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虎门销烟》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陈建先《虎门销烟》教学实录之一江苏名师
陈建先/执教特级教师沈大安/评点第一节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生:看过。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师:对了,这就准确了。师:还有谁愿意谈谈?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板书课题:虎门销烟)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生:指大烟。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生:可以。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生:看过。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师:快!谁来配音?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师:能再具体些吗?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
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生:能!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生练写,师巡视。)【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第二节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生:还有第四节。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生:课文的第
二、
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
二、
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
二、
四、五三节呢?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师:同意吗?生:同意。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一时被问住了。
稍后,一生回答。)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
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
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师:概括得很正确!
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
2、4两节)【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生:欢迎!(下课)【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
片断赏析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吗?我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生3: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问题: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参考答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调查询问,也可以通过做试验研究(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
接着大家研究讨论一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林则徐为什么会没有环保意识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倡导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怎样?当时的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它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的。
2、《虎门销烟》教学实录及反思
陈建先《虎门销烟》教学实录之一江苏名师
陈建先/执教特级教师沈大安/评点第一节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生:看过。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师:对了,这就准确了。师:还有谁愿意谈谈?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板书课题:虎门销烟)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生:指大烟。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生:可以。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生:看过。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师:快!谁来配音?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师:能再具体些吗?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
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生:能!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生练写,师巡视。)【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第二节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生:还有第四节。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生:课文的第
二、
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
二、
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
二、
四、五三节呢?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师:同意吗?生:同意。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一时被问住了。
稍后,一生回答。)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
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
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师:概括得很正确!
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
2、4两节)【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生:欢迎!(下课)【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
片断赏析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吗?我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生3: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问题: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参考答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调查询问,也可以通过做试验研究(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
接着大家研究讨论一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林则徐为什么会没有环保意识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倡导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怎样?当时的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它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的。
3、《虎门销烟》教学实录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片断赏析
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吗?
我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3: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问题: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调查询问,也可以通过做试验研究(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接着大家研究讨论一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林则徐为什么会没有环保意识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倡导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怎样?当时的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它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的。
4、《虎门销烟》课堂实录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
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5、《虎门销烟》课堂实录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鸦片的,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6、小学语文:《虎门销烟》课堂实录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鸦片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7、《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虎门销烟》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
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
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
三、
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
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8、《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纪念日切入,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意在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
二、初读引思,整体感知
1.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虎门寨,重新去感受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都行。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对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多读几遍。然后把你对课文的感受与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桌交流的形式为自主学习引路搭桥。
2.随机出示难读的词语,学生当小老师,纠正读音。
咆哮
收缴
销毁
水泄不通
嚣张
欺侮
应邀
震惊中外(相机指导生字的字形结构、学生描红书写)
3.读书交流:请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此时,学生怀着强烈的期待感,充满自信地读课文,自行解决问题,情绪已被完全唤起,进入到积极学习的状态,为进一步感悟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每每读书,只要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和课文进行对话,你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教师相机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林则徐的生平等。)
●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你想说点什么”,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悟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配有相关画面)说说在你脑海中呈现的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2.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必要时与同桌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相应的段落学习。)
●以疑促读,巧妙过渡,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当学生说到“销毁时间长,鸦片数量大”时,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谈体会。)
(4)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5)过渡: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范读(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你觉得哪些人引起了你的注意?(随机出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2)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观看的人多而广,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人多、人广传达给大家?(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你还感受到什么?(仪式隆重、人群兴奋,也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5)过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人们很兴奋?
5.以读代讲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
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出示表演超市题目: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孩子,你又会怎样?
如果你是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记者,你又会怎样?)
●设计表演超市,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
(2)过渡: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兴奋。
(3)引导学生质疑:再看看这些观看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①那些文武官员有的可能高兴,但有的一定很担心。②外国商人是贩卖鸦片的,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看呢?)
●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一次次地生疑,一次次地解疑,在这个过程中求得一次次的进步。
(4)师补充林则徐有关情况:禁烟,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内外上下,阻力都很大。这些阻力不仅来自被触犯了借鸦片贸易牟取暴利的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而且来自于从清朝中央以至地方借鸦片走私而营私舞弊受益的大小官吏及其附庸者;来自于清朝满族亲贵和嫉妒林则徐声名的有权势人物,后者的破坏中伤更是不易提防的。当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时,投降派首领穆彰阿也极力反对。
●阅读教学,老师必要的讲解绝不能丢。通过补充,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林则徐的了解与认识。
(5)这些外国商人会怎样想?
(6)过渡:是呀,林则徐明知道外国商人会恨他入骨,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观看销烟呢?
6.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
(1)齐读,交流体会。
(2)师述:林则徐这样做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我们深情地将第六自然段朗读一遍。
7.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销烟的过程中,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他们是谁?(多媒体出示民工销烟图)
(2)他们是怎样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的?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整个对话过程就会充满创造色彩。
(3)老师觉得民工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能交换位置吗?(体会用词的准确和此时人们对鸦片的憎恨之情)(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4)自由读描写民工销烟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民工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5)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
这样的销烟方法多么简易、独特,多么有效啊!)
