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风火山隧道贯通建设的奇迹的事迹。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家整理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并学习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所遇到的困难。

2、体会建设者的英雄气概,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天路》

2、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题:这条“天路”就是青藏铁路。它为什么被叫做“天路”呢?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字词,理解文意。

(2)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3)勾画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2、鼓励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检查字词情况

4、提问:文中有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1、过渡: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人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2、研读“困难1”

(1)修建者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2)认识困难,出示句子——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理解困难,了解什么叫“冻土”、“海拔”。

(4)克服困难,出示句子——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5)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考察次数多、时间多,吃苦耐劳的精神。)

(6)激情朗读:在充满困难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朗读5、6自然段)

3、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3)克服困难:从哪些词看出科技人员的艰辛?(理解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4)感情升华:天气十分恶劣,工作非常危险、繁重,当你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有感情读8、9自然段)

(5)过渡小结: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四、拓展交流,丰富形象

1、感受修建者的精神:既然这项工程难度这么大,让人无法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条铁路的修建有什么意义?面对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3、鼓励谈话:从铁路修建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就是这条包含着无数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铁路,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画下了新的篇章。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竣工,在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路或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2、有感情朗读课文。

青藏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在教学之前应做好相关的资料调查,如铁路修建的时间、路长,什么是高原冻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铁路的伟大意义。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次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了解修路中出现的困难和修建者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在了解到修铁路的困难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们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修建铁路的困难,加深对与那些修建者的认识,升华情感。

而在后面的说和学当中,使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加强情感的表达,达到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最后,做一些简单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能关注到西藏和西部的一些内容,加深对国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风火山隧道贯通建设的奇迹的事迹。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家整理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并学习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所遇到的困难。

2、体会建设者的英雄气概,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天路》

2、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题:这条“天路”就是青藏铁路。它为什么被叫做“天路”呢?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字词,理解文意。

(2)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3)勾画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2、鼓励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检查字词情况

4、提问:文中有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1、过渡: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人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2、研读“困难1”

(1)修建者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2)认识困难,出示句子——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理解困难,了解什么叫“冻土”、“海拔”。

(4)克服困难,出示句子——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5)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考察次数多、时间多,吃苦耐劳的精神。)

(6)激情朗读:在充满困难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朗读5、6自然段)

3、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3)克服困难:从哪些词看出科技人员的艰辛?(理解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4)感情升华:天气十分恶劣,工作非常危险、繁重,当你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有感情读8、9自然段)

(5)过渡小结: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四、拓展交流,丰富形象

1、感受修建者的精神:既然这项工程难度这么大,让人无法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条铁路的修建有什么意义?面对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3、鼓励谈话:从铁路修建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就是这条包含着无数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铁路,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画下了新的篇章。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竣工,在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路或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2、有感情朗读课文。

青藏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在教学之前应做好相关的资料调查,如铁路修建的时间、路长,什么是高原冻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铁路的伟大意义。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次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了解修路中出现的困难和修建者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在了解到修铁路的困难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们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修建铁路的困难,加深对与那些修建者的认识,升华情感。

而在后面的说和学当中,使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加强情感的表达,达到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最后,做一些简单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能关注到西藏和西部的一些内容,加深对国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预览: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容预览:

《核舟记》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

髯( )髻( )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

篆章( )矫(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参考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

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通“屈 ”弯曲

3.通“横”

4.通“父”,男子的美称

5.通“拣 ”挑选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

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

3.宋 鲁直

4. 盖大苏泛赤壁云

5.灵活精致

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7.豁达开朗

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

10.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1.嘻,技亦灵怪矣哉

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略

六、 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八、中考巡礼

1、(1)戴着高高的帽子 (2)胡须 (3)露 (4)清清楚楚

2、略

3、峨冠而多髯

4、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九、迁移整合

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十、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十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第9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资料提供者:刘舜旭

6、《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课堂评析

内容预览:

24 大道之行也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再看课文。全文可分三层: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二、问题研究

关于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决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我们细读论“大同”这一段文字,便不难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传闻中五帝之世的社会实况,而是包含在实况之中的“大道”──确切地说,他是将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利用它们来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还要看到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练习说明

