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外公与“我”的表现,理解“倾斜的伞”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前后对比,体会亲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下雨时,街头的行人撑起了各种各样的雨伞,你看见了哪些不同图案、颜色的雨伞呢?
2、生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3、师: 雨中的街道成了伞的海洋,在这些伞的下面也发生着动人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师板题:19 倾斜的伞,贴雨伞的图片,生齐读课题。
2、“倾斜“是什么意思?指名生交流(指偏向某一方)
3、师出示生词卡,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1)指名生读,并正音。
(2)齐读。
(3)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请同学们根据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来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想一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指名生交流。(师板书:外公 “我”)
3、师小结,引导生正确分段。
四、细读课文,感悟外公和我之间的相互关爱。
(一)体会外公对我的爱。
1、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
2、说说:外公是怎样为“我”撑伞的?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伞的倾斜来?
3、指名生交流相关句子:
(1)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是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
【2】生交流.
(2)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般干的一半湿的。
【1】为什么会一半干一半湿?
【2】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外公的表现。
【3】理解“每次……总是……”,体会外公对“我”无私的爱。生用这个句式说话。(板书:关爱)
4、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部分。
(二)体会“我”对外公的爱。
1、师:时光流逝,我一点点长大。多年后,我和外公雨中共伞的情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指名生交流。
(2)师生接龙读第6自然段。
2、请同学们默读6—9自然段,找出我为外公撑伞的句子,画上“——”。
3、生默读后,指名生交流。生分组读第7、8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
4、师:外公递给“我“毛巾时,为什么“嘴角微微一颤,泪光点点?
5、生交流:(外公激动、幸福),齐读第8自然段。
6、师:你喜欢这把倾斜的伞吗?你从这把倾斜的伞中感受到了什么?
(1)生交流。
(2)师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接龙读。
(三)小结:这倾斜的伞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关爱,让我和外公心中感到无比温暖。(板书:亲情 温暖)
五、总结:
师:请同学们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关爱,奉献、回报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这首歌来报答我们的心声吧!
生齐唱歌曲《感恩的心》。
板书设计:
19 倾斜的伞
外公——“我” 亲情 温暖
关爱
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很好的效果。
2.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引读,分组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爷爷)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再如,爷爷对我的爱:雨中爷爷把伞歪向我这边,还装不知道。和回到家我给爷爷递毛巾,这两段对话通过不同的朗读指导,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语气指导,让同学们读中感悟到,雨中伞下那浓浓的亲情。 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2、《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外公与“我”的表现,理解“倾斜的伞”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前后对比,体会亲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下雨时,街头的行人撑起了各种各样的雨伞,你看见了哪些不同图案、颜色的雨伞呢?
2、生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3、师: 雨中的街道成了伞的海洋,在这些伞的下面也发生着动人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师板题:19 倾斜的伞,贴雨伞的图片,生齐读课题。
2、“倾斜“是什么意思?指名生交流(指偏向某一方)
3、师出示生词卡,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1)指名生读,并正音。
(2)齐读。
(3)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请同学们根据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来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想一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指名生交流。(师板书:外公 “我”)
3、师小结,引导生正确分段。
四、细读课文,感悟外公和我之间的相互关爱。
(一)体会外公对我的爱。
1、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
2、说说:外公是怎样为“我”撑伞的?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伞的倾斜来?
3、指名生交流相关句子:
(1)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是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
【2】生交流.
(2)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般干的一半湿的。
【1】为什么会一半干一半湿?
【2】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外公的表现。
【3】理解“每次……总是……”,体会外公对“我”无私的爱。生用这个句式说话。(板书:关爱)
4、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部分。
(二)体会“我”对外公的爱。
1、师:时光流逝,我一点点长大。多年后,我和外公雨中共伞的情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指名生交流。
(2)师生接龙读第6自然段。
2、请同学们默读6—9自然段,找出我为外公撑伞的句子,画上“——”。
3、生默读后,指名生交流。生分组读第7、8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
4、师:外公递给“我“毛巾时,为什么“嘴角微微一颤,泪光点点?
