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1、《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

师:学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师出示写有“朗志万”、“伊琳娜”的词卡,生字标上拼音。)谁来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1:朗志万,伊琳娜。

生2:朗志万,伊琳娜。

师:男(女)生读。(男女生分别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他们有关。(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他们究竟有什么故事呢?大家赶紧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写了生字词的小黑板)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请2~3名学生上台带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我知道把“哄”的口字旁换成“氵”,就是洪国华的“洪”。

生2:我提醒大家,“鳞”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啦!……

师:把拼音去掉,还能很快地读出生字宝宝?(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师:小火车开得又好又快!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生字的呈现应视具体课文而有所不同,本课生字不是很多,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呈现生字,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字。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生:课文有7个自然段。

师:分别请7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生读完后思考)

师:听了之后,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生1:我觉得张卓然朗读得好,字音很准,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李怡轩读得很通顺。

生3:郭梓峰读错了一个字。

(课后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请学生读课文时可以在一小组开火车读,不必指名读。同时注意评读的指向性:字音是否准、语句是否通顺。)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谁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课文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问题,其他小朋友都没做,只有伊琳娜动手做了做,发现科学家说错了。

师:你概括得真好!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请2~3名学生读)

(课后反思:朗志万提的问题学生找到读一遍即可此处不需做朗读指导。)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1: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生2:还有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学生开始只找到了这两个)

师:文中就是两个小朋友吗?

生3:不是,还有伊琳娜。她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家问妈妈,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然后她就做了,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小朋友说的。(生找到第2、3自然段) 哪个小朋友来读读他们说的话?(请2生读)

师: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们想一定是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

生2:他们想金鱼身上有鳞,水不会漫出来。

(学生回答与预设不符)

师:给他们提问的是谁?

生:科学家朗志万。

师:一般科学家说的话,人们会怀疑吗?

生:不会。

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认为科学家的话是_____(生补充:对的)。

师:那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

生1: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

生2:很肯定的。

师: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读读这两个小朋友说的话?(请2~3生读、分角色读)

(课后反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键词句中获得感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具体可感。而不需去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

师: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话,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鱼身上的鳞和水会不会漫出来好像没有关系吧。

生2:我也觉得他们没说对,可也说不出为什么。

师:伊琳娜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她会说什么?做什么呢?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4、5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请1生读)

师:当伊琳娜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妈妈时,妈妈怎么说的?

生: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师顺势出示妈妈说的话)

师:话中的“光”字,你能换成另一个字吗?

生:只。

师:说完整。

生:不能只想,你要动手做做看。

师: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有几个学生摇了摇头)

师:伊琳娜她对科学家的问题想了没有?

生:想了。

师:是啊,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动脑筋想,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动手去做做看。妈妈当时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句话?

生1:很温柔的。

生2:面带微笑的。

师:是啊,妈妈会鼓励伊琳娜去做。谁来当当这位妈妈说说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妈妈的话)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当我问到:“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时,有一两个学生竟摇了摇头,这让我有些急了,于是皱着眉头再问了一遍。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对于朗志万的问题,伊琳娜思考了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理解课文。)

师:当伊琳娜把金鱼放进杯子里时,水却_____(生补充:漫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试验结果。(出示挂图)

生议论:水漫出来了,都流到地下了!

师:仔细观察,看到这样的结果伊琳娜当时的表情怎样?

生1:吃惊!

生2:生气!

生3:她非常生气。朗志万怎么可以说谎话来哄骗我们!

师:伊琳娜非常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她怎么问的?

(本意是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

生1:老师,我想创造一个问的话:朗志万,您是科学家!您怎么可以说假话来骗我们?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想创造自己的问题来问朗志万。)

师:(急于回到课文)谁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出伊琳娜非常生气的语气。(指名读该句)

(课后反思:课堂进行到这儿,应该是一个高潮:有很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伊琳娜问朗志万,学生能有这样的情感,得益于前面理解的到位,但我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生成的闪光点,而把学生拉回了课本,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给课堂留下了遗憾。倘若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教学,学生在充分说之后,有助于更好地朗读伊琳娜的问话,进而明白伊琳娜开始非常生气,而后又“高兴地笑了”的情感变化原因。)

师:听了伊琳娜话,朗志万却_____(生补充:哈哈大笑)

师:他说了些什么?(请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哄骗”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骗人的意思。

生2:就是说谎话。

师:朗志万到底有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齐:没有。

生1:朗志万是想考考小朋友。

生2:他故意出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去动手做。

师:比较妈妈和朗志万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有“动手做做看”。

师:是啊!妈妈和科学家朗志万都鼓励小朋友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筋想,在适当的条件下动手做做看。

四、结课留疑,书写生字

伊琳娜听明白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接下来我们学写两个生字:哄 、骗。

2、《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

师:学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师出示写有“朗志万”、“伊琳娜”的词卡,生字标上拼音。)谁来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1:朗志万,伊琳娜。

生2:朗志万,伊琳娜。

师:男(女)生读。(男女生分别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他们有关。(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他们究竟有什么故事呢?大家赶紧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写了生字词的小黑板)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请2~3名学生上台带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我知道把“哄”的口字旁换成“氵”,就是洪国华的“洪”。

生2:我提醒大家,“鳞”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啦!……

师:把拼音去掉,还能很快地读出生字宝宝?(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师:小火车开得又好又快!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生字的呈现应视具体课文而有所不同,本课生字不是很多,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呈现生字,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字。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生:课文有7个自然段。

师:分别请7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生读完后思考)

师:听了之后,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生1:我觉得张卓然朗读得好,字音很准,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李怡轩读得很通顺。

生3:郭梓峰读错了一个字。

(课后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请学生读课文时可以在一小组开火车读,不必指名读。同时注意评读的指向性:字音是否准、语句是否通顺。)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谁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课文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问题,其他小朋友都没做,只有伊琳娜动手做了做,发现科学家说错了。

师:你概括得真好!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请2~3名学生读)

(课后反思:朗志万提的问题学生找到读一遍即可此处不需做朗读指导。)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1: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生2:还有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学生开始只找到了这两个)

师:文中就是两个小朋友吗?

