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追悼词

《老人去世追悼词》属于悼词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老人去世追悼词

1、老人去世追悼词

  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我的家人衷心感谢大家今天来到这里,与我们全家一起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追思过去,悼念我那为速记而奋斗一生的伟大的父亲——xxx。

  我的父亲19xx年出生于xxx省xx市,于200x年xx月x日在xxx逝世,享年90岁。

  加老人生平事迹

  我父亲的一生是与xx相伴的一生,在他异常艰难的90岁人生里程中,xx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他为xxxx作出了的.贡献,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作为父亲他博爱慈善,以其博大宽厚的胸襟,培养教育每一个子女茁壮成长,人人都成为国家有用之材,而今x氏家族四世同堂的天伦盛况,是他老人家颐养天年的最大欢乐和福份!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千言万语表达不完我对慈父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万语千言诉不尽对他老人家的深切追思和怀念。安息吧,我的父亲!安息吧,伟大的父亲!您一生无愧于教育子女事业,最后一刻也长眠于子女的关怀中

  您的儿女、家人和好友们将永远怀念您;您的子女将继承您的遗志,发扬光大,将永远继续完成您未尽的事业,让您含笑九泉,安息吧。

  驾鹤西归的老父亲,您一路走

  你的儿女和亲戚 2012年12月18日浦水曲终阴雨细诉苍天无情

  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又是一年春草绿,刚刚送走悲情伤感的清明节,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深悼念可敬可爱的张绍文老大人。张绍文老人是我的舅父,是我尊敬的长辈,在我的心目中,他老人家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家庭和睦,意志坚强,他与人为善,团结邻里,服务乡亲,深得村里人的敬重和赞扬。夫唱妇随,父慈子孝,为家人树立了好榜样。是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亲,一位好兄长。然而,就在前天,这位老人,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和牵挂,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享年八十岁。

  大妹张志军、二妹张银凤、小妹张翠玉三人听闻兄长与世长辞,悲伤之情无以言表,大妹、小妹抛下一切,急忙从深圳、长沙赶回,只为见大哥最后一面。痛哭流涕,苍天动容!大哥在,外家在,如今大哥二哥都已乘鹤西去不复返,今后只能空对镜框,徒增思念。

  遥想当年,父亲早逝,长兄如父,视妹如珍宝,疼爱有加,兄妹情深,天可以鉴!“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血泪洒新坟”。想想再也看不到昔日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平时熟悉的声音,从此阴阳相隔,天各一方,怎不让相濡以沫的老伴悲痛欲绝?怎不让日日牵挂的儿孙伤心不已?怎不让一起长大,享受庇护的姊妹们黯然落泪?今夜,三姊妹为他们的大哥长歌一曲,号歌一宿,送大哥最后一程,并许下约定:来世再作兄妹!


2、百老人逝世悼词

  甘惜分 生于xxxx年,四川邻水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

  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双喜临门:一喜是学院迎来60岁生日;二喜是学院资深教授甘惜分先生迎来百岁寿辰。

  因为要研究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刊物《新闻学论集》的缘故,笔者有幸专门采访了甘老。甘老家住北京平安大道的铁狮子胡同1号,这里曾经是段祺瑞执政府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那天,我刚叩开门,甘老就笑呵呵地迎上来,一个劲儿地招呼我落座。未及坐定,甘老已经翻开《新闻学论集》第1辑的扉页了。

  甘老是《新闻学论集》的创办者与第一任主编,他之所以要创办刊物,就是为了“痛击‘新闻无学论’”。翻开《新闻学论集》那泛黄的纸页,我们不难领略甘老上下求索的孜孜努力与拳拳心意。他在第1辑上发表了《什么是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在第2辑上发表了《关于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问题》,在第3辑上发表了《对新闻理论几点分歧意见的.看法》……其文煌煌,其意昭昭,洋洋洒洒,难计其数。

  办《新闻学论集》最大的障碍是缺少经费。没有经费怎么办?只能靠学生们到处去“募捐”,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拉赞助”。当时提供赞助的单位主要是各大报社。即便如此,经费还是不足。《新闻学论集》本打算出季刊,不行;出半年刊,还是不能保证;最后基本上一年才出一本。面对重重困难,甘老却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任。

  甘老还特别提到了另外一本书,即由甘老一人执笔完成的《新闻理论基础》。这本书曾经发行20万册,成为全国许多高等新闻院校的新闻理论教材。该书虽然最终成书出版于xxxx年7月,但它的写作时间是xxxx年4月到7月,时值盛夏——据甘老回忆,写书过程也算得上是“挥汗如雨”了。

