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
(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
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允许我读一次吗?
师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
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
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你们分组分别在三个故事中为自己发泄不满和说服廉将军找到理由。
要求:先默读课文,廉颇们要设计自己的言词;说客们要勾画出反映蔺相如言行的语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怎么从人物言行中找到最充分的理由;最后请各自组织好说服的语言。
2、生自渎课文、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10分钟)
(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讨论,不仅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引导表演、反馈自主学习情况。
师:请认真听廉将军的话,水可一次站起来说服他。
廉1:蔺相如居然成了上卿!我连颇为赵国立下许多战功,他有什么能耐?不就靠一张嘴吗?竟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哼!
2、《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
(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
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允许我读一次吗?
师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
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
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你们分组分别在三个故事中为自己发泄不满和说服廉将军找到理由。
要求:先默读课文,廉颇们要设计自己的言词;说客们要勾画出反映蔺相如言行的语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怎么从人物言行中找到最充分的理由;最后请各自组织好说服的语言。
2、生自渎课文、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10分钟)
(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讨论,不仅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引导表演、反馈自主学习情况。
师:请认真听廉将军的话,水可一次站起来说服他。
廉1:蔺相如居然成了上卿!我连颇为赵国立下许多战功,他有什么能耐?不就靠一张嘴吗?竟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哼!
3、《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三)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4、《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反思
师:读了课文,请大家都来评评将和相。注意评价人物要实事求是,合理全面,有理有据。
生1:蔺相如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因为他敢于出使秦国是为了保护国宝,不让赵国被人嘲笑;他敢老虎口里拔牙(生笑),独自一人在秦宫里智斗勇斗秦王,是为了赵国;他职位比廉颇高,却不上朝避着廉颇,宁愿让手下人误会,也是为了赵国。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既爱国而又顾全大局的好官。
师评:你的发言真精彩,一句话就把相的所作所为概括得那么彻底,而且那样幽默,能当小记者了,这样的评价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2:因为蔺相如从秦王“双手捧着璧,不住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看出秦王根本就是骗璧,所以就略施小计,拿回了璧。他还看出秦王一心想要得到宝璧,舍不得他撞碎,就故意要和璧同归于尽来要胁秦王。说明他很机智、勇敢,在粗暴的秦王面前一点也没有害怕。
师点拨1:假如秦王真的不顾后果,让手下用武力强夺和氏壁,你想蔺相如会怎么做?
(生一呆,随即领悟)马上答道:我想他会跟国宝同归于尽,绝对不会让秦王白白得到宝贝。
师:其他同学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3:蔺相如为了国家,宁愿舍弃性命,真是爱国的好大夫。
师:我的假设情况有可能发生吗?为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
老师,蔺相如像诸葛亮一样料事如神,肯定不会死。因为他在接受任务时,估计到了两种情况,不会有第三种情况。
老师,秦王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没有得到和氏璧是不罢休的,他不会心疼蔺相如的性命,他担心宝贝撞碎。
老师,秦王很爱面子,怕天下人笑话,他不会让蔺相如死的。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蔺相如那么聪明,怎么会白死呢?……
师引导:刚才大家对蔺相如做了很精辟的评价,真是棒极了,哪位同学能对廉颇也能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生1:我来,我觉得廉颇有点妄自尊大,自吹自擂。
师点拨2: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在看到他缺点的同时,更要看到他的优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廉颇毕竟是人不是神。他当众说这样的话是妄自尊大呢还是因为他太率直了。谁能联系上下文再全面地评价一下廉颇?
生2:廉颇虽然一开始居功自傲,但后来被相的爱国心感动了,他主动上门负荆请罪,并和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点就说明他还是一个爱国的好将军。
师点拨3:课文没有具体描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想想廉颇会是怎样的动作、心情、语言,蔺相如又是如何接待的?能找个伙伴说一说,演一演吗?
生:能。一部分学生在下面跃跃欲试,稍微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小组先进行试演。再分别找2~3组到台前表演,师生再根据表演情况共同加以评价。
师评:刚才同学们不但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将和相,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小品体验了将和相两个人物的不同个性。你们表现的真棒。但是从刚才的讨论和表演中,不知你们从他们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能说说吗?
