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飞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等奖

《《水上飞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水上飞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等奖

1、《水上飞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翅、膀、究、迅、速、援、参、突、警、险”;读准翘舌音“翅”和平舌音“速、参”;能在老师的指导描写并记忆“究、迅、速、援、参”。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教师的指导写下,尝试读出小海鸥和水上飞机对话的语气。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3.知道水上飞机是有特殊用途的飞机,能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激发学
生求知欲望,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在阅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介绍水上飞机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出示填空:
飞机在( )飞行。
轮船在( )航行。
指名读,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板书:外形 用途教学随笔: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龙读课文。
3、学生字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1、师:水上飞机是怎样的?指名答
2、找一找,描写水上飞机外形的句子。


3、读一读: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
4、师:小海鸥发现它 还以为它是——,它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读
5过渡:于是,小海鸥问个究竟。
(二)、1、分角色读对话。
2、讨论:水上飞机有什么用途?
3、画一画“~~~~”
4、读一读:水上飞机有很多兄弟,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还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去参加战斗……
5、说话练习:你就是水上飞机,用“我是名字是——”开头说说。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1、齐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句子:水上飞机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浪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
3、师:水上飞机的速度真快,重点词:迅速 随即
四、课外阅读,练习说话
1、齐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些什么?
3、说话:船也有很多兄弟姐妹,有的可以 ,有的可以 
,还有的可以 。
五、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货物 拉响( )
( )的大海 ( )的天边水上飞机能从海中( ),去扑灭森林的大火。
铃声响了,小朋友们( )地排好队。
全校学生都投入到( )灾区的活动中。


教学反思:当向学生提出“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读一读。”的要求后,在交流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主要是给大家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对课文比较熟悉了,找句子就很容易了。如果采用集体朗读后,马上划句子,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困难。因为课文只读一遍,还没有读懂。而自由朗读,就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2、《水上飞机》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翅、膀、究、迅、速、援、参、突、警、险”;读准翘舌音“翅”和平舌音“速、参”;能在老师的指导描写并记忆“究、迅、速、援、参”。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教师的指导写下,尝试读出小海鸥和水上飞机对话的语气。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3.知道水上飞机是有特殊用途的飞机,能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激发学
生求知欲望,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在阅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介绍水上飞机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出示填空:
飞机在( )飞行。
轮船在( )航行。
指名读,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板书:外形 用途教学随笔: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龙读课文。
3、学生字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1、师:水上飞机是怎样的?指名答
2、找一找,描写水上飞机外形的句子。


3、读一读: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
4、师:小海鸥发现它 还以为它是——,它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读
5过渡:于是,小海鸥问个究竟。
(二)、1、分角色读对话。
2、讨论:水上飞机有什么用途?
3、画一画“~~~~”
4、读一读:水上飞机有很多兄弟,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还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去参加战斗……
5、说话练习:你就是水上飞机,用“我是名字是——”开头说说。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1、齐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句子:水上飞机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浪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
3、师:水上飞机的速度真快,重点词:迅速 随即
四、课外阅读,练习说话
1、齐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些什么?
3、说话:船也有很多兄弟姐妹,有的可以 ,有的可以 
,还有的可以 。
五、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货物 拉响( )
( )的大海 ( )的天边水上飞机能从海中( ),去扑灭森林的大火。
铃声响了,小朋友们( )地排好队。
全校学生都投入到( )灾区的活动中。


教学反思:当向学生提出“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读一读。”的要求后,在交流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主要是给大家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对课文比较熟悉了,找句子就很容易了。如果采用集体朗读后,马上划句子,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困难。因为课文只读一遍,还没有读懂。而自由朗读,就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3、《美丽的彩虹》教案及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美丽的彩虹》教案及反思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图文兼美的小诗,写雨后彩虹挂在天空,通过丁丁冬冬的诉说以及小弟弟小妹妹的问话写了彩虹的美丽。本文共分为6节,每一节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针对本文特点,我设计了先初读读书,然后再记字再读书的方式,同时还设计了到彩虹房子里与生字宝宝交朋友的环节,吸引学生识字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字,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记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最后,设计有趣的识字游戏,让学生玩中巩固,提高效率。

