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一等奖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一等奖

1、《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写景诗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一、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

2.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3.干旱少雨的地方,可以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阅读文字材料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来补偿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活动指导与建议

1.活动准备

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也可以自主开展如下活动:

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

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

以上各组进行活动准备时,老师可以相机指导,以便把握住整个活动的方向和质量。

2.课堂活动(主要练习口语表达)

三个小组依次或穿插进行活动展示。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听众说一说雨声唤起了怎样的心绪和感受。然后,由录制雨声的同学描述真实情境。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可以用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活动。还可以从“正大综艺”等媒体中借鉴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进行配乐朗诵,请听众在听完后谈谈感受,以及对朗诵本身的评价。所有朗诵结束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3.作文练习

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应引导他们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学生有兴趣写诗歌、童话、剧本、文学评论等,都应该积极鼓励,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有的学生暂时缺少感受,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呻吟。

四、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口语表达能力;

(2)作文水平;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于前两项内容,可以制定详细的评分表,予以量化;后两项内容可以以写评语的形式进行评价。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这些评语都可以放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里。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平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有关资料

(一)关于“雨”的诗文

(二)关于“雨”的知识

2、《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写景诗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一、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

2.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3.干旱少雨的地方,可以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阅读文字材料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来补偿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活动指导与建议

1.活动准备

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也可以自主开展如下活动:

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

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

以上各组进行活动准备时,老师可以相机指导,以便把握住整个活动的方向和质量。

2.课堂活动(主要练习口语表达)

三个小组依次或穿插进行活动展示。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听众说一说雨声唤起了怎样的心绪和感受。然后,由录制雨声的同学描述真实情境。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可以用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活动。还可以从“正大综艺”等媒体中借鉴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进行配乐朗诵,请听众在听完后谈谈感受,以及对朗诵本身的评价。所有朗诵结束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3.作文练习

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应引导他们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学生有兴趣写诗歌、童话、剧本、文学评论等,都应该积极鼓励,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有的学生暂时缺少感受,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呻吟。

四、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口语表达能力;

(2)作文水平;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于前两项内容,可以制定详细的评分表,予以量化;后两项内容可以以写评语的形式进行评价。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这些评语都可以放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里。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平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有关资料

(一)关于“雨”的诗文

(二)关于“雨”的知识

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内容预览: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

4、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包括了《蝈蝈与蛐蛐》和《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6、《外国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读诗使人聪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虔( )信 颤( )抖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2、《祖国》一诗的作者_______(国别)诗人________(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__________(姓名),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探究:

①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②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③ 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④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合作释疑:

① “我认识河流”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②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③“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④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有何特点?

课内精读

阅读《黑人谈河流》,完成练习。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 依次写出诗歌中出现的下列河流,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刚果河( )幼发拉底河( )尼罗河( )密西西比河( )

中华文明发祥地所在的大河是

(3)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拓展迁移

阅读席慕容《成熟》,回答问题。

成熟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长了翅膀的小精灵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渐呈修长的双手

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

在古长春藤的阴里

有萤火在游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

换成了密密的

模糊的字迹

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

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1、 作者说“童年的梦幻褪色了”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 诗歌中“修长的双手”代指什么?

3、 “流水帐似的日记”是否代表童年的时光?

4、你认为“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这两句诗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qin chn qin su xī pn kn yǒu

2、俄国 莱蒙托夫 休斯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理解探究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3)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4)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合作释疑

(1)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2)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3)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4)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课内精读

1、非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2、黄河

3、诗歌中的“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是对黑人曾经作出过的杰出贡献的歌颂。

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拓展延伸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侯的事情已经渐渐淡忘了。

2、 成长起来的人。

7、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优质学案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优质学案

☆课文导读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歌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全诗意境既精微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蝈蝈(ɡuō) 蛐蛐(qū)

栖息(qī) 草茸茸(rónɡ)

欢嚷(rǎnɡ) 沉浸(jìn)