5、生交流:(外公激动、幸福),齐读第8自然段。
6、师:你喜欢这把倾斜的伞吗?你从这把倾斜的伞中感受到了什么?
(1)生交流。
(2)师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接龙读。
(三)小结:这倾斜的伞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关爱,让我和外公心中感到无比温暖。(板书:亲情 温暖)
五、总结:
师:请同学们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关爱,奉献、回报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这首歌来报答我们的心声吧!
生齐唱歌曲《感恩的心》。
板书设计:
19 倾斜的伞
外公——“我” 亲情 温暖
关爱
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很好的效果。
2.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引读,分组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爷爷)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再如,爷爷对我的爱:雨中爷爷把伞歪向我这边,还装不知道。和回到家我给爷爷递毛巾,这两段对话通过不同的朗读指导,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语气指导,让同学们读中感悟到,雨中伞下那浓浓的亲情。 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3、《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课教学中就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创设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环境,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有效的、自主地获取知识,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广。不满足于文本,体现了语文的外延。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浓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茫茫的大雨中,同学们有没有和大人同打一把伞?伞是向谁那边倾斜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倾斜的伞》看看在这把伞下有着什么动人的故事。
2、教师配乐范读。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全班交流。
3、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4、朗读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小声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感受一下我挽住外公的胳膊走进雨中快乐的心情。应带者什么样的语气读?
▲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生评价。
(2)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外公对“我”的爱?点拨:“爷爷笑而不答”的含义。
▲人物语气指导<多媒体>师生评价。
(3)第四自然段:回到家里我发现了什么?语气指导<多媒体>
▲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4)第6自然段:理解、指导重音。齐读
(5)第7、8、9自然段:自己练习读,感受一下丹丹对外公的爱。
5、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那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和两次描写外公的笑容处,让学生体会)
三、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很好的效果。
2、教师配乐范读:同学们听得特别投入。在老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达到使他们迫切也想有感情地朗读及感悟课文的目的。
3、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配乐朗读、自由读、齐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先让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爷爷)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再如,爷爷对我的爱:雨中爷爷把伞歪向我这边,还装不知道。和回到家我给爷爷递毛巾,这两段对话通过多媒体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语气指导,让同学们读中感悟到,雨中伞下那浓浓的亲情。
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之处,有待改进。
4、《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态度与价值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雨天中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我”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感受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平字一去上盖人。”(答案:伞)在你的身边发生过与伞有关的故事吗?(学生讲述)
看来,好多同学都有和伞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有关伞的故事,第19课《倾斜的伞》。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困惑”、“微颤”、“浑浊”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说说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1、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忆雨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下雨天吗?在雨中,你们有没有和别人共同打过一把伞?发生过什么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到课文当中去。]
是啊,正是这些动人的情让这些伞变得如此美丽,伞下的故事则更加温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倾斜的伞》,去感受这把伞下发生的动人故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喜欢 每逢 胳膊 墨绿色 灰蒙蒙
困惑 湿透 颤抖 仍然 浑浊 珍惜
2、思考,同桌交流:课文中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指名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研磨,精读感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1) 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感受“我”挽住外公的胳膊走进雨中快乐的心情。(体会词语:一蹦一跳、钻进、挽住、一同走进)
引导学生体会出外公爱“我”的情感。(体会词语:每逢)
★学生边找边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我快乐的心情,读出外公对我的“爱”。(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前两个自然段,体会出外公对“我”的爱,以及“我”的快乐心情,意在为后面更深一步的体会外公对“我”的爱做铺垫。]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我”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这一句话的含义,为什么会是这样?
找出描写外公表情的词语,(体会“笑眯眯”、“笑而不语”的含义。)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感受外公对“我”的深深爱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从他们的发现中去感受外公对“我”的深深爱意,再从读的练习中去加深体会。]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从“我”和外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与外公之间的互相关心,外公为什么开心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我”对外公的关心以及外公的开心。
[设计意图: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祖孙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的情感。]
(3)(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过渡: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伞总是歪向我这边,他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仍然是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一段有什么特点?
