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一等奖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一等奖

1、《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一等奖

(小组活动完后)

师:请各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配音小组”先来。)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其实教师也应该成为评委,这样既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说得不充分时,教师可以比较轻松的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体现平等、合作、互助]

(放风光片,学生面对风光片配音)

[学生表现比较好,此处称“配音”是不是准确?]

(学生读完后)

师:组长自己评价一下。

生1:我们比练习的时候(读的)好。

师:找评委来评一评,你(组长)自己找。

生2:他们读得非常好,就是没有音乐。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面对“配音小组”学生)

师:好了,谢谢你们的辛苦劳动,请回。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请组长找同学来评价。

生4:他们读得很认真。师:态度还可以。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师:你自己来说说。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说说你们的创造。

生:我们加进了一些其他句子。

师:加进了什么?

生(齐):《游金华的双龙洞》的句子。

师:你们的创造在哪里?

生3:我们的创造在后边。

师:听出了吗?

生(齐):没有。

[我的话误导了全体学生,否定了这个小组同学的创造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

生3:我们的创造稍微少了一点。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三名学生上台)

师:你们先自我介绍一下。

生6:我叫王荣田。

师:王导。

生7:我叫黄晓玉。

师:黄导。

生8:我叫王恒。

师:又一位王导。看哪一个王导导得好。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师:咱们等他们三个说完一块评价。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师:大象为花生打起来了。

(笑声)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师:下面请各位总导演谈谈他们的想法。

生8:我们要吸取意见,改进一下我们的剧本。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王荣田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反思: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师:我的任务大家帮助我完成了,我心里特别轻松。得到大家的帮助,非常感谢的大家。你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山、水、动物之美我们通过活动都体会到了,你们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就是……

(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读到什么了?除了山水之美,还感受到什么?(学生无语)那我请同学来读读,看能不能唤起我们的感觉?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太好了,又让我们重游了索溪峪的山。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11:作者很喜欢这里的山。

生12:我感受到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因为他看到这么高的山,他当然会很激动了。如果是我,我一定惊叹山的高、陡。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还有吗?

生13:我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的情感、想象力我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

生(齐):读课文。

师: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是作者的语言美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语言之美)

师: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但要体会景物之美,思想之美,好要体会语言之美。作者通过他的语言告诉我们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人返朴归真,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法庭已做了宣判。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

生(齐):能!

师:你们想先为谁辩护?

生:山。

教师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教师朗读,学生笑)

师:他们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我来提醒大家,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最好能运用你们手中的课本和资料。谁来辩护?

生14:我想问法官,这么美的山,直插云天,敢戏白云,如果炸掉了,就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你不觉得可惜吗?

师:是很可惜,但是很安全。法庭相信证据,不能仅凭感情用事,希望各位律师能用证据说话。

生15:直插云天,敢戏白云这些是山的特点,就像书上说的: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美不是野性的美,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的美,不应把索溪峪的山再家化了。

生16:我们国家高的山峰很多,如果都炸掉,还有珠穆朗玛峰,你能炸掉吗?

师:太大了,不好炸。

生17:我想问法官,索溪峪的山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危害?

师:让我们害怕它。

生18: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索溪峪的山就是用野性美吸引游人,它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折磨。

生19:既然游人害怕,还来游览干什么?不如不来。

师:你是说不游也可以。

生20:不能固定,如果固定了就不是自然的美。我认为山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人类不破坏,石头就不会掉下来。

生21:游人因为想看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才来游览的,人们到索溪峪就是看这些山的,如果没有了这些山,就没有人到这里来了。

师:看来我们再也不能把索溪峪的山“家化”了。我宣布,索溪峪的山无罪。

师:下一个?

生:水。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水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水太“野”了,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连山路都没有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法庭宣判: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在溪上复制“赵州桥”,让美的景物更美。

师:谁来辩护?

生22:不应该这样,因为索溪峪的水太“野”了,给人带来欢乐,老叟复习童年的功课他们不是觉得很美吗?

生23:咱们肯定能看到路边的小溪,文中作者也写到“平生没走过用鹅卵石在水底铺成的路”,如果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就和别的水一样了。没有什么新鲜刺激,就没有游人来观赏了。

生24:有溪水的特点,才叫索溪峪,如果只顺着一条路走没有这个特点,就只能叫“索峪”了。

生25:因为索溪是在山里面,水不会太大,赵州桥这么大,怎么能建上去呢?

师:不能建赵州桥,不能家化了,那样就不是索溪水了。看来我也要站在你们一边,你们的辩护能力很强,我宣布释放他了。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猴子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猴子太“野”了,竟敢向人类温柔善良的女性头上撒尿……

法庭宣判:在城市里建一座猴山,把索溪峪的猴子统统抓起来,关进笼子。

师:你们觉得满意吗?

生26:如果把猴子关起来,他们就放不开胆子了,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

生12:如果猴子被捆起来,性格自由自在的猴子就没有了,就不会有乐趣了。

师:没有乐趣了吗?

生27:可以给人乐趣,但是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乐趣。

生8:把猴子关起来就和动物园的猴子一样了,失去了调皮的性格,就看不到这种“野”猴子了。

生18: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如果关起来就不是猴子了。不是索溪峪的猴子了。

师:为什么?

生18:不是猴子性格的猴子。

师:是别的猴子。

生28:如果猴子把你捆起来,你感觉会怎么样呢?你愿意吗?

师:你愿意吗?