生3:不是,还有伊琳娜。她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家问妈妈,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然后她就做了,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小朋友说的。(生找到第2、3自然段) 哪个小朋友来读读他们说的话?(请2生读)

师: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们想一定是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

生2:他们想金鱼身上有鳞,水不会漫出来。

(学生回答与预设不符)

师:给他们提问的是谁?

生:科学家朗志万。

师:一般科学家说的话,人们会怀疑吗?

生:不会。

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认为科学家的话是_____(生补充:对的)。

师:那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

生1: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

生2:很肯定的。

师: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读读这两个小朋友说的话?(请2~3生读、分角色读)

(课后反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键词句中获得感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具体可感。而不需去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

师: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话,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鱼身上的鳞和水会不会漫出来好像没有关系吧。

生2:我也觉得他们没说对,可也说不出为什么。

师:伊琳娜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她会说什么?做什么呢?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4、5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请1生读)

师:当伊琳娜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妈妈时,妈妈怎么说的?

生: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师顺势出示妈妈说的话)

师:话中的“光”字,你能换成另一个字吗?

生:只。

师:说完整。

生:不能只想,你要动手做做看。

师: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有几个学生摇了摇头)

师:伊琳娜她对科学家的问题想了没有?

生:想了。

师:是啊,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动脑筋想,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动手去做做看。妈妈当时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句话?

生1:很温柔的。

生2:面带微笑的。

师:是啊,妈妈会鼓励伊琳娜去做。谁来当当这位妈妈说说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妈妈的话)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当我问到:“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时,有一两个学生竟摇了摇头,这让我有些急了,于是皱着眉头再问了一遍。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对于朗志万的问题,伊琳娜思考了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理解课文。)

师:当伊琳娜把金鱼放进杯子里时,水却_____(生补充:漫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试验结果。(出示挂图)

生议论:水漫出来了,都流到地下了!

师:仔细观察,看到这样的结果伊琳娜当时的表情怎样?

生1:吃惊!

生2:生气!

生3:她非常生气。朗志万怎么可以说谎话来哄骗我们!

师:伊琳娜非常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她怎么问的?

(本意是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

生1:老师,我想创造一个问的话:朗志万,您是科学家!您怎么可以说假话来骗我们?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想创造自己的问题来问朗志万。)

师:(急于回到课文)谁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出伊琳娜非常生气的语气。(指名读该句)

(课后反思:课堂进行到这儿,应该是一个高潮:有很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伊琳娜问朗志万,学生能有这样的情感,得益于前面理解的到位,但我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生成的闪光点,而把学生拉回了课本,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给课堂留下了遗憾。倘若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教学,学生在充分说之后,有助于更好地朗读伊琳娜的问话,进而明白伊琳娜开始非常生气,而后又“高兴地笑了”的情感变化原因。)

师:听了伊琳娜话,朗志万却_____(生补充:哈哈大笑)

师:他说了些什么?(请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哄骗”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骗人的意思。

生2:就是说谎话。

师:朗志万到底有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齐:没有。

生1:朗志万是想考考小朋友。

生2:他故意出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去动手做。

师:比较妈妈和朗志万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有“动手做做看”。

师:是啊!妈妈和科学家朗志万都鼓励小朋友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筋想,在适当的条件下动手做做看。

四、结课留疑,书写生字

伊琳娜听明白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接下来我们学写两个生字:哄 、骗。

3、《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

师:学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师出示写有“朗志万”、“伊琳娜”的词卡,生字标上拼音。)谁来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1:朗志万,伊琳娜。

生2:朗志万,伊琳娜。

师:男(女)生读。(男女生分别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他们有关。(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他们究竟有什么故事呢?大家赶紧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写了生字词的小黑板)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请2~3名学生上台带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我知道把“哄”的口字旁换成“氵”,就是洪国华的“洪”。

生2:我提醒大家,“鳞”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啦!……

师:把拼音去掉,还能很快地读出生字宝宝?(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师:小火车开得又好又快!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生字的呈现应视具体课文而有所不同,本课生字不是很多,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呈现生字,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字。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生:课文有7个自然段。

师:分别请7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生读完后思考)

师:听了之后,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生1:我觉得张卓然朗读得好,字音很准,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李怡轩读得很通顺。

生3:郭梓峰读错了一个字。

(课后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请学生读课文时可以在一小组开火车读,不必指名读。同时注意评读的指向性:字音是否准、语句是否通顺。)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谁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课文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问题,其他小朋友都没做,只有伊琳娜动手做了做,发现科学家说错了。

师:你概括得真好!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请2~3名学生读)

(课后反思:朗志万提的问题学生找到读一遍即可此处不需做朗读指导。)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1: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生2:还有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学生开始只找到了这两个)

师:文中就是两个小朋友吗?

