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在夏天里成长》优秀教案一等奖

《三下《在夏天里成长》优秀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下《在夏天里成长》优秀教案一等奖

1、三下《在夏天里成长》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相关植物的照片、录像片。

2.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前文,揭示文题。

1.(板书:夏天)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那么通过《夏日的海滩》和《多彩的夏天》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把课题补充完整:在夏天里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

3.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但不能越俎代疱,应当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9个生字。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8.重点指导写好“威”、“增”、“填”、“割”四个字,掌握“威”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指明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出来,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品读课文,设计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

2.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3.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在成长,它。)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

1.同学们读书都得认真,相信你们的发言会很精彩。那么谁能说一说夏天里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交流。

操作提示:课文的情节很简单,学生的发言就是找出各种事物的成长特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将意思说对即可,而是要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并由此展开一次次对文本的解读。

3.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本解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所以制作的课件是开放的,学生交流到哪部分,就出现哪部分的文字或录像、图片、供交流时使用。

(三)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1.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指导朗读:“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读出节奏感,稍快。

(3)拓展练习: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生物在夏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植物: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

有生命的苔藓草坪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

4.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成长的特点。

(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5.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四)第三自然段交流提示。

1.山水:山地河

无生命的铁轨

马路

2.用“因为……所以……”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3.“软绵绵”,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

你还能说出像软绵绵这样的词语吗?(如绿油油)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话读出事物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5.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五)第四自然段交流提示

1.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学中学——大学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两句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4.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1)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3)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4)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5)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能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5.齐读第四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拓展写诗。

在夏天里成长

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变深变大;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大。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四、依据差异,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2.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2、三下《在夏天里成长》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相关植物的照片、录像片。

2.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前文,揭示文题。

1.(板书:夏天)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那么通过《夏日的海滩》和《多彩的夏天》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把课题补充完整:在夏天里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

3.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但不能越俎代疱,应当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9个生字。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8.重点指导写好“威”、“增”、“填”、“割”四个字,掌握“威”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指明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出来,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品读课文,设计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

2.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3.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在成长,它。)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

1.同学们读书都得认真,相信你们的发言会很精彩。那么谁能说一说夏天里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交流。

操作提示:课文的情节很简单,学生的发言就是找出各种事物的成长特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将意思说对即可,而是要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并由此展开一次次对文本的解读。

3.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本解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所以制作的课件是开放的,学生交流到哪部分,就出现哪部分的文字或录像、图片、供交流时使用。

(三)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1.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指导朗读:“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读出节奏感,稍快。

(3)拓展练习: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生物在夏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植物: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

有生命的苔藓草坪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

4.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成长的特点。

(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5.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四)第三自然段交流提示。

1.山水:山地河

无生命的铁轨

马路

2.用“因为……所以……”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3.“软绵绵”,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

你还能说出像软绵绵这样的词语吗?(如绿油油)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话读出事物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5.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五)第四自然段交流提示

1.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学中学——大学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两句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4.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1)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3)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4)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5)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能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5.齐读第四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拓展写诗。

在夏天里成长

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变深变大;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大。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四、依据差异,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2.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3、三年级下册《多彩的夏天》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多彩的夏天》是一篇词美、句美、意境美的文章。文章从多个角度写夏天的迷人。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多彩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教学条件一般。这帮孩子经过一年半与新教材的直接接触,对于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差不多都能接受,大部分孩子也都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都乐于接受更多更好的学习方式,根据班上学生爱动、爱说、善想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给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条件.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设计理念:

本篇文章《多彩的夏天》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及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通过学文,真正感受到夏天的色彩;能让学生通过诵读。真心赞美这个多彩的夏天;能通过课外延伸,真正喜欢上这个多彩的夏天。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聊天激趣,引入夏天

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喜欢夏天吗?你最喜欢在夏天做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夏天给你的感觉吗?(这个问题孩子们在回答时大部分会说:夏天很热,在夏天可以捉蝉、吃雪糕……,教师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想,让他们说,引导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夏天说出来。)

设计意图:抓住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步读文,走进夏天,认读生字

l、自由读文,圈画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后互相交流。

2、试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互相评议。

3、字卡出示文中字,指名读,挑战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互相学习一些识字方法,为以后识字学习打基础。