生17:我想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生29:如果把所有的动物关起来就只能欣赏静物了。

生30:人们到这里就是要贴近自然,观赏自然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如果把猴子关起来,就只能到动物园去看了。

师: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欣赏到自然的美。

生31:我反对,如果猴子向你头上撒尿你会有什么感觉?

师:就是,你有什么感觉?我采访一下你。

生8:猴子是动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如果向我头上撒尿,我当然不愿意。

师:你也把他们抓起来。

生8:我不会,猴子不像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师:想法是什么?

生8:他们并不懂向头上撒尿是什么意思。

师:其实文中有个地方可以说明,大家一起找一找。

生8:“恶作剧”,猴子表示友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表示。

师:他们就用这种热烈的方式表示。

师:虽然方式不能接受,但是他的本心是好的,是想和人类建立联系,和人类亲近。无罪释放。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到过索溪峪的人

状告理由:这些人太不像话了,60岁的老头在石头上蹦来跳去,摔坏了怎么办?大姑娘啃玉米棒子,成何体统?

法庭宣判:只能呆在城市里,永远不能到索溪峪去,不能到大自然中去。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有什么话说?

生33:要把人放回自然,人就是自然给予的,就跟关猴子一样,如果把人类关起来,整天愁眉苦脸,没有自然人就没有快乐了。

生34:我想问法官,你想不想去索溪峪啊?

师:我保密,不告诉你。

[此处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如果说:我当然也想去了。引导学生讨论下去就好了。这种避重就轻的调侃,看似机智,其实是教师缺乏引导的策略,没办法了。]

生35:城市里乌烟瘴气,到处是垃圾,造成污染,如果到了大自然去……

师:就去污染大自然。

生35:不是,到大自然中才能体会那种纯净。

师:文中说到的六十岁的老人蹦来跳去,多危险!

生20:老年人有自己的自由,如果人们只是呆在城里,智慧就会死板。

师:就是僵化。

生27:人们去索溪峪是想追求一种野性美,想在自然中获得这种快乐。

生36:看“满溪的嘻嘻哈哈,满山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索溪峪的山水就是让人们欣赏的。

师:所以人们到了这里就“返朴归真”了?什么叫返朴归真?老头变成小孩儿就叫──

生(齐):返朴归真。

师:有这个意思。

师:这个律师很好,他找到了证据。

生30:我想问法官,整天呆在城市中,不去大自然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想我的感受跟大家一样。看来自然还要去,到索溪峪去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返朴归真。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下面,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配乐录象。)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师:其实大自然是很美的,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大自然的形象每天都在被破环。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根据大家查阅的资料。把自己心中的索溪峪描写得更美。

下课!

2、《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小组活动完后)

师:请各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配音小组”先来。)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其实教师也应该成为评委,这样既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说得不充分时,教师可以比较轻松的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体现平等、合作、互助]

(放风光片,学生面对风光片配音)

[学生表现比较好,此处称“配音”是不是准确?]

(学生读完后)

师:组长自己评价一下。

生1:我们比练习的时候(读的)好。

师:找评委来评一评,你(组长)自己找。

生2:他们读得非常好,就是没有音乐。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面对“配音小组”学生)

师:好了,谢谢你们的辛苦劳动,请回。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请组长找同学来评价。

生4:他们读得很认真。师:态度还可以。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师:你自己来说说。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说说你们的创造。

生:我们加进了一些其他句子。

师:加进了什么?

生(齐):《游金华的双龙洞》的句子。

师:你们的创造在哪里?

生3:我们的创造在后边。

师:听出了吗?

生(齐):没有。

[我的话误导了全体学生,否定了这个小组同学的创造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

生3:我们的创造稍微少了一点。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三名学生上台)

师:你们先自我介绍一下。

生6:我叫王荣田。

师:王导。

生7:我叫黄晓玉。

师:黄导。

生8:我叫王恒。

师:又一位王导。看哪一个王导导得好。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师:咱们等他们三个说完一块评价。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师:大象为花生打起来了。

(笑声)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师:下面请各位总导演谈谈他们的想法。

生8:我们要吸取意见,改进一下我们的剧本。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王荣田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反思: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师:我的任务大家帮助我完成了,我心里特别轻松。得到大家的帮助,非常感谢的大家。你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山、水、动物之美我们通过活动都体会到了,你们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就是……

(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读到什么了?除了山水之美,还感受到什么?(学生无语)那我请同学来读读,看能不能唤起我们的感觉?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太好了,又让我们重游了索溪峪的山。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11:作者很喜欢这里的山。

生12:我感受到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因为他看到这么高的山,他当然会很激动了。如果是我,我一定惊叹山的高、陡。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还有吗?

生13:我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的情感、想象力我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

生(齐):读课文。

师: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是作者的语言美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语言之美)

师: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但要体会景物之美,思想之美,好要体会语言之美。作者通过他的语言告诉我们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人返朴归真,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法庭已做了宣判。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

生(齐):能!

师:你们想先为谁辩护?

生:山。

教师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教师朗读,学生笑)

师:他们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我来提醒大家,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最好能运用你们手中的课本和资料。谁来辩护?

生14:我想问法官,这么美的山,直插云天,敢戏白云,如果炸掉了,就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你不觉得可惜吗?

