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六年级17课)2、3、4自然段──初识闰土。
【教学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和闰土向“我”讲述的几件新鲜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我”与闰土第一次相见的情景及他留给我的印象,请大家仔细读2、3、4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勾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生: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关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师:仔细品读,说一说你从这个句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形象?
生1:我体会到少年闰土很健康,我是从“紫色的圆脸”看出的,“紫色”说明少年闰土的皮肤黝黑,晒了很多太阳,像人们说的:黑是黑,健康色。
师生都笑了。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并联系生活去体会,非常好!
生2:我还体会到闰土很勤劳,因为闰土“紫色的圆脸”是帮父母干活晒出来的,我从课文中知道他要帮父母看瓜和管理祭器。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棒!
生3:我觉得少年闰土很惹人喜爱,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不怕我。
师:是呀,从他的面容、穿着和神态当中,一个勤劳、健康、害羞的少年闰土是多么惹人喜爱呀!自己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
抽生读,评议。齐读:边读边想象,表达喜爱之情。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我”和闰土。
师:请看图,这两个人谁是少年闰土?这什么你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是少年闰土呢?
生:因为作者的描述中,我知道闰土的特点: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文中的“我”比较,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
师:对,由于作者抓住了闰土的外貌特点,才使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我们在写人的外貌时也要抓住特点去写,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也来用几句话,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写一写我们当中的一员,不写出名字,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大家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说明你的特点抓得好。
生齐声叫好,立即开始观察、思考、写话。几分钟后,师抽生读,其余认真听,仔细猜,并说明理由,还有何补充。
生1:她,个子不高,却体重超标,是我们班最“肥”的一个人,扎了一个马尾辫,小眼睛,大嘴巴,鼻子里老爱钻出两条“龙”。
师:猜出是谁了吗?
生齐答:温秦。
师:你是怎么狂出来的?
生:因为温秦是我们班最“肥”的一个人,上次体育课称体重,就她一个人体重超标,而且她鼻子里老爱钻出两条“龙”。
全班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
师:温秦,你觉得她抓住你的特点了吗?(温秦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对,看来王宇帆是抓住了温秦的外貌特点,让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但有一个字老师建议改一改,把“肥”改为“胖”,我们用词要注意感情色彩,对待同学要注意礼貌。
师:仔细观察温秦,看看她在衣着,神态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2:温秦特喜欢穿这套黑色运动服,看起来就不太胖。
生3:温秦生起气来,一双小眼睛瞪得大大的,很吓人。
……
师:好,刚才大家七嘴八舌地补充,有些杂乱,现在谁能按一定顺序,把温秦的外貌说一说。
……
师:是呀,生活中注意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就能深刻地留在我们脑海中,让我们再看着图,朗诵这个句子“他紫色的圆脸……”
师:对于初识闰土这部分,还有什么不明白之处,请大胆问?
生:“他和我仿佛年纪”什么叫仿佛年纪?
生:仿佛年纪就是说:“我”和闰土的年纪差不多。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不明白第二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写我的家景呢?
师:提得好!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1:第二段其实是交待了“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起因,应该写清楚。
生2:第二段也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应该介绍。
师:对,记叙一件事情,应该写清楚时间、地点及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叙事才清楚。
感情朗读课文2、3、4自然段。
【作业设计】
选做任意一项:
1、课外收集或写一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句段;
2、以第一次见到他(她)为题进行小练笔。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课后的小练笔也精彩纷呈,既锻炼了能力,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打下了基础。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2、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六年级17课)2、3、4自然段──初识闰土。
【教学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和闰土向“我”讲述的几件新鲜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我”与闰土第一次相见的情景及他留给我的印象,请大家仔细读2、3、4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勾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生: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关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师:仔细品读,说一说你从这个句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形象?
生1:我体会到少年闰土很健康,我是从“紫色的圆脸”看出的,“紫色”说明少年闰土的皮肤黝黑,晒了很多太阳,像人们说的:黑是黑,健康色。
师生都笑了。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并联系生活去体会,非常好!
