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导学案一等奖

《《月迹》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月迹》导学案一等奖

1、《月迹》导学案一等奖

月 迹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难点是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知识链接】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自主学习】

一正确读出下面的字

满盈( ) 屏气儿( ) 掬着沙( ) 面面相觑( ) 倏忽( ) 袅袅( ) 嫉妒( ) 锨( )

二 古诗接力站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王安石)

2. 野旷天底树, 。 (孟浩然)

3.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 ,低头思故乡。 (李 白)

5.但愿人长久, 。 (苏 轼)

三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月迹》选自 ,作者是 , (时代)作家。

2.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3.(1).综观全文,孩子们是如何追寻月的足迹

(2)读课文,找出下面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妙处。

1.我们都看着那杯酒,

4.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5.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合作探究】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 何理解?

2.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课后检测】

吟诵涵泳,朗读古人咏月的诗词名篇名句。

●小时不识月, . (唐李白《古朗月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今人不见古时月, 。 (唐李白《把酒问月》)

●海上生明月,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自居易《琵琶行》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1.文章开篇写孩子们什么都不满足,结尾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2、《月迹》导学案

月 迹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难点是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知识链接】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自主学习】

一正确读出下面的字

满盈( ) 屏气儿( ) 掬着沙( ) 面面相觑( ) 倏忽( ) 袅袅( ) 嫉妒( ) 锨( )

二 古诗接力站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王安石)

2. 野旷天底树, 。 (孟浩然)

3.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 ,低头思故乡。 (李 白)

5.但愿人长久, 。 (苏 轼)

三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月迹》选自 ,作者是 , (时代)作家。

2.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3.(1).综观全文,孩子们是如何追寻月的足迹

(2)读课文,找出下面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妙处。

1.我们都看着那杯酒,

4.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5.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合作探究】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 何理解?

2.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课后检测】

吟诵涵泳,朗读古人咏月的诗词名篇名句。

●小时不识月, . (唐李白《古朗月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今人不见古时月, 。 (唐李白《把酒问月》)

●海上生明月,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自居易《琵琶行》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1.文章开篇写孩子们什么都不满足,结尾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3、《月迹》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先学

1、 給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面面相qu( ) shu忽( ) 雕栏玉砌( ) 嫉妒( ) 粗糙( )

清xī( ) 羡mù( ) 沙tān( ) weī( )依 争zhí( )

2、选词填空: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 ,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A、 新奇B、好奇C、新鲜D、奇怪

(2)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 了。

A、满盈B、圆满C、满圆D、盈满

(3)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A、清清楚楚B、亮亮堂堂C、模模糊糊D、清清晰晰

(4)我们都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A、瞠目结舌B、面面相觑C、屏气凝神D、呆若木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二、展示交流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2、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3、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4、“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5、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6、深入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 。”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杜甫的诗句:“ , 月是故乡明。”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 。”王安石的诗句: “ ,明月何时照我还?”

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满盈( ) (2)倏( )忽 (3)袅( )袅

(4)依偎( ) (5)粗糙( ) (6)面面相觑( )

2、阅读理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4、《月迹》导学案(含答案)

7.月 迹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全过程。

3.感悟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重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著名作家 ,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废都》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2.给加点字注音。

叶鞘(qiào) 蹑手蹑脚(niè) 花ruǐ(蕊) 擎着(qíng)

殷红(yān)   一摞书(luò) 禅让(shàn)  口头禅(chá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息地溜进来。

缓慢。

(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

4.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体现了孩子们对 未来美好生活的 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现出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划分课文层次结构。

文章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寻月”是重点。

第一部分(第1~4段): 写中堂里穿衣镜上的月亮匆匆来去。 

第二部分(第5~30段): 写孩子在院子里、酒杯中、小河里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1~36段): 写孩子们沙滩议月,心理得到了满足。 

合作探究

问题一:奶奶引领孩子分别在哪儿寻月?你认为本文线索是什么?