二、词语释义

昏晕:头脑迷糊,神志不清;失去知觉。

喧响:发出声音很大的响声。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三、语句解读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地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地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四、作家作品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与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⑴宁静níng()

A.安宁B.宁可C.宁愿

⑵盛夏shèng()

A.盛器B.茂盛C.盛东西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夜莺暄响飘荡割麦

B.消逝疲劳荡漾播撒

C.沉浸银状严霜阴凉

D.插秧欢嚷梦香骄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2.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3.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填空。

⑴“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_____________________,烘托了夏天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能渲染“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中找出原句)。

⑶“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三、课内阅读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梦乡”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大河”会“银星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原野上的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2007兰州卷)4.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3分)

当我们面对困难面对无奈,是否泼悄悄地给自己一个笑脸呢?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分坦然;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勇敢地面对艰险。这是怎样的一种调节、怎样的一种豁达、怎样的一种鼓励啊!

笑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面对困难与无奈时,要调节好心态,表现出勇气与坦然,给自己以鼓励。

☆写作小练笔

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自己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素材

美丽的夜雨

美丽的夜雨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瓶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进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雨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进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一、1.⑴A⑵B2.B(A项中的“暄”应为“喧”,C项中的“状”应为“装”,D项中的“香”应为“乡”。)3.⑴停留;歇息(多指鸟类)。⑵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4.C5.A二、1.D2.C3.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4.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5.⑴生机勃勃的景象/“蝈蝈的乐音”的美妙。⑵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⑶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三、1.“梦乡”指睡熟时候的境界。这说明了“夜”已来临了。2.这是描写“大河”平静,没有波澜,映照着天上的繁星,所以说“大河银星万点”。3.这是描写月光下的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因为青草上有水,所以会反射着月光,因此“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4.乡、响、嚷。5.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四、1.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2.“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3.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两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

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意义。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

9、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10、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3、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11、《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

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

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

1)字音

虬qiu2栖qi1 怍zuo4拙zhuo1徇xun4 疴ke2衾qin2 昧mei4

褰qian1嵚qin1 豳bin1灞ba4 涘si4 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

2)词汇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

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

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

3)佳句集锦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登池上楼

1)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写作特点分析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3)提问: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

“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

2)赏析

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登,动景:喧闹的小鸟

调动多种感观: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练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3)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1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的上愁,称的上痛啊!台湾,这个大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

先听老师来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的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为什么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

生7:没有年轮,说明大树永远年轻,枝繁叶茂。而乡愁也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师:你对这个解答还满意吗?

生6:还可以吧。

(其他略)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余诗)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的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那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开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生1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生2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到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是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师读,指名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1: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众生笑)

生2: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朗诵第三节)

师:对于“海峡”这个意象能理解吗?

生:我认为是海峡把台湾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能隔海相望。

师:是呀,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弯浅浅的海峡。前三个意象连接的是“我”与亲人间的亲情、爱情,那么被“海峡”隔开的“我”与“大陆”又是由哪种感情连接的呢?

生:应该是爱国情吧!

师:是的,到这里这首诗已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时四十三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指名生读,齐读)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这首诗四个小节都很整齐,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

生2: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并且是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3:每节诗的第二句都是“乡愁是——?”后边跟着的是诗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生4: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不一样,分别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弯”。

(其它回答略)

师:同学们总结的这些,正是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掌握了诗的结构特点,再来背诵就不难了。先听老师来背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背诵。

(师背诵,学生齐诵,指名生到台前背诵。)

师:品味了余光中的《乡愁》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我们跟第一首比较阅读。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

师: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大家先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我认为两首诗的不同点是选取的意象不同。

师:能谈具体些吗?

生1:余诗选取的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席慕蓉诗中的意象是“月夜的笛声、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师板书“月夜┅┅没有年轮的树” )

生2:我认为两首诗的的相同点首先是题目相同,作者都是台湾诗人。

生3:我认为两首诗的感情相同,抒发的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浓浓的乡思。

师:是的,同余光中的经历相类似,席慕蓉11岁就离开故乡,直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