生2:我还体会到闰土很勤劳,因为闰土“紫色的圆脸”是帮父母干活晒出来的,我从课文中知道他要帮父母看瓜和管理祭器。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棒!
生3:我觉得少年闰土很惹人喜爱,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不怕我。
师:是呀,从他的面容、穿着和神态当中,一个勤劳、健康、害羞的少年闰土是多么惹人喜爱呀!自己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
抽生读,评议。齐读:边读边想象,表达喜爱之情。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我”和闰土。
师:请看图,这两个人谁是少年闰土?这什么你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是少年闰土呢?
生:因为作者的描述中,我知道闰土的特点: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文中的“我”比较,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
师:对,由于作者抓住了闰土的外貌特点,才使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我们在写人的外貌时也要抓住特点去写,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也来用几句话,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写一写我们当中的一员,不写出名字,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大家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说明你的特点抓得好。
生齐声叫好,立即开始观察、思考、写话。几分钟后,师抽生读,其余认真听,仔细猜,并说明理由,还有何补充。
生1:她,个子不高,却体重超标,是我们班最“肥”的一个人,扎了一个马尾辫,小眼睛,大嘴巴,鼻子里老爱钻出两条“龙”。
师:猜出是谁了吗?
生齐答:温秦。
师:你是怎么狂出来的?
生:因为温秦是我们班最“肥”的一个人,上次体育课称体重,就她一个人体重超标,而且她鼻子里老爱钻出两条“龙”。
全班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
师:温秦,你觉得她抓住你的特点了吗?(温秦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对,看来王宇帆是抓住了温秦的外貌特点,让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但有一个字老师建议改一改,把“肥”改为“胖”,我们用词要注意感情色彩,对待同学要注意礼貌。
师:仔细观察温秦,看看她在衣着,神态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2:温秦特喜欢穿这套黑色运动服,看起来就不太胖。
生3:温秦生起气来,一双小眼睛瞪得大大的,很吓人。
……
师:好,刚才大家七嘴八舌地补充,有些杂乱,现在谁能按一定顺序,把温秦的外貌说一说。
……
师:是呀,生活中注意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就能深刻地留在我们脑海中,让我们再看着图,朗诵这个句子“他紫色的圆脸……”
师:对于初识闰土这部分,还有什么不明白之处,请大胆问?
生:“他和我仿佛年纪”什么叫仿佛年纪?
生:仿佛年纪就是说:“我”和闰土的年纪差不多。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不明白第二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写我的家景呢?
师:提得好!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1:第二段其实是交待了“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起因,应该写清楚。
生2:第二段也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应该介绍。
师:对,记叙一件事情,应该写清楚时间、地点及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叙事才清楚。
感情朗读课文2、3、4自然段。
【作业设计】
选做任意一项:
1、课外收集或写一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句段;
2、以第一次见到他(她)为题进行小练笔。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课后的小练笔也精彩纷呈,既锻炼了能力,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打下了基础。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3、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六年级17课)2、3、4自然段──初识闰土。
【教学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和闰土向“我”讲述的几件新鲜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我”与闰土第一次相见的情景及他留给我的印象,请大家仔细读2、3、4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勾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生: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关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师:仔细品读,说一说你从这个句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形象?
生1:我体会到少年闰土很健康,我是从“紫色的圆脸”看出的,“紫色”说明少年闰土的皮肤黝黑,晒了很多太阳,像人们说的:黑是黑,健康色。
师生都笑了。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并联系生活去体会,非常好!
生2:我还体会到闰土很勤劳,因为闰土“紫色的圆脸”是帮父母干活晒出来的,我从课文中知道他要帮父母看瓜和管理祭器。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棒!
生3:我觉得少年闰土很惹人喜爱,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不怕我。
师:是呀,从他的面容、穿着和神态当中,一个勤劳、健康、害羞的少年闰土是多么惹人喜爱呀!自己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
抽生读,评议。齐读:边读边想象,表达喜爱之情。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我”和闰土。
师:请看图,这两个人谁是少年闰土?这什么你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是少年闰土呢?
