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1、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案例】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了,前两次寻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们的课题方案《在品读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沿着“寻美 赏美 悟美”这条主线,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情趣,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初读,寻找美

《草原》是一篇抒情散文,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伴随着明快、轻松的音乐,学生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孩子们通过初读,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为整堂课奠定了“美”的基调。

二、品读,欣赏美,感悟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如: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作者抓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来写的。我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在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与草原做伴,同作者对话,一起受到美的感染,情感的交流,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学习热情待客那一段,我让学生选读,去感悟人情美。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变得更鲜活与灵动。请看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的景色美,请继续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我从作者把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他们衣服的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

师(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看插图,他们的服装的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色彩美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生动情地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们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请读读这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和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

后来,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句子:“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体会到了蒙古族的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心灵美……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三、活读,仿写美

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图。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读其中某部分,然后就向先生学习,仿写一个美景片断,题目自己拟定。学生们热情很高,拿出纸笔尽情挥洒,有的描绘西岭雪山美景图,有的描写了秋天的静惠山公园,还有的学生描绘了人猴和睦相处图画……

四十分钟转瞬即逝,意犹未尽之时,学生寻找到的美、感悟到的美已经跃然在黑板上。我情不自禁地说:“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爷爷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课与上一次教学这一课相比,时隔五年。这五年,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运用,更因为注重运用了我校课题成果,教学离开了我前两次上课的轨道,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因“寻美 赏美 悟美”而书声朗朗,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借着《践行情趣阅读,构建情趣北小》的东风,一起去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吧!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

2、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了,前两次寻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们的课题方案《在品读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沿着“寻美 赏美 悟美”这条主线,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情趣,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初读,寻找美

《草原》是一篇抒情散文,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伴随着明快、轻松的音乐,学生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孩子们通过初读,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为整堂课奠定了“美”的基调。

二、品读,欣赏美,感悟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如: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作者抓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来写的。我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在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与草原做伴,同作者对话,一起受到美的感染,情感的交流,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学习热情待客那一段,我让学生选读,去感悟人情美。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变得更鲜活与灵动。请看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的景色美,请继续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我从作者把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他们衣服的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

师(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看插图,他们的服装的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色彩美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生动情地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们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请读读这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和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

后来,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句子:“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体会到了蒙古族的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心灵美……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三、活读,仿写美

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图。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读其中某部分,然后就向先生学习,仿写一个美景片断,题目自己拟定。学生们热情很高,拿出纸笔尽情挥洒,有的描绘西岭雪山美景图,有的描写了秋天的静惠山公园,还有的学生描绘了人猴和睦相处图画……

四十分钟转瞬即逝,意犹未尽之时,学生寻找到的美、感悟到的美已经跃然在黑板上。我情不自禁地说:“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爷爷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课与上一次教学这一课相比,时隔五年。这五年,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运用,更因为注重运用了我校课题成果,教学离开了我前两次上课的轨道,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因“寻美 赏美 悟美”而书声朗朗,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借着《践行情趣阅读,构建情趣北小》的东风,一起去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吧!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

3、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了,前两次寻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们的课题方案《在品读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沿着“寻美 赏美 悟美”这条主线,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情趣,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初读,寻找美

《草原》是一篇抒情散文,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伴随着明快、轻松的音乐,学生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孩子们通过初读,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为整堂课奠定了“美”的基调。

二、品读,欣赏美,感悟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如: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作者抓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来写的。我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在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与草原做伴,同作者对话,一起受到美的感染,情感的交流,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学习热情待客那一段,我让学生选读,去感悟人情美。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变得更鲜活与灵动。请看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的景色美,请继续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我从作者把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他们衣服的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

师(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看插图,他们的服装的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色彩美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生动情地读。

生:我觉得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们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请读读这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和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

后来,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句子:“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体会到了蒙古族的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心灵美……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三、活读,仿写美

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图。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读其中某部分,然后就向先生学习,仿写一个美景片断,题目自己拟定。学生们热情很高,拿出纸笔尽情挥洒,有的描绘西岭雪山美景图,有的描写了秋天的静惠山公园,还有的学生描绘了人猴和睦相处图画……

四十分钟转瞬即逝,意犹未尽之时,学生寻找到的美、感悟到的美已经跃然在黑板上。我情不自禁地说:“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爷爷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课与上一次教学这一课相比,时隔五年。这五年,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运用,更因为注重运用了我校课题成果,教学离开了我前两次上课的轨道,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因“寻美 赏美 悟美”而书声朗朗,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借着《践行情趣阅读,构建情趣北小》的东风,一起去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吧!让美永驻我们的心田!