三、朗读感悟,感受夏天

师:刚才同学们认字非常好,相信大家也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

1、自由读文。

2、感悟:

通过读文,你又知道了关于夏天的那些知识?(师可板书)

(生: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迷人的。)

3、你心目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喜欢的理由)那就读读吧1

4、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夏天的美。

5、听着你们读,仿佛这个多彩的夏天就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小朋友们到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感情读文,也可加上合适的动作,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读文才华吧1

6、指名读文,展示自己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录音范读,闭眼想像夏天

师:通过“听”,加上自己的“想”。说说自己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个问题孩子们可能都会用文章的句子来说自己想到的,比如:我好像真的看到了盛开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我好象真的到了河里背着救生圈去游泳……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鼓励,赞扬孩他们美妙的想象。

设计意图:让孩子边听边闭眼想象,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谈话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展思维:聊聊夏天,写写夏天

师:多彩的夏天真美,真有趣,真迷人.学了这篇课文后,小朋友们是不是更喜欢夏天了,现在就请你们各自走到自己神奇的想象空间里,想想除了课本上说的以外.夏天还是什么样的?想好后,交流一下,最后拿起自己的“小神笔”写写吧!

六、延读:与更美的夏天拉起手

这一活动可安排在课外,让孩子从课外书中寻找更多、更美的夏天,写下来或者读一读,下节课做交流。

七、识写生字,合作试试

1、出示所写生字。(读准字音,口头扩词说句)

2、学习笔顺。

3、在田字格中练字引导孩子观察:怎样写才能写得更漂亮?

4、当堂交流。

5、当小老师讲解:如何能记住这些字?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在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每一点优秀的表现我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自主性。整堂课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想、大胆说,自由选择读书位置,自由表达思想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最后引导学生大胆写,达到了整堂课的最高学习效果。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激活了他们的想象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附学生作品:

夏天是快乐的。雨后,和伙伴们穿着凉鞋,脚用力一跺,溅起无数水花,打到脸上、落到鼻子上,一会儿,一群“小泥猴”出现在眼前,随后听到是伙伴们爽朗的笑声。回家后,妈妈肯定又要唠叨啦:“一件干净的衣服,没有一天能穿到天黑,整天抹的……”我们就是这样,怎么办?因为我们生活在快乐的夏天。

夏天是短暂的,还没听够爷爷讲的故事,还没吃够甜甜、凉凉的雪糕,还没吃够可口的西瓜,还没捕够可爱的蝉宝宝,

还没穿够漂亮的裙子,还有很多没完成的事,如果下一个季节还是夏天该有多好。

4、三年级下册《在夏天里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喜欢读那一节就读那一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2、指导写字。

四、用词说话

1、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

2、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五、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纠错。

2、同桌配合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4、小组配合读课文。

5、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夏天里成长》。

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

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长大?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章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品味。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写了哪几样生物?

(3)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他们都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选择这几样的事物来写的?

3、读第三段,这一段有提到了什么在夏天里生长?

4、读文章的第四段,仔细品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在夏天里努力生长吗?

四、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的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的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作业设计

感悟文章

植物 人也一样

动物 要赶时候

夏天是万物 山水 赶热天

长大的时期 铁轨 尽量地

马路 用力量的长

5、二年级下册《迷人的夏天》优秀教案

《迷人的夏天》是一篇词美、句美、意境美的小散文。文章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2个,会写10个字,在学文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迷人,积累词句,培养表达、想像能力。

3.在读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谈话,板书夏天

2.质疑: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3.指导看图,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提醒易错词语或推荐自己喜欢的词语。

3.学习多音字量。

4.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前四个自然段里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小结学习方法。

1.哪一个自然段在写夏天是炎热的?

2.勾画出描写夏天炎热的词语。

3.想一想,说一说:在炎热的夏天里,树叶、知了、狗、人们等会有哪些表现?

4.品读感悟。

5.小结学习方法:读勾画想、说读

(二)扶学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流。

2.说一说,哪些词语还可以描写夏天的色彩。

3.品读感悟,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三)同桌互学第三、四自然段

1.同桌互读,勾画出小孩子们在夏天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是怎样悠闲地享受夏天的?