生:因为作者的描述中,我知道闰土的特点: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文中的“我”比较,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
师:对,由于作者抓住了闰土的外貌特点,才使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我们在写人的外貌时也要抓住特点去写,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也来用几句话,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写一写我们当中的一员,不写出名字,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大家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说明你的特点抓得好。
生齐声叫好,立即开始观察、思考、写话。几分钟后,师抽生读,其余认真听,仔细猜,并说明理由,还有何补充。
生1:她,个子不高,却体重超标,是我们班最“肥”的一个人,扎了一个马尾辫,小眼睛,大嘴巴,鼻子里老爱钻出两条“龙”。
师:猜出是谁了吗?
生齐答:温秦。
师:你是怎么狂出来的?
生:因为温秦是我们班最“肥”的一个人,上次体育课称体重,就她一个人体重超标,而且她鼻子里老爱钻出两条“龙”。
全班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
师:温秦,你觉得她抓住你的特点了吗?(温秦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对,看来王宇帆是抓住了温秦的外貌特点,让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但有一个字老师建议改一改,把“肥”改为“胖”,我们用词要注意感情色彩,对待同学要注意礼貌。
师:仔细观察温秦,看看她在衣着,神态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2:温秦特喜欢穿这套黑色运动服,看起来就不太胖。
生3:温秦生起气来,一双小眼睛瞪得大大的,很吓人。
……
师:好,刚才大家七嘴八舌地补充,有些杂乱,现在谁能按一定顺序,把温秦的外貌说一说。
……
师:是呀,生活中注意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就能深刻地留在我们脑海中,让我们再看着图,朗诵这个句子“他紫色的圆脸……”
师:对于初识闰土这部分,还有什么不明白之处,请大胆问?
生:“他和我仿佛年纪”什么叫仿佛年纪?
生:仿佛年纪就是说:“我”和闰土的年纪差不多。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不明白第二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写我的家景呢?
师:提得好!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1:第二段其实是交待了“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起因,应该写清楚。
生2:第二段也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应该介绍。
师:对,记叙一件事情,应该写清楚时间、地点及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叙事才清楚。
感情朗读课文2、3、4自然段。
【作业设计】
选做任意一项:
1、课外收集或写一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句段;
2、以第一次见到他(她)为题进行小练笔。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课后的小练笔也精彩纷呈,既锻炼了能力,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打下了基础。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4、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学以致用的例子。”也就是说,学一篇文章最终还是为了写一篇文章。那么,在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一个标准下,多种教材同时使用,以前的课本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如何运用课本的例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当务之急是为课本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为此,大连市举行了一次“教材与作文课相结合”的大奖赛。笔者本着以锻炼为目的的想法,参加了金州区的选拔赛。于10月10日在大连市101中学上了一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基础的课文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作文课。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5、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6、那桥,那人,那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教学实录
赏析: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 方卫成 一、起──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爱的奉献》渐起,渐强。)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一首深情的《爱的奉献》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钱,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台湾送到杭州。(板书:台湾 杭州)请同学们拿出课文,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开始。
(生自由整体感知课文。)
生:3~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
师:请找出3~5自然段中直接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行为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课文3~5自然段)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圈圈画画)(教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
(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一段音乐的渲染,一段深情的叙述,学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再者,设置的三次自由读文,有目标,有梯度,让学生和文本的接触显得充实而有效。)
二、承──一词一句总关情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里直接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还找了什么地方?
生:我找到了第四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是写台湾青年的行为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请再读一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合情理吗?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李博士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你感到不合情理呢?
生:因为这时台湾已经发生了7.3级的地震了。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可是李博士还是继续为青年做手术。所以我感到不合情理。
生:情况如此危险,他还是坚守手术台──不合情理。
师:还有么?
生:这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前面说他不得不停止工作了,后面却写他继续为台湾青年做手术,我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师:你说。
生:因为他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骨髓才从台湾的身躯里抽出来的,所以我觉得不合情理。
师:他是利用大地震动的间隔在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旧坚守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险情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生读课文。)
生:他面对的是做手术时随时会来的余震。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师:这里写了情况很危急,你还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什么?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生: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
师:是呀,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师:这是说余震的破坏,也有如此之大。还读出了什么?
