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与歌》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箭与歌》教案一等奖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几首歌词所歌颂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2.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3.学会诗歌比较阅读,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表现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专题我们在探索的是人类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悟到了孝情的重要;学习《项脊轩志》,我们感悟到了亲情的意义;而《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告诉了我们爱情的高贵。今天我们再来探索一下友情,感悟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一曲唱不尽的歌,道不尽的情。在我们古诗中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
友谊是一个人类的话题,在外国诗歌园地里同样有许多对友谊的歌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歌颂友谊的歌词,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罗伯特彭斯的《旧日时光》、美国作家朗费罗的《箭与歌》、中国作家冯至的《别离》。
二.诵读研究
1.学生自读歌词,选择一首独特感悟的歌词进行品读。
……
教师有意识地分几个同学朗读这三首歌词。
……
2.听诗歌朗读音频,体会诗歌对友谊内涵的不同诠释。
提问:友谊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不同的作家或读者对友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反复诵读这几首歌词,说说他们分别表现了友谊的哪些不同的内涵,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
《旧日的时光》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
主要诗句有: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
主要诗句有: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支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别离》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主要诗句有: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3.学生再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
三.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三首歌词揭示的友谊不同的内涵,我们知道,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找找每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友谊的。
……
《旧日的时光》: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选取了两个意象,一是“山坡游荡”,一是“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的特点是平时自然,作者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为主体,朴实清新,情感浓郁,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特别是“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一句反复咏叹还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第三四节,诗人更是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他们曾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那时,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与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直到精疲力竭。汹涌的饿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这两节诗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赞美经受时间和空间,以及经历磨难考验真诚的友谊。我们油然而起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与波折。但时空阻滞并没有使友情黯然失色。
《箭与歌》:运用“箭”与“歌”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特别是最后一节: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这四句诗可谓画龙点睛,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别离》: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刻画出“别离的场景”。
但最后一节却在前面三节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他表达了这样的内在情绪: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内容很具有哲理的光辉。
四.学生再次朗读三首诗歌。
五.小结
对友谊,我们人类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孤独如“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痴迷如“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豁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认为:友谊不仅是相聚时的互相扶持,更是别离后的互相勉励。
六.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73页1-6;17-18。
美文赏读《高山流水》。
2、《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教案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几首歌词所歌颂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2.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3.学会诗歌比较阅读,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表现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专题我们在探索的是人类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悟到了孝情的重要;学习《项脊轩志》,我们感悟到了亲情的意义;而《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告诉了我们爱情的高贵。今天我们再来探索一下友情,感悟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一曲唱不尽的歌,道不尽的情。在我们古诗中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
友谊是一个人类的话题,在外国诗歌园地里同样有许多对友谊的歌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歌颂友谊的歌词,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罗伯特彭斯的《旧日时光》、美国作家朗费罗的《箭与歌》、中国作家冯至的《别离》。
二.诵读研究
1.学生自读歌词,选择一首独特感悟的歌词进行品读。
……
教师有意识地分几个同学朗读这三首歌词。
……
2.听诗歌朗读音频,体会诗歌对友谊内涵的不同诠释。
提问:友谊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不同的作家或读者对友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反复诵读这几首歌词,说说他们分别表现了友谊的哪些不同的内涵,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
《旧日的时光》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
主要诗句有: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
主要诗句有: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支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别离》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主要诗句有: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3.学生再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
三.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三首歌词揭示的友谊不同的内涵,我们知道,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找找每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友谊的。
……
《旧日的时光》: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选取了两个意象,一是“山坡游荡”,一是“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的特点是平时自然,作者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为主体,朴实清新,情感浓郁,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特别是“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一句反复咏叹还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第三四节,诗人更是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他们曾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那时,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与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直到精疲力竭。汹涌的饿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这两节诗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赞美经受时间和空间,以及经历磨难考验真诚的友谊。我们油然而起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与波折。但时空阻滞并没有使友情黯然失色。
《箭与歌》:运用“箭”与“歌”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特别是最后一节: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这四句诗可谓画龙点睛,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别离》: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刻画出“别离的场景”。
但最后一节却在前面三节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他表达了这样的内在情绪: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内容很具有哲理的光辉。
四.学生再次朗读三首诗歌。
五.小结
对友谊,我们人类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孤独如“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痴迷如“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豁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认为:友谊不仅是相聚时的互相扶持,更是别离后的互相勉励。
六.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73页1-6;17-18。
美文赏读《高山流水》。
3、必修五《箭与歌》《别离》教案
《箭与歌》《别离》教案
一、教与学的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品中所歌颂的友情;
2.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1.从细节、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的比较阅读,提高现代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的预设
1.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层进引入思考与评价;
2.以诵读和比较为主要学法,鼓励开展合作与讨论。
课前案
一、走进大师
(一)《箭与歌》的作者是,国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诗歌善于将平凡事物信手拈来,经过温馨的想象力和炉火纯青的技艺锤炼后,化为神奇的篇章。
(二)《别离》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______________诗。他的《十四行诗集》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
二、打实基础
(一)字音辨析:
踪影()折断()耘耕()晤面()
(二)多音字辨析:
折:折()腾打折()折()本
藏:藏()匿宝藏()
降:降()落投降()
(三)形近字辨析:
漫长蔓延谩骂
会晤抵牾焐酒
(四)字词解释:
初晤:初次见面。
(五)诗歌常识:
意象
十四行诗
三、自学课文
(一)诵读诗歌;
(二)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箭与歌》中“箭”与“歌”这两个意象的丰富内涵?