生3:不是,还有伊琳娜。她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家问妈妈,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然后她就做了,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小朋友说的。(生找到第2、3自然段) 哪个小朋友来读读他们说的话?(请2生读)

师: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们想一定是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

生2:他们想金鱼身上有鳞,水不会漫出来。

(学生回答与预设不符)

师:给他们提问的是谁?

生:科学家朗志万。

师:一般科学家说的话,人们会怀疑吗?

生:不会。

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认为科学家的话是_____(生补充:对的)。

师:那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

生1: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

生2:很肯定的。

师: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读读这两个小朋友说的话?(请2~3生读、分角色读)

(课后反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键词句中获得感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具体可感。而不需去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

师: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话,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鱼身上的鳞和水会不会漫出来好像没有关系吧。

生2:我也觉得他们没说对,可也说不出为什么。

师:伊琳娜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她会说什么?做什么呢?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4、5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请1生读)

师:当伊琳娜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妈妈时,妈妈怎么说的?

生: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师顺势出示妈妈说的话)

师:话中的“光”字,你能换成另一个字吗?

生:只。

师:说完整。

生:不能只想,你要动手做做看。

师: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有几个学生摇了摇头)

师:伊琳娜她对科学家的问题想了没有?

生:想了。

师:是啊,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动脑筋想,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动手去做做看。妈妈当时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句话?

生1:很温柔的。

生2:面带微笑的。

师:是啊,妈妈会鼓励伊琳娜去做。谁来当当这位妈妈说说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妈妈的话)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当我问到:“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时,有一两个学生竟摇了摇头,这让我有些急了,于是皱着眉头再问了一遍。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对于朗志万的问题,伊琳娜思考了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理解课文。)

师:当伊琳娜把金鱼放进杯子里时,水却_____(生补充:漫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试验结果。(出示挂图)

生议论:水漫出来了,都流到地下了!

师:仔细观察,看到这样的结果伊琳娜当时的表情怎样?

生1:吃惊!

生2:生气!

生3:她非常生气。朗志万怎么可以说谎话来哄骗我们!

师:伊琳娜非常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她怎么问的?

(本意是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

生1:老师,我想创造一个问的话:朗志万,您是科学家!您怎么可以说假话来骗我们?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想创造自己的问题来问朗志万。)

师:(急于回到课文)谁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出伊琳娜非常生气的语气。(指名读该句)

(课后反思:课堂进行到这儿,应该是一个高潮:有很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伊琳娜问朗志万,学生能有这样的情感,得益于前面理解的到位,但我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生成的闪光点,而把学生拉回了课本,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给课堂留下了遗憾。倘若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教学,学生在充分说之后,有助于更好地朗读伊琳娜的问话,进而明白伊琳娜开始非常生气,而后又“高兴地笑了”的情感变化原因。)

师:听了伊琳娜话,朗志万却_____(生补充:哈哈大笑)

师:他说了些什么?(请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哄骗”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骗人的意思。

生2:就是说谎话。

师:朗志万到底有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齐:没有。

生1:朗志万是想考考小朋友。

生2:他故意出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去动手做。

师:比较妈妈和朗志万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有“动手做做看”。

师:是啊!妈妈和科学家朗志万都鼓励小朋友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筋想,在适当的条件下动手做做看。

四、结课留疑,书写生字

伊琳娜听明白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接下来我们学写两个生字:哄 、骗。

4、动手做做看教学实录 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一、识字导入。

师:学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师出示写有“朗志万”、“伊琳娜”的词卡,生字标上拼音。)谁来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1:朗志万,伊琳娜。

生2:朗志万,伊琳娜。

师:男(女)生读。

(男女生分别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他们有关。(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他们究竟有什么故事呢?大家赶紧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写了生字词的小黑板)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请2-3名学生上台带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我知道把“哄”的口字旁换成“氵”,就是洪国华的“洪”。

生2:我提醒大家,“鳞”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啦!

……

师:把拼音去掉,还能很快地读出生字宝宝?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师:小火车开得又好又快!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生字的呈现应视具体课文而有所不同,本课生字不是很多,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呈现生字,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字。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生:课文有7个自然段。

师:分别请7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生读完后)

师:听了之后,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生1:我觉得张卓然朗读得好,字音很准,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李怡轩读得很通顺。

生3:郭梓峰读错了一个字。

(课后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请学生读课文时可以在一小组开火车读,不必指名读。同是注意评读的指向性:字音是否准、语句是否通顺。)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谁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课文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问题,其他小朋友都没做,只有伊琳娜动手做了做,发现科学家说错了。

师:你概括得真好!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请2-3读)

(课后反思:朗志万提的问题学生找到读一遍即可此处不需做朗读指导。)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1: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生2:还有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学生开始只找到了这两个)

师:文中就是两个小朋友吗?

生3:不是,还有伊琳娜。她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家问妈妈,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然后她就做了,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小朋友说的。(生找到第2、3自然段)哪个小朋友来读读他们说的话?(请2生读)

师: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们想一定是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

生2:他们想金鱼身上有鳞,水不会漫出来。

(学生回答与预设不符)

师:给他们提问的是谁?

生:科学家朗志万。

师:一般科学家说的话,人们会怀疑吗?

生:不会。

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认为科学家的话是_____(生补充:对的)。

师:那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

生1: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

生2:很肯定的。

师: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读读这两个小朋友说的话?