师:是很可惜,但是很安全。法庭相信证据,不能仅凭感情用事,希望各位律师能用证据说话。

生15:直插云天,敢戏白云这些是山的特点,就像书上说的: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美不是野性的美,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的美,不应把索溪峪的山再家化了。

生16:我们国家高的山峰很多,如果都炸掉,还有珠穆朗玛峰,你能炸掉吗?

师:太大了,不好炸。

生17:我想问法官,索溪峪的山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危害?

师:让我们害怕它。

生18: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索溪峪的山就是用野性美吸引游人,它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折磨。

生19:既然游人害怕,还来游览干什么?不如不来。

师:你是说不游也可以。

生20:不能固定,如果固定了就不是自然的美。我认为山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人类不破坏,石头就不会掉下来。

生21:游人因为想看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才来游览的,人们到索溪峪就是看这些山的,如果没有了这些山,就没有人到这里来了。

师:看来我们再也不能把索溪峪的山“家化”了。我宣布,索溪峪的山无罪。

师:下一个?

生:水。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水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水太“野”了,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连山路都没有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法庭宣判: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在溪上复制“赵州桥”,让美的景物更美。

师:谁来辩护?

生22:不应该这样,因为索溪峪的水太“野”了,给人带来欢乐,老叟复习童年的功课他们不是觉得很美吗?

生23:咱们肯定能看到路边的小溪,文中作者也写到“平生没走过用鹅卵石在水底铺成的路”,如果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就和别的水一样了。没有什么新鲜刺激,就没有游人来观赏了。

生24:有溪水的特点,才叫索溪峪,如果只顺着一条路走没有这个特点,就只能叫“索峪”了。

生25:因为索溪是在山里面,水不会太大,赵州桥这么大,怎么能建上去呢?

师:不能建赵州桥,不能家化了,那样就不是索溪水了。看来我也要站在你们一边,你们的辩护能力很强,我宣布释放他了。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猴子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猴子太“野”了,竟敢向人类温柔善良的女性头上撒尿……

法庭宣判:在城市里建一座猴山,把索溪峪的猴子统统抓起来,关进笼子。

师:你们觉得满意吗?

生26:如果把猴子关起来,他们就放不开胆子了,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

生12:如果猴子被捆起来,性格自由自在的猴子就没有了,就不会有乐趣了。

师:没有乐趣了吗?

生27:可以给人乐趣,但是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乐趣。

生8:把猴子关起来就和动物园的猴子一样了,失去了调皮的性格,就看不到这种“野”猴子了。

生18: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如果关起来就不是猴子了。不是索溪峪的猴子了。

师:为什么?

生18:不是猴子性格的猴子。

师:是别的猴子。

生28:如果猴子把你捆起来,你感觉会怎么样呢?你愿意吗?

师:你愿意吗?

生17:我想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生29:如果把所有的动物关起来就只能欣赏静物了。

生30:人们到这里就是要贴近自然,观赏自然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如果把猴子关起来,就只能到动物园去看了。

师: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欣赏到自然的美。

生31:我反对,如果猴子向你头上撒尿你会有什么感觉?

师:就是,你有什么感觉?我采访一下你。

生8:猴子是动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如果向我头上撒尿,我当然不愿意。

师:你也把他们抓起来。

生8:我不会,猴子不像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师:想法是什么?

生8:他们并不懂向头上撒尿是什么意思。

师:其实文中有个地方可以说明,大家一起找一找。

生8:“恶作剧”,猴子表示友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表示。

师:他们就用这种热烈的方式表示。

师:虽然方式不能接受,但是他的本心是好的,是想和人类建立联系,和人类亲近。无罪释放。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到过索溪峪的人

状告理由:这些人太不像话了,60岁的老头在石头上蹦来跳去,摔坏了怎么办?大姑娘啃玉米棒子,成何体统?

法庭宣判:只能呆在城市里,永远不能到索溪峪去,不能到大自然中去。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有什么话说?

生33:要把人放回自然,人就是自然给予的,就跟关猴子一样,如果把人类关起来,整天愁眉苦脸,没有自然人就没有快乐了。

生34:我想问法官,你想不想去索溪峪啊?

师:我保密,不告诉你。

[此处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如果说:我当然也想去了。引导学生讨论下去就好了。这种避重就轻的调侃,看似机智,其实是教师缺乏引导的策略,没办法了。]

生35:城市里乌烟瘴气,到处是垃圾,造成污染,如果到了大自然去……

师:就去污染大自然。

生35:不是,到大自然中才能体会那种纯净。

师:文中说到的六十岁的老人蹦来跳去,多危险!

生20:老年人有自己的自由,如果人们只是呆在城里,智慧就会死板。

师:就是僵化。

生27:人们去索溪峪是想追求一种野性美,想在自然中获得这种快乐。

生36:看“满溪的嘻嘻哈哈,满山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索溪峪的山水就是让人们欣赏的。

师:所以人们到了这里就“返朴归真”了?什么叫返朴归真?老头变成小孩儿就叫──

生(齐):返朴归真。

师:有这个意思。

师:这个律师很好,他找到了证据。

生30:我想问法官,整天呆在城市中,不去大自然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想我的感受跟大家一样。看来自然还要去,到索溪峪去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返朴归真。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下面,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配乐录象。)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师:其实大自然是很美的,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大自然的形象每天都在被破环。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根据大家查阅的资料。把自己心中的索溪峪描写得更美。

下课!

3、《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师:请各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配音小组”先来。)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其实教师也应该成为评委,这样既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说得不充分时,教师可以比较轻松的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体现平等、合作、互助。

(放风光片,学生面对风光片配音。)

学生表现比较好,此处称“配音”是不是准确?