  专心写书,凝神编刊,千辛万苦,所为何故?甘老于1954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195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在那时,他就感到新闻学方面“看不到书”,书不仅少且浅薄。甘老说:“既然看不到书,只能我们自己来开辟道路!”如果说痛击“新闻无学论”是甘老的第一个贡献,那“新闻学中国化”就是甘老的第二个贡献。甘老曾说:“我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的新闻学,一定要把新闻学中国化,而不是照搬他国。我相信,只要钻得进去,就可以摸索出规律来,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20xx年,《光明日报》“走进大家”专栏曾刊登对甘老的专访文章,简要而精当地介绍了甘老的思想与事业,同时刊登了甘老亲笔题写的书法:“知识不老化,思维不僵化,文风不套化。”这的确是甘老一以贯之的治学思想: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长期照搬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证永远正确,要始终辩证地、客观地、发展地看待问题。谈到这里,甘老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我自己其实没学过新闻学,但我从小读报纸杂志,主要读上海以邹韬奋为首的报人办的东西。当时,我看报看得很多,不过可没想过成为大学的新闻学老师!”

  是呵,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甘老自己年轻时没学过新闻学,后来却一辈子沉浸在新闻学的研究之中;甘老从没想过来人大新闻系当老师,结果一来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风风雨雨,甘老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新闻学教书育人的前沿。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可谓后继有人了。

  回眸甘老“挥汗如雨”的1980年,几十年光阴悄然逝去。当年的学术启蒙刊物现在已成了“过刊”,它们在资料室里沉睡,又会被谁叩醒?然而,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否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一个学科也是如此,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新闻学理论而言,如果没有甘老等老一辈新闻学者的“挥汗如雨”,怎会有当时的新竹破土?又怎会有如今的花团锦簇?甘惜分先生用他的汗水浇灌了一方苗圃。如今,稼穑依旧,耕耘依旧,只是一代一代不断接力而已。今天祖国的新闻事业已经不能与甘老时代的情况同日而语,它已经从一个豆芽长成一棵茁壮的小树。然而,后继者不能也不应该忘怀前行者的功绩,就像长江、黄河之水难以忘怀它们的源头一样。

3、农村追悼普通老人悼词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在这满怀悲愤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参加x先生的追悼会。今天,我们一起追悼x先生,因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更是勤劳而朴实无华的。艰苦劳作,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含辛茹苦。x先生的一生无不闪现着灵性之光。然x先生去了,可是他的精神将会永远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x先生于20xx年8月X日X时在我们村去世,年仅48岁,惊闻噩耗,如晴天霹雳,心痛如绞。此时此刻我仅代表X向x先生的猝然离世表示沉痛的悼念,向x先生的亲人和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x先生是村人,青年时代的x先生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受了苦难和贫困生活的煎熬和考验x先生走了,宛如一座大山浩然倒塌,x先生的离开,是我们的一大损失,回想他灿烂而又短暂的生命历程,我们无比怀念。

  x先生为人忠厚,心胸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他对父母孝顺当先,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两个孩子都严格守法,好学上进、他的淳朴和忠厚的高贵品格和与世无争的人生信条,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生命的短暂如白马过隙,更如一阵一阵风,他离我们而去,但是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奉献的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人总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那个过程对于家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我们为他们家庭失去这么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父亲而惋惜。

  x先生英年早逝,他一定带着太多太多对家庭和生活的留恋,的确让人伤心万分,然而人死不能复生,我们活着的人只能抑制自己的悲痛,用x先生的光辉精神来武装自己,积极的履行好我们对生活对家庭的责任,兢兢业业的投入到生活中去,以告慰x先生的在天之灵。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各位乡党邻居来参加x先生的追悼会,让我们一起祝愿x先生一路走好,让我们一起为x先生的家人表示最真挚的慰问。

4、农村追悼普通老人悼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又是一年春草绿,刚刚送走悲情伤感的清明节,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深悼念可敬可爱的xx老大人。

  xx老人是我的舅父,是我尊敬的长辈,在我的心目中,他老人家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家庭和睦,意志坚强,他与人为善,团结邻里,服务乡亲,深得村里人的敬重和赞扬。夫唱妇随,父慈子孝,为家人树立了好榜样。是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亲,一位好兄长。然而,就在前天,这位老人,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和牵挂,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享年八十岁。

  大妹张志军、二妹张银凤、小妹张翠玉三人听闻兄长与世长辞,悲伤之情无以言表,大妹、小妹抛下一切,急忙从深圳、长沙赶回,只为见大哥最后一面。痛哭流涕,苍天动容!大哥在,外家在,如今大哥二哥都已乘鹤西去不复返,今后只能空对镜框,徒增思念。遥想当年,父亲早逝,长兄如父,视妹如珍宝,疼爱有加,兄妹情深,天可以鉴!

  “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血泪洒新坟”。想想再也看不到昔日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平时熟悉的声音,从此阴阳相隔,天各一方,怎不让相濡以沫的老伴悲痛欲绝?怎不让日日牵挂的儿孙伤心不已?怎不让一起长大,享受庇护的姊妹们黯然落泪?