理解“仍然”。作者连用了三个“仍然”,来说明人还是从前的人,物也还是从前的物,只是人物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适当点拨排比句式)这样写多好啊!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进行一个小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4)生活中的事物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人却发生了变化。默读第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想:外公发现了什么?
引导体会:“我抬起头,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这一句话的含义,为什么会这样?是谁教我这样去做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长大了的“我”懂得了当年外公的伞为什么总是歪的,知道用自己这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外公,此时此刻,外公心里会想些什么?
★再读七、八自然段,指导学生带着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去读。
[设计意图:还是用探索发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多年以后的“我”已经深受外公的熏陶,学会了关爱自己身边的人。]
四、能说会道,启迪思维
同学们,一个人只要你用心去关爱别人,一定也会得到他人的关爱。也许这把倾斜的伞就在你的身边,只要我们能像作者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那么我们就能从平凡中悟出真谛,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在你身边,一定也有不少爱,有家人对你的照顾,老师对你的教导,同学对你的帮助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请你选择一件令你感动的小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身边令人感动的事情,该练习既培养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可把本课情感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结束语:生活中的温情时时、处处都有,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永远记住这些情,让我们的小家变得更温暖,让我们的祖国这个大家庭变得更祥和!
5、《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倾斜的伞》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倾斜的伞》教学设计1、本课要求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喜欢、每逢、墨绿、胳膊、湿透、衣服、微微、颤抖;并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情之爱,体会重点的词语、句子包含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词语卡片、课文挂图、朗读录音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分生命》,从一个小男孩勇敢地为妹妹输血的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用爱心去关爱亲人。这节课,我们将再来学习一篇表现亲人间互相关爱的课文,来感受一下亲人间因为爱带来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二、老师范读课文
在范读中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注音,并画出生字词。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关爱的事。前半部分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情景,表现的是谁对谁的爱?后半部分课文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表现的又是谁对谁的爱?
四、自学生字词语
1、通过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复现,读准字音,特别是“挽”字,可以和“晚”字等比较记忆。“惑”字也结合“或”字来记并理解“困惑”是一种心理活动。
2、发现生字的构字特点,自主识记字形。
3、联系上下文,利用字典,了解与生字相关的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写字。特别指导“逢”、“墨”、“微”、“喜”等几个字,找准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开火车读生字词卡片。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2、课文以“一把倾斜的伞”贯穿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让学生动手来分段。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分。
三、图文结合,体会感悟情感。
1、观察两幅图,说说分别画了什么。
2、回到课文,边读边想,抓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从而体会人物当时内心的感情。
如从外公那“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了”的神态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亲情之爱,一种爱幼之爱。等等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词语。
3、把人物神态、前后联系起来,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如:外公的神态,是由当年的“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到多年后的声音“微微颤抖”、“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由此可看出是由当年施爱于晚辈而高兴,到后来得到晚辈的关爱,收到了爱的回报而激动。“我”则由当年的“惊讶”、“困惑”不解到多少年后“心热”、“不知不觉中做着外公当年做过的事”。在外公爱心的浸润和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下有所感悟。
4、想像小时候外公给“我”撑伞,长大以后“我”为外公撑伞的情景,体会“我”和外公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
5、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倾斜的伞”所包含的意思,和同学讨论交流。
四、情地朗读课文。
五、实践活动
1、摘抄喜欢的词语。用“仍然……仍然……仍然……”造句。
2、参加以“爱心充满人间”为主题的故事会,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
6、《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态度与价值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雨天中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我”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感受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平字一去上盖人。”(答案:伞)在你的身边发生过与伞有关的故事吗?(学生讲述)
看来,好多同学都有和伞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有关伞的故事,第19课《倾斜的伞》。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困惑”、“微颤”、“浑浊”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说说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1、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忆雨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下雨天吗?在雨中,你们有没有和别人共同打过一把伞?发生过什么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到课文当中去。]
是啊,正是这些动人的情让这些伞变得如此美丽,伞下的故事则更加温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倾斜的伞》,去感受这把伞下发生的动人故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喜欢 每逢 胳膊 墨绿色 灰蒙蒙
困惑 湿透 颤抖 仍然 浑浊 珍惜
2、思考,同桌交流:课文中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指名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研磨,精读感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1) 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感受“我”挽住外公的胳膊走进雨中快乐的心情。(体会词语:一蹦一跳、钻进、挽住、一同走进)
引导学生体会出外公爱“我”的情感。(体会词语:每逢)
★学生边找边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我快乐的心情,读出外公对我的“爱”。(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前两个自然段,体会出外公对“我”的爱,以及“我”的快乐心情,意在为后面更深一步的体会外公对“我”的爱做铺垫。]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我”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这一句话的含义,为什么会是这样?