(学生读完后。)

师:组长自己评价一下。

生1:我们比练习的时候(读的)好。

师:找评委来评一评,你(组长)自己找。

生2:他们读得非常好,就是没有音乐。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面对“配音小组”学生。)

师:好了,谢谢你们的辛苦劳动,请回。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请组长找同学来评价。

生4:他们读得很认真。师:态度还可以。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师:你自己来说说。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说说你们的创造。

生:我们加进了一些其他句子。

师:加进了什么?

生(齐):《游金华的双龙洞》的句子。

师:你们的创造在哪里?

生3:我们的创造在后边。

师:听出了吗?

生(齐):没有。

我的话误导了全体学生,否定了这个小组同学的创造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

生3:我们的创造稍微少了一点。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三名学生上台。)

师:你们先自我介绍一下。

生6:我叫王荣田。

师:王导。

生7:我叫黄晓玉。

师:黄导。

生8:我叫王恒。

师:又一位王导。看哪一个王导导得好。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师:咱们等他们三个说完一块评价。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师:大象为花生打起来了。

(笑声。)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师:下面请各位总导演谈谈他们的想法。

生8:我们要吸取意见,改进一下我们的剧本。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王荣田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反思〗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师:我的任务大家帮助我完成了,我心里特别轻松。得到大家的帮助,非常感谢的大家。你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山、水、动物之美我们通过活动都体会到了,你们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就是……

(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读到什么了?除了山水之美,还感受到什么?(学生无语)那我请同学来读读,看能不能唤起我们的感觉?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太好了,又让我们重游了索溪峪的山。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11:作者很喜欢这里的山。

生12:我感受到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因为他看到这么高的山,他当然会很激动了。如果是我,我一定惊叹山的高、陡。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还有吗?

生13:我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的情感、想象力我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

生(齐):读课文。

师: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是作者的语言美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语言之美)

师: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但要体会景物之美,思想之美,好要体会语言之美。作者通过他的语言告诉我们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人返朴归真,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法庭已做了宣判。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

生(齐):能!

师:你们想先为谁辩护?

生:山。

教师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教师朗读,学生笑。)

师:他们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我来提醒大家,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最好能运用你们手中的课本和资料。谁来辩护?

生14:我想问法官,这么美的山,直插云天,敢戏白云,如果炸掉了,就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你不觉得可惜吗?

师:是很可惜,但是很安全。法庭相信证据,不能仅凭感情用事,希望各位律师能用证据说话。

生15:直插云天,敢戏白云这些是山的特点,就像书上说的: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美不是野性的美,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的美,不应把索溪峪的山再家化了。

生16:我们国家高的山峰很多,如果都炸掉,还有珠穆朗玛峰,你能炸掉吗?

师:太大了,不好炸。

生17:我想问法官,索溪峪的山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危害?

师:让我们害怕它。

生18: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索溪峪的山就是用野性美吸引游人,它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折磨。

生19:既然游人害怕,还来游览干什么?不如不来。

师:你是说不游也可以。

生20:不能固定,如果固定了就不是自然的美。我认为山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人类不破坏,石头就不会掉下来。

生21:游人因为想看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才来游览的,人们到索溪峪就是看这些山的,如果没有了这些山,就没有人到这里来了。

师:看来我们再也不能把索溪峪的山“家化”了。我宣布,索溪峪的山无罪。

师:下一个?

生:水。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水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水太“野”了,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连山路都没有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法庭宣判: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在溪上复制“赵州桥”,让美的景物更美。

师:谁来辩护?

生22:不应该这样,因为索溪峪的水太“野”了,给人带来欢乐,老叟复习童年的功课他们不是觉得很美吗?

生23:咱们肯定能看到路边的小溪,文中作者也写到“平生没走过用鹅卵石在水底铺成的路”,如果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就和别的水一样了。没有什么新鲜刺激,就没有游人来观赏了。

生24:有溪水的特点,才叫索溪峪,如果只顺着一条路走没有这个特点,就只能叫“索峪”了。

生25:因为索溪是在山里面,水不会太大,赵州桥这么大,怎么能建上去呢?

师:不能建赵州桥,不能家化了,那样就不是索溪水了。看来我也要站在你们一边,你们的辩护能力很强,我宣布释放他了。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猴子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猴子太“野”了,竟敢向人类温柔善良的女性头上撒尿……

法庭宣判:在城市里建一座猴山,把索溪峪的猴子统统抓起来,关进笼子。

师:你们觉得满意吗?

生26:如果把猴子关起来,他们就放不开胆子了,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

生12:如果猴子被捆起来,性格自由自在的猴子就没有了,就不会有乐趣了。

师:没有乐趣了吗?

生27:可以给人乐趣,但是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乐趣。

生8:把猴子关起来就和动物园的猴子一样了,失去了调皮的性格,就看不到这种“野”猴子了。

生18: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如果关起来就不是猴子了。不是索溪峪的猴子了。

师:为什么?

生18:不是猴子性格的猴子。

师:是别的猴子。

生28:如果猴子把你捆起来,你感觉会怎么样呢?你愿意吗?

师:你愿意吗?

生17:我想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生29:如果把所有的动物关起来就只能欣赏静物了。

生30:人们到这里就是要贴近自然,观赏自然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如果把猴子关起来,就只能到动物园去看了。

师: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欣赏到自然的美。

生31:我反对,如果猴子向你头上撒尿你会有什么感觉?