  今夜,三姊妹为他们的大哥长歌一曲,号歌一宿,送大哥最后一程,并许下约定:来世再作兄妹!

5、百老人追悼会悼词

  百岁老人追悼会悼词(一)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深情缅怀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XXX。面对老人的故去,我们晚辈的心情皆无比悲痛!

  XXX出生于XXXX年X月,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婆婆。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XXXX年X月XX日驾鹤西去,享年101岁。

  吴婆婆老人家的故去,不仅是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我们会记住她,不会忘记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日子。

  XXX生在中国动荡的时期,经历了社会的几度变迁,生前她曾自豪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

  吴婆婆对乡亲们十分照顾。她经常迎着风雨为乡里邻居治病;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可口的佳肴;乡亲们有困难时,她绝对会第一个过去帮忙。她的品德让我们敬仰,她的功绩我们永不会忘!

  吴婆婆除了对乡亲们的照顾十分周到之外,对家庭更是尽心尽力。一路走来,吴婆婆与其丈夫吴爷爷始终相濡以沫。吴婆婆一生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把贫寒的家庭操持得体体面面,不仅孩子们都很听话,而且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得以全力扑在工作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获得劳模称号。

  晚年,两位老人精神依旧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料理,只是腿脚有些不方便,吴爷爷每天都要看报纸和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吴婆婆依然能够穿针引线,做针线活。这个最初只有两个人的家,现在已经从一株小树苗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孙辈、重孙辈,四代同堂已有30余口人。后辈们对老人都十分孝顺,老人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舒心。吴婆婆度过了这样一个安心的晚年,是她早年辛苦的回报,是一生的福气,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如今,她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乡亲们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将我们的思念永远地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也将那份永远无法释怀的哀和痛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从今以后,吴婆婆的音容笑貌就只能从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中,从我们饱含思念的记忆中重温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

  百岁老人追悼会悼词(二)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村最受敬仰的百岁老人**同志。

  **同志出生于1909年5月,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2009年3月20日下午1点50分,自然而然地安然冥目、乘鹤归西。堪称“平安楷模”。享年101岁。

  **同志(我们晚辈都尊称她阿婆)她经历过几个朝代的变迁,生前曾自豪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同时也更加温暖地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好。

  老人故去了,我们理应记住她的好。她老人家的故去,不仅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

  后辈受您的恩惠,无法用言语表达。乡亲们,有人这样写道:

  我们不曾忘记那位迎着风雨手执挑沙针为乡里邻居治病的身影;不曾忘记当年那位起半夜点油灯磨豆腐而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飘香可口的百姓佳肴的人是谁;曾记得,那引来报社记者镜头下穿针引线之绝技而由衷赞叹的场景;曾记否?赶集路上那步履如飞的身姿,让年轻人都发出了自愧不如的感慨。犹听得,她把你和我的小名时常来呼唤;曾记得,有人为您写过《喜欢老人》的美文刊登在金华日报上;曾记得,不成敬意的小辈们受到过你莫大的深情呵护。

  您的品德确实可上诗品文,您的功绩的确可让人咏颂!

  亲人们不会忘记,乡亲们不会忘记;高山不会忘记,河流不会忘记;蓝天不会忘记,白云不会忘记。

  十年树木,百年修身。正因为你拥有一颗平常心,才拥有伟大的品格。

  阿婆的故去,是我们失去了一位长者,一位好同志。她虽离我们而去,再也听不见亲友的呼喊,使后辈再没了可以孝敬的机会了。但她那种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高贵品德及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颗心怀感恩的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人们说,她百年平安归去,是对我们永远的祝福。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生产和工作,搞好建设。以慰阿婆在天之灵。

  **同志永垂千古!

  今天我们在古老大厅上一个为您颂德,激励后者,让我们再次鞠躬作别。

  我特为您送上一幅挽联:

  平凡乃伟大

  自然有天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阿婆,您走好——

  **同志安息吧!

  百岁老人追悼会悼词(三)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

  房外烈日炎炎,室内哀声阵阵。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隆重举行百岁老人**老先生与世长辞的悼念活动。

  公元2013年8月9日下午3时40分,**老先生在家中安详地逝去,享年104岁。虽然他的谢世,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油尽灯枯火自熄”的时候,但是,今天,我们每一位来宾和亲戚朋友以及所有张氏房族后代的心情,仍然是无限悲痛,无比怀念,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老先出生于1910年农历六月初十日,生长在慈溪市宗汉街道潮塘村张家一户富裕的望族家庭,他是余姚云柯张氏第23世孙,谱名行鬯,字仲达,号雏鹤,又名张啸,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改名为杨重聚至今。老先生一生生育5个儿子3个女儿,现在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加起来,直系亲属已达70多人,真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长命百岁,福寿双全哇。

