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案表格式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1、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课题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课时

第  一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难点:1、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2、说明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到过北京吗?到过苏州吗?或者谁到过昆明?能谈谈对你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

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

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讨论补充记

仔细研读课文,回答:

1、六人一组,每人负责精读一篇文章,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组内交流,推荐分析好的同学全班交流)

2、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的成功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每人至少讲一点)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的奇特之处,还知道了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的方面。

1、这节课我学到了------------

2、我最想说的是------------

六、拓展延伸(3分钟)

2、那么你认为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2、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案表格式

课题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课时

第  一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难点:1、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2、说明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到过北京吗?到过苏州吗?或者谁到过昆明?能谈谈对你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

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

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讨论补充记

仔细研读课文,回答:

1、六人一组,每人负责精读一篇文章,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组内交流,推荐分析好的同学全班交流)

2、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的成功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每人至少讲一点)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的奇特之处,还知道了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的方面。

1、这节课我学到了------------

2、我最想说的是------------

六、拓展延伸(3分钟)

2、那么你认为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3、诵读欣赏:古诗《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4、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课 型

课时

1

整合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 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 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 破

策 略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 前

准 备

预习  查阅资料   多媒体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一)赏析《蝉》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喻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颔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教学反思

                   

5、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

教师

授课

时间

三维

目标

知识与能力:加强朗读,整体感知, 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阅读为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中外著名建筑物独特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

1、出示学习提纲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

(3)、《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

(4)、《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一特点的?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

(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1):天坛圜丘。

相对独立而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天坛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

帝王祭天。

“九”在我国古代数字中代表“多”与“大”的含义,旧时以“九五之尊”喻天子。

(2):正门→(即中间的拱门,斗技场的进出口)→

拱门下的拱廊→(安置马车;角斗士休息;关闭猛兽)→石阶→(观众座位)→梯级→(道路)。

用途:是古罗马供人娱乐的场所,也是奴隶角斗士流血牺牲的地方。

(3):特点:“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花潮”。

诗句:

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

“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

(4)特点: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①从触觉上感知“整洁”:

“春天没有灰沙,夏月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

②从视觉上感知幽深:

“高高的院墙”,“爬满了长春藤,紫藤”。

③借助听觉描绘景观:

“这里,那里传出织机的响声……”。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六、教师小结(1分钟)

自主备课

记录

 

 

自主备课

记录

教研活动

记录

 

 

 

 

 

 

 

 

 

 

 

 

 

 

 

 

 

 

 

 

 

 

教研活动

记录

 

 

 

板书

设计

天坛圜丘: 帝王祭天。

古罗马斗技场: 娱乐的场所,也是奴隶角斗士流血牺牲的地方。

昆明的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花潮”。

苏州小巷: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教学反思

               

6、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季》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赏析写景佳句,体会写景的方法。

2、感悟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赏析写景佳句,体会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分别找出每个片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指出其特点。

3、在文中画出每个片段中写景的佳句,进行赏析。

4、能总结常见的写景方法。

课堂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与大家分享两首有关四季的古诗,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两个季节?各自写出了这个季节的什么特点?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明确:春季。春意浓郁、生机蓬勃。

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秋色绚丽,与春光争胜。

学生活动:大声朗读这两首诗歌,并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学生回答,不苛求答案标准,意思对即可,多鼓励。

过渡语:诗歌语言精练,并选用特有的景物,表现了诗人心中这一季节的特点。春有芳草如茵,花红柳绿;夏有烈日炎炎,绿树阴浓;秋有五谷丰登,枫叶似火;冬有白雪皑皑,红梅怒放。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风景各异,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笔精华——四季》,共同去欣赏四位大家笔下的四季风景。

诵读。

过渡语: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反复诵读才可以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优美之处。就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诵读之中,感受四季之美。

明确诵读要求: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四个写景文段。

感知文意:找到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你感受到了这一季节的什么特点?

诵读要求:正确清晰,自然流利地朗读。

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2.风采展示:朗读你所喜欢的文段。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给出中肯的评价。

(一)教学环节一——感知文意:找到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你感受到了这一季节的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1:3分钟自由朗读时间,阅读文段,在文章中迅速找到所描写到的景物,并概括出此季节的特点。

教师活动:1:随堂巡视,与同学们交互交流,或解决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2:回答四个写景文段中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这一季节的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并明确:

《充满活力的春天》柔和的春风清新的空气温暖的太阳

像一片海的麦苗星罗棋布的村庄柳枝的嫩芽

芦笋的新叶水中的游鱼昆虫的苏醒

季节特点——活力

《夏夜》天空:星月密、忙

地上:小虫蛙群萤火

季节特点——密忙热闹

《晚秋的原野》空中:澄清的天强烈的白光

地上:片片的高梁衰黄的叶片

季节特点——美丽色彩绚丽

《草原之冬》雪花柳林野鸭圆月

风采展示:朗读你所喜欢的文段。

学生活动:1.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

2.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给出中肯的评价。

教师活动:对于朗读的同学,多鼓励,从朗读轻重音、节奏、情感角度做点评。

并结合《充满活力的春天》,简单分析把握哪些重音。

朗读形式:个人朗读(配乐朗诵)、教师范读、齐读。

三、欣赏。

过渡语:优美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诵读,更需要我们用心品味。请大家带着欣赏的眼光品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春夏秋冬”四小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段下面的赏析文字,你能解决老师给你出示的问题吗?

春之组:(1)作者描写江南春景扣住了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吗?

夏之组:(1)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

作者笔下的夏夜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秋之组:(1)这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如何?把“晚秋的原野”分别比作什么?(这段景物描写的点睛之笔与反衬之笔分别是什么?

