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两个生字“达” “文”。
2、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
3、能正确且比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生用“发现”说一句话。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板书课题)
3、 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自学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趣的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
2、 读情况交流。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相机学习“达”和“文”。
3、 理解课文。
(1)、学生简单介绍达尔文。
出示:①、达尔文是( )国( )年前著名的科学家。
②、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科学家。
(2)、看投影。
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读句子)
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还缺少哪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达尔文会想什么?
(3)、达尔文怎么做的?理解:反复观察比较
(4)、他找到了什么答案?
有几种情况?跟三种情况的昆虫代表对话。如:小毛毛虫,这个岛上经常刮大风,大风来了你怕不怕?为什么?
相机板书: 没有…… 不会飞
……特别大的 能顶住……
……小的 顶不住……
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归纳总结,补板书:不大可能……
生存下来
逐渐消失
(5)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6)谈话:
这就是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怎样伟大的成就。
4、 齐读全文
5、 指导写字。
6、附板书: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
有趣的发现 ……特别大的 能顶住…… 生存下来
2、《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教案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两个生字“达” “文”。
2、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
3、能正确且比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生用“发现”说一句话。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板书课题)
3、 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自学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趣的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
2、 读情况交流。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相机学习“达”和“文”。
3、 理解课文。
(1)、学生简单介绍达尔文。
出示:①、达尔文是( )国( )年前著名的科学家。
②、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科学家。
(2)、看投影。
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读句子)
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还缺少哪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达尔文会想什么?
(3)、达尔文怎么做的?理解:反复观察比较
(4)、他找到了什么答案?
有几种情况?跟三种情况的昆虫代表对话。如:小毛毛虫,这个岛上经常刮大风,大风来了你怕不怕?为什么?
相机板书: 没有…… 不会飞
……特别大的 能顶住……
……小的 顶不住……
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归纳总结,补板书:不大可能……
生存下来
逐渐消失
(5)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6)谈话:
这就是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怎样伟大的成就。
4、 齐读全文
5、 指导写字。
6、附板书: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
有趣的发现 ……特别大的 能顶住…… 生存下来
3、《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案之一,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5、《马说》栏式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理解基本内容。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学情分析 这篇散文虽篇幅短小,其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了解时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包括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资料、熟读课文等。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采用自主和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现实生活,构建新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课时 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一)抽查背诵:
个别同学背诵课文
(二)检查作业情况: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指出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1)况且想要获得与普通的马平等待遇都得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哎!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吃饲养喂养
用鞭子打鞭子 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造成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对千里马以及奴隶人、执策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3.千里马和执策者分别象征了什么? 原因:没有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态度:同情千里马,痛恨执策者。
千里马象征了人才,执策者象征了统治者。 自主、探究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问题:韩愈只是对千里马的遭遇表示同情吗?他通过文章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一下问题:
表达了对人才不受统治者赏识并且重用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在新时代,人才应该怎样展示才干? 利用各种平台或者自媒体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可以参加比赛,发表论文等等。要有自信,是人才就一定有被重用的机会。 建立新的人才观
课堂小结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的人才观。
学生作业 以《我说千里马》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新
说千里马的悲惨命运人
才
讽刺抨击执策者观
6、二年级教案:人教实验教材第四册《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巩固、复习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出示课件:游戏:小猫走迷宫;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你们真厉害!你们真棒!
(二)、生活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夸奖你的,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呀?(指名说)
你还能加上你妈妈的表情、动作,来说说吗?
(三)、朗读指导:
这里,还有几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习: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在小组里面和你的小伙伴先练一练。
3、 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几生读)
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
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课件出示(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么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指名生读)
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
交流读,评价,提高。
5、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可是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为什么呀?(指名生回答)出示妈妈的话,你想这个妈妈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朗读)
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请小朋友再去读课文,用笔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自由朗读)
l 交流展示:
看了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小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8、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准备一下,来扮演最后一个妈妈和老爷爷,读读这两句话,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来?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呀?(学生讨论)
10、这个妈妈和老爷爷还会说什么呀?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和同桌一起表演)
11、展示表演的结果:请两组小朋友来表演对话,随机点拨升华主题。
(五)、小结:读读、议议
你认为我们要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说说你是怎么帮助父母亲做事的?
7、五年级教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设计理念:《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教学提示指出:文章里写的事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阅读中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包含的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能分辨课文中的见闻和联想,初步认识联想的作用。能用“看到-------,想到----------”的句式说话。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眼中“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驻足在温馨的家中,停留在爱的港湾时,你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天堂。那么,鸟类栖息的天堂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课文。(板:鸟的天堂)
二、导学第一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第一段。
2、再读,并说说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什么。“热气已经退了”说明了什么?
