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二一等奖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二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二一等奖

1、《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二一等奖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还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习跟读。

2、复习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三、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给王校长的?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老师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教学反思:

今天对语文组的老师开设了一节二年级语文公开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整节课,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到听课老师的手中。课前我也考虑了这个游戏可能有点乱,五十多个孩子,一定会争着到我手中抢书,那现场一旦失控了怎么办?可又一想,他们不都扮演盲人吗,不可能快速地来到我身边的,更不可能出现拥挤现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课堂进行到这一程序还是出现了“暴乱”,这些孩子分明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条缝迅速向前冲来。一度失控的局面,让我慌了神,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了自己,用手势加语言让孩子们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我的语文书已停留在荣帅小朋友的手中,我让全班小朋友看着他把游戏继续下去,只见荣帅紧闭着他的双眼,两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阶梯教室的台阶让他走走停停,胆战心惊地前进一级又后退一级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达了新的指令:荣帅,睁开你的双眼,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王老师吧。孩子飞一样向着小玉老师跑去!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说说刚才自己的感受,荣帅等不及我请他就大声地说:我想要一双搀扶着我的双手!吴铮说: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着问:一只眼睛就够了,是吗?他连忙难为情地解释,不是的,我想要一双眼睛!赵纯说:老师,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说: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说着说着,再也没有了笑声,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可由于自己的紧张,板书时竟忘写一个“捉”,以至于我的爱心图标不能公示于众!有句话说的好:课堂教学总是有缺憾的教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2、《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还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习跟读。

2、复习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三、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给王校长的?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老师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教学反思:

今天对语文组的老师开设了一节二年级语文公开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整节课,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到听课老师的手中。课前我也考虑了这个游戏可能有点乱,五十多个孩子,一定会争着到我手中抢书,那现场一旦失控了怎么办?可又一想,他们不都扮演盲人吗,不可能快速地来到我身边的,更不可能出现拥挤现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课堂进行到这一程序还是出现了“暴乱”,这些孩子分明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条缝迅速向前冲来。一度失控的局面,让我慌了神,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了自己,用手势加语言让孩子们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我的语文书已停留在荣帅小朋友的手中,我让全班小朋友看着他把游戏继续下去,只见荣帅紧闭着他的双眼,两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阶梯教室的台阶让他走走停停,胆战心惊地前进一级又后退一级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达了新的指令:荣帅,睁开你的双眼,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王老师吧。孩子飞一样向着小玉老师跑去!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说说刚才自己的感受,荣帅等不及我请他就大声地说:我想要一双搀扶着我的双手!吴铮说: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着问:一只眼睛就够了,是吗?他连忙难为情地解释,不是的,我想要一双眼睛!赵纯说:老师,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说: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说着说着,再也没有了笑声,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可由于自己的紧张,板书时竟忘写一个“捉”,以至于我的爱心图标不能公示于众!有句话说的好:课堂教学总是有缺憾的教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3、二年级语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

(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6、二年级上册语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助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目) 目就是眼睛。是啊,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配图)

2、可是,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盲婆婆,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 (出示蝈蝈图) 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这蝈蝈是谁送的?为什么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听配乐朗读课文。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画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绿色 邻居 替 乐呵呵 您 清波 田野

童年 难忘 领 喜滋滋 流淌 往日 唱歌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4、过渡:刚才这些词语,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词语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二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长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指名读,范读,比较。再指名读,齐读。

找别的长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7、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婆绿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3、师范写,生书空。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有趣的儿童诗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精读课文

(一)第一小节

1、我们已经好几遍课文了,(指课题)现在你知道这只蝈蝈是谁送的吗?

2、这个小男孩是盲婆婆的什么人?(邻居)出示邻居,指名读,邻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怎么记?

