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等奖
课文解读:
本文故事性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设计依据: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2.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大家猜猜老师想画的是什么?(老师画一简笔画树,树干上的枝叉手面用来写人名,几个直线就可完成此棵树)学生答:树。教师:真聪明!对!这是一棵树,而且是棵“聪明树”!凡是名字被写到树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聪明!我们在小学学到了我国古代哪些聪明少年?请告诉老师,我将把他的名字写到“聪明树”上。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几位这样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字词识读,理解文意
1.读――学生自读,把握节奏:请大家先自由的将课文读一遍,当你能够流利朗读的时候请举手,最先举手并流利朗读课文的同学,你的名字将被写在“聪明树”上。(待学生举手后请学生朗读,师生订正后并请其他同学评判是否可上“聪明树”。)
2.问――自读提问,词句积累:俗话说,学习贵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现在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看书,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句,如果有请举手告诉大家,由同学和老师帮你解决,问题提的最好的同学,你将是最会提问的聪明学生,“聪明树”上的位置已经帮你留好了!(学生提问,师生互答)
3.背――比赛背诵,培养能力:大家问题提的都很好。老师还想知道我们班上哪位同学最会背书。《咏雪》一文只有六句话,现在请你开始背诵这则故事,当你能的时候请举手,你的名字将会从“聪明树”会背的枝丫上长出来。(学生读书、背诵、上“聪明树”)
4.述――创新讲述,发展思维: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想上“聪明树”的话就必须创新,试着用陈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讲述。(老师提示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讲的生动。讲的好的上“聪明树”)
三、问题研讨,拓展思维
1.分组讨论一:现在“聪明树”上已有了许多聪明的少年,《咏雪》一文中也有两个聪明的少年,现在如果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个人可上“聪明树”,你同意谁上?为什么?
2.分组讨论二:第二则故事中友人已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如果失礼他将不能上“聪明树”,你是否同意陈元方上“聪明树”?说说理由。
四、知识迁移,搜理积累
现在“聪明树”的顶端还有两个位置,名字被写到这个位置的人你将是最聪明的。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现在老师出个题目考考你。
思考:《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将“纷纷白雪”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还能不能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说的好,你的名字将被写到聪明树的顶端。
五、激情总结
今于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认识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让我们今后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节课这样聪明,把属于我们自己的“聪明树”浇灌的更高更大!
2、《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课文解读:
本文故事性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设计依据: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2.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大家猜猜老师想画的是什么?(老师画一简笔画树,树干上的枝叉手面用来写人名,几个直线就可完成此棵树)学生答:树。教师:真聪明!对!这是一棵树,而且是棵“聪明树”!凡是名字被写到树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聪明!我们在小学学到了我国古代哪些聪明少年?请告诉老师,我将把他的名字写到“聪明树”上。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几位这样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字词识读,理解文意
1.读――学生自读,把握节奏:请大家先自由的将课文读一遍,当你能够流利朗读的时候请举手,最先举手并流利朗读课文的同学,你的名字将被写在“聪明树”上。(待学生举手后请学生朗读,师生订正后并请其他同学评判是否可上“聪明树”。)
2.问――自读提问,词句积累:俗话说,学习贵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现在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看书,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句,如果有请举手告诉大家,由同学和老师帮你解决,问题提的最好的同学,你将是最会提问的聪明学生,“聪明树”上的位置已经帮你留好了!(学生提问,师生互答)
3.背――比赛背诵,培养能力:大家问题提的都很好。老师还想知道我们班上哪位同学最会背书。《咏雪》一文只有六句话,现在请你开始背诵这则故事,当你能的时候请举手,你的名字将会从“聪明树”会背的枝丫上长出来。(学生读书、背诵、上“聪明树”)
4.述――创新讲述,发展思维: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想上“聪明树”的话就必须创新,试着用陈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讲述。(老师提示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讲的生动。讲的好的上“聪明树”)
三、问题研讨,拓展思维
1.分组讨论一:现在“聪明树”上已有了许多聪明的少年,《咏雪》一文中也有两个聪明的少年,现在如果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个人可上“聪明树”,你同意谁上?为什么?