生:突如其来,它就是说余震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刹那间来的。
师:还有呢?
生:突如其来就是没有想到,突然一下降临了。
师:是呀,是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险。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再读一读3~5自然段。
生:第三段中说“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危险?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而且这个时候,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是的,说明地震如此之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而且地震突如其来,也是突如其来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师:(追问)哪个词?
生:(齐)袭击。
师:是的,也是突然降临的。(音乐《二泉印月》响起)(深情地)同学们,这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有1700多人丧生,3500多人受伤,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面对搜救画面)这是搜救队在废墟之中正在寻找受伤的人。一天中余震的次数达到了六、七十次。(画面定格地震惨状图片)这场地震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停顿)同学们,面对如次险情,李博士为什么仍能沉着地坚守手术台呢?
生:因为李博士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从台湾青年身上取来的骨髓。
师:用骨髓救命!
生: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他的骨髓。
生:因为手术台就是他的岗位,他应该片刻不离。
师:是呀,他把救死扶伤看作了自己义不容辞的──
生:(齐)责任。
生:李博士不顾一切地为台湾请你做手术,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杭州有一位青年正在等待着台湾青年的骨髓。
师:是呀,是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慰,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生1:读课文第5自然段。
(较为平淡。)
师:他已深深地被李博士的行为感动了。再深情一些!
生2:(深情)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敬佩的李博士啊!同学们,李博士的行为看似不合情理,却又是那样的──
生:(齐)合情合理。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紧扣文本的阅读,没有过多的琐碎环节,有的是学生亲历文本徜徉语言之河后自然生发的情感。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词语是其生命。一个“袭击”,一个“突如其来”,在学生的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教师通过追问,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从“不合情理”到“合情合理”,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纵向深入,内心的情感荡起了层层涟漪。)
7、那桥,那人,那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教学实录
赏析: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 方卫成 一、起──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爱的奉献》渐起,渐强。)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一首深情的《爱的奉献》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钱,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台湾送到杭州。(板书:台湾 杭州)请同学们拿出课文,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开始。
(生自由整体感知课文。)
生:3~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
师:请找出3~5自然段中直接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行为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课文3~5自然段)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圈圈画画)(教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
(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一段音乐的渲染,一段深情的叙述,学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再者,设置的三次自由读文,有目标,有梯度,让学生和文本的接触显得充实而有效。)
二、承──一词一句总关情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里直接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还找了什么地方?
生:我找到了第四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是写台湾青年的行为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请再读一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合情理吗?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李博士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你感到不合情理呢?
生:因为这时台湾已经发生了7.3级的地震了。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可是李博士还是继续为青年做手术。所以我感到不合情理。
生:情况如此危险,他还是坚守手术台──不合情理。
师:还有么?
生:这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前面说他不得不停止工作了,后面却写他继续为台湾青年做手术,我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师:你说。
生:因为他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骨髓才从台湾的身躯里抽出来的,所以我觉得不合情理。
师:他是利用大地震动的间隔在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旧坚守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险情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生读课文。)
生:他面对的是做手术时随时会来的余震。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师:这里写了情况很危急,你还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什么?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生: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
师:是呀,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师:这是说余震的破坏,也有如此之大。还读出了什么?
生:突如其来,它就是说余震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刹那间来的。
师:还有呢?
生:突如其来就是没有想到,突然一下降临了。
师:是呀,是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险。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再读一读3~5自然段。
生:第三段中说“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危险?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而且这个时候,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是的,说明地震如此之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而且地震突如其来,也是突如其来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师:(追问)哪个词?
生:(齐)袭击。
师:是的,也是突然降临的。(音乐《二泉印月》响起)(深情地)同学们,这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有1700多人丧生,3500多人受伤,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面对搜救画面)这是搜救队在废墟之中正在寻找受伤的人。一天中余震的次数达到了六、七十次。(画面定格地震惨状图片)这场地震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停顿)同学们,面对如次险情,李博士为什么仍能沉着地坚守手术台呢?