找出描写外公表情的词语,(体会“笑眯眯”、“笑而不语”的含义。)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感受外公对“我”的深深爱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从他们的发现中去感受外公对“我”的深深爱意,再从读的练习中去加深体会。]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从“我”和外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与外公之间的互相关心,外公为什么开心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我”对外公的关心以及外公的开心。
[设计意图: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祖孙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的情感。]
(3)(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过渡: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伞总是歪向我这边,他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仍然是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一段有什么特点?
理解“仍然”。作者连用了三个“仍然”,来说明人还是从前的人,物也还是从前的物,只是人物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适当点拨排比句式)这样写多好啊!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进行一个小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4)生活中的事物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人却发生了变化。默读第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想:外公发现了什么?
引导体会:“我抬起头,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这一句话的含义,为什么会这样?是谁教我这样去做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长大了的“我”懂得了当年外公的伞为什么总是歪的,知道用自己这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外公,此时此刻,外公心里会想些什么?
★再读七、八自然段,指导学生带着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去读。
[设计意图:还是用探索发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多年以后的“我”已经深受外公的熏陶,学会了关爱自己身边的人。]
四、能说会道,启迪思维
同学们,一个人只要你用心去关爱别人,一定也会得到他人的关爱。也许这把倾斜的伞就在你的身边,只要我们能像作者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那么我们就能从平凡中悟出真谛,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在你身边,一定也有不少爱,有家人对你的照顾,老师对你的教导,同学对你的帮助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请你选择一件令你感动的小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身边令人感动的事情,该练习既培养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可把本课情感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结束语:生活中的温情时时、处处都有,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永远记住这些情,让我们的小家变得更温暖,让我们的祖国这个大家庭变得更祥和!
7、《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11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稿
教学目标:
1、通过辨别不同偏旁来区别形近字、在熟字上添加偏旁等方法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通过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比较笔画的长短、重点指导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后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能按照正确的笔顺和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
2、能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等理解本课不理解的词语,如便、惊讶 、包、微颤、热、浑浊、温情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概括段意、梳理事件等方式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4、通过默读思考、提出问题、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如,便、笑而不语、包住、微颤、热、微微一颤,)动笔书写、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情感,了解在倾斜的伞下外公对孩子的深沉的爱以及在 感受到孩子的对自己的关爱之后的内心的激动。
5、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外公对我的爱、我的惊讶,我的困惑之情、外公内心的激动。
6、通过比较去掉第二个故事与原有故事后达成的效果,感受作者的深意:长辈关爱孩子并不稀奇,关键还要孩子学会关爱长辈。(考虑中:这个环节是否需要?)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教师板书“伞”,请学生观察这个字,
师:我们来观察这个“伞”字,你能从这个字的结构和笔画,看联想到什么?
(“伞”上面的“人”好像张开的伞面,撇和点好像撑开的伞骨,中间的竖就像伞柄。)
教师追问一句:你能不能从这个字中看出我们怎样打伞?实际生活中我们又怎样打伞呢?
(引导学生说出:人们要直直地拿着伞。)
一、 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请学生读课题,师:看到这个课题之后,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产生?
预设:倾斜的伞下有谁?是怎样的故事?伞为什么是倾斜的?
二、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掌握情况。依据课堂的情况指导重难点,
1、 指名认读:笑眯眯、困惑、丹丹、微颤、泪光点点。
2、 教师询问学生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
预设:
(1)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笑眯眯”。
师:看到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人们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师:那么,在课文里是谁笑眯眯地?