2.分组讨论二:第二则故事中友人已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如果失礼他将不能上“聪明树”,你是否同意陈元方上“聪明树”?说说理由。
四、知识迁移,搜理积累
现在“聪明树”的顶端还有两个位置,名字被写到这个位置的人你将是最聪明的。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现在老师出个题目考考你。
思考:《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将“纷纷白雪”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还能不能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说的好,你的名字将被写到聪明树的顶端。
五、激情总结
今于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认识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让我们今后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节课这样聪明,把属于我们自己的“聪明树”浇灌的更高更大!
3、《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创意说明:引导阅读尝试,突出阅读主体,强化阅读感悟和语言积累。教学步骤:
一、试读
1
.简介背景,提示学法。
2
.自由试读《咏雪》,辨识生字生词,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朗读语气和节奏。
3
.指定三名同学朗读《咏雪》,集体共同评议,明确朗读要领。
4
.自由朗读《咏雪》,参考注释试译课文。
5
.先小组、后全班试讲《咏雪》故事内容。
6
.全班齐读《咏雪》。
7
.自由试读《陈太丘与友期》,参考注释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8
.小组合作试译《陈太丘与友期》,教师巡回指导,点拨疑难词句。
9
.全班试译《陈太丘与友期》,试讲这则故事。
10
.小组赛读两则短文。二、试析
1
.教师提出如下角度,请同学们从中任选其一,或解释或分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桌讨论,准备发言:①词义,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的有关内容;②句义,如《咏雪》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③修辞,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三;④人物,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⑤结构,如《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对话可分哪两层。
2
.学生自读课文,自选角度思考、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3
.全班开展课堂讨论。
4
.教师评点、引导,突出如下重点:《咏雪》中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咏雪》结尾句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对话,前一层是铺垫,是正常交际,后一层是主要内容,是元方与客人的针锋相对。关于元方“入门不顾”,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也应算作“无礼”。但是元方当时才七岁,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对他求全责备。三、试背
1
.朗读课文,要求语气顺畅,停顿合理。
2
.再读课文,要求读出两则课文不同的情味和气氛。
3
.三读课文,要求读出谢道韫、元方的聪颖和机智。
4
.四读课文,要求快速背诵文中的人物对话。
5
.自由背诵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语序。
6
.先小组、后全班开展背诵比赛。四、试说
1
.利用幻灯或投影,让同学们试读下面出自《世说新语》的另一则短文:崔烈与服虔为友
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渝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服虔,东汉人,字子慎。崔烈,东汉人,学者。门生,门人,弟子。传,解释、阐明儒家经典。匿,隐瞒。赁,雇佣。共,与别人一同。蚤,同“早”。寤,醒来。
2
.讨论疑难词句,试译这则短文。
3
.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口述上面这个故事。
4
.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谈读后感受。
5
.比较揣摩,领会课文的基本特点。[资料整合平台]
1
.背景资料《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可以视作本书在艺术上的总的特色。
《世说新语》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忿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吃鸡子时“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甚,复于地取内(纳)口中……”,通过几个小动作就把王蓝田的性急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世说新语》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通过管宁、华歆对金钱、对权贵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两人品格的优劣。仅仅
61
个字,却是有情节、有动作,十分紧凑精彩。善于把记言记事结合,也是《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如《雅量篇》描写晋孝武帝见了彗星后的心情,他深夜入园中对星空举杯祝酒说:“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种行动和说话,把他在见到彗星后故作达观的心理完全表露出来了。又如《贤媛篇》记李势妹在南康公主威胁之下所表现的神态和对话,反映了一个妇女不忘故国的悲痛心情。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其致不穷。”就其中一些优秀篇章的艺术成就说,这评语是确切的。(摘自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人学出版社
1963
年7
月版)
2
.课文扩读材料。《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②所以疑③,正为此耳。既以④纳其自托⑤,宁⑥可以⑦急相弃耶?”