一、回答下面的问题,并背诵这篇课文。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二、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目的是积累词语,使学生养成因声求义的习惯。

1.与,通“举”,读jǔ,选拔。

2.分,读fèn,职分、职业。

3.恶,读wù,憎恶。

4.鲜,读xiǎn,少。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一课时教读。基本的设想是:

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

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本文共107字,读一遍约需1分钟(包括间歇在内),要保证至少读15遍(包括领读和背诵的检查)。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

2.对诵读要作具体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要简化其他教学环节。

注释已有的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不必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用不着译成现代语;《礼记》及戴圣的介绍就依题注,不作任何补充。

4.练习(含讨论)也要在课上完成,15分钟以内最好。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二、补充资料

康有为关于“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这句话的解释: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顾生民而兴哀也。”

(节选自《〈礼运〉注》)

〔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是春秋公羊家的说法,康有为借用它来说明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7、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指名谈拉萨印象。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七、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8、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优秀教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风火山隧道贯通建设的奇迹的事迹。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家整理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优秀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优秀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八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六、九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优秀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9、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练习教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风火山隧道贯通建设的奇迹的事迹。通过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练习设计”,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练习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机械 xiè( ) 逞能 zhěnɡ( ) 开凿 záo( )

jiè( ) chěnɡ( ) zháo( )

二、我会组字,再组词。

我 ( ) 争 ( )

( ) ( )

( ) ( )

交 ( ) 尧 ( )

( ) ( )

( ) ( )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银( )素( ) 废( )忘( )

不( )而( ) 严( )以( )

始( )不( ) ( )水( )薪

四、在括号里填上带点词的反义词。

1.我们不能把简单的事情搞得( )化。

2.失败是( )之母。

3.同学之间必须搞好团结,不搞( )。

4.我们要勤劳、勇敢的坚强者,不当( )、( )的( )者。

五、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每句话的语气,在括号里填上句子的类型。

A.陈述句 B. 感叹句 C. 疑问句 D.祈使句

1.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

2.开凿风火山隧道真是一场硬仗啊!( )

3.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吧!( )

4.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解决缺氧问题?( )

六、我知道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怎么可能呢?( )

2.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

3.风火山像一只巨大的拦路虎挡住了筑路大军前进的道路。( )

七、课内阅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遂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1.将合适的词连线搭配。

制服 隧道 事情 狰狞

发现 温度 斗志 简单

控制 规律 天气 昂扬

延伸 冻土 面目 恶劣

2. 什么是下马威?风火山给了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3. 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八、课外阅读

戈壁滩

我在新疆当过八年汽车司机,与戈壁滩结(jiē jié)下了不解之缘。戈壁滩一片A,只有来到饭馆,才能见到人影。所以新疆司机特别喜欢搭客,谈天说地,嬉笑逗乐。

戈壁滩常起风,那风格外凶猛。你坐在驾驶室内,只听得无数细砂石“沙沙”作响,有时候甚至会把一辆车的油漆剥个精光。戈壁滩上的旋风更多,一根冲天尘柱,会扯断帐蓬的脚绳,会把倒在地上的人连推几个跟头。

戈壁滩难得有雨,但有雨便是暴雨。因为石子渗水能力差,所以一下雨就形成狂暴的洪流。有一年,我在天山公路上遇到过一次洪水。当时,我的车正慢速行驶,忽然听到一阵可怕的雷鸣般的声音。师傅们曾告诉我这是洪峰来的声音。我急忙把车驶上一个山坡。车刚停稳,洪峰已到,大块的石头在洪流中滚动,真有排山倒海之势。第二天清晨,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是路面全被砂石堵塞(sāi sè)了。

①戈壁滩也有自己的长处,便是寂静。②天若不冷不热,我常躺在黄沙上遐(xià xiá)想:我在寂静中B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也在寂静中猜测着一块块碎陶片的来历……

1.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内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文中A处应选的词语是 (荒乱 荒凉 荒诞);B处应选的词语是(编辑 编写 编织)

4.“不解之缘”的“缘”,部首是 ,除部首外还有 笔。

5.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排山倒海:

(2)遐想:

6. 读下面的句子,对的打“√”,错的打“╳”。

(1)寂静是戈壁滩的一大缺点。( )

(2)文中用“雷鸣般的声音”比喻洪流的声音。( )

7.根据文章意思填空。

(1)文章写了 和 两个例子说明戈壁滩的风十分凶猛。

(2)戈壁滩一下雨就形成狂暴的洪流,原因是

8. 写出第3段大意。

9.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戈壁滩的风和洪流?