教学内容理解与分析:

本课描写了雨后的彩虹,丁丁眼里的彩虹象一座神奇的桥,冬冬眼里的彩虹像一条美丽的项链,而小弟弟小妹妹又向彩虹提出了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方式。本课共有渗透性识字15个,可以将生字归类,形成梯度,降低难度,重点指导“巨”的笔顺。

教学目标:

1、认字15个,写字8个,本课重点指导“巨”字。

2、培养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分层教学要求:

认字表中的15个生字整体感知字形,会使用自己常用的记字方法记住字形。能力较低的同学整体感知字形。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用这七支铅笔画了一道彩虹,漂亮吗?

师:彩虹的色可真美呀,有•••

你们见过彩虹吗?没见过也不要紧,你们看(幻灯)

看完这么多的彩虹你有什么感受?

二、新授:

1、 丁丁冬冬也被彩虹的美丽吸引住了,他们还作首小诗,题目就叫《美丽的彩虹》,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听一听。 (录音)

2、你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最简便的方法还是查认字表)开始吧!

3、现在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纠正字音。

4、美丽的彩虹看到我们学的那么认真,便轻轻的挥了一下衣袖,这么多神奇的卡片就降落到了人间,谁来读一读。(你读的这么好,来,教教大家) (出示词语卡片)

过渡:你们可真了不起!生字宝宝特别高兴,想请我们到它家去做客,你愿意吗?

生字宝宝住在温暖又漂亮的彩虹房子里,想不想去看看?(没听见,想不想),快走吧!

我们先到第一个房间去看看,你看,谁住在这里?(课件)

虹 晴 空

你都认识他们了,刚才你读课文的时候见过他们吗?在第几段见到的?谁来读一读?

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组词)

现在生字宝宝跑到课文中,你还能认出它吗?

老师相信你读的会更好,谁想试试?

过渡:读的真好听,字宝宝请我们来到第二个房间,也住着三个字宝宝,

神 遥 银 (出示生字卡片)

这三个字宝宝你在第几段见过?读一读,怎么记住的?

(熟字换偏旁,组词)

我们一起读一遍丁丁的话,

彩虹是一座神奇的桥,如果你从这座桥上走过,你想去看看哪?

(板书)

过渡:有没有同学想带着我们到下一个房间去参观?这里真热闹,有这么多的字宝宝,现在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把这几个字学会,有信心吗?

1、这些字宝宝都在课文的第3到第6自然段,小组内先读课文,可以一人读一段

2、板书:读字音,记字形,再组词

仙 戴 定

顶 滑

颜 淡 渐

(说到“渐渐地”“越来越淡”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过渡:生字宝宝看到咱们这么聪明,他们提了个要求“你能把我写下来吗”?

(课件) 美 丽 巨 笔

彩虹房子参观过了,生字宝宝还要和我们做游戏,

游戏规则非常简单,(只要你站在彩虹房子前大声的叫出字宝宝的名字,他们就会和你做一辈子的朋友)(出示彩虹房子)

(生抽读卡片,一人一个、一人多个)

朗读:

在刚才的小游戏中,你和多少个字宝宝交上了朋友?

现在他们蹦蹦跳跳的跑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吗?找出你喜欢的字宝宝,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小组内选一带表读一读,互相评一评。 (全班交流)

男女生挑战塞

分角色读

全班读

彩虹渐渐的消失了,我们的课也要结束了,如果你想和生字宝宝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必须经常回头看看他们,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复习这些生字

板书设计:

美丽的彩虹

仙 戴 定

顶 颜

滑 淡 渐

课后反思:

优点:

1、教态较好

2、注意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识字与巩固环节设计新颖,激发学习兴趣

3、结合语境进行识字

缺点:

1、语速过快

2、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3、学生发言中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资料提供者:

4、《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蠕动”、“瑰丽”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

1、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提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方法:读悟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可爱的西沙群岛,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西沙群岛或说说西沙群岛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文,其它同学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写什么?