(请2-3生读、分角色读)

(课后反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键词句中获得感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具体可感。而不需去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

师: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话,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鱼身上的鳞和水会不会漫出来好像没有关系吧。

生2:我也觉得他们没说对,可也说不出为什么。

师:伊琳娜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她会说什么?做什么呢?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4、5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

(请1生读)

师:当伊琳娜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妈妈时,妈妈怎么说的?

生: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师顺势出示妈妈说的话)

师:话中的“光”字,你能换成另一个字吗?

生:只。

师:说完整。

生:不能只想,你要动手做做看。

师: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

(有几个学生摇了摇头)

师:伊琳娜她对科学家的问题想了没有?

生:想了。

师:是啊,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动脑筋想,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动手去做做看。妈妈当时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句话?

生1:很温柔的。

生2:面带微笑的。

师:是啊,妈妈会鼓励伊琳娜去做。谁来当当这位妈妈说说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妈妈的话)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当我问到:“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时,有一两个学生竟摇了摇头,这让我有些急了,于是皱着眉头再问了一遍。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对于朗志万的问题,伊琳娜思考了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理解课文。)

师:当伊琳娜把金鱼放进杯子里时,水却_____(生补充:漫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试验结果。(出示挂图)

生议论:水漫出来了,都流到地下了!

师:仔细观察,看到这样的结果伊琳娜当时的表情怎样?

生1:吃惊!

生2:生气!

生3:她非常生气。朗志万怎么可以说谎话来哄骗我们!

师:伊琳娜非常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她怎么问的?

(本意是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

生1:老师,我想创造一个问的话:朗志万,您是科学家!您怎么可以说假话来骗我们?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想创造自己的问题来问朗志万。)

师:(急于回到课文)谁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出伊琳娜非常生气的语气。(指名读该句)

(课后反思:课堂进行到这儿,应该是一个高潮:有很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伊琳娜问朗志万,学生能有这样的情感,得益于前面理解的到位,但我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生成的闪光点,而把学生拉回了课本,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给课堂留下了遗憾。倘若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教学,学生在充分说之后,有助于更好地朗读伊琳娜的问话,进而明白伊琳娜开始非常生气,而后又“高兴地笑了”的情感变化原因。)

师:听了伊琳娜话,朗志万却______(生补充:哈哈大笑)

师:他说了些什么?

(请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哄骗”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骗人的意思。

生2:就是说谎话。

师:朗志万到底有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齐:没有。

生1:朗志万是想考考小朋友。

生2:他故意出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去动手做。

师:比较妈妈和朗志万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有“动手做做看”。

师:比较妈妈和朗志万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是啊!妈妈和科学家朗志万都鼓励小朋友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筋想,在适当的条件下动手做做看。

四、结课留疑,书写生字。

伊琳娜听明白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接下来我们学写两个生字:哄、骗

5、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3课

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上课前我们先聊聊,如果遇到难题你们会怎么办?(8:31上课)

生311:动手试一试。

生242:自己解决。

生431:先动脑再动手。

生141:先想一想,如果想不出来,再问别人。

师:请教别人也是一种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就出现在你们刚才回答的问题里。(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动手做做看。

师:把这两个平舌音读好,再读一遍。(生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师:郭老师考考大家生字预习的情况,大家大声叫出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

生齐读生字。

师:全班一块儿读当然会了,哪列火车来开开?

第二组开火车读。

2、检查“我会写”的生字预习情况。

师:翻开语文书P61,想想九个生字有哪些生字在书写方面需要提醒大家的。(8:35)

生131:我想提醒大家“骗”右边是先横后竖。

师:全班用手书空。

生齐书空并念笔画笔顺:一笔横折,二笔竖折折钩……

师:大家很认真,“马”字最后一笔是提。

生271:“朗”字左边最后一笔是点,别漏了。

师:“朗”字左边跟以前学过的什么字很像?

生齐答:良。

师板书“良”与“朗 ”进行比较。

师:拿出笔写一写,“朗”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怎么安排?

全班动笔练习书写。(师提示书写姿势儿歌)

生441:我要说“漫”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请大家跟我读读。

生跟读。

生261:“志”的上半部分是“士兵”的“士”。(8:40)

师:“士”上长下短,动笔写一写。

师范写,生动笔写一写。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这些生字中出现了一对——

生齐:同音字“tí”。

师:(亮出卡片)我们怎么区分这两字,老师把这俩兄弟请到黑板上来。(板书:提 题)

生311:第一个“提”是提手旁,第二个“题”是页字旁。

生131:第一个“提”是提手旁,说明是一个动作,第二个“题”是页字旁,说明是写在书上的。

师:用“提”组词。

生:提问、提包、提起……

师:这个“题”呢?

生:问题、题目、难题,题问(订正:提问)

3、检查读课文情况。

师:考考大家对课文的预习情况,郭老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准了没有。 (8:45)

生132、212、222、341、412、432、451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七个小朋友都读完了,谁来说说他们读得怎样?

生集体纠正字音。

师小结。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8:50)

师:请同学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个人物?

生172:这篇课文介绍了:朗志万、伊琳娜、妈妈

师板书。

6、《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㤺”,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终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7、《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随文认10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一定启发。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背诗

《草》

片段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上课前,老师先考大家一个问题,看谁最聪明、最能干,能一口答出来!

听好了,人有两件宝,是什么?

生:双手和大脑

师:真聪明!奖励你们一首儿歌,来,一起读!