生:因为李博士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从台湾青年身上取来的骨髓。
师:用骨髓救命!
生: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他的骨髓。
生:因为手术台就是他的岗位,他应该片刻不离。
师:是呀,他把救死扶伤看作了自己义不容辞的──
生:(齐)责任。
生:李博士不顾一切地为台湾请你做手术,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杭州有一位青年正在等待着台湾青年的骨髓。
师:是呀,是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慰,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生1:读课文第5自然段。
(较为平淡。)
师:他已深深地被李博士的行为感动了。再深情一些!
生2:(深情)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敬佩的李博士啊!同学们,李博士的行为看似不合情理,却又是那样的──
生:(齐)合情合理。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紧扣文本的阅读,没有过多的琐碎环节,有的是学生亲历文本徜徉语言之河后自然生发的情感。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词语是其生命。一个“袭击”,一个“突如其来”,在学生的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教师通过追问,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从“不合情理”到“合情合理”,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纵向深入,内心的情感荡起了层层涟漪。)
8、习得何如悟得,形象大于思想──《少年闰土》创新教学案例
当今城市少年要理解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确非易事,以往的教法大体是联系《故乡》全文“深挖细剖”,得出一串抽象的人物和社会“定义”并强加给学生。2005年10月,我应邀在山东省创新教学研讨会上作课,用三幅图画二个活动结构内容,以读图画图模拟情节为基本手段,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对少年闰土以及与作者依依情感的“知而弗言”但“心领神会”的感知与体悟,取得良好效果。
师:(读图:出示闰土与我的《依依不舍图》)请大家仔细看一下,画面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展示了鲁迅和闰土离别的场景。
师:从哪儿看出他们要离别了呢?
生:我看他们两个脸上的面部表情非常悲伤。
师:所有的离别都是悲伤的吗?
生:不是。只有朋友、亲人分别才悲伤。
师:那么,在大家浏览全文之后老师要为这幅图征集一个恰当的名字。
(学生默读课文,相互讨论,得出《惜别》《依依不舍》《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等题目,最后定名为《依依不舍》。以读图和甄选题目的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师:(画图:板书《雪地捕鸟图》)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典型的一件事就是雪地捕鸟。这可是一项考验耐心和技巧的游戏,先读课文,再请俩人一组,一个“言传”,另一个可以“图示”,把这一经典场面用语言叙述清楚,用图画描绘明白。
师:闰土怎么捕鸟?参考京剧“音配像”的办法,咱们来个“图配文”。(演示活动:两对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写、画在纸上,轮流在投影机上展出。约5分钟后,一组的同学上来三个人,竟然用纸做出箩筐、小鸟,纸屑为秕谷、铅笔为树杈、头绳为引线,写、画、演同时展开,大获全胜。学生观赏、评议,兴致高昂)
师:(赏图:教师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何等优美的一幅“少年月夜刺猹图”。作者语言描绘的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生甲:美在金黄色的圆月。
生乙:美在少年,美在勇敢的闰土。
生丙:还美在顽皮、滑稽的猹。
师:闰土刺中猹了吗?假如刺中了,这幅图还美吗?
生甲:刺中了,因为闰土是“尽力地刺去”。
生乙:没刺中,因为猹皮毛很滑。
生丙:(一个女生激动地说)绝对不会刺中。闰土只是赶走了猹,这幅画里不应该有血腥,那样会破坏画面的美感。更何况,闰土勇敢又善良,他知道保护动物。
(演示活动:女孩还展示了她的构图:左上方一轮圆月,手捏钢叉的闰土长了一对翅膀,像西方的丘比特。叉下的猹回头向润土作鬼脸。掌声响起。以下,同学们采用且读、且悟的方法,相互探讨着,热烈争论着。画出了“海边拾贝图”并想象出千奇百怪的“鬼见怕”,画出了各自心目中的“长着两只脚的鱼”。)
师:“我”不仅从闰土身上了解了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且非常羡慕他。与勇敢善良和自由自在的乡村少年相比,“我”觉得自己生活在高墙围起的四角的小天地里,像井底之蛙。
“我”舍不得让闰土走,但闰土还是被父亲带走了。后来他曾托他父亲给我捎过一包贝壳和几支漂亮的羽毛,我也送过他一两样东西,但我们许多年都没再见过面。当再次相见时,闰土已是人到中年了。
中年的闰土还是记忆中那个让我自叹不如的闰土吗?