4、动态美的课文与动态美的课堂──《草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语,录像引入第二课时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

(学生看录像:草原风光图。)

(反思: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反思:用诗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审美点同时展示,教法新颖、独特。)

二、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请轻声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

学生找,齐读:“话斜阳”。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大胆想象画面,进行描绘。

(反思:朗读诗句,展现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三、体会“迎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从刚才你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答: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让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去看看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热烈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第五句话,勾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3、下面,我们用上节课学习句子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处欢迎远客 。

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自读句子。

2、找出动态描写的词语加点。

3、理解词意。

4、感情朗读。

4、个人汇报展示:(学生回答自己体会的动态描写词语,并作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词意由具体到抽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你从“群马疾驰”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能把“群马疾驰”这个词语的意思完整地告诉大家吗?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感悟“襟飘带舞”、“飞过”。

师:我们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感受到草原景美、人美、情更美!我们又从“像彩虹一样向我们飞过来。”再次感受到草原色美、形美、情更美!

5、齐读课件上的两句话。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完全感受到蒙汉人民多么情深意切。刚才你们找的其它句子,也能表达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

(反思:用重点词切入重点内容,重视学法指导,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画面、朗读和重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深切感受草原的色美、形美、情更美,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审美的典型材料有机有效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抓住“相见、款待、联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老舍爷爷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去感受在主客相见、款待、联欢中表现出的“蒙汉情深”。

生看录像。

2、请同学们在3~5自然段中找你最喜欢的动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朗读。

(反思:多层面地理解感受“蒙汉情深”,让审美延伸材料的学习和课文非重点段落的教学融入一体,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五、回到诗句,再现画面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诗句)。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又会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动态描写来描述,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眼前的画面讲给同桌听,再讲给大家听。

(反思:各段教学后对课文总结,再次引发学生联想,让文字描绘的情景印入学生头脑,展现成眼前的图画,不仅读懂而且看到,强烈地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六、想象说话,揭示文章主题“民族团结”

1、从你们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蒙汉人民的浓浓真情。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生: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

生说。

3、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总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大团结”。

师:请全体起立,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声音,朗读诗句,感受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齐读诗句。

(反思: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审美视点的延伸相吻合,从“蒙汉情深”的课文内容揭示“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

【教学反思】

《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家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

本课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设计“新”;二是教学“美”。在教学这篇美文时,打破常规的教法,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切入教学,围绕重点“蒙汉情深”来展开教学。在课文的动态描写中深切体验“蒙汉情深”的人情美,并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将生动的文字描述变成了更加形象、富有感情的画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构思巧妙,体现了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美,课堂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朗读与联想,学生勾画与学生描述相结合,富有节奏美。新颖的设计,美感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5、动态美的课文与动态美的课堂──《草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语,录像引入第二课时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

(学生看录像:草原风光图。)

(反思: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反思:用诗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审美点同时展示,教法新颖、独特。)

二、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请轻声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

学生找,齐读:“话斜阳”。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大胆想象画面,进行描绘。

(反思:朗读诗句,展现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三、体会“迎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从刚才你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答: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让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去看看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热烈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第五句话,勾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3、下面,我们用上节课学习句子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处欢迎远客 。

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自读句子。

2、找出动态描写的词语加点。

3、理解词意。

4、感情朗读。

4、个人汇报展示:(学生回答自己体会的动态描写词语,并作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词意由具体到抽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你从“群马疾驰”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能把“群马疾驰”这个词语的意思完整地告诉大家吗?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感悟“襟飘带舞”、“飞过”。

师:我们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感受到草原景美、人美、情更美!我们又从“像彩虹一样向我们飞过来。”再次感受到草原色美、形美、情更美!