2.交流汇报,以读代讲。

3.理解重点词语畅想。

4.品读感悟。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想一想:为什么说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

3.品读感悟。

四、小结全文

1.回顾板书,师谈话小结。

2.结束语。

6、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教案《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黄河颂》教案表格式1

课题

二十六、歌词三首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的修辞手法;精练形象的语言,学唱三首歌。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品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歌词的内涵

难点:正确把握歌词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语

出示学习目标: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

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生字注音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3、了解三位作者

4、学习《我的中国心》思考:

(1)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这首歌的共鸣?(2)歌词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3)“河山只在我梦萦” ,“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呢?(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5、《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6、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学生根据提纲自学,然后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生字注音

Yíng  lào  suì  lán   pò zhàng diān   bǔ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萦:围绕,缠绕。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嶂:像屏风那样遮拦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遮挡。

九曲连环:形容广阔或壮大。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3)“河山只在我梦萦” ,一个“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明确:对祖国的企盼和向往之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代表祖国的“河山” ,借代祖国。

(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明确: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念着祖国,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

(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明确:①“中国心”②“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④“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①“中国心”  也就是心中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②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代表祖国,“重千斤”把不可以用斤两计算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④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一、第 1—4 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二、 第 5~12 行: 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三、第 13—16 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6、《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 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歌颂了新生活, 歌颂了新时代 。

7、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明确: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

明确:“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气魄。

(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第一层: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民族的摇篮” ; “民族的屏障” ;“民族的伟大精神” 。

第三层,表达祖国儿女心中的决心。 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ào(     )印      chuī(    )烟    明mèi(    )   抽suì(    )yíng(    )绕 梳zhuāng(    ) 狂lán(    )

(2).辨字组词。

烙(        )漂(       )梳(        )哺(       )

洛(        )飘(       )疏(        )浦(       )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河山在我梦萦:

(2)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3)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2.解释下列歌词的含义。

(1)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7、三下《炮手》优秀教案

教材说明:

《炮手》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为了革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3、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炮手与将军间的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你还发现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老师相信只要聪明的你用心去读课文,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翻到99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段标出序号。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不认识)。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连读,齐读。(重点提示:黎、瞄、垮、煞、颤)

4、齐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三、合作交流,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问题。

2、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4、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5、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6、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

7、联系上下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①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②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

2、读一读:找出这两处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为什么炮手的神态截然相反?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

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5、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6、读一读:有感情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开炮把他击毁?

7、分角色朗读全文。

8、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五、续写课文,拓展延伸。

战争带来的总是不幸和灾难,所以我们拥护和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愿我们的世界远离战争;愿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家园;愿我们永远享有宁静温馨的和平生活!请同学们想象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续写。

8、三下《8、海底世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 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边读文边想象,图片补充。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学习了解海底世界。并能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图片、相关海洋的资料、词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每当看到电视上放映着优美风景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你能说说你最想去什么地方?你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老师也想说说我的想法。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吗?我最想去海边,看看海边的美丽风光,漫步在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不过我最想到海底去看一看,看看海底世界是不是和我们地面上一样,有花、有草、有动物,你们想知道吗?

2.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2)齐读课题。(注意“世”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生字表、字典、问老师同学等方法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2)出示词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并理解重点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设疑。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2.自由读课文。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回答)

3.那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物产又有怎样的丰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海洋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呀?那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景色奇异在哪儿,物产又有多丰富吧!想去海底看看吗?那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去海底游览一翻。准备好了吗?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二自然段。

你在海底世界发现了什么呢?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过渡:想认识海底世界的动物吗?

2.精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特点?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动物的特点。如:梭子鱼行动的快,乌贼和章鱼的慢,等等。

(3)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这么多的小动物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吧!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介绍给大家。既然喜欢就要介绍好,让大家一起来喜欢它!

生自由练习。指名介绍。注意介绍出动物的活动特点。

(4)表演读。

3.精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认识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海底世界还有形态各异的植物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思考:写了哪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3)指导朗读。

4. 精读第五自然段。

(1)师朗读课文。

(2)学生回答。

(3)资料交流: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能源吗?它们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4)指名说。

(5)小结:海底的资源不可计数,人类现在已经在开发海底的资源了。这些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5. 精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慨?有什么话想说吗?