出示学生读的课文中的句子,请学生读出外公笑眯眯地样子。
(2) 顺便理解“困惑”。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困惑。师:我们看看,在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什么?
请学生读“伞歪了”和外公的“没歪呀”,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告诉学生:这就是困惑。
请学生读出自己的困惑。
(3) 微颤
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微颤”的字面意思。师:来给这词语中两个字分别组一个词吧?这就是微颤的意思。
师:课文中哪里有微颤?
学生读,教师顺便出示。
了解课文中微颤的行为:读读这句话,你能读出微颤的感觉吗?
师:课文里还有一个有“颤”的词语,能找到吗?
(4) 顺便理解“微微一颤”。
师:从字面上能不能找到“微微一颤”和“微颤”的区别?
请学生示范“微微一颤”的动作。
在语境中理解“微微一颤”。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哪里有“微微一颤”?
师:在这句话里,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外公?
(5) 顺而理解“泪光点点”。
理解字面意思。师:泪光点点是什么样子?
指名读这句话,体会外公的心理。师: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外公,通过这样的表情,能不能尝试来体会他的心理?
读出这样的外公。
三、 读课文,概括自然段的段意,如果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提出来。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想一想,倾斜的伞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如果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第一段,(略)。
第二段,
1、在句子中运用更换词语的方法理解“每逢、便”。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挽”的意思,体会我和外公之间关系的亲密。
3、在第二句话中,你还看出了什么样?
4、概括段意:这段说的什么?
第三段,
1、说说我惊讶的原因。
2、通过句子的对比,“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变了”和
(1)“外公头顶本来是墨绿色的天空,”
(2)“外公头顶也应该是墨绿色的天空”的意思一样
从而体会这更让人惊讶。
3、读出惊讶的感觉。
4、概括段意。
四五六段
1、指读,概括段意。(注意:如果学生提出不理解笑而不语,就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如果学生不提,直接概括段意。)
七八九十段
1、可以请学生自己先看看,有什么感受,通过读出来。
如:仿佛看到了衣服湿透的外公;觉得孩子很懂事;孩子着急让外公擦擦等。
2、教师提出“包住”:用动作演示,用纸“包住”橡皮,让学生想象这句话中“那把大伞把我整个包住了”就是这个样子的。
3、概括段意。
十一段,概括段意。
回顾第一件事,可以针对问题来梳理。
第二件事
十二段,
1、指名读。
2、师:你们在这段发现了什么?有三个“仍然”。
3、读清楚。
4、概括段意。
十三、十四、十五段
1、理解“热”。
2、概括意思。(外公告诉我伞歪了,我发现自己正做着外公当年做过的事,心热了,外公很激动。
回顾第二件事。
四、 整体感知。
师:现在,你能不能说一说《倾斜的伞》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教师顺便指导“倾”的写法。)
交流简单的感觉,理解“温情”。
第二课时
五、 回顾故事内容,交流读后的感受,请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为什么说这把伞是一把充满了温情的伞?
六、默读,勾画。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温暖、感动。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勾画出来。注意: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句子。
七、交流的时候,按照顺序来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师:我们看,这就是《倾斜的伞》中的作者,让我们和他一起回到童年(出示小女孩的图片)。先来感受第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小女孩的形象可爱怡人,让人心生怜爱之心,从而理解外公的心理,为学生获得了形象的感受。)
1、每逢淅沥声从窗外响起,外公便会来到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
(1)去掉“每逢、便”,引领学生体会我在外公心目中的重要性。
(注意:一定要给学生读、思考的时间。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去掉前后的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体会孩子在外公心目中的重要的地位。)
(2)引领学生入情。师:外公是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他可能在做什么?(写字、画画、买菜、下地锄草等,甚至于腰疼、腿疼等)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的教师问,学生回答的循环往复的形式,让学生在体会外公做不同的事情,下雨时也总是放下,心里想着孩子,体会孩子在外公心目中的作用。)
师:可是每逢淅沥声从窗外响起,他都会……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外公觉得孩子最重要,为了孩子可以放得下所有的一切事情。
请学生读出感觉。
2、外公笑而不语。
师:想一想,如果外公说话,会说什么呢?现在,大家都是故事中的外公,我要现场采访一下,您为什么要把伞歪向孩子?