5、齐读课件上的两句话。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完全感受到蒙汉人民多么情深意切。刚才你们找的其它句子,也能表达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

(反思:用重点词切入重点内容,重视学法指导,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画面、朗读和重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深切感受草原的色美、形美、情更美,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审美的典型材料有机有效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抓住“相见、款待、联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老舍爷爷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去感受在主客相见、款待、联欢中表现出的“蒙汉情深”。

生看录像。

2、请同学们在3~5自然段中找你最喜欢的动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朗读。

(反思:多层面地理解感受“蒙汉情深”,让审美延伸材料的学习和课文非重点段落的教学融入一体,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五、回到诗句,再现画面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诗句)。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又会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动态描写来描述,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眼前的画面讲给同桌听,再讲给大家听。

(反思:各段教学后对课文总结,再次引发学生联想,让文字描绘的情景印入学生头脑,展现成眼前的图画,不仅读懂而且看到,强烈地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六、想象说话,揭示文章主题“民族团结”

1、从你们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蒙汉人民的浓浓真情。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生: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

生说。

3、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总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大团结”。

师:请全体起立,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声音,朗读诗句,感受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齐读诗句。

(反思: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审美视点的延伸相吻合,从“蒙汉情深”的课文内容揭示“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

【教学反思】

《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家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

本课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设计“新”;二是教学“美”。在教学这篇美文时,打破常规的教法,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切入教学,围绕重点“蒙汉情深”来展开教学。在课文的动态描写中深切体验“蒙汉情深”的人情美,并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将生动的文字描述变成了更加形象、富有感情的画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构思巧妙,体现了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美,课堂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朗读与联想,学生勾画与学生描述相结合,富有节奏美。新颖的设计,美感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6、动态美的课文与动态美的课堂──《草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语,录像引入第二课时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

(学生看录像:草原风光图。)

(反思: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反思:用诗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审美点同时展示,教法新颖、独特。)

二、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请轻声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

学生找,齐读:“话斜阳”。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大胆想象画面,进行描绘。

(反思:朗读诗句,展现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三、体会“迎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从刚才你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答: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让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去看看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热烈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第五句话,勾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3、下面,我们用上节课学习句子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处欢迎远客 。

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自读句子。

2、找出动态描写的词语加点。

3、理解词意。

4、感情朗读。

4、个人汇报展示:(学生回答自己体会的动态描写词语,并作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词意由具体到抽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你从“群马疾驰”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能把“群马疾驰”这个词语的意思完整地告诉大家吗?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感悟“襟飘带舞”、“飞过”。

师:我们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感受到草原景美、人美、情更美!我们又从“像彩虹一样向我们飞过来。”再次感受到草原色美、形美、情更美!

5、齐读课件上的两句话。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完全感受到蒙汉人民多么情深意切。刚才你们找的其它句子,也能表达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

(反思:用重点词切入重点内容,重视学法指导,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画面、朗读和重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深切感受草原的色美、形美、情更美,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审美的典型材料有机有效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抓住“相见、款待、联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老舍爷爷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去感受在主客相见、款待、联欢中表现出的“蒙汉情深”。

生看录像。

2、请同学们在3~5自然段中找你最喜欢的动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朗读。

(反思:多层面地理解感受“蒙汉情深”,让审美延伸材料的学习和课文非重点段落的教学融入一体,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五、回到诗句,再现画面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诗句)。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又会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动态描写来描述,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眼前的画面讲给同桌听,再讲给大家听。

(反思:各段教学后对课文总结,再次引发学生联想,让文字描绘的情景印入学生头脑,展现成眼前的图画,不仅读懂而且看到,强烈地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六、想象说话,揭示文章主题“民族团结”

1、从你们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蒙汉人民的浓浓真情。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生: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

生说。

3、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总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大团结”。

师:请全体起立,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声音,朗读诗句,感受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齐读诗句。

(反思: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审美视点的延伸相吻合,从“蒙汉情深”的课文内容揭示“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

【教学反思】

《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家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

本课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设计“新”;二是教学“美”。在教学这篇美文时,打破常规的教法,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切入教学,围绕重点“蒙汉情深”来展开教学。在课文的动态描写中深切体验“蒙汉情深”的人情美,并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将生动的文字描述变成了更加形象、富有感情的画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构思巧妙,体现了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美,课堂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朗读与联想,学生勾画与学生描述相结合,富有节奏美。新颖的设计,美感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7、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8、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9、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10、让孩子走进生活──《胖乎乎的小手》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内容】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兰兰胖乎乎的小手帮家人拿过拖鞋,洗过手绢,挠过痒痒,而使全家人都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孩子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励,揭题引文

1、看手: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小手,看看谁的手是胖乎乎的。

2、画手:

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手的轮廓。

3、夸手:

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夸夸自己的小手。

4、过渡:

小朋友都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有个叫兰兰的小朋友也有一双能干的胖乎乎的小手(板书课题)谁能把课题读读?