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三、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2.小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几种小动物、几种植物和矿产资源。其实海底世界生物的种类还有很多很多,有的资源被发现了,却因为技术跟不上而不能合理的应用,更可惜的是还有更多的资源没被发现呢。

你们想探索海底世界吗?希望将来的海底世界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课外延伸。

1.画一副《海底世界》图,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2.课后收集海洋的资料,在班级开一个《我了解的海底世界》主题队会。

3.习作:《未来的海底世界》。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声音:各种各样

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植物:形态各异

矿物:丰富

9、三下《这条小鱼在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善良的人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着重体会男人与小男孩的对话,感受小男孩对弱小生命的关爱,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3.认识暴、咫、拯3个生字,会写暴、拯、咫、甚4个生字。、

教学重点:

1.从小男孩的动作话语中,感受小男孩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教学准备:

收集表现关爱主题的文章。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体会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时《这条小鱼在乎》。谁愿意来读题目,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在乎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条小鱼在乎?它在乎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小鱼)

2.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看看能否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边听边画。

二、范读课文。

1.注意生字的读音,带着问题听课文。

2.听了这遍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认读生字,注意暴拯的字形,咫的字义。

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浅水洼 困在 拯救 注视 近在咫尺)

四、诵读课文,了解大意。

1.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画出每个自然段中不理解的句子。

3.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物,主要写的是谁?写他做的什么事情?

五、齐读课文,回归整体。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关爱主题的文章。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过程:

一、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下面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以怎样的线索展开内容(它以一个男人的见闻为线索,讲述了小男孩拯救被困在浅水中的小鱼的感人故事。)

那么这个男人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接下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男人在海边散步注意到了什么?

2.浅水洼说明了什么?

3.被困的小鱼有什么危险?结合重点词语说一说画一画。

(二)读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都会干死的。几句话,说说你读后的感受。(这些小鱼危在旦夕,如果没人解救它们,这些鱼儿将会干死。)

(三)当男人继续往前走时,他有看见了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指名接读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

1.小男孩在做什么?画出小男孩动作的词语,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走得慢,不停地弯下腰,水洼的鱼,用力扔回大海。说明小男孩拯救鱼儿的专注执着,突出了他的爱心,这些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当时拯救鱼儿的动作,他是带着对小鱼的关心去做的。表现了小男孩的善良,对小生命的关爱。)

2.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小男孩的善良和真诚,表达出小男孩对小鱼儿的关爱之情。

3.破折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解释说明。)

(四)人与小男孩的对话,注意不同语气的读法。思考:

1.他们有几次对话,对话中你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和评价。

2.忍不住,成百上千。说明了什么?男人认为这些成千上万的鱼儿是救不过来的,而小男孩并不把这些当成困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说明小男孩很在意这些弱小的生命,尽自己所能地挽救,解救一条是一条。每解救一条小鱼,就等于还小鱼一条生命。从忍不住,成百上千能看出小男孩与这些鱼从数量上比较是相差得太悬殊了,而且小男孩也是弱小,这么弱小的男孩去面对成千上万的鱼儿似乎在男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然而小男孩的举动和话语却超越男人的估量,这就更体现了小男孩善良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3.听到了小男孩的话,你有哪些感受?小男孩的话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喜欢这个小男孩吗?说说理由。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情感。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5.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三、发挥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小鱼们会说话,它们之间会说写什么呢?

2.小鱼儿得救了,它们有回到了美丽的大海,还会有怎样的故事。

四、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用精致的话语说说你的感受。

五、作业。

1.小练笔,鱼儿得救后发生的故事。

2.收集到的从关爱为主题的文章或自己关爱小动物的事写一写,布置文化墙。

板书设计:

这条小鱼在乎

男人:注视 怎么救得过来 男孩:拯救 这关爱弱小美好善良条小鱼在乎

10、三下语文《收购废话》教案(优秀篇)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毕、废、购、酒、斤、录、疾、驶、郊、段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了。

2.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

3.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能在说话、写话时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洁明了。

二、重点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2.弄清楚小熊收购的废话有哪些毛病,应如何修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借题激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呢?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疑惑吗?对于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湖含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应注意的问题及方法。

重点指导:驶是翘舌音;废的声母是f,不是h;录的声母是l,不要读成n;废、疾、购、驶、郊、段等字可用熟字去偏旁、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出示句子,了解了的两种读音。

这个人罗罗嗦嗦说了一大堆废话中的了怎么读?