生1:蔺相如遇事能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值得我们学习。
生2:我觉得蔺相如足智多谋、面对强敌毫不害怕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3:如果同学之间发生了小摩擦,我觉得应该像廉颇一样要勇于承认错误。
生4:蔺相如和廉颇都能顾全大局、有爱国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5:从他们微妙的关系变化中,我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点拨4: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启发、感受,但你们觉得《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是单单告诉我们将相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他们的优秀品质吗?你们还能更深层次的挖掘一下吗?
生1:我们遇到危险情况特别需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生2:我觉得同学、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谅解,心胸宽广,有了错误要有勇气承认、改正,这样友谊才会长久。
生3:同学之间要以和为贵,不能有妒忌心。有句格言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4: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应该取长补短。
……
师点拨5:刚才大家都是从将和相的角度说的,说的很精彩,老师为你们鼓掌(教师鼓掌)谁还能换个角度,比如从秦王和赵王来说说呢?能不能让我们的思考更深更广,你们不妨联系一下我们的班集体、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国家、国与国之间说说。
小组先展开讨论2~3分钟。
生1:我认为我们班45个同学也应该像蔺相如、廉颇一样同心协力,这样才能搞好班级的任何一项工作。
生2:我认为在敌人面前绝不能像赵王那样胆小怕事,没有主见。要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像赵王一样,那中国就不会解放,香港、澳门也不会回归了。
(有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
多妙的发言,再一次感谢他。
生3:我们应该像蔺相如一样维护国家尊严,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师点拨:在班级中呢?
生略一思索:我们不能做有损班级尊严的事,要维护班风。
生4:秦王这样侍强凌弱,贪得无厌,必定遗臭万年。国家之间也应该以和为贵。要是都像秦国那样,天下就没有太平了。
师点拨:你觉得当今世界上哪个国家特像秦国?
(学生抢答):美国,以前侵略中国、朝鲜,现在又侵略伊拉克。日本以前侵略我们中国,也像秦国,还有八国联军……
师小结:是啊,只有和平,世界才会更美丽,国家才会更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幸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众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教学。在这次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不再成为我手中的风筝,也不在脱离文本原意而断章取义,保障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在这一案例中。我向学生抛出了具有开放,信息容量大的主问题。让学生可以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为他们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全心浸润于课文的语言中,并在精读、默读、泛读中将文本语言加以思考、品味,同时鼓励他们能够揉合进已有的生活信息、语言信息进行重组、内化,在这一系列的朗读熏陶中,他们外化出来的当然是学生自己对人物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不再囿于“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等几个浅白的词语。真正让学生灵性闪现,个性飞扬,观点独特。(课后,我马上记录下学生的发言,对于两个主问题的答案各近二十种。)真正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我口诉我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他们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其次,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应该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到“指导者”、从“独奏者”到“协奏者”等各方面角色的转化。在这次教学中,我尝试着这一新理念,主动改变了原有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角色,而是主动退居幕后,只是相机加以点拨引导。第一次点拨,我假设了“秦王夺璧”的情况,让学生思考蔺相如会怎么做,再追问“这种情况会出现吗?”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蔺相如的不畏强权、足智多谋及爱国情怀。第二次点拨“评价人物既要看到缺点,更要看到优点”,再反问学生“廉颇当众说的那些话是妄自尊大呢,还是太率直了?”及时纠正了学生的片面看法,我相信,这对于学生现在或将来的为人处事有所裨益。这一步也是我在反思第一次教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作了弹性设计。第三次点拨我抓住小学生好表演这一兴趣点,引导学生说一说、演一演负荆请罪的故事,填补了课文的文本空白,我觉得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第四次点拨就是引导学生除了从将和相的角度分析外,还引导他们从赵王、秦王的角度加以分析;并以此延伸到人际交往方面,再次引导他们可以联系班集体及班与班之间的关系,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我认为这样的引导设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燃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无意中关注了身边的人和事,关注了生活,甚至关注到国家乃至国际风云,让课堂真正成为培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土壤。