九、为课文插图写一段解说词。

十、在相连的两个成语中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我国一个城市的地名或省份。

1.至高无( )( )底捞月

2.语重心( )( )暖花开

3.人才济( )( )征北战

4.一步登( )( )津有味

5.铁案如( )( )施效颦

6.万古长( )( )誓山盟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练习设计的全部内容,祝大家学习进步!

10、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习题教学设计

班级 姓名

一、用“∨”选择加粗字的读音:

妖娆(rāo náo) 隧﹙suì shuì﹚道 机械﹙jiè xiè﹚ 逞凶(chéng chěng )

青藏(zàng zhàng﹚ 狰狞﹙níng líng﹚ 巍峨﹙wèi wēi﹚ 冰碴子(chá zhā )

二、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

(1)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 )

(2)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

(3)从上到下没有一点色彩,非常素洁。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

(4)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

(5)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 )色欲流 夜以( )日 ( )黄一体 一( )千里

银装素( ) 天高气( ) ( )山峻岭 ( )寝忘食

描写环境的:_______________

描写色彩的:_______________

描写勤奋工作的:_____________

四、读一读“开工前”这部分课文,然后看看以下几位同学的理解,挑选出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打上“√”。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A.外国人极端藐视中国。 ( )

B.这句话说明攻克“在这样不良地质上打隧道”的难题是世界级难题,中国人还没有掌握这样的技术。 ( )

C.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和创新精神。 ( )

五、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__________。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__________。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__________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 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 )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 )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1)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彩旗招展 不翼而飞

七零八落 劈头盖脸

(2)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这一段写了筑路大军在开凿风火山隧道时遇到的__________的困难。(多选)

①冻土层 ②恶劣天气 ③极度缺氧

(4)用“∥”把这段话分成三层。

(5)建设着们面临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时,不惧生命危险,克服这些困难,表现了建设者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三峡》课课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4分) ( )

A.阙处(quē) 素湍(tuān) 属引(zhǔ) 绝(yǎn)

B.沿溯(sù) 曦月(xī) 叠嶂(zhàng) 襄陵(xiāng)

C.悬泉(xuān) 飞漱(sù) 哀转(zhuàn) 蔽日(bì)

D.涿县(zhuō) 略无(lüè) 绿潭(tán) 凄异(qī)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

4、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至市,而忘操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鞭数十,驱之别院

5、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4分) ( )

A.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在21世纪初又举办了一次全球盛会--上海世博会。

B.为了防止校园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

D.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6、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4分) (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7、下列句子中加点俗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4分) ( )

A.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

B.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校足球队毫不示弱,以一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比赛。

C.只有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能力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D.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大凡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8、填空或按要求默写(23分,第一题每空1分,其余各2分)

(1)本文作者 , (朝代)人,选自 ,它是有文学价值的 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2)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从正面写的句子是: ;从侧面写的句子是面是: 。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4)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 。

(5)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 。

(6)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9、解释加点字(20分)

(1)晴初霜旦( )(2)夏水襄陵( )(3)素湍绿潭( )(4)飞漱其间( )

(5)乘奔御风( )(6)不见曦月( )(7)林寒涧肃( )(8)空谷传响( )

(9)属引凄异( )(10)春冬之时( )

10、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简答题(共14分)

(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3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

(2)文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语句。(4分)

理由① 原句:

理由② 原句:

(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4分)

导游词: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C 6、C 7、B

8、(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1、(1)湍急 两岸猿声啼不住(2) 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3)理由①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②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 (4)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