生:(指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把课题读读吧!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我想知道这双小手是做了什么事?

生2:我想知道这双小手还有谁喜欢?

……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师:课文里生字词你们都会读吗?(投影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请小朋友先练习一下,待会儿请小老师来教大家读难读的生字词。

生:练习读生字词。

师:谁能当小老师来提醒大家,把那些难读的生字词读准?

生:(指名生带读)

师:大家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能读准字音了,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能把这些字记住,而且方法简便,有趣,就给这个小组插一面红旗。

(小组讨论记忆生字词)

(我们在这以前教过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猜字谜,编故事等方法记忆生字,鼓励学生用我们曾学过的方法记忆)

师:谁先来汇报自己的记字方法?

生1:半个月亮──胖。

生2:十口里面一颗豆──喜。

生3:弓长──张,我们班的张悦,张猛豪,张亚楠的“张”就是这个。

生4: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的,“贴”可以换成“站”,“情”可以换成“请”,“清”。

(学生说的时候,师板书)

……

师:这样你还认识吗?(投影出示擦掉音节的生字词)谁来试读?

生:(指名几学生读生字词)

师: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生:(绝大多数学生都站起来读了)

师:让我们开火车读生字词吧。

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现在来写一写好吗?(投影出示带“看”“着”田字格)谁来读读这两个字?

生:(指名生读字)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都是半包围结构。

生2:“着”多了个倒八字。

生3:“着”的第三笔是横,“看”的第一笔是撇。

师:请小朋友举起右手跟着我写这两个字(师在黑板上范写)。

生书空。

师:请小朋友在书上描一个字,写一个字(播放音乐,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写的字。

以此方法学写另外四个字。

三、完成作业

在书上书写我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师:生字宝宝刚才休息了一会儿,现在又来到小朋友身边,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生:(指名人读生字)

二、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师:生字会读会写了,咱们把它们请回到课文里,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边读边想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兰兰的那张画?,把他们说的话画下来。

生:(自由读课文,并把爸爸,妈妈,姥姥说的话画下来)

师:兰兰帮全家人做了哪些事?

生:帮爸爸拿拖鞋,帮妈妈洗手绢,帮姥姥挠痒痒。

师: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喜欢哪一自然段?

生轮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把那一自然段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一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一自然段,就指导哪一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我喜欢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个大家听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流利,有感情。

生:我好象看到兰兰在昂着头有礼貌地和爸爸说话。

师:体会得真好。谁能扮演一下兰兰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兰兰说的话)

师:我好象也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兰兰,还有谁想读兰兰的话,想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生:(齐读兰兰的话)

2、学习4、5、6自然段:

师:还有谁喜欢读第三自然段?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爸爸喜欢兰兰胖乎乎的小手,是因为小手帮爸爸拿过拖鞋。

师:想想爸爸说这话时,表情怎样?谁来模仿爸爸的口吻读一读?

生:(指名读)

师:读的怎么样?

生:声音不够粗。

生:没有夸兰兰的意思。

师:谁能把爸爸亲切的语气和夸的意思读出来?

生:(再指名读)

师:我们都把自己当成爸爸来夸夸兰兰。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以下4、5自然的学习方法同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一和第六自然段:

师:谁能把第六(第一)自然段读得最好?

生:(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师:如果你是兰兰,听了全家人对自己的夸奖,心里怎样想?

生:高兴,兴奋。

生:以后还要为全家人做更多的事。

师:谁来把兰兰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读了全家人对兰兰的夸奖,你们替兰兰高兴吗?把自己当着兰兰来感受一下 。

生:(齐读这段)

三、欣赏朗读,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

先分四人一小组,分角色,一人一个角色;老师叙述,请学生表演读。

四、发散思维,扩展想象

师:兰兰长大后,会帮全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生:帮姥姥、妈妈梳头。

生:帮爸爸整理书房。

………

师:看看你们自己的小手,想一想,你们的小手长大了帮家长做哪些事?