生命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独特享受,生命的成长要在自身的体验中才能升值。
5、《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反思
师:读了课文,请大家都来评评将和相。注意评价人物要实事求是,合理全面,有理有据。
生1:蔺相如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因为他敢于出使秦国是为了保护国宝,不让赵国被人嘲笑;他敢老虎口里拔牙(生笑),独自一人在秦宫里智斗勇斗秦王,是为了赵国;他职位比廉颇高,却不上朝避着廉颇,宁愿让手下人误会,也是为了赵国。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既爱国而又顾全大局的好官。
师评:你的发言真精彩,一句话就把相的所作所为概括得那么彻底,而且那样幽默,能当小记者了,这样的评价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2:因为蔺相如从秦王“双手捧着璧,不住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看出秦王根本就是骗璧,所以就略施小计,拿回了璧。他还看出秦王一心想要得到宝璧,舍不得他撞碎,就故意要和璧同归于尽来要胁秦王。说明他很机智、勇敢,在粗暴的秦王面前一点也没有害怕。
师点拨1:假如秦王真的不顾后果,让手下用武力强夺和氏壁,你想蔺相如会怎么做?
(生一呆,随即领悟)马上答道:我想他会跟国宝同归于尽,绝对不会让秦王白白得到宝贝。
师:其他同学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3:蔺相如为了国家,宁愿舍弃性命,真是爱国的好大夫。
师:我的假设情况有可能发生吗?为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
老师,蔺相如像诸葛亮一样料事如神,肯定不会死。因为他在接受任务时,估计到了两种情况,不会有第三种情况。
老师,秦王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没有得到和氏璧是不罢休的,他不会心疼蔺相如的性命,他担心宝贝撞碎。
老师,秦王很爱面子,怕天下人笑话,他不会让蔺相如死的。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蔺相如那么聪明,怎么会白死呢?……
师引导:刚才大家对蔺相如做了很精辟的评价,真是棒极了,哪位同学能对廉颇也能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生1:我来,我觉得廉颇有点妄自尊大,自吹自擂。
师点拨2: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在看到他缺点的同时,更要看到他的优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廉颇毕竟是人不是神。他当众说这样的话是妄自尊大呢还是因为他太率直了。谁能联系上下文再全面地评价一下廉颇?
生2:廉颇虽然一开始居功自傲,但后来被相的爱国心感动了,他主动上门负荆请罪,并和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点就说明他还是一个爱国的好将军。
师点拨3:课文没有具体描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想想廉颇会是怎样的动作、心情、语言,蔺相如又是如何接待的?能找个伙伴说一说,演一演吗?
生:能。一部分学生在下面跃跃欲试,稍微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小组先进行试演。再分别找2~3组到台前表演,师生再根据表演情况共同加以评价。
师评:刚才同学们不但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将和相,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小品体验了将和相两个人物的不同个性。你们表现的真棒。但是从刚才的讨论和表演中,不知你们从他们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能说说吗?
生1:蔺相如遇事能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值得我们学习。
生2:我觉得蔺相如足智多谋、面对强敌毫不害怕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3:如果同学之间发生了小摩擦,我觉得应该像廉颇一样要勇于承认错误。
生4:蔺相如和廉颇都能顾全大局、有爱国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5:从他们微妙的关系变化中,我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点拨4: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启发、感受,但你们觉得《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是单单告诉我们将相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他们的优秀品质吗?你们还能更深层次的挖掘一下吗?