(6)(多媒体课件播放销烟过程)看,民工们正在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呢!你能为这画面配上解说词吗?(学生看着画面复述销烟过程。)
●通过这一富有激情的挑战式的语言,意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重点部分。
(7)齐读第三自然段。
8.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深入。
(1)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销烟吗?(用火烧、直接投入大海……)
(2)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这样快的销毁了,就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了。就是要他们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而且,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作为教者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质疑、理解、欣赏的能力。这里将学生的感悟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延伸。
1.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2.可令人心痛的是,时隔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多媒体课件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3.看了图片,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4.如今,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踏上虎门销烟的遗址,看着咆哮的大海,想起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仰望着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林则徐塑像)请大家把要说的写下来。
●学生此时有感而发,说话写话定能得心应手。
5.总结: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齐心协力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多媒体出示时间,学生齐读。)
6.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他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主题中队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9、《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一、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二、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纪念日切入,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意在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二、初读引思,整体感知1.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虎门寨,重新去感受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都行。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对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多读几遍。然后把你对课文的感受与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桌交流的形式为自主学习引路搭桥。2.随机出示难读的词语,学生当小老师,纠正读音。咆哮收缴销毁水泄不通嚣张欺侮应邀震惊中外(相机指导生字的字形结构、学生描红书写)3.读书交流:请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此时,学生怀着强烈的期待感,充满自信地读课文,自行解决问题,情绪已被完全唤起,进入到积极学习的状态,为进一步感悟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每每读书,只要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和课文进行对话,你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教师相机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林则徐的生平等。)
●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你想说点什么”,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悟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配有相关画面)说说在你脑海中呈现的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2.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必要时与同桌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相应的段落学习。)
●以疑促读,巧妙过渡,学生学得积极主动。3.当学生说到“销毁时间长,鸦片数量大”时,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读。(2)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这是一次“伟大壮举”?(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谈体会。)(4)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5)过渡: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4.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范读(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你觉得哪些人引起了你的注意?(随机出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2)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观看的人多而广,体现出场面的壮观。)(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人多、人广传达给大家?(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4)你还感受到什么?(仪式隆重、人群兴奋,也体现出场面的壮观。)(5)过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人们很兴奋?5.以读代讲第四自然段。(1)引读,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出示表演超市题目: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孩子,你又会怎样?如果你是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记者,你又会怎样?)
●设计表演超市,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2)过渡: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兴奋。(3)引导学生质疑:再看看这些观看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①那些文武官员有的可能高兴,但有的一定很担心。②外国商人是贩卖鸦片的,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看呢?)
●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一次次地生疑,一次次地解疑,在这个过程中求得一次次的进步。(4)师补充林则徐有关情况:禁烟,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内外上下,阻力都很大。这些阻力不仅来自被触犯了借鸦片贸易牟取暴利的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而且来自于从清朝中央以至地方借鸦片走私而营私舞弊受益的大小官吏及其附庸者;来自于清朝满族亲贵和嫉妒林则徐声名的有权势人物,后者的破坏中伤更是不易提防的。当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时,投降派首领穆彰阿也极力反对。
●阅读教学,老师必要的讲解绝不能丢。通过补充,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林则徐的了解与认识。(5)这些外国商人会怎样想?(6)过渡:是呀,林则徐明知道外国商人会恨他入骨,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观看销烟呢?6.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1)齐读,交流体会。(2)师述:林则徐这样做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我们深情地将第六自然段朗读一遍。7.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1)在销烟的过程中,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他们是谁?(多媒体出示民工销烟图)(2)他们是怎样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的?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整个对话过程就会充满创造色彩。(3)老师觉得民工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能交换位置吗?(体会用词的准确和此时人们对鸦片的憎恨之情)(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4)自由读描写民工销烟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民工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5)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这样的销烟方法多么简易、独特,多么有效啊!)(6)(多媒体课件播放销烟过程)看,民工们正在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呢!你能为这画面配上解说词吗?(学生看着画面复述销烟过程。
●通过这一富有激情的挑战式的语言,意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重点部分。(7)齐读第三自然段。8.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深入。(1)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销烟吗?(用火烧、直接投入大海……)(2)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这样快的销毁了,就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了。就是要他们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而且,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作为教者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质疑、理解、欣赏的能力。这里将学生的感悟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四、总结延伸。1.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2.可令人心痛的是,时隔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多媒体课件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3.看了图片,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4.如今,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踏上虎门销烟的遗址,看着咆哮的大海,想起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仰望着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林则徐塑像)请大家把要说的写下来。
●学生此时有感而发,说话写话定能得心应手。5.总结: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齐心协力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多媒体出示时间,学生齐读。)6.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他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主题中队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