3、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读出美的感觉。
小结并过渡:在美丽的黄昏和好友荡舟游玩,的确是件非常惬意的事。船慢慢向前驶着。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
三、导学第二段
1、自由读,说说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2、你觉得榕树怎样?用“我从____体会到____”的句式体会榕树的大、奇、美。并且美美地读一读。
3、重点研读8、9小节。
⑴小组合作学习:
①、用不同符号划出作者的见闻和联想。(板:见闻 联想)
②、用“看到(或听到)______,联想到______”的句式说说作者的见闻和联想。
③、对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进行分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反馈。
重点出示:
①、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A抓住重点词“枝叶繁茂”、“全部”来研读句子。写出了什么?(板:枝叶 展示生命力)
B指导朗读。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枝叶在展示它的生命力?
②、那么多的绿叶,一蔟堆在另一蔟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画画。用你手中灵动的笔把这棵榕树的叶子画下来。
B抓重点词研读句子。(板:绿叶 生命在颤动)
C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小结:看到这美丽的树,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请你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
③、仿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物让我们留恋忘返。现在你们就放眼大自然,用“看到(或听到)_____,联想到_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归课文。填空:鸟的天堂是____。说它是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第一次经过这里时,感到奇怪的是_____,那是因为____。(结合作者当时去的时间是傍晚)
四、总结。
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又有什么发现呢?
自评:本教案在设计上有以下三个特点:1、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单元提示指出,阅读中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在设计教案时,我始终抓住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展开教学,让学生用“看到(或听到)______,联想到______”的句式对作者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并用该句式进行仿写,进一步提高学生分辨见闻和联想的能力。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教案积极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理解和运用语言,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新的高度。3、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抓重点词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美美地读、赞美的语气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语言的能力。
8、《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课
1、小朋友,你知道公鸡告诉我们什么?
2、公鸡叫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
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今天,我又带来了它们,看谁和它们是真正的朋友。
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4、看来上节课你们都和生字成了好朋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它们的语言,好吗?
二、学习第一节
1、出示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真是聪明的孩子,这些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看到了什么,说明你在观察,知道了什么,说明你不但观察了,而且还进行了思考,所以说――
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教师引读(师生合作)
3、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你愿意做一个仔细观察的孩子吗?
4、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一小节。齐读。
5、接下来就让让我们用眼睛看,用脑筋想,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三、范读诗歌
请小朋友听诗歌朗读,想一想,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
出示课件,生听范读。
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
板书:蝌蚪,鱼鳞,化石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请小朋友打开书,看看哪一小数点节是蝌蚪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谁来读第二节?
抽生读,指导。
3、出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4、这些蝌蚪像什么?
5、当你看到小蝌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就知道了什么?(春天来到人间)
板书:春天
6、春天来了,小蝌蚪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多高兴啊!能读出这种语气吗?一起试试。
师生合作读。
齐读。
7、扩展:还有什么现象也说明春天到了呢?
五、自学三、四小节。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读懂了大自然中蝌蚪的语言,那么鱼鳞和化石又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呢?
接下来我们自学三四小节。小朋友可以和伙伴一起选学你喜欢的一小节。先读读诗歌,再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大自然的语言>>,找到你喜欢的部分仔细观察,然后再读诗歌,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读书,看课件,读书)
(一)汇报三小节
1、美丽的小河里除了有蝌蚪,还有大鱼,大鱼的身上藏着一个秘密。请学习三小节的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抽生回答。(一个个圈圈)
2、课件出示句子,比较。
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
鱼鳞上有一个圈圈。
分组读,有区别吗?
3、这些圈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岁数
4、两圈就是一岁,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机器人给我们讲一讲吧!(课件出示)
5、你们觉得神奇吗?谁能读好这一节?
抽生读,指导语气,范读后齐读。
6、扩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课件出示大树的年轮图。一志数数大树有几岁了吧!
(二)汇报四小节
1、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奇妙!下面我们请第四小节的小朋友带我们去喜马拉雅大雪山,寻找更为奇妙的大自然的语言!
2、抽生汇报。
(1)你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理解“古老”,“化石”
三亿年前的三叶虫被埋在泥土里,经过几亿年,变成了今天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就叫化石。
(2)三叶虫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汪洋
课件出示,小结
我们居住的地球有陆地和海洋,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有的陆地变成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高山。许多海洋生物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就变成了化石。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一节。
男女分读。齐读。
课间休息
六、学习第五节
1、刚才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不但会说话,而且说得很巧妙。你看――课件出示填空
小蝌蚪告诉我们()
鱼鳞上的圈圈告诉我们()
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
所以课文赞美它。
2、引读前两句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
生:真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是什么意思?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理解“永远”
4、小结
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发现不了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七、齐读全诗。
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配乐齐读。
八、拓展。
1、昨天老师布置小朋友收集自然现象,并画一幅画,愿意把你收集到的展示给大家吗?
2、能不能像诗歌中的句子那么说?
3、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现象,你能帮我介绍这些语言吗?
课件出示。
4、老师把一些自然现象模仿课文也写成了一首诗歌,想听听吗?
课件出示诗朗诵。
5、怎么样?写诗不难吧?想不想当小诗人?
把你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说的写下来,好吗?
6、交流展示。
7、小结
看来写诗也不是特别难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我们班一定会出许多小诗人。
九、作业
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下课以后小朋友把你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说一说,画一画
9、二年级教案:《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
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 ,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