生: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师:读得真棒!对,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动手动脑有关的课文,13——

生:动手做做看

师:不错。如果把第二个“做”字读成轻声,会更好。听老师怎么读。师示范 再来试试!真棒!

生:动手做做看

师:再听老师怎么读的——动手做做看

生:动手做做看

片段二、随文识字,整体感知。

(一)了解学情,交流生活识的字。

师:现在,我们就来动手做做看。瞧!黑板上的小手里藏着本课的十个生字,看看哪些字是你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的?上来动手取吧!你来,你在生活中认识哪个字?

生:我认识朗。

师: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生:我听过朗朗的演奏会。

师:带着大家读

生:朗

师:谁能给“朗”找朋友?

生:朗读

生:朗诵

师:这些词都与声音有关。还能说说其他的吗?

生:晴朗

师:对,“朗”字还含有明亮的意思。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有趣,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意思!咱们班上有同学的名字中有这个字吗?大家大声地叫叫他。

生:许尊朗

师:看来,汉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师:你还认识哪个字?

生:我认识骗字,我在洋人街见到过,那里有块木牌上写着:不许骗人。

师:看来你也是留心生活的人。能给骗字找朋友吗?

生:欺骗,诈骗

师:我们可不能欺骗别人,诈骗是不好的行为。

生:哄骗

师:是我们这课的生字呢。

… …

师: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给“骗”换偏旁!

生:篇 遍 偏 扁 编

师:瞧!给熟字换偏旁,我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字呢!而这些汉字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

片段三:读中感知,相机识字。

师:下课后,我们继续交流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这些字有的熟悉,有的还不是很熟悉,它们就藏在课文里,把课文读通顺了,相信你会把它们记得更牢!有信心吗?

生:有

师:打开书第58页,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生读,师巡视,提示:读完一遍可以再读一遍。)

师:读完一遍的同学可以把生字连着词再读一读!

师:.孩子们读得可仔细了,知道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生:朗志万 伊琳娜

师出示卡片: 这个字读?

生:志。

师:“志”翘舌音读得真好!想个好办法记住它。

生:(解放军的心)

师:再读——,谁能给她找朋友?

生:同志… …

师:看这个字“琳”

生读。

师:注意:琳是边音、前鼻韵。 再读。

师:这个字念“娜”——你来读

生:娜

生:娜

生:娜

师:鼻音真准!它的偏旁是——女字旁,右边读——那,原来,它是一个——形声字!

发现了吗?娜和琳都是形声字。

但是,这个“娜”用在名字中大多指的女孩,男孩子可不要乱用哦。

再和他们打打招呼——

生:朗志万 伊琳娜

师:干脆大声的打打招呼

生:朗志万 伊琳娜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还知道朗志万是法国的一位——大科学家,伊琳娜是一个——小女孩。大科学家朗志万和小女孩伊琳娜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接着读我们就更清楚了。谁先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自然段

抽生评

生:他读得很大声,有感情,但我给他提个小建议,他把次读错了。有一次

师:你读,同桌来读读,老师听出来了,漫字读错了,大家一起读 漫出来

师:这段话讲的是什么?

生答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小结:大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出示词卡:提出 问题 来一起读!

师:再读——

生:提 题

师:有什么发现?

生:(同音字; 一个是左右结构、一个是半包围结构;

生:一个的部首是提手旁,与手有关,一个是页字旁。

师:我们都知道,提手旁与动作有关。赶快给它找朋友!

生:提出,提问,提水,提升……

生:我能给提造个句,妈妈常常提醒我上课要用心听讲。

师:这个题为什么是“页”字旁呢?

生:不知道

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在古时候,页指的是人的额头。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动脑筋。好!现在就请大家动脑筋,看谁给他找的朋友多!

生:问题

生:题目

生:金榜题名

生:答题

师:孩子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瞧!我们的汉字真是太神奇了!虽然他们的音同,可字却完全不同,所以意思也不同,能分清两个ti了吗?老师考考你们!把他们放进句子中,看你们还能不能辨认。

CAI: 题 提

(1)生:山里的姐姐去小溪( )了一桶水。

(2)生:小红在认真地做数学( )。

(3)生:朗志万向孩子们( )出了一个奇怪的问( )。

师:来,一起读。

生:读

师: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

师:再读读这个词:漫出来

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多么奇怪的问题呀!一起读。朗志万提出的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

生:我想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你用的是原文,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回答。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

师:这个字读得真准!看,这就是鱼鳞,出示鱼鳞图,它就像鱼儿的衣裳。孩子们,可别小瞧这个“鳞”字,它可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才形成这样的!仔细看!它原来是什么样的?左边像什么?—慢慢的他就变成了—最后演变成了今天的(鳞)(显示鳞的演变过程)鱼鳞——繁体“鳞”——简体“鳞”,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历史悠久呀! 把这个字送进句子中一起读!

师: 另一个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出示3自然段。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孩子们,“另一个孩子”他相信自己的答案吗?

生:(相信)

师:从哪个词发现他很相信自己的话?

生:(一定)

师:再读此句

生:齐读。

师:那么,我们的小主人公伊琳娜相信吗?她是怎么想的?

谁来读4自然段?

生读:4自然段。

师:伊琳娜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可她自己也弄不明白,于是,他去问妈妈,妈妈告诉她-----

“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师:谁能给“光”字找个意思相近的词?

生:只

师:是呀,不能只想,要动手做做看,模仿着妈妈的语气,一起对伊琳娜说:——

生: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师:读得真好!听了妈妈的话,伊琳娜立刻动起手来。(出示书上插图),看,她在做什么?