奶奶引领孩子在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寻找月亮。文章的线索就是“月迹”。

问题二:寻月过程,孩子心理有何变化?每一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变化过程:

(1)镜中月亮由圆变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表现了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2)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属于她的,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表现了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3)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表现孩子的满足心理,孩子们没有认为月亮属于自己的,也没有一个人想独自占有月亮,表明只要大家拥有就好,表现出童真的纯洁美好。

(4)河中巡夜,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后,大家“都觉得满足”,表明孩子之间没有任何隔阂。

问题三:奶奶有着什么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奶奶了解、爱护并积极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

(2)奶奶能给孩子们很多孩子们未知的知识,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奶奶自身也童真未灭。

(3)奶奶还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节孩子们之间的纠纷,能把孩子们的心灵带进高尚的境界。

如果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寻月、议月,就没有文章主题的升华。

问题四:如何理解“月亮是个好”这句话?为什么文章标题要用“月迹”?

(1)“好”就是指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能带来美好的享受。所以说“月亮是个好”。

(2)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月迹,也就是美好事物的轨迹。

5、七年级语文《月迹》学案

内容预览:

《月迹》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把握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熟练阅读课文

一、导入:

月亮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又有哪些新的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屋中盼月、镜中看月、庭中望月、杯中饮月、河边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能梳理文章的结构吗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庭院内赏月

月迹 第二部分(5-32自然段)院内、河沿寻月。

第三部分(33自然段)寻月满意沙滩小睡。

三、品味文本: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月色入户”一段描写精彩,但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表现了孩子们渴望得到月亮奋力争夺的精神,也写出孩子们有一颗向上的心。(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妹妹说的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对美的事物,只要你去追求,就能够得到。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讨论--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讨论后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四.仿写练习:

月迹描写了三副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不懈追求。

1.“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想象新奇,把月亮当成印章按在天空上,孩子们把月亮、天空、未来的一切都看成是属于他们的,符合儿童心理。你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呢?试着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月亮的感受,200字左右。

2.古诗词中有许多咏月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3.赏月对联集锦:

(1)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此为藏头联,上下联开头两字合起来就是“中秋”二字,虽未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满月景观。

(2)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庙长老为他出此上联,金圣叹一时对不上来,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冤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

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3)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年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此为一群书生中秋出对,除夕成对。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基础知识多积累】

1、 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 )忽 jí( )妒 面面相觑( ) 争执( )

2、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时代)作家。

3、本文多用叠词,一切就着孩童的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真童趣。熟读课文,填空:

(1)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 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 的, 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 的桂树, 的枝, 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 的骨朵儿了。

(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 ,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 的 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4、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

【语段阅读精品析】

①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②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③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④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⑤“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⑥“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⑦“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⑧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⑨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用斜竖线将选文划分成两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你如何理解⑥⑦两段中弟弟和妹妹说的这两句话?

3、如果要你说“月亮是个什么”,你会怎么说?

4、孩子的童真在文中展露无疑,请找出一句试作分析。

5、本文写中秋之夜兄弟姐妹团聚,在祖母指引下共同赏月,作品基调温馨、融洽、积极、向上,下列诗句中哪一句的意境与它相似?(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6、古人说“意有所极,梦亦同趋”,意思是说,心中有想去的地方,梦中也会同样前往。假设孩子们在沙滩上甜甜地睡了一会儿,还美美地做了一个梦,他们会梦到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课内课外善迁移】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月影是怎样变化的?试抓住关键词: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 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 。

4、甲、乙两段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提示:可从语言特色、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着手)

【中考试题勤练兵】

1、(2005 苏州)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答]

2、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答]

3、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月迹〉》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多积累】

1、倏 嫉 qù zhí 2、《月迹》 贾平凹 当代 3、(1)满满 玉玉 银银 粗粗

疏疏 疏疏 累累 (2)袅袅 淡淡 痒痒 4、示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语段阅读精品析】

1、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第一部分:河中寻月;第二部分:沙滩议月。2、月亮美,所以希望得到;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大意对即可)。3、(略)4、示例:“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令人莞尔一笑。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印章”之喻,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

5、C 6、(略)

【课内课外善迁移】

1、白道儿 半圆 圆(满盈) 圆方 末了 没了踪迹 2、 因为三峡的山太高太陡。

3、活泼的、运动的;清冽 4、(略)