2、交流汇报。

3、出示西沙群岛图,生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所处位置,同时从图上整体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

三、探究2-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哪几方面介绍的?

2、交流汇报。

3、师总结板书:海水、海里、海滩、海岛。

A、探究海水段(2自然段)

(1)指名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读文所得。

(3)找出文中表现颜色的词,并理解“五光十色”、“瑰丽”等词语。

(4)想“五光十色”能换成“五颜六色”吗?为什么?

(5)想象海水还有哪些颜色。[进一步体会海水颜色之多,之美]

(6)理解海水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7)根据理解感情朗读,体悟海水这美。

(8)出示西沙群岛海水图。[让生进一步感受海水之美]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接下来让我们再到海底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

B、探究海底段(3、4自然段)。

(1)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从图上初感海底的美丽、富饶]

(2)指名读3、4自然段,想西沙群岛海底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读文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

(4)师总结板书

珊瑚多各种各样有的……有的……

海参多到处

大龙虾威武全身披甲

鱼多数不胜数有的……有的……

物产丰富

(5)理解“蠕动”、“威武”,引导生边做动作边理解这几个词,同时进一步体会它们的特点。

(6)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体会西沙群岛海底鱼多。

(7)用一句话概括西沙群岛的海底给你的印象。

(8)生根据理解体会感情朗读升华的理解。

(9)对生朗读不到位的地方师声情并茂地范读。[用自己的情感染学生,让生无形中模仿着读,加深理解[

C、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海滩段(5自然段)。

读——想——找——悟——读

读文写了什么找特点体会到什么感情读

有什么特点有何感受升华理解

过渡:五颜六色数不清的贝壳很吸引人,庞大的海龟也特有趣,西沙群岛好玩的地方很多,下面让我们再去“鸟的天堂”看看吧。

D、探究岛上段(6自然段)

(1)发挥想象,说说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2)读文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课文中“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词句,进一步体会鸟多。

(3)根据理解感情朗读。

(4)师范读后生感情朗读。

(5)用最简略的话说出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E、齐读最后一段,学习作者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法。

四、训练设计“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知道西沙群岛在,是我国的,课文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海水写了多,海底写了、、、和

,主要写多,海难上写了和多,岛上写了多。

五、作业超布

1、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西沙群岛。

2、课外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3、积累用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词语。

板书设计:

25、可爱的西沙群岛

总说分说总说

风景优美海水:颜色多

海底:珊瑚、海参、龙虾、鱼(多)

物产丰富海滩:贝壳、海龟(多)

海岛:鸟(多)

反思:本篇课文篇幅较长,要掌握的东西较多,所要培养的能力也较多,故在教学中必须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让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让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一种吸收、处理,运用知识的方法去拓展生的学习领域,发展新的思维、语言,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学我自认为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成功,尤其是在第3、4自然段的教学中有几个词需要生理解,如“蠕动”、“威武”这几个词生理解起来较抽象,在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并且形象具体地让生理解,我引导生借用肢体语言,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了,降低了生的理解难度,还有一点感触较深的是朗读的指导,不能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而是让生在有所悟的基础上自已体会,自已感情朗读,同时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也不能忽视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让生通过听老师的感情朗读,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然后模仿着读,效果很不错,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有时能胜过录音朗读的效果,这种方法虽原始,但值得借鉴,美中不足之处是课上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不太充足,致使个别学生发言不太积极。

 

5、《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及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学生汇报。

③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6、《黄河魂》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 《黄河魂》反思