2.《别离》这首诗通过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堂案
一、交流课前案完成情况,对两首诗有初步认识
二、文本研习:
其一《箭与歌》
(一)意象
事象与物象都溶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二)诗歌赏析
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第2节赏析:写“歌”
⒈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鉴赏“吐”字的妙用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
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
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
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
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
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其二《别离》
(一)十四行诗
《别离》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
(二)知人论世
《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
(三)诗句透析
[诗句]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透析]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诗句]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析]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诗句〗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诗句〗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诗句]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析]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三、比较阅读
1.《箭与歌》、《别离》都歌颂了美好的友情,但内涵上侧重点有何不同?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课后案
一、反复朗读诗作直至成诵。
二、搜集描写友情的诗,背诵其中的佳句。
三、完成下列题目。
1、《别离》这首诗运用了西方的十四行诗体,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第二节“承”,写,第三节“转”,写,第四节“合”,强调。
2、友情,一个自古不变的话题,正如_________(人名)所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人名)所吟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歌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试比较两诗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异同。
答:从内容看,都是写送别;从抒情手法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4、《箭与歌》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
1、导入:同学们好,知道今天老师给大家上什么课吗?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人镜,太宗由此而能明得失。那么这面镜子又是怎样照出太宗的斑点与瑕疵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齐读标题,同学们你看到标题时,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整理同学们的疑问:背景、内容、写法……善于生疑者才会学习,那么,要解决这些许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读)
3、自由朗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句读、并试着读出一些语气(正音:长、塞)
4、“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那么文中具体写“十思”内容的又是哪一段呢?(齐读)
5、自己再试着读一次。然后自行解决字、词、句、有不懂的可以合作解决。
(以:①连词:表目的“来”②把“以为度”③因为“无以怒”)
(词类活用 使动①“安人”“正身” 名词作动词“下” 乐:以……为乐)
6、再请一位同学示读 注意语气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骈偶句式。同时“诚能”充满真情。
老师读,同学再读
7、这“十思”两两对举,其实为“五戒”,“戒奢戒骄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十思,句句坦诚,字字惊心,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价值,对今天的人也很有教育意义。接下来让我们古为今用,请你择其一条做为你的座佑铭,再与同学交换,要求会背,会译,说出理由。
8、在学习中反思自我,并提升自己,这是一种善于学习的表现。那么有几条大家都没选择,这和你目前身份有关系。再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常识,把它送给不同职业的人。例如:送给法官,教师……
9、由此看来,“十思”成为封建时代的君臣宝典,实在名至所归。无怪乎此文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佑铭。“座佑铭”,自然不可内容太多,精练为上,太宗也应把“十思”代繁为简。就请同学把“十思”概括一下,化为“一思”,从文中找出这一句。翻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旨句
10、魏征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为什么呢?
(太宗的身份、地位、当时背景、贞观初年,鉴于隋亡,能节俭爱民、国力富强,后来骄奢忘本、大兴土木、广求珍宝、魏征在群臣齐皆赞歌时、独能上疏提出“守成时期防微杜渐”)
11、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政治理想”(找读)
12、伴君伴虎,唯魏征得赞。为什么?