  今天,在这里,我以个人名义,代表所有来宾和亲朋好友,对张老先生的一生划分五个生活阶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追忆。

  第一阶段:幼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一名童子诗人。

  老先生生在姚北巨富家庭,年幼受业于叔祖张本先生,随后赴余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即达善学堂前身)就读。因塾师从幼启蒙,其父善诗教诲,13岁时,他向宁波《春风诗刊》投去两首诗作,即被刊用,喜不自胜,从此之后,作诗不断,时有佳作在《时报》上发表,被誉为“童子诗人”。

  第二阶段:青年时期,善诗喜词的爱好,使他成为社会贤达莫逆之交。

  张老先生的父亲是姚北巨富闻人,儿子在协助长辈开创家业的同时,多数时间与社会文人墨客结交,以诗会友,相互切磋。友善者中,有坎墩严介畴、施叔范,长河范无伤等名人。抗战时期,避居余姚城,与姜枝先、钟潜英等诗友甚为密切。之后,又与慈溪毛契农、福建丘澥山成为忘年之交。并结识山西景梅九,与长沙柳敏泉接成蜜友,加入南社诗社,每月两次,交流诗作。从1947年起,到解放前夕,张老先生的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高峰阶段。

  第三阶段:壮年时期,社会发展的变革,使他过上了平民百姓生活。

  全国解放初,张老先生在上海经营万康源酱油店;1956年,结束个体商业业主身份,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商店职工;1958年,因家庭出身关系,回到原籍潮塘村务农;1980年4月,政府落实有关政策,以退休职工待遇,领取退休工资。在这期间,生活少忧,闲事不议,有人辱他,充耳不闻,显示出乐观大度的为人心态。

  第四阶段:晚年时期,作诗练字,养身修心,使他颐养天年无比快乐。

  1980年以来,张老先生家里发生了一件又一件喜事。首先,政府为他摘除了地主份子帽子;接着,政府清退了解放初他向企业商业投入的股金、利息;按政策给予退休职工待遇;两个儿子冤案得到平反;孙辈们创业有成……等等,等等事情,真是喜事连连,好事不断。安康的生活,使老先生始终保持着一股好学上进的劲头,他写诗、作词、练书法,自娱自乐,自得其所,努力追忆往昔诗作,与故旧切磋,重拾旧欢,时作韵语。编印厚厚三册《剑光花影楼诗稿》,赠予亲朋好友。让我们看到:“少年之作绮丽浓艳,中年之作忧世伤生,晚年之作平淡旷达”的佳诗美词。各个阶段,每篇诗稿,都具特色,难寻呻吟之句,出自肺腑之言。杭州王斯琴老先生评述:“好语如珠,情景俱胜,剑光闪烁,花影迷离”。

  第五阶段:百岁以来,象一甏陈年老酒,使他甜蜜醇口,四处飘香。

  2009年7月,适逢老先生百岁大寿,这颗沉睡多年的明珠,随着街道老龄办、编志办深入挖掘宣传,一下子从地面冒了出来,闪耀着光芒,为社会所关注,让世人所尊敬,使他和他子孙后代增添了无限光彩。

  2009年7月28日,宁波日报以《世纪风云苦乐过,淡定生活享天年》为题,以通讯形式,详细报道了他的人生事迹; 7月31日,在中益大酒店隆重举行百岁生辰活动;这年老人节,宗汉街道和慈溪市老龄委把老先生评为“十大健康老人”;当年年底,由方东编著的《三百年的辉煌》一书,以追踪张家300年发展史为主线,正式出版发行; 2011年8月,慈溪市文联又将他所作《剑光花影楼诗稿》编为专辑,出版发行,让张老先生高兴万分,享受到晚年幸福生活。

  张老先生能够活到104岁,成为宗汉街道到目前为止,有姓、有名、有历史记载的最高寿老年人,这与他宽阔的胸怀、正直的为人、博渊的知识,是完全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老先生在104年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晚清、民国和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他有过幸福的童年、有过开心的青年、有过坎坷曲折的壮年、也有过欢乐愉快的晚年。今天,我们举行悼念活动,前面所总结的仅仅是我们所了解的一部分片断和事情,我们也一时说不尽对老人家的深切追思和怀念,我们也一时写不完老人家一生的重大事情和业绩。

  **老先生的去世,使张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寿活宝,这不但是张家的一大损失,也是所有来宾和亲朋好友的一大损失,因为从今之后,我们再也不可能见到这位知识博渊的老先生,我们再也不可能有当面向他学习、请教、面授的机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精神传后代!

  永别了,尊敬的张老先生,在这里,我们一起敬祝您老人家,在走向天堂的大路上,一路平安,一路顺风,一路走好!

  永别了,尊敬的张老先生,在这里,我们衷心祝福您老人家,在天国里,永远安心,永远幸福,永远快乐!