我推荐大家阅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看一看中年闰土的外貌和少年闰土有什么不同?性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可以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发EMAIL,我非常愿意就这一问题与大家进一步探讨。同学们,再见。
9、习得何如悟得,形象大于思想──《少年闰土》创新教学案例
当今城市少年要理解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确非易事,以往的教法大体是联系《故乡》全文“深挖细剖”,得出一串抽象的人物和社会“定义”并强加给学生。2005年10月,我应邀在山东省创新教学研讨会上作课,用三幅图画二个活动结构内容,以读图画图模拟情节为基本手段,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对少年闰土以及与作者依依情感的“知而弗言”但“心领神会”的感知与体悟,取得良好效果。
师:(读图:出示闰土与我的《依依不舍图》)请大家仔细看一下,画面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展示了鲁迅和闰土离别的场景。
师:从哪儿看出他们要离别了呢?
生:我看他们两个脸上的面部表情非常悲伤。
师:所有的离别都是悲伤的吗?
生:不是。只有朋友、亲人分别才悲伤。
师:那么,在大家浏览全文之后老师要为这幅图征集一个恰当的名字。
(学生默读课文,相互讨论,得出《惜别》《依依不舍》《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等题目,最后定名为《依依不舍》。以读图和甄选题目的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师:(画图:板书《雪地捕鸟图》)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典型的一件事就是雪地捕鸟。这可是一项考验耐心和技巧的游戏,先读课文,再请俩人一组,一个“言传”,另一个可以“图示”,把这一经典场面用语言叙述清楚,用图画描绘明白。
师:闰土怎么捕鸟?参考京剧“音配像”的办法,咱们来个“图配文”。(演示活动:两对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写、画在纸上,轮流在投影机上展出。约5分钟后,一组的同学上来三个人,竟然用纸做出箩筐、小鸟,纸屑为秕谷、铅笔为树杈、头绳为引线,写、画、演同时展开,大获全胜。学生观赏、评议,兴致高昂)
师:(赏图:教师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何等优美的一幅“少年月夜刺猹图”。作者语言描绘的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生甲:美在金黄色的圆月。
生乙:美在少年,美在勇敢的闰土。
生丙:还美在顽皮、滑稽的猹。
师:闰土刺中猹了吗?假如刺中了,这幅图还美吗?
生甲:刺中了,因为闰土是“尽力地刺去”。
生乙:没刺中,因为猹皮毛很滑。
生丙:(一个女生激动地说)绝对不会刺中。闰土只是赶走了猹,这幅画里不应该有血腥,那样会破坏画面的美感。更何况,闰土勇敢又善良,他知道保护动物。
(演示活动:女孩还展示了她的构图:左上方一轮圆月,手捏钢叉的闰土长了一对翅膀,像西方的丘比特。叉下的猹回头向润土作鬼脸。掌声响起。以下,同学们采用且读、且悟的方法,相互探讨着,热烈争论着。画出了“海边拾贝图”并想象出千奇百怪的“鬼见怕”,画出了各自心目中的“长着两只脚的鱼”。)
师:“我”不仅从闰土身上了解了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且非常羡慕他。与勇敢善良和自由自在的乡村少年相比,“我”觉得自己生活在高墙围起的四角的小天地里,像井底之蛙。
“我”舍不得让闰土走,但闰土还是被父亲带走了。后来他曾托他父亲给我捎过一包贝壳和几支漂亮的羽毛,我也送过他一两样东西,但我们许多年都没再见过面。当再次相见时,闰土已是人到中年了。
中年的闰土还是记忆中那个让我自叹不如的闰土吗?