生:(伊琳娜把一条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结果水从杯子里漫出来了。)

读: “哎呀”(出示词卡),漫出来(出示词卡)跟老师读——

师:水怎么会漫出来呢?

生:(水装得太多,杯子满了,装不下就漫出来。)

师:想着杯子里装满水流出来的样子,再读——

生:漫出来!

师: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一起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真好!伊琳娜发现动手做的结果和大科学家朗志万说的完全不一样!她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

谁来生气地质问朗志万?

生:读

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范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伊琳娜为什么很生气?

生:因为朗志万哄骗了她。

师:送进句子中再读。我发现有的孩子睁大了眼睛,提高了嗓门在质问郎志万呢!来,我们一起生气地问问他。

生:您怎么能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师:.看来,伊琳娜的确很生气,可是,朗志万听了,却——.哈哈大笑。

CAI:7自然段。

男孩读——

哦!原来是这样啊!结果——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师:看来大科学家朗志万是要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做看,并不是真的“哄骗”他们。

CAI:哄骗(带田字格)

A. 来,让我们一起写写这两个字。

观察一下,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

生:把哄的口写在左半格,共字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它们都是左右结构,

师:孩子们观察得不错,要把他们写好,还要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师范写,生书空。写字时要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马”字在作偏旁的时候,横变成了提。

看清楚了吗?自己在田字格各写一个,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

谁愿意把你的字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她的共字写斜了

师:我们来看看她的骗字

生:她的马字写的太大了

师:谁还愿意拿来给大家看看?

生:把字写得小一点

师:下课后自己再改改。

片段四:复习巩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和这些生字朋友更加熟悉了,还认识吗?

生:认识

师:一起读读!

生:伊 哎 喝 提 题 鳞 琳 朗 哄 另 志 漫 娜 骗

师: 一二三,生字排队,还会读吗?一起读:

师:我读:题

生: 我读:另

师:我读:志

生: 伊

……

.师: 孩子们真棒!奖励你们一个小游戏! 开火车。我的火车就要开:

生:往哪儿开?

师:小组单轨火车往后开。字音真准!5小组单轨火车往前开。火车乘客开始增多!4大组双轨火车往后开!很棒!2大组单轨火车往前开.

现在难度又增加了!组词开。

齐读

鳞 提 题 志 朗 哄 另 漫 骗 喝

师:孩子们真棒,表扬一下自己吧

生:学习向我学,学习向我学

片段五:朗读全文,概括大意。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朋友送进课文,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正确、流利!

生:齐读全文。

师:真不错!那你们现在能告诉我,大科学家朗志万和小女孩伊琳娜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吧!出示—怎么有这么多空着的括号呢?我们一起把它填完整。

大科学家(朗志万)向孩子们(提问题):“为什么把金鱼放进水杯里,水就不会(漫)出来?”一个孩子认为是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孩子认为是金鱼把水(喝)了,(伊琳娜)不相信,她动手做做看,发现朗志万错了,伊琳娜觉得朗志万在(哄骗)自己,朗志万告诉她,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生: 齐读。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认识了课文中的10个生字,把课文读得又通顺又流利,明白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真了不起!下节课,我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写其他的生字。好吗?

生:好

师: 孩子们,下课!

8、《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课时目标】

1、在起因(外祖母的去世和爸爸的话)基础上,了解事情的转机(经过)和结果。

2、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形成要“珍惜时间”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感受林清玄散文的淡雅与忧伤。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的一句话让作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爸爸的那句话就是?

生:齐读幻灯。

师:这是一句关于什么的话?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文章,用心灵去寻找答案!

二、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第5~7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默读时请你做到“三不离”,思考完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理解。

2、汇报: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

生:第五自然段,质疑:可怕?滋味?读出理解。

板书:害怕、悲伤

生:第六自然段,看日落,理解“我”的所想;

生:第七自然段,看飞鸟,理解“我”的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你的理解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这两段文字。左边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右边同学读第七自然段,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听的时候边听边想。

生:分组读第六、七自然段。

3、引用朱自清散文《匆匆》进一步体会时间易逝:

师:的确,还有什么比时间无情流逝更可怕的呢?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匆匆》里这样写道:

(幻灯片出示朱自清散文《匆匆》老师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听了这段文字,大家想说些什么?

生:时间好像长了脚会跑,……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察觉到时间从身边匆匆溜走呢?

生:(反思学习生活说实例,反省时间的宝贵、易逝。)

如:写作业时玩铅笔;看书时想着玩;……

三、理解体会“我”下决心和时间赛跑所带来的变化(着急、悲伤──高兴、快乐)

师:这时间呀,可真是没长腿比长了腿的还跑得快,看着时间如此匆匆流逝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着急、害怕、悲伤……

师:好,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

师:这可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着急、悲伤,就这样让时间白白溜走?

生:不行!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呀?

生:和时间赛跑!

师:好主意!你们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呢?

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是怎样或者打算怎样和时间赛跑,有什么收获?)

注意:适时提问,和时间赛跑赢得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要学生真正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所在。

师:大家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和时间赛跑,真是好样的!少年时期的林清玄也是个珍惜时间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生:汇报,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

注意:在和太阳赛跑中,强调一下“下决心”的句子。

(板书:高兴、快乐)

师:和你们一样,当作者下决心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和时间赛跑时,送走的是悲伤,迎来的是快乐!(板书:

四、了解林清玄的现状和成就,理解“假若……就……”和“受益无穷”

师:真替作者感到高兴啊!大家想知道当年的那个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现在怎么样了吗?