  永别了,尊敬的张老先生,在这里,我们也衷心祝愿您老人家的灵魂,每时每刻保佑着、护佐着您的子孙后代、以及今天到场的所有嘉宾、所有亲戚朋友,在今后的生活里,一切平安健康,一切繁荣昌盛,一切像张老先生那样,人人活到一百岁!

6、老人追悼会悼词

  人走精神在,身去德音存。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艰苦奋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人追悼会悼词范文,供大家参考!

  老人追悼会悼词范文(一)

  各位亲朋好友、父老乡亲: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和悲痛的心情,悼念xxx同志。xxx同志因病不幸于___年___月___日___时___分与世长辞,享年___岁。他的与世长辞,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___,失去了一位深受大家爱戴的好____,也是孩子们失去了和蔼可亲的好____。

  xx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终身热爱土地,甘当老黄牛。他勤勤恳恳了一辈子,也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将劳动的汗水洒满大地。他曾经身披蓑衣、脚踏草鞋,风里来雨里去,靠勤劳朴实的品格,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支撑起一个兴旺的家。他与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xx虽然逝世了,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

  xx安息吧

  我们永远怀念您!

  老人追悼会悼词范文(二)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各位相邻: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xxx老人。 xxx老人生于xx年xx月xx日,她于xx年 月 日 时许,因肺癌病医治无效,享年xx岁。

  xxx老人,您不该走,您不该走得这样早!家庭离不了您,亲朋好友离不了您,众位乡邻离不了您。我们为失去您,而感到十分悲痛,非常难过。

  xxx老人从发病到去世,她始终与病魔作斗争,表现了十分顽强的毅力。同时,在她老人家有病和病重期间,各位亲朋好友和许多乡邻都不曾一次次地前来看望,促膝攀谈,开拓思想,宽温内心,极大地缓解了病情。她的老伴对她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照顾周到,充分体现了老夫老妻无法替代的真情实意和深厚感情。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都十分孝顺,都能尽心尽力地关心和照顾老人,钱和东西都不在话下。在跟前的,把热乎乎的水和饭送到老人嘴边,不厌其烦,无微不至,把照顾老人当做应尽的义务和天职;不在跟前的,揪心牵挂,三天两头地来看望,努力尽一份孝心,走时难舍难离,依依不舍,千嘱咐,万安慰。老人虽然走了,但是她却是带着满意而去的'。

  xxx老人一生辛勤劳苦。在家庭,尤其在农村家庭里,一个家庭主妇所受的苦,所受的罪,所承受的家庭压力是无法衡量和计算的。张连珍老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代表,繁重的家务,繁忙的农活都渗透着她的许多心血和汗水,她对家庭的付出是难以置信的。她曾经疲惫地蹲在桑树地里站不起来,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趴在蚕筐上睡着,他还曾经昏倒在清除杂草的玉米地里。确实,xxx老人的病与她的辛勤劳苦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超负荷的操劳,摧残了她的身体,夺走了她的生命。

  xxx老人是一个贤妻良母。一个家庭主妇,既要照顾工作的丈 夫,又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成长,是多么不容易。老伴为了村里的工作整天在外,可家务和农忙活都是自己承担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老伴。它有四个孩子,拉扯四个孩子是个什么概念,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孩子的衣、食、住、行、学等,样样都由她来操心,可是她千难万难都能挺过来。因此,个个孩子们都没有辜负她的期望。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事业有成。

  xxx老人一生实在善良。在家庭里,她尊老爱幼,善待家人,使家庭团结和睦,幸福美满。她与亲朋好友以诚相待,处理好了各种关系;她与邻为实、与邻为善,邻邦相助,有求必应,在人们的心目中,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xxx老人的一生,是辛勤劳苦的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是实实在在的一生,是正直善良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她的去世,是家庭的一大损失,是亲朋好友的不幸,是众位乡邻的不幸。

  人走精神在,身去德音存。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文明发家,努力处理好与家人、与他人的各种关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型农村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愿xxx老人一路走好! 谢谢大家!

  老人追悼会悼词范文(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横岭默哀,金鸡挥泪。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居,一位乐善好施的慈祥老人**,因病医治无效,于公元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四时一十三分与世长辞,享年82岁。她停止了在世间的艰难跋涉,长久地闭上了慈爱的双眼,舍下她的亲人,静静地走了,走的是那样的从容,走的是那样的平静,走的是那样的匆忙。其实您的亲人知道,您不想走,因为您有太多的牵挂和期盼,因为您眷恋着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总想着您的子孙后代更加兴旺发达,幸福长久,可是无情的病魔夺走了您的一切,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从此,儿女们再也得不到您无私的母爱,再也牵不到您温暖的双手,亲友们再也看不到您慈祥的笑脸!