师:就是,你有什么感觉?我采访一下你。

生8:猴子是动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如果向我头上撒尿,我当然不愿意。

师:你也把他们抓起来。

生8:我不会,猴子不像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师:想法是什么?

生8:他们并不懂向头上撒尿是什么意思。

师:其实文中有个地方可以说明,大家一起找一找。

生8:“恶作剧”,猴子表示友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表示。

师:他们就用这种热烈的方式表示。

师:虽然方式不能接受,但是他的本心是好的,是想和人类建立联系,和人类亲近。无罪释放。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到过索溪峪的人

状告理由:这些人太不像话了,60岁的老头在石头上蹦来跳去,摔坏了怎么办?大姑娘啃玉米棒子,成何体统?

法庭宣判:只能呆在城市里,永远不能到索溪峪去,不能到大自然中去。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有什么话说?

生33:要把人放回自然,人就是自然给予的,就跟关猴子一样,如果把人类关起来,整天愁眉苦脸,没有自然人就没有快乐了。

生34:我想问法官,你想不想去索溪峪啊?

师:我保密,不告诉你。

此处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如果说:我当然也想去了。引导学生讨论下去就好了。这种避重就轻的调侃,看似机智,其实是教师缺乏引导的策略,没办法了。

生35:城市里乌烟瘴气,到处是垃圾,造成污染,如果到了大自然去……

师:就去污染大自然。

生35:不是,到大自然中才能体会那种纯净。

师:文中说到的六十岁的老人蹦来跳去,多危险!

生20:老年人有自己的自由,如果人们只是呆在城里,智慧就会死板。

师:就是僵化。

生27:人们去索溪峪是想追求一种野性美,想在自然中获得这种快乐。

生36:看“满溪的嘻嘻哈哈,满山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索溪峪的山水就是让人们欣赏的。

师:所以人们到了这里就“返朴归真”了?什么叫返朴归真?老头变成小孩儿就叫──

生(齐):返朴归真。

师:有这个意思。

师:这个律师很好,他找到了证据。

生30:我想问法官,整天呆在城市中,不去大自然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想我的感受跟大家一样。看来自然还要去,到索溪峪去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返朴归真。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下面,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配乐录象。)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师:其实大自然是很美的,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大自然的形象每天都在被破环。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根据大家查阅的资料。把自己心中的索溪峪描写得更美。

下课!

4、《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小组活动完后)

师:请各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配音小组”先来。)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其实教师也应该成为评委,这样既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说得不充分时,教师可以比较轻松的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体现平等、合作、互助]

(放风光片,学生面对风光片配音)

[学生表现比较好,此处称“配音”是不是准确?]

(学生读完后)

师:组长自己评价一下。

生1:我们比练习的时候(读的)好。

师:找评委来评一评,你(组长)自己找。

生2:他们读得非常好,就是没有音乐。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面对“配音小组”学生)

师:好了,谢谢你们的辛苦劳动,请回。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请组长找同学来评价。

生4:他们读得很认真。师:态度还可以。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师:你自己来说说。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说说你们的创造。

生:我们加进了一些其他句子。

师:加进了什么?

生(齐):《游金华的双龙洞》的句子。

师:你们的创造在哪里?

生3:我们的创造在后边。

师:听出了吗?

生(齐):没有。

[我的话误导了全体学生,否定了这个小组同学的创造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

生3:我们的创造稍微少了一点。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三名学生上台)

师:你们先自我介绍一下。

生6:我叫王荣田。

师:王导。

生7:我叫黄晓玉。

师:黄导。

生8:我叫王恒。

师:又一位王导。看哪一个王导导得好。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师:咱们等他们三个说完一块评价。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师:大象为花生打起来了。

(笑声)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师:下面请各位总导演谈谈他们的想法。

生8:我们要吸取意见,改进一下我们的剧本。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王荣田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反思: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师:我的任务大家帮助我完成了,我心里特别轻松。得到大家的帮助,非常感谢的大家。你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山、水、动物之美我们通过活动都体会到了,你们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就是……

(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读到什么了?除了山水之美,还感受到什么?(学生无语)那我请同学来读读,看能不能唤起我们的感觉?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太好了,又让我们重游了索溪峪的山。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11:作者很喜欢这里的山。

生12:我感受到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因为他看到这么高的山,他当然会很激动了。如果是我,我一定惊叹山的高、陡。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还有吗?

生13:我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的情感、想象力我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

生(齐):读课文。

师: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是作者的语言美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语言之美)

师: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但要体会景物之美,思想之美,好要体会语言之美。作者通过他的语言告诉我们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人返朴归真,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法庭已做了宣判。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

生(齐):能!

师:你们想先为谁辩护?

生:山。

教师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教师朗读,学生笑)

师:他们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我来提醒大家,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最好能运用你们手中的课本和资料。谁来辩护?

生14:我想问法官,这么美的山,直插云天,敢戏白云,如果炸掉了,就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你不觉得可惜吗?

师:是很可惜,但是很安全。法庭相信证据,不能仅凭感情用事,希望各位律师能用证据说话。

生15:直插云天,敢戏白云这些是山的特点,就像书上说的: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美不是野性的美,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的美,不应把索溪峪的山再家化了。

生16:我们国家高的山峰很多,如果都炸掉,还有珠穆朗玛峰,你能炸掉吗?