生:想!

师:林清玄先生现在已经50多岁了,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并且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正如当年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他再也不能回到你们这么小的童年了,可是林先生用一生坚持和时间赛跑,他至今已出版完成

100多本著作,他所取得的成就正好印证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同学们能找到吗?

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对!林清玄先生还把自己一辈子和时间赛跑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告诉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齐读。

五、总结、赠言

师:同学们,也许你还没有和时间赛跑,也许你已经迈出了和时间赛跑的步子,加油吧,别停留,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收获!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把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络夫斯基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读幻灯)让我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片断,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9、《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课时目标】

1、在起因(外祖母的去世和爸爸的话)基础上,了解事情的转机(经过)和结果。

2、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形成要“珍惜时间”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感受林清玄散文的淡雅与忧伤。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的一句话让作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爸爸的那句话就是?

生:齐读幻灯。

师:这是一句关于什么的话?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文章,用心灵去寻找答案!

二、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第5~7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默读时请你做到“三不离”,思考完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理解。

2、汇报: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

生:第五自然段,质疑:可怕?滋味?读出理解。

板书:害怕、悲伤

生:第六自然段,看日落,理解“我”的所想;

生:第七自然段,看飞鸟,理解“我”的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你的理解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这两段文字。左边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右边同学读第七自然段,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听的时候边听边想。

生:分组读第六、七自然段。

3、引用朱自清散文《匆匆》进一步体会时间易逝:

师:的确,还有什么比时间无情流逝更可怕的呢?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匆匆》里这样写道:

(幻灯片出示朱自清散文《匆匆》老师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听了这段文字,大家想说些什么?

生:时间好像长了脚会跑,……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察觉到时间从身边匆匆溜走呢?

生:(反思学习生活说实例,反省时间的宝贵、易逝。)

如:写作业时玩铅笔;看书时想着玩;……

三、理解体会“我”下决心和时间赛跑所带来的变化(着急、悲伤──高兴、快乐)

师:这时间呀,可真是没长腿比长了腿的还跑得快,看着时间如此匆匆流逝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着急、害怕、悲伤……

师:好,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

师:这可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着急、悲伤,就这样让时间白白溜走?

生:不行!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呀?

生:和时间赛跑!

师:好主意!你们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呢?

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是怎样或者打算怎样和时间赛跑,有什么收获?)

注意:适时提问,和时间赛跑赢得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要学生真正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所在。

师:大家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和时间赛跑,真是好样的!少年时期的林清玄也是个珍惜时间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生:汇报,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

注意:在和太阳赛跑中,强调一下“下决心”的句子。

(板书:高兴、快乐)

师:和你们一样,当作者下决心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和时间赛跑时,送走的是悲伤,迎来的是快乐!(板书:

四、了解林清玄的现状和成就,理解“假若……就……”和“受益无穷”

师:真替作者感到高兴啊!大家想知道当年的那个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现在怎么样了吗?

生:想!

师:林清玄先生现在已经50多岁了,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并且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正如当年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他再也不能回到你们这么小的童年了,可是林先生用一生坚持和时间赛跑,他至今已出版完成

100多本著作,他所取得的成就正好印证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同学们能找到吗?

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对!林清玄先生还把自己一辈子和时间赛跑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告诉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齐读。

五、总结、赠言

师:同学们,也许你还没有和时间赛跑,也许你已经迈出了和时间赛跑的步子,加油吧,别停留,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收获!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把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络夫斯基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读幻灯)让我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片断,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10、《画》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与反思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拼音:通过学生自己对本课拼音的拼读,进一步对汉语拼音的巩固。

2、识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3、词: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每一句话。试着背诵课文。

5、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你们看,漂亮吗?

生:漂亮。

师:哪位小朋友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生说。

师:小朋友你们说得真好,有一位诗人,他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生:听。

师:好听吗?想不想听老师再来读一遍?

生:想!

师:配乐朗诵。

师:这首诗写得这么美,小朋友,你们想读吗?请你们把书本翻到59页,看着拼音去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桌小朋友给你纠正读音。

生:同桌互读。

师:哪一位小朋友能够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读。

师: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听。

生: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让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第一句,第二组的小朋友读第二句,第三组读第三句,第四组读第四句。

生:每组读一句。

师:反一反。

生:每组读一句。

师:下面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小朋友已经把字音读准了,那我们怎样能够读好呢?好,再来听老师读一遍。边读边划出停顿记号。

师: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好,请小朋友自己去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假如你能够读好,请你骄傲地举起你的小手。

生:抽3名。

师: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读得真好,老师想听听女同学的朗读,好吗?

生:女生读。

师:男同学,你们也能够读得很好,是吗?

生:男生读。

师:1、2两组读1、2两行,3、4两组读3、4两行。

生:分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请小朋友站起来,拿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老师让你们配乐朗读。

生:配乐朗读。

师:你们读得可真美。请小朋友翻开书本,自己去读一读,边读边把你认识的字圈出来。

生:读书,找出认识的字。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些小朋友很能干,已经能够认识很多字了,但是很多小朋友还是不认识,那我们就想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宝宝吧。(出示生字卡片)会读的小朋友请你举手。读的好的,你还可以当小老师呢。

生:读生字卡片。

师:大家一起读两遍。

生:齐读。

师: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生:开火车。

师:小朋友门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把拼音擦了,看你们还能不能读。

生:读黑板上生字。

师: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老师手上有一些还没送出的信,老师想请小朋友当小小邮递员来送信,好吗?

