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人教第十二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年级教案:人教第十二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六年级教案:人教第十二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六年级教案:人教第十二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15、古诗二首(之一)

教材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

学生视角: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六年级教案:人教第十二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5、古诗二首(之一)

教材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

学生视角: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3、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jiē

J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4、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5、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二)

11. 纸奶奶的生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纸奶奶的生日》。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三、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纸的种类、特点、作用,相机完成课前老师发的表格。

2.学生交流时相机理解:恭恭敬敬、慢条斯理等词语。

教师简介“薄铝箔”等词语。

板书:

名称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不怕水

做雨衣、做泳衣

耐热纸

不怕火

炼钢、生物实验都能用上

食用纸

可以吃

做成报纸、书刊,读完后能吃

防锈纸

防锈

包装金属元件、保护其不生锈

速溶纸

快速溶解

包装水泥、制成手帕、餐巾

容器纸

耐高温

制成容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

3.小组合作学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纸,有感情地把相关内容朗读给小组中其他的同学听,大家互相评议。

4.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种纸,其他同学作评价。

5.教师小结过渡:

纸奶奶听着儿女们的介绍,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6.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①出示幻灯片:齐读。

②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纸发展太快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纸奶奶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发明家,想一想,你要发明什么纸,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也可以发明新型房子、桥梁、道路、学习用具等,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呢?

1.了解了课文介绍的6种新型纸的特点和用途。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发明创作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想象发明的物品介绍给家长或小伙伴。

2.预习第12课。

七、板书设计

6、五年级教案:第十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手段

利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解题。

通过预习,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学生自由读。

练习背诵

学习生字。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习。重点抓以下字词。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朗读训练。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写家乡的景物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成片段。

2.选择内容: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展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3.练写片段,相机指导: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当堂完成练笔,写完以后修改。

7、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二册):《陆羽与〈茶经〉》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16年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都是学生无法轻易想象到的。这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七嘴八舌中逐渐将磨难的镜头丰富起来。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三、练读拓展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2.阅读短文,增长新知。

茶字妙趣

领略茶的趣味,当从”茶”字说起,“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

还有借用“茶”字而言它的非茶之茶,如人参茶、花旗参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绞股兰茶、罗布麻茶、杜仲茶、柿叶茶、虫屎茶、姜茶、凉茶等,其“茶”字,并非表示茶,而是寓意泡出来的汤水好像是茶。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

“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按照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可以戏称为草木结合的植物。茶树本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每年萌发生长出多轮芽叶,人们采摘这部分幼嫩芽叶作为制茶的鲜叶原料,俗称“茶草”,古有“茶称瑞草魁”“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之句,这样说来,茶树又成了草本。

作为制茶鲜叶原料的茶草,或称茶菁,可谓之为每年从茶树上长出的“草”,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缘由。

还有个茶谜,也很有趣,谜面为: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

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

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

8、古诗两首:绝句、白发白帝城(人教版第七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内容: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汇报学习情况。

1.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集体朗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学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诗人。

四、解题。

五、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要求: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汇报自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体会诗人心情。

1.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背诵。

九、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早 发 白 帝 城

黄鹂 千 一 闻猿声啼 山河壮美

白鹭 ↓ → ←

绝句 → 千秋雪 ← 生机勃勃 里 日 见万重山 心情愉快

(热 爱) 万里船

9、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二册):《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10、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