学生作为故事中的外公,想象,教师现场采访。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才能深刻体会主人公内在的心理感受。)
听了外公的话,懂事的孩子一定会——
学生谈论。
师:所以,外公在这里笑而不语。这真是——一片爱心藏心里,笑而不语情谊深哪!
读出你的感觉吧!
3、7——9段的对话。
师:读读这句话——那把大伞把我整个包住了。你仿佛看到了一把怎样的伞?在这里,我们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语?
请学生自己说一些词语,如罩、盖,读读感觉一下,体会一下“包”的含义深厚:这包里,不仅是外表的外公宁可湿透了自己也要保护孩子的爱心,还有外公的一片爱心。(注意:罩,盖都是部分,不如“包”严实,封闭的好)。
(设计意图:由“包”进入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其他的词语来比较,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受,寻找不同的动词之间的细微的差别,深入体会“包”背后的蕴含的情感。)
师:结合生活想一想,大伞是硬的,能把我包住吗?包住我的,还有什么?
师: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觉?想一想他们会怎样来说这些话。
分角色读这部分的对话
师:转眼间,我已长大,而外公却日渐苍老。他的腰弯了下去,他的背不再那么直,他的腿脚不灵便了,他的白发稀稀疏疏。你从哪里受到了感动?
4、“丹丹,伞歪了。”传来外公微颤的声音,体会外公微颤的原因。
引导学生练习12段来读懂微颤的原因。指名学生读12段。
教师重复:仍然能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练习上文读懂“微颤”的原因。)
多么熟悉的一切呀,这让外公想起了——
引向对以前的回忆,交流曾经感动的地方。
师:如今,看到这把歪了的伞,外公的心理真是——
让学生说感觉,并且读出来。
5、师:还从哪里受到了感动?
“我的心热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正做着外公当年做过的事,这仍然是把倾斜的伞。”
师:我们上节课知道了这里的“热”是( )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心热了呢?在读之前,先回顾一下:
多年前, 到如今,
我还幼小, 我已长大。
那一把倾斜的伞 这一把倾斜的伞,
包住了我, 包住了您,
使我不被雨淋湿。 我宁愿被雨淋湿。
外公, 外公,
我亲爱的外公, 我亲爱的外公,
您的肩膀却总是湿透。 我能够( ),
这一切, 我能够( ),
我全都看在眼里。 我知道我长大了,
我心理真( )呀! 我怎能不心热呀!
请学生自己读读这首小诗,并尝试着填写其中的两句,读。
6、回到家里,我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见外公的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师: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微微一颤”就是微颤的意思,那么,我们把“微颤”放到这里好不好?放进来读读,感觉一下。
引导学生体会“微微一颤”是一次,是外公有话说。
师:想象一下,此时的外公心中一定百感交集,那么,他想说什么?先想一想,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作,交流,适时评价。
7、再听教师读一遍这个故事,想一想如果去掉第二个故事,行不行?
八、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孩子听,并谈论听后的感受。
8、《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课教学中就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创设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环境,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有效的、自主地获取知识,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广。不满足于文本,体现了语文的外延。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浓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茫茫的大雨中,同学们有没有和大人同打一把伞?伞是向谁那边倾斜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倾斜的伞》看看在这把伞下有着什么动人的故事。
2、教师配乐范读。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全班交流。
3、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4、朗读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小声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感受一下我挽住外公的胳膊走进雨中快乐的心情。应带者什么样的语气读?