师:太大了,不好炸。

生17:我想问法官,索溪峪的山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危害?

师:让我们害怕它。

生18: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索溪峪的山就是用野性美吸引游人,它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折磨。

生19:既然游人害怕,还来游览干什么?不如不来。

师:你是说不游也可以。

生20:不能固定,如果固定了就不是自然的美。我认为山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人类不破坏,石头就不会掉下来。

生21:游人因为想看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才来游览的,人们到索溪峪就是看这些山的,如果没有了这些山,就没有人到这里来了。

师:看来我们再也不能把索溪峪的山“家化”了。我宣布,索溪峪的山无罪。

师:下一个?

生:水。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水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水太“野”了,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连山路都没有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法庭宣判: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在溪上复制“赵州桥”,让美的景物更美。

师:谁来辩护?

生22:不应该这样,因为索溪峪的水太“野”了,给人带来欢乐,老叟复习童年的功课他们不是觉得很美吗?

生23:咱们肯定能看到路边的小溪,文中作者也写到“平生没走过用鹅卵石在水底铺成的路”,如果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就和别的水一样了。没有什么新鲜刺激,就没有游人来观赏了。

生24:有溪水的特点,才叫索溪峪,如果只顺着一条路走没有这个特点,就只能叫“索峪”了。

生25:因为索溪是在山里面,水不会太大,赵州桥这么大,怎么能建上去呢?

师:不能建赵州桥,不能家化了,那样就不是索溪水了。看来我也要站在你们一边,你们的辩护能力很强,我宣布释放他了。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猴子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猴子太“野”了,竟敢向人类温柔善良的女性头上撒尿……

法庭宣判:在城市里建一座猴山,把索溪峪的猴子统统抓起来,关进笼子。

师:你们觉得满意吗?

生26:如果把猴子关起来,他们就放不开胆子了,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

生12:如果猴子被捆起来,性格自由自在的猴子就没有了,就不会有乐趣了。

师:没有乐趣了吗?

生27:可以给人乐趣,但是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乐趣。

生8:把猴子关起来就和动物园的猴子一样了,失去了调皮的性格,就看不到这种“野”猴子了。

生18: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如果关起来就不是猴子了。不是索溪峪的猴子了。

师:为什么?

生18:不是猴子性格的猴子。

师:是别的猴子。

生28:如果猴子把你捆起来,你感觉会怎么样呢?你愿意吗?

师:你愿意吗?

生17:我想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生29:如果把所有的动物关起来就只能欣赏静物了。

生30:人们到这里就是要贴近自然,观赏自然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如果把猴子关起来,就只能到动物园去看了。

师: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欣赏到自然的美。

生31:我反对,如果猴子向你头上撒尿你会有什么感觉?

师:就是,你有什么感觉?我采访一下你。

生8:猴子是动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如果向我头上撒尿,我当然不愿意。

师:你也把他们抓起来。

生8:我不会,猴子不像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师:想法是什么?

生8:他们并不懂向头上撒尿是什么意思。

师:其实文中有个地方可以说明,大家一起找一找。

生8:“恶作剧”,猴子表示友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表示。

师:他们就用这种热烈的方式表示。

师:虽然方式不能接受,但是他的本心是好的,是想和人类建立联系,和人类亲近。无罪释放。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到过索溪峪的人

状告理由:这些人太不像话了,60岁的老头在石头上蹦来跳去,摔坏了怎么办?大姑娘啃玉米棒子,成何体统?

法庭宣判:只能呆在城市里,永远不能到索溪峪去,不能到大自然中去。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有什么话说?

生33:要把人放回自然,人就是自然给予的,就跟关猴子一样,如果把人类关起来,整天愁眉苦脸,没有自然人就没有快乐了。

生34:我想问法官,你想不想去索溪峪啊?

师:我保密,不告诉你。

[此处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如果说:我当然也想去了。引导学生讨论下去就好了。这种避重就轻的调侃,看似机智,其实是教师缺乏引导的策略,没办法了。]

生35:城市里乌烟瘴气,到处是垃圾,造成污染,如果到了大自然去……

师:就去污染大自然。

生35:不是,到大自然中才能体会那种纯净。

师:文中说到的六十岁的老人蹦来跳去,多危险!

生20:老年人有自己的自由,如果人们只是呆在城里,智慧就会死板。

师:就是僵化。

生27:人们去索溪峪是想追求一种野性美,想在自然中获得这种快乐。

生36:看“满溪的嘻嘻哈哈,满山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索溪峪的山水就是让人们欣赏的。

师:所以人们到了这里就“返朴归真”了?什么叫返朴归真?老头变成小孩儿就叫──

生(齐):返朴归真。

师:有这个意思。

师:这个律师很好,他找到了证据。

生30:我想问法官,整天呆在城市中,不去大自然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想我的感受跟大家一样。看来自然还要去,到索溪峪去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返朴归真。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下面,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配乐录象。)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师:其实大自然是很美的,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大自然的形象每天都在被破环。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根据大家查阅的资料。把自己心中的索溪峪描写得更美。

5、《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师:请各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配音小组”先来。)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其实教师也应该成为评委,这样既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说得不充分时,教师可以比较轻松的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体现平等、合作、互助。

(放风光片,学生面对风光片配音。)

学生表现比较好,此处称“配音”是不是准确?