冬之组:你们可以任选一些角度,赏析自己的语句。

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读文段,做批注。

教学环节(一)

学生活动1:齐读《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下的赏析文字。

教师活动1:以《充满活力的春天》为例,提问:这段写景文字使用了哪两种写法?

学生回答:写意和工笔

教师活动2:教师结合相关图片介绍“写意”与“工笔”。

明确:写意法——一种国画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在文学创作中,被称为“白描”,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描写。

工笔法——一种国画画法,用笔工整细致。在文学创作中,被称为“细描”,即抓住景物的特点精雕细刻、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地描写。

教学环节(二)学生展示赏析结果。

学生活动:上讲台赏析语句。(一人朗读,一人赏析。)

课堂可预设、生成性答案:《充满活力的春天》写意法: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

工笔法:(1)从修辞角度赏析。

比喻——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水底一群群的游鱼,一动不动地正儿八经停在那儿,好像待命出发的潜艇队伍。

拟人: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大自然的色彩把它打扮的青青翠翠。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比如:吐、钻、苏醒、打扮、冲等准确生动的动词。

(3)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

总之,扣住春天的特点“活力”来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先写天空的星星和月亮。

再写地面的生物(由近到远)

《夏夜》比喻:新鲜奇妙

比喻排比

写景顺序:先仰视后俯视

《晚秋的原野》丰满的穗头——点睛之笔

衰黄的叶片——反衬之笔

修辞:比喻拟人

《草原之冬》写法:动静结合

色彩变幻等

(在赏析中,再加强诵读,进而体会语言的优美。)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一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明确:(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2)按照顺序描写景物;(3)运用手法描写景物;(4)选择佳句描写景物。……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四个写景文段,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

2.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文笔精华——四季

1.抓住特征

2.按照顺序

描写景物

3.运用手法(写意工笔结合、动静结合等)

4.选词造句(动词、形容词;修辞等)

7、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背诵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重难点

重点:背诵三首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默写前两首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蝉》

1、了解作者,读准字音、停顿。

2、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

3、思考: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孤雁》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读准字音、停顿。

2、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

3、《孤雁》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蝉》

1、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与欧阳修、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3、提示:喻指清高尊贵的人

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

《孤雁》

1、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3、提示: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作者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爱憎感情。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背诵二首诗。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收集和动物有关的诗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课时

       2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背诵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重难点

重点:背诵三首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复习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默写第三首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读准字音、停顿。

2、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

3、思考: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是哪个字?

(2)《鹧鸪》的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3)颈联是紧承上句哪个字?“乍”、“才”和“征袖湿”、“翠眉低”有什么作用?

(4)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郑谷,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

2、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3、(1)啼

(2)渲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借助传说渲染令人魂销肠断氛围。

(3)紧承上句“啼”字而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之感动人心;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4)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蝉》这首诗借蝉抒怀,寓意是:--------------------------------------------------。

《孤雁》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

《鹧鸪》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借以抒发-----------------------。

背诵并默写《鹧鸪》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积累和动物有关的诗句。

2、完成《基础训练》。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8、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时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使至塞上》《黄鹤楼》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揭示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一)学习《使至塞上》自学提纲: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对照课文注解理解诗意

理解下列词义:使至塞上 单车 问边 属国 居延 征蓬 长河 萧关 候骑 燕然

3、体会“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奇丽意境。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2、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③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师: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④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这句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小结: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准确。

(二)学习《黄鹤楼》自学提纲:

1、理解诗意 理解下列词义:悠悠  历历 萋萋

2、诵读思考:

①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②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③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④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⑤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⑥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

四、合作交流:作者登上黄鹤楼,看长江滚滚急流,望白云悠悠而去,不禁想起了神话传说中仙人骑鹤而去的故事。可是此时,除了黄鹤楼,什么也没有了。这四句,下笔突兀,围绕黄鹤楼反复吟颂诵,景物寥廓,情感空寂。“黄鹤楼一去不复反,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叫人浮想联翩,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前四句总体上表达出诗人感情的低落,那么后四句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五六句,写的是繁荣的景致,但烘托的却是冷清的思乡之情,可谓以荣景显伤情。夕阳落山了,故乡在哪里?看着万古不息的江水,诗人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心里荡起了游子的孤独与凄凉。

五、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教学反思:                                                        

诵读欣赏《归园田居》

课题

诵读欣赏《归园田居》

课时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重难点

4、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5、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检查《使至塞上》、《黄鹤楼》背诵、默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诗义,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南山  稀  兴 荒秽  荷锄  道狭  足  但使  愿无违

3、赏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略

2、理解: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足:值得。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诵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4、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虽然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 

 6、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

参考: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我们应正确看待得失。

四、课堂小结。

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使至塞上》中“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使至塞上》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说说《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描述一下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归园田居


 

             

教 学 反 思                           

9、诵读欣赏《蝉》《孤雁》教案

古诗《蝉》《孤雁》 诵读欣赏

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

咏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

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2、 对“灯蛾扑火”这一习性,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同一事物的 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诵读欣赏(三)孤雁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10、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 :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课后作业
背诵诗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游山西村》
备课人:卫志华 单位:大港中学 审核人:张琳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
1、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课前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
诗人的整体评价。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以前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三)正课:

1、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2、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3: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归纳: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课前作业设计:

文学常识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课后作业设计: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11、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教案《池鹤》教案《迎燕》教案表格式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纸

(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时间 2月19

课题

古代咏鸟诗三首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作业布置

教材P

赏读三首诗

(一)《闻雁》【唐】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池鹤》【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备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