《黄河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写得十分富有气势,其中的四字词语用得很绝妙,读起来有震撼力。而且四年级孩子本身喜读、乐读,所以结合教材和学生自身特点,确定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评读赏析”中来感受黄河水动人心魄的力量,体会中华民族所向无敌的气概。

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些许遗憾。本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计所设定的目标,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由读的一般到习得了读和评的方法。再到最后自己能够激情洋溢的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每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层次清楚,每一环节效果落实较好。比如开课录象的播放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奠定了必要的情感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给了大家8分钟读书,占了35分钟课堂接近1/4的时间。但正因为有这8分钟的有效朗读、评价,才有了后面导学的顺利,目标的达成。因此,这8分钟的读是相当有必要、是明智的设计。当大家说完第3段,诵读第4段,没有给予过多的指导,而是将壶口瀑布画面又做了一次精彩回放,很好地渲染和烘托了朗读的气氛,学生趁势读的投入,读的激动,读出了真情实感。而为了给全体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机会,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学习第5自然段时,我则完全放手,把权力交给大家,互相评读。这样,作到了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当大家能够与作品及作者产生共鸣之时,我又趁势而问,为什么文章不以壶口瀑布为题,而却要以‘黄河魂’为题。学生通过联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水到渠成地有所领悟,壶口瀑布所体现的是整个黄河的魂魄,整个中华民族的魂魄。最后一环节,梳理收获,学生归纳总结得重点突出,可见教学目标落实的比较扎实,学有所得。

以上都是本课相对来说处理比较理想之处。但不尽人意之处也很突出。当刚开始有学生先选择第四自然段来朗读时,我借本段来指导学生获得评与读的方法。其间落实的不很到位,不够深入。尤其是老师满足于几个学生起来的评价,蜻蜓点水地一略而过,几个能言善辩的学生的表现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使这种教学指导有流于形式之嫌。尽管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行为,但作为教师,课堂上一定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可能地减少失误,使课堂教学的训练目标落实得扎实有效。我想这当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师: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你都积累了哪些,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我积累了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很好,背诵古诗词就应该像他这样,富有激情的,谁再来?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师:这是出自李白的:

生:〈〈将进酒〉〉。

师:这些诗句无一不显示了黄河汹涌壮观的气势。在滔滔的黄河沿线,还有着气势磅礴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那更是一道奇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同来感受壶口瀑布的魅力与风采。(板书:壶口瀑布)

师:上课之前,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关于壶口瀑布的录象?下面我们就先睹为快。(播放课件:壶口瀑布录象)

师:看了这段录象之后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壶口瀑布气势磅礴。

师:这个四字词语用的非常好。

生:我觉得壶口瀑布果然是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师:哦,你善于用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相当不错。

生:我觉得当千万吨黄河水从壶口瀑布流下的时候,那种感觉如千军万马奔腾一般。

师:棒极了!

生:我觉得中国有这样的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我们应该为它而感到骄傲。

师:棒极了,我想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一种骄傲。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又是写了壶口瀑布的什么呢?(学生默读)

师:想好的同学你就可以举手说。

生:这篇文章写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和壶口瀑布的样子。

师:很好,谁再来说一遍。

生:这篇文章写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和壶口瀑布的样子。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一次地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一下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然后在小组内评读赏析。(自学8分钟)

师:读到这,可以吗?

生:可以了。

师:你站起来读的时候声音大一点。谁愿意先读?

师:大家要听好,想一想他读的怎么样,一会你来评读。

生:放眼北望,只见……咆哮而来。

师:读到这儿,你有想法吗?

生:我觉得他读的不是很好,大家看,这一段有一个四字词语:铺天盖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铺天盖地,把天地都给铺盖了,不留一点缝隙。可见当时多么汹涌澎湃,惊天动地,而他读的非常平淡。

师:没有突出来这一点,那么你能来读一下?

生:读文。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

师:怎么样?