遂携拯⑧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华歆、王朗]均为三国时魏国的高官。②[本来]当初。③[疑]迟疑,犹豫。④[以]同“已”。⑤[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意思是答应让他上船。⑥[宁]岂,难道。⑦[可以]可以因为。⑧[拯]拯救。
陶母教子
陶公①少时作鱼梁吏②,尝以坩鮓③饷④母。母封鮓付使⑤,反书⑥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⑦,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①[陶公]陶侃,西晋大将。②[作鱼梁吏]做管捕鱼的小官。③[坩鮓]盛在陶器中的腌鱼。④[饷]赠送。⑤[付使]交给送鱼来的人。⑥[反书]回信。⑦[见饷]送给我。⑧[乃]且,又。(以上短文选自《文言文译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年11
月版)这二则短文,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阅读,读后复述故事内容。
5、《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学习指导】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
2.重点精讲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
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陈太丘与友期行”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难点精讲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
“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2.学习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又要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并熟练默写课文。
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并有所启示。
【知识拓展】
1.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4.《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课内问题指导】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
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参考答案:1.“俄
”,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
”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6、《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②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②结合文中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除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外,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①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②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了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司马光、孔融,还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出示板书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二、简介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师补充)
刘义庆 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原为8卷,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语言简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过渡: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篇《咏雪》
三、诵读课文: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句子的节奏。
1、学生听录音或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达到熟练程度。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四、二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1.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疏通全文意思
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课文翻译情况。
二、归纳总结
1、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已认为重要的字词,教师补充强调
以下字词重点:内集、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差、拟)、未若、因。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谈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古义,凭借;今义,因为)
3、特殊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三、探究性学习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温馨、轻松、欢快等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结合课后练习四)
(1)撒盐空中差可拟(雪的颜色和下落姿势和盐相近,简单直白,注重形状的相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风趣灵动,有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意和意蕴,形神兼似)
3、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你认为他比较赞同哪一个?
赞同兄女谢道韫,后文对其身份的补充,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其赞赏谢道韫的聪明才气。
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咏雪》中认识了一位有才气的女孩子——谢道韫,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有聪明才智的孩子——元方。
二、诵读课文: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句子的节奏。
1、学生听录音或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达到熟练程度。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三、二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1.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疏通全文意思
四、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期日中,过中不至。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四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课文翻译情况。
二、归纳总结
1、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已认为重要的字词,教师补充强调。重要的字词有:期、日中、至、舍去(舍、去)、乃、戏、尊君、不、君、哉、相、委、而、家君、引、之、顾等。
2、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
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5)元方入门不顾。
三、探究性学习
1、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怎样的,从哪可以看出来?
(1)陈太丘
遵守时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3)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贞无邪的表现)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
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3、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5、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体现在称谓上就有敬称和谦称。你能在文中找出这样的称谓变化吗?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去后乃至。
4)相委而去。
5)下车引之。
6)元方入门不顾。
7、《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1:(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生2: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3: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4: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1: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2: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3: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4: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4: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己的话讲出大意。
生5: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7: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8:全文的节奏他不仅把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沉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仅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9:(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及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9: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10: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11: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12“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
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
曰:“未若 ”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13:生A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B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C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14:生D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E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F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15:生G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H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16: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17: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生10:我还是觉得兄女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
师:柳絮和雪花具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生18:我觉得生C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19: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具有美感,且富有诗意。
师:是吗?我觉得同学们写的也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就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像去朗读《咏雪》。
(生带着想像朗读《咏雪》)
三、赏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篇,请大家评评我是否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
(师朗诵《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一个字:好!(生笑)
生2: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老师读成了“”,(马上有生举手)
生3:这里应读成“”,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与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读中质疑(板书),在书上将疑难点进行圈点勾画。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请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4: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
(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5: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来朗读全文,一生读叙述性语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历历在目。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辨(板书:读后思辨)。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创编结局。要求:对话中要体现元方的机智,可以文言与白话夹杂。
(生纷纷下位自由组合进行排练)
(第一组上场“一人当解说,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解说: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同行,说好了中午见面,已过中午,友人未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当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等你等了半天不来,已走了。”友人便发怒说道:“真不是个东西,与我说好了同行,却丢下我一人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过了你还未到,则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刚才是我的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于是元方便带领他去见他的父亲了。(生鼓掌)
师:这一组的表演回答了友人为何要“下车引之”,并将结尾的“入门不顾”给予了创编。下面还有没有将文中对话进行改编的,如面对友人的“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还会有怎样机智的作答呢?