生:替妈妈做饭,让妈妈好好歇歇。

生:好好工作,为爸妈争光,让他们过幸福的生活。

……

五、课外活动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小手很能干,今天老师要你们每双小手布置一项任务,回家后,用你的小手帮家人做一件事,做的时候观察家里人的表情,事后把当时的情景画下来,我们来一个“比小手”画展。

【教学反思】

《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讲述了兰兰胖乎乎的小手帮家人拿过拖鞋,洗过手绢,挠过痒痒,而使全家人都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从课文中我们也感受到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质。文章开始兰兰的疑问:“我画了那么多画,你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也是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学生看到这里会产生强烈地读下去的愿望,会主动地去文中寻找答案,而且小学生又善于表现自己。老师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并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情绪饱满的共同发展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起共鸣

这篇课文的内容很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在兰兰身上也有同学们的影子,在上课的开始我组织学生看手,画手,夸手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双小手到底做了什么事?这双小手还有谁喜欢?由此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愿望。

在结束课文时,再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夸夸自己的小手帮家长做了什么,同学们的抢答很热烈,我差点都招架不住他们的热情了。我儿子也刚学了这一课,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买菜,他主动帮我提着(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举动),并且是两手已提好几样菜也不让我帮忙,我趁机夸他的小手能干,他脸上笑开了花。回到家里,小手勒红了也不叫一声疼。我由衷地赞叹这教材和生活贴近了真好。

二、欣赏朗读,共同参与

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也是一教学重点,而人物角色的不同,说话语气不同,内容不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自读,同学互评,老师点评,使学生进入了人物角色,又通过分角色朗读,同学门边读自编动作,加上表情,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深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三、发散思维,扩展想象

课文中兰兰可爱、善良,爱劳动,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同时兰兰的身上也有他们自己的影子,教学的最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兰兰长大了会帮家人干什么,实际上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来替兰兰回答。以学生爱模仿,爱参与的特点,又让他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事,并当时的情景画下来。从后来同学们交上来的画可以看出简直是一个“小手比武大赛”有画捶背的,有画倒水的,有画洗脚的……。尽管画的画技幼稚,但内容已充满了想象。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愤活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课后又愿意去实践,对这种亲近孩子生活的教材,并让孩子走进生活的教学活动真好。

11、想象思维让我眼前一亮──《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我执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

今天我们领略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一道风景──小艇,假如我们都在威尼斯乘坐着小艇,你会看到纵横交叉的河道上那小艇是怎么样的?里面坐着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或要去干什么?我的话音刚落,顿时课堂气氛高涨,孩子们都想畅所欲言,纷纷举起小手:

杨婷婷:我看到有好多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吃着鸡腿汉堡包土豆泥,喝着可乐,我想那是肯德基店。

师:你真会想,想到他们的快餐了。

王天佑:我看到有几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正在抢救一位躺在担架上的病人。

师:呵,小艇还能当救护交通工具。

陈晓晴:我看到船舱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威尼斯特产,许多商人在那里卖,大声吆喝:“五折大甩卖,又好又实惠!”

余梦箫:我还看到有一些卖艺的人,他们在艇上唱歌跳舞,时不时跳下水表演水上舞蹈。

师:你们真能干,小艇不仅是商店还是舞台呢!

孟鹭:这时我看见一位身穿蓝色制服的交警叔叔,头戴军帽,手上戴着一双白手套,他在“十”字路口,不停地指挥着,整个交通保持畅通,井井有序。

师:呀!小艇还可以当岗亭,这下威尼斯的交通一定畅通无阻,人们都可以如期到达目的地了。

朱之琪: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抱着可爱的小狗,哼着小曲儿,正准备到学校去听小孙孙的中文课呢!

师:那你看见艇上的老师和同学了吗?

陈妍桦:我看见了,他们都背着包正赶着上课呢!

……

【教学反思】

学生的一个个奇思妙想,在我的内心激起了强烈的震撼: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象力是多么丰富。想象已给思想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可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让学生想象:看到威尼斯纵横交叉的河道上那小艇是怎么样的?里面坐着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或要去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把威尼斯的风情尽展眼前!这一想象思维的训练让我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