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评:从你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读得真是喜滋滋的。

4、让我们一起喜滋滋地读好第一小节。

(二)第二小节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第二小节,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婆婆,我上学时,没人陪您。现在好了,这只蝈蝈可以替我给您唱歌,这样您就不会冷清了。指名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3、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那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3、总结: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明明想到婆婆可以和蝈蝈做伴,可高兴了。谁来试着读读(评价引导:A你是笑着说的B您字读得真好,读出了对奶奶的尊敬和喜爱C想到蝈蝈可以和婆婆做伴,你很开心)

5、老师来当婆婆,谁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先自己练练,(情景模拟A谢谢你,孩子,你想得真周到。B是呀,你可真是我的开心果,你不在我可真不习惯,现在好了,蝈蝈和我做伴了。C孩子,自己留着吧,你也一定很喜欢这只蝈蝈的。)

6 谢谢孩子们,老师刚才闭着眼睛的时候,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心里很害怕。可是听到你们天真,烂漫的声音我就觉得特别轻松,快乐。

瞧,婆婆听了你们的话也很开心,她正眯着眼笑呢!来,带着这分高兴的心情一起告诉婆婆这个好消息。

(三)第三小节

1、(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蝈蝈的歌声多么美妙动听,快捧起书,轻声读第三小节。思考: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回到了什么时候?出示第三小节。

2、婆婆走进田野,佛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事物呢?她又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呢?请小朋友们再读第三小节,然后想一想。

3、交流:美丽的田野充满生机,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小朋友,你们真会发现美,你发现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欢快的流淌,溪水可真清啊,清的一眼看到底?。读词:流淌的清波(评价:老师看到小鱼在游动了。真清啊!)

你们想看一下美丽的田野吗?(出示:野外图。青的草,红的花,蓝的天,白的云,飞舞的蝴蝶,欢唱的小鸟,这就是婆婆儿时的乐园。)

4、小朋友们,看,小时候的婆婆多可爱,她常带着草帽,赤着小脚丫,在田野里尽情玩耍。她会玩些什么呢?说话:婆婆会在田里!

5、孩子们,你们想到的,还有许多你们没想到的开心事,就是婆婆儿时的欢乐。读词语:欢乐。这么快乐的事你会忘记吗?婆婆也没有忘记。读词语:难忘的欢乐。婆婆年纪大了,岁月无情催人老,她的眼睛又看不见了,蝈蝈的歌声把婆婆带回了童年,让她又想起了快乐的往事。读词:往日难忘的欢乐

6、你能读出蝈蝈给婆婆带来的快乐吗?(引导:你来到田野很兴奋,但声音大了,会把婆婆吵醒的。这句话是想象,读的轻柔,缓慢。给你个小建议,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读一读。田野是宽广的,有蝈蝈的歌声婆婆不再孤单,她特别快乐)

7、蝈蝈的歌声给婆婆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婆婆开心吗?小朋友开心吗?你们开心吗?葛老师也特别开心,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只蝈蝈。来喜滋滋地读好这段话,读出婆婆内心的欢乐。

(四)第四小节

1、送完蝈蝈,小朋友该走了,他会怎么和婆婆告别呢?

2、恩,小朋友一边挥手和婆婆说再见一边还高声说

指名读: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3、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唱歌吧。读好:咯咯,咯咯,咯咯(提示:我们的歌声不美,婆婆听了不会喜欢的。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吧。老师来当指挥,小朋友们看清楚老师的手,手在下面,你们就轻轻唱,这样就高声唱。我们要唱得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我们来试试,准备一下,准备好了吗?)

齐唱,指名唱

现在老师不指挥了,你们爱怎么唱,就怎么唱。能行吗?

(评价引导:A你们的歌声高低起伏,有滋有味。B歌声不断,快乐不断C你们的歌声清脆悦耳D你们真是一群会唱歌的蝈蝈)

4、我们现在来读读第四小节,特别读好蝈蝈的歌声。

三、总结全文

1、蝈蝈的歌声使婆婆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里充满了欢乐。让我们一起感谢大自然的歌唱家蝈蝈。感谢它给婆婆带来的欢乐。配乐全文。

2、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课文学完了,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

3、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给盲婆婆送去了什么?

4、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朋友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四、学习生字:邻 居 替 您 领 童 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7、《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之五,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之五,希望对你有帮助!

8、《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你()

邻()

古()

盲()

您()

郊()

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板书设计: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想起

欢乐

9、《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