生:我要补充一下,张牙舞爪也要重读。

师:因为这也是一个四字词语,突出了黄河的气势。读的很有气魄,谁还能再读一下?

生: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的,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

师:有没有“的”?没有,而且还有一点点小的遗憾是什么,

生:因为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后面是一个逗号,读到这里的时候应该停顿一下。

师:他的语速有点快了,谁再能来读?

生:读文。

师: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棒极了。刚刚他读的这段你还有要评析的吗?

生:这一段有一个排比句,“他们翻滚着……撕咬着”他读的时候一个语调。他们是很多的动作词,我觉得声调应该一点点的往上高扬。

师:说的特别好,你是从写法上来理解该怎么读。那么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文。

师:这样吧,老师毛遂自荐读一下,好吗?(师范读)

师:怎样?还可以?你在下面练习读一读。谁愿意来试一下?

生:读文。

师:刚刚同学说的“拥挤着,撕咬着”语素再快一点,连接的再紧密一些。谁再来读?

生:读文。

师:非常精彩,那么这一段,还有想读的吗?谁能再来读下半部分。

生:读文:倏而腾空而起……你低我高。

师:有个字谁听出来了,她读的不准确。

生:应该是“霎”字。

师:应该是“一霎那”。跟老师读“一霎那”。

生:一霎那

师:她读的你有想法吗?

生:我觉得前面“倏而腾空而起……而下”她读的非常没有气势。

师:你觉得怎么读能读出气势来?

生:应该读的稍微再快一点。

师:因为这一部分写出了黄河水的什么?

生:变化极度的快。

师:刚才这部分谁能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有进步,再有力量一些。

生:读文。

师:好,我们一起象他这样读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还有接着评的吗?

生:还有“如同百米冲刺一般”“百米冲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速度是多么的快。她读的有点太慢了,应该读的又快又有力量。

师:读出百米冲刺的感觉来。谁能把这一小部分读以下,从倏而到最后。

生:读文。

师:恩,老师想如果你语速稍微再慢一点,相信感觉一定会更好。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生:读文。

师:其他的段落还有想读的?

生:“来了!来了!……势不可挡”

师:她读的这一部分你想评一评吗?

生:我觉得他读的挺好。但是,最前面的“来了!来了!”后面是个叹号。他读的没有气势感觉。

师:你觉得怎么读才能有气势?

生:我觉得应该重读一些。

师:两个“来了”都重读吗?

生:不,第一个轻点,第二个重读。

师:你还试一下?

生:“来了!来了!”

师:谁再能来读?

生:“来了!来了!”

师:谁再读?

生:“来了!来了!”

……

师:我们一齐读。

生:读文。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的地方要评一评?

生:这一段是用四字词语最多的,如“千军万马……”读的时候,应该突出些。

师:我们再一次来看录象,感受壶口瀑布恢弘的气势。

(播放录象)

师:同学们相信你再次看完这段录象以后一定会别有一番感受。带着这种情感,我们再一次来练习读读这段。

(指读后评读又引导齐读)

师:其他自然段还有要读?

(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评读赏析第五自然段,指读一人后引导全班齐读。)

师:壶口瀑布如此气势磅礴,你们想过没有,作者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却以黄河魂为题?大家再读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壶口瀑布正是您的灵魂精魄的集中体现,这个灵魂就是指黄河魂。”

师:你能不能联系前文,具体的来谈一谈。

(生读第六自然段,并说出这里用了好多四字词语是写人的,老师同时板书这些四字词语。)

师:这些四字词语一般用来写什么样的人?

生:写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师:能不能举例子来说一说?