  高山垂泪,树木低头。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老人,追忆她的生平事迹,寄托我们深切的哀思,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7、老人去世追悼会悼词

  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我的家人衷心感谢大家今天来到这里,与我们全家一起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追思过去,悼念我那为速记而奋斗一生的伟大的父亲——xxx。

  我的父亲19xx年出生于xxx省xx市,于200x年xx月x日在xxx逝世,享年90岁。

  加老人生平事迹

  我父亲的一生是与xx相伴的一生,在他异常艰难的90岁人生里程中,xx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他为xxxx作出了的.贡献,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作为父亲他博爱慈善,以其博大宽厚的胸襟,培养教育每一个子女茁壮成长,人人都成为国家有用之材,而今x氏家族四世同堂的天伦盛况,是他老人家颐养天年的最大欢乐和福份!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千言万语表达不完我对慈父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万语千言诉不尽对他老人家的深切追思和怀念。安息吧,我的父亲!安息吧,伟大的父亲!您一生无愧于教育子女事业,最后一刻也长眠于子女的关怀中

  您的儿女、家人和好友们将永远怀念您;您的子女将继承您的遗志,发扬光大,将永远继续完成您未尽的事业,让您含笑九泉,安息吧。

  驾鹤西归的老父亲,您一路走

  你的儿女和亲戚 2012年12月18日浦水曲终阴雨细诉苍天无情

  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又是一年春草绿,刚刚送走悲情伤感的清明节,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深悼念可敬可爱的张绍文老大人。张绍文老人是我的舅父,是我尊敬的长辈,在我的心目中,他老人家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家庭和睦,意志坚强,他与人为善,团结邻里,服务乡亲,深得村里人的敬重和赞扬。夫唱妇随,父慈子孝,为家人树立了好榜样。是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亲,一位好兄长。然而,就在前天,这位老人,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和牵挂,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享年八十岁。

  大妹张志军、二妹张银凤、小妹张翠玉三人听闻兄长与世长辞,悲伤之情无以言表,大妹、小妹抛下一切,急忙从深圳、长沙赶回,只为见大哥最后一面。痛哭流涕,苍天动容!大哥在,外家在,如今大哥二哥都已乘鹤西去不复返,今后只能空对镜框,徒增思念。

  遥想当年,父亲早逝,长兄如父,视妹如珍宝,疼爱有加,兄妹情深,天可以鉴!“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血泪洒新坟”。想想再也看不到昔日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平时熟悉的声音,从此阴阳相隔,天各一方,怎不让相濡以沫的老伴悲痛欲绝?怎不让日日牵挂的儿孙伤心不已?怎不让一起长大,享受庇护的姊妹们黯然落泪?今夜,三姊妹为他们的大哥长歌一曲,号歌一宿,送大哥最后一程,并许下约定:来世再作兄妹!


8、老人追悼会悼词

  范文一

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以十分沉痛的心情相聚在一起,缅怀***老人的懿行美德,依依不舍地送别她老人家踏上天国的路程!

  ***老人于****年**月**日**时**分不幸因病辞世,享年**岁。

  ***老人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身经新旧两个社会,是在贫穷落后、劳累奔波中度过来的。她没上过一天学,可她勤劳、坚强、善良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子女、亲友和周围的父老乡亲。

  ***老人命运苦难多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养育了八个子女,无微不至地呵护和疼爱他们,历经了数不尽的磨难与艰辛。

  ***老人能干好强,一生的勤劳是她最大的本分。种地再累,她从来不叫一声苦;家里再穷,她也从来不叫一声难。农村改革前,她像队里男人一样。无论是水利灭螺、堤防加固,还是开沟挖渠、建桥修路,无论是耕田使牛、抛籽育苗,还是旱地里种棉花麦子、水田里种油菜稻子,什么农活她都能干。“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她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积极分子”。她的事迹,被文艺宣传队编成文艺节目在大队演唱。农村改革后,她以一个农村女性微弱的肩膀,承担着七亩多 “责任田”的耕种和繁重的家务。在水旱夹杂的地区,农时季节的'矛盾显得十分忙人,起早摸黑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老人心灵手巧,一手针线活做得十分精美。每年寒冬腊月时节,她就开始着手给子女们缝做布鞋。在她的身上,最能体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亲情怀。她不仅一手针线活做得精美,家常饭菜更是她的绝活。她的每一道家常小菜都做得清香四溢,味美可口。她自制的豆瓣酱、南风盐菜、卤豆腐、榨辣椒、萝卜丁子等等,更是一道道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老人心地善良。她不仅是家里的贤妻良母,也是地方有名的好媳妇、好嫂子、好妯娌、好婆婆、好邻居。她一生为人朴实善良,从不计较别人什么。她把婆媳关系处理得像母女一样。她把姑嫂关系处理得那么有缘、那么亲近,始终有“长嫂当母”的感觉。她在儿媳心里,永远是最受尊敬的婆婆。她温和的性格铸就了她的人格魅力。她和村组里的乡邻们关系处理得总是那么融洽、那么和谐。