我推荐大家阅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看一看中年闰土的外貌和少年闰土有什么不同?性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可以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发EMAIL,我非常愿意就这一问题与大家进一步探讨。同学们,再见。
10、习得何如悟得,形象大于思想──《少年闰土》创新教学案例
当今城市少年要理解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确非易事,以往的教法大体是联系《故乡》全文“深挖细剖”,得出一串抽象的人物和社会“定义”并强加给学生。2005年10月,我应邀在山东省创新教学研讨会上作课,用三幅图画二个活动结构内容,以读图画图模拟情节为基本手段,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对少年闰土以及与作者依依情感的“知而弗言”但“心领神会”的感知与体悟,取得良好效果。
师:(读图:出示闰土与我的《依依不舍图》)请大家仔细看一下,画面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展示了鲁迅和闰土离别的场景。
师:从哪儿看出他们要离别了呢?
生:我看他们两个脸上的面部表情非常悲伤。
师:所有的离别都是悲伤的吗?
生:不是。只有朋友、亲人分别才悲伤。
师:那么,在大家浏览全文之后老师要为这幅图征集一个恰当的名字。
(学生默读课文,相互讨论,得出《惜别》《依依不舍》《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等题目,最后定名为《依依不舍》。以读图和甄选题目的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师:(画图:板书《雪地捕鸟图》)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典型的一件事就是雪地捕鸟。这可是一项考验耐心和技巧的游戏,先读课文,再请俩人一组,一个“言传”,另一个可以“图示”,把这一经典场面用语言叙述清楚,用图画描绘明白。
师:闰土怎么捕鸟?参考京剧“音配像”的办法,咱们来个“图配文”。(演示活动:两对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写、画在纸上,轮流在投影机上展出。约5分钟后,一组的同学上来三个人,竟然用纸做出箩筐、小鸟,纸屑为秕谷、铅笔为树杈、头绳为引线,写、画、演同时展开,大获全胜。学生观赏、评议,兴致高昂)
师:(赏图:教师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何等优美的一幅“少年月夜刺猹图”。作者语言描绘的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生甲:美在金黄色的圆月。
生乙:美在少年,美在勇敢的闰土。
生丙:还美在顽皮、滑稽的猹。
师:闰土刺中猹了吗?假如刺中了,这幅图还美吗?
生甲:刺中了,因为闰土是“尽力地刺去”。
生乙:没刺中,因为猹皮毛很滑。
生丙:(一个女生激动地说)绝对不会刺中。闰土只是赶走了猹,这幅画里不应该有血腥,那样会破坏画面的美感。更何况,闰土勇敢又善良,他知道保护动物。
(演示活动:女孩还展示了她的构图:左上方一轮圆月,手捏钢叉的闰土长了一对翅膀,像西方的丘比特。叉下的猹回头向润土作鬼脸。掌声响起。以下,同学们采用且读、且悟的方法,相互探讨着,热烈争论着。画出了“海边拾贝图”并想象出千奇百怪的“鬼见怕”,画出了各自心目中的“长着两只脚的鱼”。)
师:“我”不仅从闰土身上了解了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且非常羡慕他。与勇敢善良和自由自在的乡村少年相比,“我”觉得自己生活在高墙围起的四角的小天地里,像井底之蛙。
“我”舍不得让闰土走,但闰土还是被父亲带走了。后来他曾托他父亲给我捎过一包贝壳和几支漂亮的羽毛,我也送过他一两样东西,但我们许多年都没再见过面。当再次相见时,闰土已是人到中年了。
中年的闰土还是记忆中那个让我自叹不如的闰土吗?
我推荐大家阅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看一看中年闰土的外貌和少年闰土有什么不同?性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可以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发EMAIL,我非常愿意就这一问题与大家进一步探讨。同学们,再见。
11、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爬山虎的脚》教学预设、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
12、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爬山虎的脚》教学预设、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