【中考试题勤练兵】

1、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2、不是。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圆,不能说最圆。

3、B

6、七年级语文《月迹》学案和练习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体会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点。

【问题生成导航】

1、生成问题的类型:内容型、结构型、主旨型、语言型、写法型。

2、问题生成的过程:感知文本的内容疑惑→思考段落关联的结构疑惑→把握情感哲理的主旨疑惑→品味美点的语言疑惑→追思表现中心的写法疑惑。

3、问题生成的途径:根据目标设问、保留预设难题、参考资料编制。

4、问题表述的方法:模仿。从以前的学导单上收集、归类问题,模仿问题形式结合所学课文表述。

【文学积累】

1、走近作者:贾平凹(1952-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等,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2、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文,积累在下面。

【问题导读】

一、一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标出段落序号,然后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要借助工具书或注解理解(音形义);再朗读一遍课文;如果有什么感想或疑问可用铅笔在书上圈点与批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贾平凹( ) 满盈( ) 袅袅( ) 嫦娥( ) 屏气( )

倏忽( ) 面面相觑( ) 掬着( ) 酥酥( ) 嫉妒( )

累累( )的骨( )朵儿 玉砌( )锨( )刃儿 粗糙( ) 款款( )

(2)解释。

① 款款: ② 满盈:

③ 袅袅: ④ 面面相觑:

2、感知文本后按提示生成问题。

预设问题:

本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题为“月迹”,顾名思义是月亮的轨迹,文中描绘出的是怎样的轨迹?(在课本上划出所有写月的句子,简要批注)

我的问题:

二、二读课文,利用课文提示,梳理结构。

预设问题:文章结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分好段落层次,用不超过四字的短语概括内容,编成板书方便展示)

我的问题:

三、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预设问题:

1、“月迹”即“心迹”。孩子们在追寻月迹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尽量从文中圈划出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词语)?这些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2、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眼里的月亮,举例说明(批注在书上)并思考你读后的感受。

3、关于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有人认为没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可以去掉;有人则认为,奶奶这个人物有着特殊的意义。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4、文中的月亮象征什么,月迹象征什么?从孩子们的寻月过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的问题:

四、四读课文,品味语言。

预设问题:

1、本文出色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美感。试举两例欣赏(在书上圈划出来再做批注)。

例1:

例2:

2、赏析下面的语句,写一点欣赏的原因。

(1)奶奶给每人倒了杯甜酒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赏析:

(2)月亮是个好。

赏析:

3、课文选用了很多叠词,在文中圈划出来。它们能用别的词替换吗,为什么?

我的问题:

五、五读课文,总结写法。

预设问题:

1、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众多选材要靠线索来串联。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2、“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你对此怎么理解的?从中看出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语句也能看出来?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含英咀华】

对 月(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那么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缺陷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孩子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蹋蹋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你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收获及反思】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月迹》一课一测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音字互填(45分)。

满盈( ) 款款( ) 袅袅( ) 嫦娥( ) 屏气( )

shū忽( ) 面面相qù( ) jū着( ) 酥酥( ) 嫉妒( )

累累( )的骨朵儿( ) 玉砌( ) 锨( )刃儿 粗糙( )

二、填空(45 分)。

课文作者是当代作家 ,体裁是 。全文以 为线索,按照 —— —— 的顺序,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 (时间) (主要事件)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 ,以及 可贵的心灵世界。 (形象)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调解孩子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题目“月迹”,既是 之迹,也是 之迹。为体现童心童趣,作者选用了大量的 词,将月亮 化处理,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

三、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10分)。

1、月亮是个好。

2、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7、《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8、《15短文两篇学案》导学案

编号: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审核人


签印

课题

使用时间

周星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 情( ) 诘难( )( ) 滞碍( ) 吹毛求疵( )

狡黠( ) 咀嚼( )( ) 死抠( ) 豁然( ) 迂腐( )

2、解释词义: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谈读书》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 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 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 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学后反思】

本课结束,你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了吗? _ 你的收获是什么?_________ _

个人学习等级评定:☆☆☆☆☆ 小组等级评定:☆☆☆☆☆

备 注

备 注


9、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