小熊帮助大家把话说的简洁明了中的了又该怎么读?(出示明了)你还能给了liǎo组几个词吗?

(三)巩固识字,书写难字

1.汇报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难字或易写错的字。

2.练写难字,教师巡视,引导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写好购、酒、驶、段,注意左窄右宽。

3.及时评议,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

2.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能在说话、写话时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洁明了。

二、重点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2.弄清楚小熊收购的废话有哪些毛病,应如何修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1.学习第一部分。

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小熊提出了什么样的疑问?用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2~4自然段,了解猪先生说的话有什么毛病。

(1)默读第2~4自然段,用~~~~~画出猪先生说的话,再反复朗读。

(2)(课件出示喝醉了酒的猪先生)想像猪先生的神态,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演。

(3)思考:从猪先生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小熊明白了什么?用画出有关句子,练习朗读。(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熊当时的心情,读出小熊的惊喜、兴奋、自信。

(教师揭示学习方法:通过读演悟,你们明白了猪先生的话有什么毛病,并能通过想像,把猪先生的神态、动作演得活灵活现,从中了解到罗嗦就是废话。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3.学习第三部分。

运用读演悟的方法自学第5~7自然段,了解鹭鸶的话有什么毛病。

(1)课间出示自学提示:

1 用~~~~画出鹭鸶当时说的话。

2 反复朗读,想像鹭鸶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从鹭鸶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是废话吗?小熊也明白了,他此时的心情怎样?反复朗读小熊的话。

(2)小组内试着演一演这一部分内容,评一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如鹭鸶的话要读得抒情,要表现出他在朗读自己写的诗歌时的得意之情。也可以师生合作表演,老师扮演羊站长,让学生向羊站长提出疑问。抓住不准确的形容词,画蛇添足,自相矛盾这些词句反复研读)

4.学习第四部分。

运用学法自学第8~10自然段,了解老猴的话有什么毛病。

(1)自由朗读第8~10自然段,试着完成老师的板书。

(2)(课件出示老猴、羊站长和小熊说的话)学生自由选择练说着部分内容。可以复述,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创造性地表演。

5.对比学习二、三、四部分,引导发现。

(1)对比朗读。(2、5、8自然段,3、6、9自然段,4、7、10自然段)

(2)在小组内说出你的发现。小组汇报,比比哪组的发现多。(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要予以肯定)

6.学习第五部分。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给小熊的工作写评语,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回顾全文,得到启示

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到了小熊工作干得很出色,老师更想看到同学们比小熊更能干。假如你是小熊,你能帮助这些动物修改他们的废话吗?

(课件出示画面,配乐)

1.我想对喝醉酒的猪先生说

2.我想对站在湖边的鹭鸶说

3.我想对打开院门走进去的老猴说

(修改老猴的话对一部分学生有难度,师生可以合作完成。如:一个老猴归,关门呼呼睡或者老猴独自归,关门呼呼睡)

(三)拓展延伸,完成练习

1.依据情景练习。

小熊毕业后工作干得很出色,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两天,小熊还收到了同学小狗、小鹿、小鸡的电子邮件呢!请你帮小熊读读它们的邮件,再替小熊回复。

(1)小狗:听了羊站长对你的夸奖和表扬,我们也为感到高兴、快乐。

(2)小鹿: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全都知道了你工作干得很出色。

(3)小鸡:我想变成一只大大的小鸟,慢慢地一眨眼飞到你身边,为你小声地高歌。

2.课后收集你平时听过、看过或说过的废话,想想应怎么改。

3.选做题:续编《收购废话》的故事。

11、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课 型

课时

1

整合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 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 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 破

策 略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 前

准 备

预习  查阅资料   多媒体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一)赏析《蝉》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喻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颔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教学反思

                   

12、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教案《池鹤》教案《迎燕》教案表格式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纸

(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时间 2月19

课题

古代咏鸟诗三首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作业布置

教材P

赏读三首诗

(一)《闻雁》【唐】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池鹤》【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备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