(第二组上场: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哪里哪里。
(生大笑,长时间的鼓掌)
师:对于刚才的两组表演你喜欢吗?
生6:第一组表演创编结局,让我们意识到要讲信用,同时要学会宽容,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生7:我更喜欢第二组的表演,改编对话,充分体现了元方的机智。
师:刚才的两组表演,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不仅表现了大家在才学方面和文中元方一样机智,而且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生笑,长时间地鼓掌)
四、朗读背诵
师: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下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生自由朗读背诵)
生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3:背《咏雪》全文(生鼓掌)
五、激趣探究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8、《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世说新语》教案两则0
一、 教学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 反复诵读,当堂背诵。
3、 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 难点:目标3。
三、 教学设想: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容易些。因此,设想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四、 教学准备:
1、 布置预习,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解解决生字词。
2、 制作几张简单的幻灯片。
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篇文言短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两位少年儿童。
二、 读准字音,明确停顿:
1、 请一学生范读,其他学生作好评析找错工作,并示范自己所理解的读法。
2、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请学生仔细对照。
三、 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 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逐字、逐词、逐句解决翻译问题。
2、 请小组代表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代表帮助解决。遇到班里没人能解释的,教师作解答。对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特别是那些常用文言词的用法,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教师应加以强调。
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1)、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思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 请一学生全文翻译。
四、 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 作业:
1、 口头翻译这两篇短文,特别注意重要的字词句。
2、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复习巩固:
1、 解释字词。(大屏幕出示)
2、 翻译重要句子。(大屏幕出示)
3、 检查背诵。
二、 齐读这两则短文。
三、 启发引导,解决难点:
1、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
2、 《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
3、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4、 《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5、 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6、 联系实际谈谈对“做人就要有诚信,讲礼仪”的看法。
四、 以这两则小短文为例,简介《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五、 作业:
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教后反思:
我们觉得这两则短文文字浅显易懂,对学生来讲,似乎并非如此。虽然前面接触过几篇更难的文言文,但毕竟基础差,在结合课文注解的基础上,学生还是无法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来解决翻译问题,最后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完成此目标。
第二课时,诵读安排较多,学生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讨论非常热烈、积极,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人、对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10、《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
今天小编分享的《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前言,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咏雪》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先请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宋人,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齐背,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三)疏通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词语手册》,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逐句请学生来翻译。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合作研讨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就此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后一问要学生各抒己见。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并再次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咏雪》,并当堂默写。
2、文学常识回顾。
3、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内集 讲论文义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一)读课文,说大意。
1、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至熟练为止。
2、 让学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难词句,并口头翻译课文。
3、 请一位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4、 之后班级交流,逐句翻译课文。疑难字词,教师加以强调。
(二)读课文,说人物。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试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 从文中任选一个人物,根据其言行举止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元方——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读课文,说语言。
1、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则、引、顾。
2、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语句的含义。
(四)读课文,说看法。
1、 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核心?(无礼、无信)
2、 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陈记义正辞严的斥责,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3、 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当堂背诵比赛。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