生:送信。

师:小邮递员门可真棒!小朋友们,在古诗中有像:远──近,这样意思相反的词,请小朋友在书上找找看,你还能找到哪些反义词,请你用笔圈出来。

生:找反义词。

师:你们还找出了哪些反义词?

生:说。

师:你们找对了,大家一起读读这3组反义词。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反义词,比如说高——矮、长——短等等。

师:这节课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们来学写两个生字。第一个是“人来鸟不惊”的“人”字。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他们的笔画落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生:“人”字先写撇,再写捺……

师:你说的真好,你们看老师写一个。(师写)请小朋友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生:书空。

师:小朋友们,拿出笔,做好写字姿势,先把“人”字描一描。

生:描一描。

师:自己去写一个。

生:写。

师:再写一个。

生:写。

师:教学“火”。

师:小朋友,你们回家去以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下课!

【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是在石桥小学上的。由于他们那里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学生,受各地方言的影响,上课时要让他们读准字音,是一个难点。

1、我是这样安排导入的,出示一幅画,问他们漂不漂亮?上课时,我把画一拿出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哇,好漂亮啊!当学生门发出这样的感叹时,我还反问他门一句

:这幅画漂亮吗?这是多此一举的。当学生们发出感叹时,我可以乘机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我让学生听我配乐朗读,但是两次都有学生在下面轻轻地跟读。这样不仅让学生听不好,也读不好。当时我应该用手示意让学生停下来,或者自己停下来,告诉学生仔细地用耳朵听,不要读。

3、我在指导学生读准音节时,有点心急。学生在读不准确的时候,我只是评价没有分清平翘舌音或者前后鼻音。这时我应该具体地指出哪里没读好,帮助他们纠正。

4、本来在课堂上我安排了送信的游戏,可是上课时忘记了。我临时补充了:小朋友还有哪些不会读的,请提出来。这时有一个女同学说:“老师,我的同桌他一个也不会读。”话音刚落,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这时我叫他们请同桌互帮,学生在读的时候,我并没有走到那位“不会读”的同学身边。学生读完时,我也没有对那位同学进行评价。这是我这堂课里最失败的地方。遇到这种问题,我应该在同桌互读时走近那学生,帮助他读好字音。然后再给他肯定的评价,我要告诉其他同学:这位小朋友他并不是一个也不会读,而且他读的很好。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的自信,也可以改变其他同学对他的印象。我还应该告诉他们:我们应该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同学,每个人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多多包容别人不足的地方。据我课后了解,那位小朋友平时就是很内项的,不爱说话,在别人看来就是什么也不会说的。而那位女同学,平时就是很耀的一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在课堂上也要适当地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5、这首古诗中有3组反义词,我在上课时出示了一组:远——近。然后让他们把书中另外两组反义词找出来,可是情况很不理想,全班只有两三个小朋友找对了。我让找对的小朋友到黑板上当小老师。幸好还有两三个小朋友找到,我在想,万一没有一个小朋友能够找出,我该如何去上。我应该让学生们以多种形式地朗读以前学过的反义词,到他们领会到反义词是怎么一回事时,再让他们自己去找,可能会容易一些。

6、课的最后,我再让学生把这首古诗再朗读或者背诵一遍后,还有一些剩余的时间,我又让他们返回去写生字。这样的结尾不好!以后上课时要把握好最后要讲的话的时间,倒计时。我最后让学生再读古诗时,其实可以再读一两遍,时间就会刚刚好。

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1、《画》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与反思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拼音:通过学生自己对本课拼音的拼读,进一步对汉语拼音的巩固。

2、识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3、词: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每一句话。试着背诵课文。

5、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你们看,漂亮吗?

生:漂亮。

师:哪位小朋友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生说。

师:小朋友你们说得真好,有一位诗人,他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生:听。

师:好听吗?想不想听老师再来读一遍?

生:想!

师:配乐朗诵。

师:这首诗写得这么美,小朋友,你们想读吗?请你们把书本翻到59页,看着拼音去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桌小朋友给你纠正读音。

生:同桌互读。

师:哪一位小朋友能够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读。

师: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听。

生: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让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第一句,第二组的小朋友读第二句,第三组读第三句,第四组读第四句。

生:每组读一句。

师:反一反。

生:每组读一句。

师:下面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小朋友已经把字音读准了,那我们怎样能够读好呢?好,再来听老师读一遍。边读边划出停顿记号。

师: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好,请小朋友自己去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假如你能够读好,请你骄傲地举起你的小手。

生:抽3名。

师: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读得真好,老师想听听女同学的朗读,好吗?

生:女生读。

师:男同学,你们也能够读得很好,是吗?

生:男生读。

师:1、2两组读1、2两行,3、4两组读3、4两行。

生:分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请小朋友站起来,拿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老师让你们配乐朗读。

生:配乐朗读。

师:你们读得可真美。请小朋友翻开书本,自己去读一读,边读边把你认识的字圈出来。

生:读书,找出认识的字。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些小朋友很能干,已经能够认识很多字了,但是很多小朋友还是不认识,那我们就想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宝宝吧。(出示生字卡片)会读的小朋友请你举手。读的好的,你还可以当小老师呢。

12、《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