资料提供者:

7、《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8、《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设计

(一)活动激趣,揭题引文

1.看手:请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看看谁的手是胖乎乎的。

2.画手:请学生上台,把手压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轮廓。

3.夸手: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夸夸自己的小手。

过渡:兰兰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他们全家人都喜欢,为什么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读全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说说读懂了什么。

3.补充句子,读句子。

爸爸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妈妈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姥姥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兰兰明白了,大家喜欢她的画,是因为( )。

(三)逐段细读,识生字

1.听老师范读,勾画生字。

2.拼读带拼音的生字,朗读带生字的句子,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容易读错的字。

3.出示字卡,说说自己会认哪些字,并向大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换偏旁:站—贴诗—等清—情

看偏旁想字意:喜—“口”墙—“土”

拖—“扌”帮—“巾”

扩词熟记生字:张()()()替()()()

鞋()()()变()()()

(四)朗读指导,感悟文意

1.朗读第

二、六自然段,想想疑问句、感叹句该怎样读。

句一: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重读“小手”)

句二: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重读“那么多”、“这一张”)

句三: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重读“大手”、“更多”)

2.创设情境,指导分角色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联系课文说话。

“全家”指哪些人?

“这张画”指哪张画?

他们为什么喜欢这张画?谁来扮演爸爸、妈妈、奶奶,读读他们的话?

(2)指导分角色朗读。

爸爸:“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重读“拖鞋”;语调上扬)

妈妈:“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重读“手绢”;笑着读)

姥姥:“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重读“痒痒”;夸奖的语气)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一人读一个角色)

(4)老师叙述,请学生表演。

(5)大组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好感叹句、疑问句)

(五)发散思维,扩展想象

1.出示文末学习伙伴的提示,想一想: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2.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你的小手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出示课后“说说做做”,练习说话。

(六)课外活动

回家用你的小手为家里人做一件事情。注意观察家里人的表情,事后把当时的情景画出来。

教学反思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后鼻音很多,如“胖、张、刚、墙、帮、等、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准。教师可以多领读几遍,发现读得不准的,再重点指导。

1.在学生读通课文、基本读准字音以后,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或小黑板,指导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可以用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帮助记忆)

3.指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再连词、连句读。

4.组词练习。本课有些生字在文中没有连词,可以通过组词这个环节来扩大词汇量,理解字的意思。

5.认记练习。“精—情”、“站—贴”、“蛙—鞋”(换一换);“心青情,弓长张,十粒豆豆入口喜,半个月亮就是胖”(韵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记。

本课要求写的字上下结构的较多,指导写字时,可以结合上一课学习的书写知识,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再描红和临写。半包围结构的字“画”,下面的凶字框不能写得太高,要让被包围的部分多露少包。

(二)朗读感悟

本课篇幅短且富有童趣,是一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可以这样导入:

1.请小朋友们都伸出自己的小手,老师找出一双胖乎乎的小手让学生说说样子,引出课题,学习“胖”字。

2.提问:大家都有胖乎乎的小手,谁用自己的小手帮助家长做过事?

3、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兰兰用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为谁做过什么事。学生简单说说后,教师可以先范读或领读,然后,采用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指导学生练读,读到字音正确为止。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指读。

本课主要是对话,建议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爸爸、妈妈、姥姥是长辈,语气要和蔼可亲,说话时满怀关爱和夸奖;兰兰是小朋友,说话的语气天真活泼,有礼貌。指导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感情朗读的方法,比如,进入角色读:读兰兰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兰兰;读爸爸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爸爸”;读妈妈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妈妈”;读姥姥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姥姥。课文读熟后,可以分两步说说短文的大意,并随机进行说话训练。

1.请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

2.再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的小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助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三)实践活动

1.把课后的“说说做做”完成,再以《我有一双巧巧手》为题,用剪贴、绘画或拓印手印的形式制作一幅美术作品,并配上一句话(可以从自己填好的“说说做做”中任选一句)。

2.回家后,主动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边做边观察家人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回到班级进行交流。

3.可以分组自编自演课本剧。

资料提供者:春天

9、《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认读生字:

师:小朋友们,想走进神秘的大森林吗?只要你能解开这把数字锁的秘密,森林之门就会为你打开!