  对***老人的美行高德,我们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她和所有母亲一样,履行了一个女人的社会责任,生儿育女,但她突出自己的言行,对儿女们精心教养;她所做的事情都是那么平凡,但她把全身心的爱献给了儿女,献给了她所有的亲人,献给了她的家庭;她一生有那么多苦难和艰辛,但她从来没有任何抱怨。

  苍天俯首,寒风悲呼,哀乐低迴。敬爱的***老人和我们永诀了。此时此刻,我们有千言万语要向她老人家倾诉:***老人,您安息吧!您的儿女们永远深爱您!我们全村的父老乡亲永远技术工作总结怀念您!

  ***老人您安息吧!

  范文二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深情缅怀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面对老人的故去,我们晚辈的心情皆无比悲痛!

  ***出生于****年*月,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婆婆。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年*月**日驾鹤西去,享年101岁。*婆婆老人家的故去,不仅是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我们会记住她,不会忘记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日子。

  ***生在中国动荡的时期,经历了社会的几度变迁,生前她曾自豪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婆婆对乡亲们十分照顾。她经常迎着风雨为乡里邻居治病;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可口的佳肴;乡亲们有困难时,她绝对会第一个过去帮忙。她的品德让我们敬仰,她的功绩我们永不会忘!

  *婆婆除了对乡亲们的照顾十分周到之外,对家庭更是尽心尽力。一路走来,*婆婆与其丈夫*爷爷始终相濡以沫。*婆婆一生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把贫寒的家庭操持得体体面面,不仅孩子们都很听话,而且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得以全力扑在工作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获得劳模称号。

  晚年,两位老人精神依旧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料理,只是腿脚有些不方便,*爷爷每天都要看报纸和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婆婆依然能够穿针引线,做针线活。这个最初只有两个人的家,现在已经从一株小树苗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孙辈、重孙辈,四代同堂已有30余口人。后辈们对老人都十分孝顺,老人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舒心。*婆婆度过了这样一个安心的晚年,是她早年辛苦的回报,是一生的福气,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如今,她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乡亲们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将我们的思念永远地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也将那份永远无法释怀的哀和痛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从今以后,*婆婆的音容笑貌就只能从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中,从我们饱含思念的记忆中重温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

9、老人逝世悼词

  老人逝世悼词不会写么?以下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老人逝世悼词供大家参考。

  老人逝世悼词(一)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各位来宾:

  白沙垂首,伊洛呜咽!

  这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情绪深切悼念我的爷爷——一位和善的大好人,他于--年去世,享年--岁。

  爷爷的突然离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痛。正因之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向那么健康,几乎连个感冒都没有的老人怎样会突然离去?

  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我们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他在病榻中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做斗争。

  我爷爷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经受磨砺的一生,更是善良正直、勤俭节约的一生。虽然他不爱言辞,不爱张扬,却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

  理应享受完美生活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却夺取了他的生命,怎不令人扼腕叹息,悲痛欲绝!

  爷爷我多么期望能和你再在一齐说说话、聊聊天,而您这次没有再听我们的话,没有再多等待些日子,没有再给我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次您拒绝的'是那么的干脆!

  如果能够重来,我们必须去多陪陪你,和你说说话,让你不再感到寂寞!

  如果能够重来,我们必须不会经常惹你老人家生气,让你笑容常挂脸上!

  如果能够重来,我们必须会每一天做好吃的东西给你,让你享受天伦之乐!

  在孙子们眼里,你是英雄,是骄傲。在你的教导下,孙子们个个知书达理,人人为社会出力。

  我们还记得在爷爷最后的日子,最后的冷暖,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爷爷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你的音容笑貌常存,你的善良正直勤俭节约影响这我们,你的高风亮节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阴晴圆缺月,生死离别情。寂寞坟冢前,何人能相陪。仰天空悲切,无泪报春晖,百年浪迹后,再来孝前缘。

  安息吧!爷爷!

  一路走好,爷爷!我们永远想念你!

  老人逝世悼词(二)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深情缅怀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XXX。面对老人的故去,我们晚辈的心情皆无比悲痛!

  XXX出生于XXXX年X月,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婆婆。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XXXX年X月XX日驾鹤西去,享年101岁。

  吴婆婆老人家的故去,不仅是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我们会记住她,不会忘记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日子。

  XXX生在中国动荡的时期,经历了社会的几度变迁,生前她曾自豪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

  吴婆婆对乡亲们十分照顾。她经常迎着风雨为乡里邻居治病;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可口的佳肴;乡亲们有困难时,她绝对会第一个过去帮忙。她的品德让我们敬仰,她的功绩我们永不会忘!