生1:我们遇到危险情况特别需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生2:我觉得同学、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谅解,心胸宽广,有了错误要有勇气承认、改正,这样友谊才会长久。
生3:同学之间要以和为贵,不能有妒忌心。有句格言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4: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应该取长补短。
……
师点拨5:刚才大家都是从将和相的角度说的,说的很精彩,老师为你们鼓掌(教师鼓掌)谁还能换个角度,比如从秦王和赵王来说说呢?能不能让我们的思考更深更广,你们不妨联系一下我们的班集体、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国家、国与国之间说说。
小组先展开讨论2~3分钟。
生1:我认为我们班45个同学也应该像蔺相如、廉颇一样同心协力,这样才能搞好班级的任何一项工作。
生2:我认为在敌人面前绝不能像赵王那样胆小怕事,没有主见。要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像赵王一样,那中国就不会解放,香港、澳门也不会回归了。
(有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
多妙的发言,再一次感谢他。
生3:我们应该像蔺相如一样维护国家尊严,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师点拨:在班级中呢?
生略一思索:我们不能做有损班级尊严的事,要维护班风。
生4:秦王这样侍强凌弱,贪得无厌,必定遗臭万年。国家之间也应该以和为贵。要是都像秦国那样,天下就没有太平了。
师点拨:你觉得当今世界上哪个国家特像秦国?
(学生抢答):美国,以前侵略中国、朝鲜,现在又侵略伊拉克。日本以前侵略我们中国,也像秦国,还有八国联军……
师小结:是啊,只有和平,世界才会更美丽,国家才会更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幸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众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教学。在这次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不再成为我手中的风筝,也不在脱离文本原意而断章取义,保障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在这一案例中。我向学生抛出了具有开放,信息容量大的主问题。让学生可以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为他们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全心浸润于课文的语言中,并在精读、默读、泛读中将文本语言加以思考、品味,同时鼓励他们能够揉合进已有的生活信息、语言信息进行重组、内化,在这一系列的朗读熏陶中,他们外化出来的当然是学生自己对人物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不再囿于“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等几个浅白的词语。真正让学生灵性闪现,个性飞扬,观点独特。(课后,我马上记录下学生的发言,对于两个主问题的答案各近二十种。)真正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我口诉我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他们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其次,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应该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到“指导者”、从“独奏者”到“协奏者”等各方面角色的转化。在这次教学中,我尝试着这一新理念,主动改变了原有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角色,而是主动退居幕后,只是相机加以点拨引导。第一次点拨,我假设了“秦王夺璧”的情况,让学生思考蔺相如会怎么做,再追问“这种情况会出现吗?”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蔺相如的不畏强权、足智多谋及爱国情怀。第二次点拨“评价人物既要看到缺点,更要看到优点”,再反问学生“廉颇当众说的那些话是妄自尊大呢,还是太率直了?”及时纠正了学生的片面看法,我相信,这对于学生现在或将来的为人处事有所裨益。这一步也是我在反思第一次教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作了弹性设计。第三次点拨我抓住小学生好表演这一兴趣点,引导学生说一说、演一演负荆请罪的故事,填补了课文的文本空白,我觉得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第四次点拨就是引导学生除了从将和相的角度分析外,还引导他们从赵王、秦王的角度加以分析;并以此延伸到人际交往方面,再次引导他们可以联系班集体及班与班之间的关系,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我认为这样的引导设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燃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无意中关注了身边的人和事,关注了生活,甚至关注到国家乃至国际风云,让课堂真正成为培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土壤。
生命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独特享受,生命的成长要在自身的体验中才能升值。
6、《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7、《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8、《将相和》说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说课设计之一
佚名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资料提供者:
9、小学语文二年级练习教学设计《将相和》练习教学设计
教《将相和》一课,教师根据课题与课文的关系,教学一开始便设计了一项训练,让学生当堂板演:
1、“将”的读音( )( )这里应读( )。“将”指( )。
2、“相”的读音( )( )这里应读( )。“相”指( )。
3、“和”的读音( )( )这里应读( )。
4、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根据课题三个字都是多音字,而且每个字各有内含,又互相联系的特点,设计了这项巧妙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趣了很好的导向,定向作用,同时也激趣学生围绕“和”与“不和”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训练过程中又自然地帮助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大体内容,既检查了预习,又加强了书写。整个训练设计,从“题”上做文章,点化了“题”与“文”关系,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审题、解题、以题统文的能力。
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下面小编带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1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