2、观看播放《狮子王》录像片段:

师:瞧!大森林在欢迎我们了!他想向我们介绍谁呢?

3、谈话导入:

师:能不能说说狮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 读课文、取名字:

1、创设情境:

师:威猛的狮妈妈生了两只小狮子,两个小家伙长得可真像,狮子妈妈还不知道怎么给他们起名字呢?你愿意帮忙吗?

2、提出要求:

师:不过,取名可要有根据,请你好好从课文中找找依据,想想名字,划出你找到的理由,把想好的名字写在学习小助手上。

3、交流:

(1) 勤勤:

他每天练习哪些本领?看生字做动作:滚、扑、撕、咬

(2) 懒懒:

你能读出懒洋洋的感觉吗?

(3) 情境引读:

三、深入研读:

师:狮妈妈的这两个孩子可真不一样!不过,狮妈妈非常希望她的两个孩子都能成为真正的狮子。你觉得他们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

重点:懒懒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为什么?

1、读课文,找原因。

2、交流:

(1)不肯吃苦:

A 出示:“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

如果学本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会吃哪些苦头?

他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谁愿意来演演懒懒说话的样子?

B 评议(动作、神态)

(2)依赖父母:

A 出示:

懒懒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B 师:说这话时,他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又是怎样的呢?书本上没有写,你能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吗?

出示:懒懒( )说:“……!”

尝试说——集体交流——加上提示语,集体创造朗读。

四、视学情继续研读:

A案:

学生谈到,懒懒听了妈妈的劝告,一定会改正的,也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1、狮妈妈对懒懒说了些什么呢?读读狮妈妈的话。

2、你从狮妈妈的话里知道了什么?

(1) 不能永远依靠父母——

能不能想象一下,当狮爸爸和狮妈妈都老了,懒懒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 担心、希望——

你们读懂了狮妈妈的心!谁愿意做狮妈妈,劝劝他的孩子!

B案:学生觉得懒懒是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的。

1、你觉得懒懒这样想对吗?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有好的生活吗?

2、这可就糟啦!你想劝劝懒懒吗?

3、狮妈妈一定比你还担心,还希望她的孩子有出息。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劝懒懒的!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

五、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

师:想不想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一起来讲讲、演演懒懒的故事?

1、指导分工:想一想,懒懒的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建议,可以请一个小朋友做总导演。

2、指导独立完成任务:

每个小朋友想一想,我带着怎样的心情、语气说话的?我会一边说一边有什么表情、做什么动作?

3、指导合作:

排练时,总导演负责,大家可以相互提提建议,要虚心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帮忙!

4、小组合作表演。

5、指名小组表演、评议。

教后反思: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通过取名字这一环节,引导孩子把握故事人物——两只小狮子的主要特点,拉近孩子们和文本的距离。然后通过“他们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 这一主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体会懒狮子之所以不学本领的心理根源以及狮妈妈对孩子的担心和希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复习环节的趣味性设计、学习内容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

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一年级的孩子,对名字包含一定意义、简洁上口这两个特点和名字与称呼的区别都还不能很好地把握, 因此,让他们初读课文后找到人物的特点并不难,但要将之转化名字这种形式,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引导学生自己想出比较合适的名字,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2、朗读得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如请孩子劝劝懒狮子就是一个挺好的训练点。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4、对待那个“冷不丁”冒出来的不同的声音,我的处理,虽然从整体上是对路的,但方法上显然是拙劣的。如果我能更宽容一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哦,你的思维真活跃,像孙悟空坐上筋斗云一样,一下子跳那么远去了!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个话题说完呢!你再耐心等等,认真听听,我们等一会儿再听你的高见,好吗?” 或许孩子能在淡淡的诙谐和轻松的微笑中领会老师对他的肯定与建议,课堂的气氛也许会更活跃写些,他也许会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发言。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