(学生读完后。)

师:组长自己评价一下。

生1:我们比练习的时候(读的)好。

师:找评委来评一评,你(组长)自己找。

生2:他们读得非常好,就是没有音乐。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面对“配音小组”学生。)

师:好了,谢谢你们的辛苦劳动,请回。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请组长找同学来评价。

生4:他们读得很认真。师:态度还可以。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师:你自己来说说。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说说你们的创造。

生:我们加进了一些其他句子。

师:加进了什么?

生(齐):《游金华的双龙洞》的句子。

师:你们的创造在哪里?

生3:我们的创造在后边。

师:听出了吗?

生(齐):没有。

我的话误导了全体学生,否定了这个小组同学的创造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

生3:我们的创造稍微少了一点。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三名学生上台。)

师:你们先自我介绍一下。

生6:我叫王荣田。

师:王导。

生7:我叫黄晓玉。

师:黄导。

生8:我叫王恒。

师:又一位王导。看哪一个王导导得好。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师:咱们等他们三个说完一块评价。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师:大象为花生打起来了。

(笑声。)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师:下面请各位总导演谈谈他们的想法。

生8:我们要吸取意见,改进一下我们的剧本。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王荣田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反思〗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师:我的任务大家帮助我完成了,我心里特别轻松。得到大家的帮助,非常感谢的大家。你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山、水、动物之美我们通过活动都体会到了,你们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就是……

(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读到什么了?除了山水之美,还感受到什么?(学生无语)那我请同学来读读,看能不能唤起我们的感觉?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太好了,又让我们重游了索溪峪的山。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11:作者很喜欢这里的山。

生12:我感受到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因为他看到这么高的山,他当然会很激动了。如果是我,我一定惊叹山的高、陡。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还有吗?

生13:我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的情感、想象力我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

生(齐):读课文。

师: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是作者的语言美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语言之美)

师: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但要体会景物之美,思想之美,好要体会语言之美。作者通过他的语言告诉我们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人返朴归真,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法庭已做了宣判。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

生(齐):能!

师:你们想先为谁辩护?

生:山。

教师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教师朗读,学生笑。)

师:他们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我来提醒大家,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最好能运用你们手中的课本和资料。谁来辩护?

生14:我想问法官,这么美的山,直插云天,敢戏白云,如果炸掉了,就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你不觉得可惜吗?

师:是很可惜,但是很安全。法庭相信证据,不能仅凭感情用事,希望各位律师能用证据说话。

生15:直插云天,敢戏白云这些是山的特点,就像书上说的: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美不是野性的美,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的美,不应把索溪峪的山再家化了。

生16:我们国家高的山峰很多,如果都炸掉,还有珠穆朗玛峰,你能炸掉吗?

师:太大了,不好炸。

生17:我想问法官,索溪峪的山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危害?

师:让我们害怕它。

生18: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索溪峪的山就是用野性美吸引游人,它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折磨。

生19:既然游人害怕,还来游览干什么?不如不来。

师:你是说不游也可以。

生20:不能固定,如果固定了就不是自然的美。我认为山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人类不破坏,石头就不会掉下来。

生21:游人因为想看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才来游览的,人们到索溪峪就是看这些山的,如果没有了这些山,就没有人到这里来了。

师:看来我们再也不能把索溪峪的山“家化”了。我宣布,索溪峪的山无罪。

师:下一个?

生:水。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水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水太“野”了,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连山路都没有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法庭宣判: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在溪上复制“赵州桥”,让美的景物更美。

师:谁来辩护?

生22:不应该这样,因为索溪峪的水太“野”了,给人带来欢乐,老叟复习童年的功课他们不是觉得很美吗?

生23:咱们肯定能看到路边的小溪,文中作者也写到“平生没走过用鹅卵石在水底铺成的路”,如果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就和别的水一样了。没有什么新鲜刺激,就没有游人来观赏了。

生24:有溪水的特点,才叫索溪峪,如果只顺着一条路走没有这个特点,就只能叫“索峪”了。

生25:因为索溪是在山里面,水不会太大,赵州桥这么大,怎么能建上去呢?

师:不能建赵州桥,不能家化了,那样就不是索溪水了。看来我也要站在你们一边,你们的辩护能力很强,我宣布释放他了。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索溪峪的猴子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猴子太“野”了,竟敢向人类温柔善良的女性头上撒尿……

法庭宣判:在城市里建一座猴山,把索溪峪的猴子统统抓起来,关进笼子。

师:你们觉得满意吗?

生26:如果把猴子关起来,他们就放不开胆子了,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

生12:如果猴子被捆起来,性格自由自在的猴子就没有了,就不会有乐趣了。

师:没有乐趣了吗?

生27:可以给人乐趣,但是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乐趣。

生8:把猴子关起来就和动物园的猴子一样了,失去了调皮的性格,就看不到这种“野”猴子了。

生18: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如果关起来就不是猴子了。不是索溪峪的猴子了。

师:为什么?

生18:不是猴子性格的猴子。

师:是别的猴子。

生28:如果猴子把你捆起来,你感觉会怎么样呢?你愿意吗?

师:你愿意吗?

生17:我想被告是“索溪峪的猴子”,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生29:如果把所有的动物关起来就只能欣赏静物了。

生30:人们到这里就是要贴近自然,观赏自然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如果把猴子关起来,就只能到动物园去看了。

师: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欣赏到自然的美。

生31:我反对,如果猴子向你头上撒尿你会有什么感觉?