▲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生评价。
(2)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外公对“我”的爱?点拨:“爷爷笑而不答”的含义。
▲人物语气指导<多媒体>师生评价。
(3)第四自然段:回到家里我发现了什么?语气指导<多媒体>
▲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4)第6自然段:理解、指导重音。齐读
(5)第7、8、9自然段:自己练习读,感受一下丹丹对外公的爱。
5、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那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和两次描写外公的笑容处,让学生体会)
三、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很好的效果。
2、教师配乐范读:同学们听得特别投入。在老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达到使他们迫切也想有感情地朗读及感悟课文的目的。
3、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配乐朗读、自由读、齐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先让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爷爷)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再如,爷爷对我的爱:雨中爷爷把伞歪向我这边,还装不知道。和回到家我给爷爷递毛巾,这两段对话通过多媒体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语气指导,让同学们读中感悟到,雨中伞下那浓浓的亲情。
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之处,有待改进。
9、《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当今,孩子们不论是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倾斜的伞》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呈现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全运会到亲情的温馨。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的是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传递着的也是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除了知识、技能与方法外,还应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到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有如下设计:
一、谈话引入。
由于课前布置预习,同学们对这篇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话题阅读和思考: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地表达或“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因而又可以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师生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词。
1、听完课文朗读,读完生词卡,即帮助了学生正字音。
2、在听前布置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勾画出不懂的词语,此时提出并讨论交流,如:淅沥声、困惑、混浊……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适时评价。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长大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场景有哪些相似?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不难说出雨中伞下一样倾斜的伞的情景的相似,而同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思考,品味如外公和“我”的对话,“我”给外公递毛巾的细节等,而感悟到祖孙之间的亲情。
2、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和两次描写外公的笑容处,让学生谈出体会)
四、阅读与交际
1、由于课文描述的是生活中的细节,是很多人司空见惯却不曾认真思考过的细小场景,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面对生活,所以我向学生提出“有时,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往往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说一说。
2、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以“那把倾斜的伞是( )的伞”为基本句式,给这句话换种说法。
该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可把本课情感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归类识字如:淋、混、浊、泪
2、注意“丹”字,容易多写一点。
3、班内交流记忆字形的好方法。
10、三年级语文《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外公与“我”的表现,理解“倾斜的伞”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前后对比,体会亲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下雨时,街头的行人撑起了各种各样的雨伞,你看见了哪些不同图案、颜色的雨伞呢?
2、生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3、师: 雨中的街道成了伞的海洋,在这些伞的下面也发生着动人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师板题:19 倾斜的伞,贴雨伞的图片,生齐读课题。
2、“倾斜“是什么意思?指名生交流(指偏向某一方)
3、师出示生词卡,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1)指名生读,并正音。
(2)齐读。
(3)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请同学们根据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来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想一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指名生交流。(师板书:外公 “我”)
3、师小结,引导生正确分段。
四、细读课文,感悟外公和我之间的相互关爱。
(一)体会外公对我的爱。
1、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
2、说说:外公是怎样为“我”撑伞的?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伞的倾斜来?
3、指名生交流相关句子:
(1)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是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
【2】生交流.
(2)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般干的一半湿的。
【1】为什么会一半干一半湿?
【2】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外公的表现。
【3】理解“每次……总是……”,体会外公对“我”无私的爱。生用这个句式说话。(板书:关爱)
4、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部分。
(二)体会“我”对外公的爱。
1、师:时光流逝,我一点点长大。多年后,我和外公雨中共伞的情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指名生交流。
(2)师生接龙读第6自然段。
2、请同学们默读6—9自然段,找出我为外公撑伞的句子,画上“——”。
3、生默读后,指名生交流。生分组读第7、8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及反思
4、师:外公递给“我“毛巾时,为什么“嘴角微微一颤,泪光点点?
5、生交流:(外公激动、幸福),齐读第8自然段。
6、师:你喜欢这把倾斜的伞吗?你从这把倾斜的伞中感受到了什么?
(1)生交流。
(2)师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接龙读。
(三)小结:这倾斜的伞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关爱,让我和外公心中感到无比温暖。(板书:亲情 温暖)
五、总结:
师:请同学们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关爱,奉献、回报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这首歌来报答我们的心声吧!
生齐唱歌曲《感恩的心》。
板书设计:
倾斜的伞
外公——“我” 亲情 温暖
关爱
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很好的效果。
2.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引读,分组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爷爷)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再如,爷爷对我的爱:雨中爷爷把伞歪向我这边,还装不知道。和回到家我给爷爷递毛巾,这两段对话通过不同的朗读指导,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语气指导,让同学们读中感悟到,雨中伞下那浓浓的亲情。 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