  吴婆婆除了对乡亲们的照顾十分周到之外,对家庭更是尽心尽力。一路走来,吴婆婆与其丈夫吴爷爷始终相濡以沫。吴婆婆一生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把贫寒的家庭操持得体体面面,不仅孩子们都很听话,而且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得以全力扑在工作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获得劳模称号。

  晚年,两位老人精神依旧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料理,只是腿脚有些不方便,吴爷爷每天都要看报纸和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吴婆婆依然能够穿针引线,做针线活。这个最初只有两个人的家,现在已经从一株小树苗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孙辈、重孙辈,四代同堂已有30余口人。后辈们对老人都十分孝顺,老人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舒心。吴婆婆度过了这样一个安心的晚年,是她早年辛苦的回报,是一生的福气,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如今,她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乡亲们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将我们的思念永远地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也将那份永远无法释怀的哀和痛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从今以后,吴婆婆的音容笑貌就只能从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中,从我们饱含思念的记忆中重温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

10、百老人逝世悼词

  甘惜分 生于1916年,四川邻水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双喜临门:一喜是学院迎来60岁生日;二喜是学院资深教授甘惜分先生迎来百岁寿辰。

  因为要研究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刊物《新闻学论集》的缘故,笔者有幸专门采访了甘老。甘老家住北京平安大道的铁狮子胡同1号,这里曾经是段祺瑞执政府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那天,我刚叩开门,甘老就笑呵呵地迎上来,一个劲儿地招呼我落座。未及坐定,甘老已经翻开《新闻学论集》第1辑的扉页了。

  甘老是《新闻学论集》的创办者与第一任主编,他之所以要创办刊物,就是为了“痛击‘新闻无学论’”。翻开《新闻学论集》那泛黄的纸页,我们不难领略甘老上下求索的孜孜努力与拳拳心意。他在第1辑上发表了《什么是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在第2辑上发表了《关于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问题》,在第3辑上发表了《对新闻理论几点分歧意见的看法》……其文煌煌,其意昭昭,洋洋洒洒,难计其数。

  办《新闻学论集》最大的障碍是缺少经费。没有经费怎么办?只能靠学生们到处去“募捐”,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拉赞助”。当时提供赞助的单位主要是各大报社。即便如此,经费还是不足。《新闻学论集》本打算出季刊,不行;出半年刊,还是不能保证;最后基本上一年才出一本。面对重重困难,甘老却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任。

  甘老还特别提到了另外一本书,即由甘老一人执笔完成的《新闻理论基础》。这本书曾经发行20万册,成为全国许多高等新闻院校的新闻理论教材。该书虽然最终成书出版于1982年7月,但它的写作时间是1980年4月到7月,时值盛夏——据甘老回忆,写书过程也算得上是“挥汗如雨”了。

  专心写书,凝神编刊,千辛万苦,所为何故?甘老于1954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195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在那时,他就感到新闻学方面“看不到书”,书不仅少且浅薄。甘老说:“既然看不到书,只能我们自己来开辟道路!”如果说痛击“新闻无学论”是甘老的第一个贡献,那“新闻学中国化”就是甘老的第二个贡献。甘老曾说:“我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的新闻学,一定要把新闻学中国化,而不是照搬他国。我相信,只要钻得进去,就可以摸索出规律来,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2006年,《光明日报》“走进大家”专栏曾刊登对甘老的专访文章,简要而精当地介绍了甘老的'思想与事业,同时刊登了甘老亲笔题写的书法:“知识不老化,思维不僵化,文风不套化。”这的确是甘老一以贯之的治学思想: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长期照搬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证永远正确,要始终辩证地、客观地、发展地看待问题。谈到这里,甘老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我自己其实没学过新闻学,但我从小读报纸杂志,主要读上海以邹韬奋为首的报人办的东西。当时,我看报看得很多,不过可没想过成为大学的新闻学老师!”

  是呵,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甘老自己年轻时没学过新闻学,后来却一辈子沉浸在新闻学的研究之中;甘老从没想过来人大新闻系当老师,结果一来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风风雨雨,甘老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新闻学教书育人的前沿。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可谓后继有人了。

  回眸甘老“挥汗如雨”的1980年,几十年光阴悄然逝去。当年的学术启蒙刊物现在已成了“过刊”,它们在资料室里沉睡,又会被谁叩醒?然而,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否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一个学科也是如此,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新闻学理论而言,如果没有甘老等老一辈新闻学者的“挥汗如雨”,怎会有当时的新竹破土?又怎会有如今的花团锦簇?甘惜分先生用他的汗水浇灌了一方苗圃。如今,稼穑依旧,耕耘依旧,只是一代一代不断接力而已。今天祖国的新闻事业已经不能与甘老时代的情况同日而语,它已经从一个豆芽长成一棵茁壮的小树。然而,后继者不能也不应该忘怀前行者的功绩,就像长江、黄河之水难以忘怀它们的源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