.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女孩热情善良和凯利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捉住关键词句结合自身体验深入讨论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学会表达和回报别人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知恩图报。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复述课文。理解“医疗费已用一杯牛奶全部付清”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用--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2.认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齐读生字。

(2)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生字组成词语。

(3)记一记生字,并说给同学听。

(4)抽学生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5)用多种方法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归纳学生不懂的问题。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同桌说,指名说。

7.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8.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组词

杯( )船( )机( )茶( )

坏( )般( )饥( )奈( )

2.写反义词。

昂贵( )善良( )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杯牛奶》,读通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这一课有几个自然段?你想读哪一段?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同学们读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

2.自己读读课文第1-5自然段,谈谈你知道了什么?假如你就是凯利,你会有什么感受?

3.此时的凯利多么饥饿啊!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谁来读读?

4.凯利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5.谁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凯利当时是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

(1)自己边思考边读课文第3-5自然段。

(2)凯利说:“我该给你多少钱?”这是怎么回事?

(3)谁能读出凯利的感激之情,并说说凯利是怎么想的?

(4)指名读还有谁会这样读。

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过去了好多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7.你是怎样理解“医疗费已用一杯牛奶全部付清”的?

(1)谁来读一读这几段。

(2)教师和同学一起读这几段。

(3)教师范读。

(4)指名读。

(5)齐读。

四、小结。

学了课文,现在心情怎样?自己读读。

让我们也给姑娘带去深情的问候吧!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21 一杯牛奶

女孩 真情无价 凯利

一杯牛奶 付清 医药费

8、三上14课《不瞒真相》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学会10字,认识10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并理解“真情、诚恳、风筝、吹拂、陶醉、形影不离、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眉习色舞、情不自禁、开虚作假”等词语。能用“情不自禁”、“陶醉”写句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隐瞒真实的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瞒真情是诚信的重要表现。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认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解释课题。

“真情”有两个意思:(1)真实的情况;(2)真实的感情。中“真情”指的是什么呢?

二、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开火车读课文,生字互查。

3.讲讲课文大意。“真情”是什么?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反馈:读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3.理解词语:“诚恳”、“形影不离”。

四、学习生字。

五、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老舍和高煜年金子般闪闪发亮的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吹拂”、“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

(2)议一议:老舍为什么帮高煜年,是怎样帮的?

接爱帮助的高煜年心情怎样?

(3)指导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6、7、8自然段。

思考:从这几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理解:“眉飞色舞”、“陶醉”。

(2)面对老师的表扬,老舍、高煜年反应?(找出句子边读边议)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

1.如果你是老舍或高煜年,你会怎样说?(扮演角色)

2.听了老舍、高煜年的话后,老师怎样说?(扮演老师发言)

板书设计:

为放风筝 帮写作文

14 不瞒真相

得到表扬 深感惭愧

9、三上19课《看门人的魔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应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2.继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教学难点:

从看门人的事例中,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自制教学投影片、显微镜。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1.向学生出示一滴水,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认识显微镜的作用,老师补充介绍显微镜对人类的贡献。

4.引出课文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谁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看门人的魔镜。(认识多音字:看。)

二、引导质疑,朗读解疑。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质疑:看门人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魔镜?魔镜是怎么做成的?他的魔镜有什么魔力?……

2.交流讨论,互相解疑。(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3.随文识字。

交流中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说,可以用书上的词句,可以是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老师不作深究,但要注意学生读句段时字音的正确,并随文识字,随机贴示词卡或板书词语。

注意多音字:看(kān)门。

店diàn员 工匠jiàng 芝zhī麻

放弃qì 委wěi托 欧洲zhōu

再读课文,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指导读音,贴示或板书。(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懂意思的词语,让其他学生试着联系课文给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倡学生在书中存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三、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熟知内容,巩固生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看门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魔镜具有什么样的魔力?

2.过渡: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魔镜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门人的魔镜》。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魔镜?

2.讨论:

(1)爱好——“很快学会了”说明了什么?(他聪明、手巧、勤奋好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读第四自然段。)

读一读、比一比:

A.安东尼的手很巧,能磨出比芝麻粒大一点点的镜片,而用来看东西又十分清晰。

B.安东尼的手很巧,能磨出比芝麻粒大一点的镜片,而用来看东西又十分清晰。

还可以从“因为太小了,不得不……”“精美”等词句体会他的手巧,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处朗读体会。

观察实物:显微镜,借助课文的叙述认识它的构造,同时了解它的发展变化。

(2)勤奋——要求“一片更比一片好”,去掉“更”好吗?为什么?

据说:数字不确定。几百架:说明他的勤奋和兴趣浓。

(3)十分认真——“放弃”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丢弃)“几个月、几十次、几百次”:说明他有严谨的态度、浓厚的兴趣。

3.老师小结:正是由于安东尼有着聪明的头脑、灵巧的手、勤奋认真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老师引读:)终于,有一天——(学生接读:)安东尼招呼……就是微生物。

朗读指导:“终于”说明什么?(他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想象:有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当有了新的发现时,安东尼是多么高兴啊!谁能把他高兴的心情读出来?(朗读、评价、再读)

理解:千分之一。

4.安东尼怎么能不高兴,他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微生物,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这是一个对科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发现,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验证。

想象:这些科学家会说些什么?

但,安东尼没有满足,师引读——在以后的观察中……生接读——

师引读——后来,安东尼还发现……生接读——

师引读——从此,安东尼闻名欧洲……生接读——

浓厚的兴趣使安东尼一直潜心钻研,直到91岁高龄的时候,他才闭上睿智的眼睛。比较“锐利”“睿智”。锐利:锋利,比喻微生物的发现使人类的眼睛看到了难以发现的东西。睿智:有智慧,看得深远。指安东尼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5.从安东尼的事例中,你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怎样理解?

三、作业。

查找资料: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汇报查找资料情况。如:爱因斯坦的故事。

二、识字写字。

1.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看门人店员工匠几乎芝麻清晰或一架精美放弃招呼游泳委托锐利睿智

2.选择带生字的词语说话。

3.去掉其他卡片,只留下要求认和写的字,指名读、组词。

4.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5.只留下会写字卡片。

出示田字格,观察,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弃:下横长,托住上半部分。招、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架:上下各占半格。或:注意间架结构要稳,别掉了左边的“提”和右边的“撇”。

6.在写字本上练习写字。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锐利的( ) 精美的( ) 看得( ) 玩得( ) 听得( )

奇妙的( ) 睿智的( ) 写得( ) 做得( ) 起得( )

2.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再组词:

招( )( ) 泳( )( ) 洲( )( )

尼( )( ) 店( )( ) 架( )( )

3.选做题: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开头写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