注重说话艺术,不但敢谏,而且善谏,在第三段里已经
可窥一斑,再自读1、2两节,找找劝谏艺术。讨论。
①生动比喻,深入浅出
②善用对比,说理透彻
③历史经验,旁敲侧击
④用语得体,刚柔并济
13、也正因如此,太宗心悦诚服,是魏征这面镜子照出了他们瑕斑,其实,本文也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魏征?(可从人品、才华、理念,依据本文,开放讨论)
①正直敢谏
②讲求方法
③以人为本——长治久安
④目光敏锐
⑤高瞻远瞩——居安思危
⑥理念先进——加强自我休养
14、小结:“八荣八耻”与本文的相同处
读十思、知八耻,践八荣
5、《箭与歌》教案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江苏版]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三板块:旧日时光
《箭与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⒈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阅读讴歌友谊的诗歌,陶冶情操。
⒉把握诗歌巧妙的构思,体会语言朴实、清新的特点;学会如何欣赏诗歌,从而学习诗歌的写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意象鲜明、寓意深刻特点,学会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从而学习诗歌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二、简介作者:
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是当地有声望的移民家族的后代,少年时代在家乡沿海城市波特兰度过。他熟悉大海和家乡的自然风光,熟悉当地老一代移民的故事和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1826年,朗费罗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从1836年起,朗费罗开始在哈佛大学教书。在近二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朗费罗一直在写诗,其主要诗集有《夜吟》、《奴隶之歌》、《海边与炉边》、《候鸟集》等,其著名长诗有《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和《迈里斯·斯坦狄什的求爱记》等。1854年,朗费罗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后期主要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写作,同时翻译欧洲文学名著。
朗费罗是将欧洲的古典诗歌形式娴熟地运用于表达新情感新主题的第一位美国诗人,也是美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较短的抒情诗和十四行诗仍然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最好的篇章。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他的诗歌的体裁和风格非常的多样化,歌谣、十四行诗、叙事记、抒情诗、诗剧,他都一样的娴熟。
三、研习新课:
事象与物象都溶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⒈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诗歌中“箭”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寓意又是什么?
明确:箭的特点: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寓意: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小结:这一节写“箭。“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⒉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讨论:
⑴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⑵“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
明确:不好,“吐”字突出歌声强劲有力,准确生动。
⑶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上有没有关联?
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补充:这一节写“歌”。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表面上看,第二节与第一节毫无关系,其实是以箭作为歌的喻体,诗人的描绘揭示出某种相似。
⒊指名朗读第三节,思考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三节写“箭”和“歌”的归宿,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支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⒋朗读全诗,自由讨论这首诗在构思有什么特点?
明确:《箭与歌》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由于它歌颂了深厚的友情,而且由于它构思巧妙。
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入“空中”,都是“不知落于何方”,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的描绘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为第三节“卒章显志”打下基础。这样第三节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
⒌学生熟读全诗,总结语言特色。
明确:这首诗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诗中并无“生死与共”、“忠贞不渝”之类的豪迈誓言,而是刻画了朋友之间心灵的默契,友情的深沉真挚,表现得生动感人。通读全篇,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
四、课堂延伸:
下面欣赏吴奔星的诗《别》。这也是一首讴歌友谊的诗。请同学们就这首诗的构思谈谈自己的看法。
别
吴奔星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
留下了整个的你!
明确:这首诗,第1-3小节,我们读来感觉很平常,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来;待我们读完全诗,才知道这是必不可少的铺垫。没有这三小节,也就不可能有升华的4-5小节,第5小节神采飞扬的最后两句也就不可能有。进一步分析,知道这首诗还不仅巧在这里,还巧在1—3小节列举,4—5小节分承。第4小节2—4句,第5小节1—3句,分别和第1—3小节相照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和《箭与歌》差不多。相比较而言,这首诗,用得意象更多,生活气息更浓厚,更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五、布置作业:
⒈友情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并对它们的意象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审题提示] 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说明友情就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友情的彼此默契的特征。意象和语言运用有特色。《箭与歌》用“箭”和“歌”这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⒉下面是朗费罗《箭与歌》的原文和另一种译文。比较品味,说说你更喜欢哪种译文。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尝试着翻译。
[答题要点]两种版本都译得不错,各有千秋。题目不是要求比较译文的优劣,而是谈更喜欢哪种译文,要具体谈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仔细揣摩中,或动手翻译后,加深对原作精美之处的体会,从而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6、《草船借箭》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7、五年级教案:《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
8、六年级教案:《草船借箭》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不要错读成y@n。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
9、《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资料提供者:
10、《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