师:就是,你有什么感觉?我采访一下你。

生8:猴子是动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如果向我头上撒尿,我当然不愿意。

师:你也把他们抓起来。

生8:我不会,猴子不像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师:想法是什么?

生8:他们并不懂向头上撒尿是什么意思。

师:其实文中有个地方可以说明,大家一起找一找。

生8:“恶作剧”,猴子表示友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表示。

师:他们就用这种热烈的方式表示。

师:虽然方式不能接受,但是他的本心是好的,是想和人类建立联系,和人类亲近。无罪释放。

课件出示:

原告:某些人

被告:到过索溪峪的人

状告理由:这些人太不像话了,60岁的老头在石头上蹦来跳去,摔坏了怎么办?大姑娘啃玉米棒子,成何体统?

法庭宣判:只能呆在城市里,永远不能到索溪峪去,不能到大自然中去。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有什么话说?

生33:要把人放回自然,人就是自然给予的,就跟关猴子一样,如果把人类关起来,整天愁眉苦脸,没有自然人就没有快乐了。

生34:我想问法官,你想不想去索溪峪啊?

师:我保密,不告诉你。

此处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如果说:我当然也想去了。引导学生讨论下去就好了。这种避重就轻的调侃,看似机智,其实是教师缺乏引导的策略,没办法了。

生35:城市里乌烟瘴气,到处是垃圾,造成污染,如果到了大自然去……

师:就去污染大自然。

生35:不是,到大自然中才能体会那种纯净。

师:文中说到的六十岁的老人蹦来跳去,多危险!

生20:老年人有自己的自由,如果人们只是呆在城里,智慧就会死板。

师:就是僵化。

生27:人们去索溪峪是想追求一种野性美,想在自然中获得这种快乐。

生36:看“满溪的嘻嘻哈哈,满山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索溪峪的山水就是让人们欣赏的。

师:所以人们到了这里就“返朴归真”了?什么叫返朴归真?老头变成小孩儿就叫──

生(齐):返朴归真。

师:有这个意思。

师:这个律师很好,他找到了证据。

生30:我想问法官,整天呆在城市中,不去大自然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想我的感受跟大家一样。看来自然还要去,到索溪峪去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返朴归真。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下面,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配乐录象。)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师:其实大自然是很美的,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大自然的形象每天都在被破环。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根据大家查阅的资料。把自己心中的索溪峪描写得更美。

下课!

6、《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小组活动完后)

师:请各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配音小组先来。)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其实教师也应该成为评委,这样既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说得不充分时,教师可以比较轻松的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体现平等、合作、互助]

(放风光片,学生面对风光片配音)

[学生表现比较好,此处称配音是不是准确?]

(学生读完后)

师:组长自己评价一下。

生1:我们比练习的时候(读的)好。

师:找评委来评一评,你(组长)自己找。

生2:他们读得非常好,就是没有音乐。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面对配音小组学生)

师:好了,谢谢你们的辛苦劳动,请回。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请组长找同学来评价。

生4:他们读得很认真。师:态度还可以。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师:你自己来说说。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说说你们的创造。

生:我们加进了一些其他句子。

师:加进了什么?

生(齐):《游金华的双龙洞》的句子。

师:你们的创造在哪里?

生3:我们的创造在后边。

师:听出了吗?

生(齐):没有。

[我的话误导了全体学生,否定了这个小组同学的创造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

生3:我们的创造稍微少了一点。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三名学生上台)

师:你们先自我介绍一下。

生6:我叫 。

师: 。

生7:我叫 。

师: 。

生8:我叫 。

师:又一位 。看哪一个 导得好。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师:咱们等他们三个说完一块评价。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师:大象为花生打起来了。

(笑声)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师:下面请各位总导演谈谈他们的想法。

生8:我们要吸取意见,改进一下我们的剧本。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 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点评: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7、《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表达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索溪峪的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现在让我们跟随摄像师的镜头再一次走进索溪峪,去领略索溪峪独特的美景。大家准备好了吗?昨天我们游了山,今天我们去玩水,好吗?在游玩过程中大家要仔细观察,细细品味,看看谁的收获最大。打开书本,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告诉我你的感受和收获。比赛开始。

二、交流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体会

1、学生读课文。

2、汇报学习收获和体会。

3、师质疑:

作者把索溪峪想像成“野孩子”,把山路、石头称做“山路哥哥”“石头弟弟”,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样写使索溪变得灵气飞扬,野趣盎然,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童趣十足。)

4、学生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爱。

5、小结过渡:

索溪峪的山水是纯天然的自然美,那么那里的动物和游人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探究

1、索溪峪的动物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

2、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交流体会

1、学生读课文,汇报收获。

2、师置疑 动物和游人的“野”与前面的 山水的“野”有区别吗?

(因为山水是充满野性的,在这样的山水中畅游,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举手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的画面。)

五、速读全文,体会写法

速读全文,思考: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1、充分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2、在谋篇布局上,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

六、品读课文,背诵自己最喜爱的部分

朗读、背诵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一部分。

七、学写导游词

如果你是索溪峪的一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那里的景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索溪峪有名的“十里画廊”,这条长达六公里多的山谷两侧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行其间如在画中,山上的岩石形成了 200多尊似人似物、似鸟似兽的石景造型,其中“孔雀开屏”“采药老人”“猛虎啸天”等最为著名,来到这里大家一定能一饱眼福,请大家尽情欣赏。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秀美的桂林山水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的美,去抒写自己最独特的感受。

8、《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9、《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