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属于谚语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

1、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

这句气象言语是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中,空气中的水汽因辐射冷却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形成雾露或是凝华成冰晶形成霜,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看当时的气温与物体表面温度。温度在0℃以上,一般只能形成雾露,温度在0℃以下或0℃左右就能形成霜。
南风带来的空气一般都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充沛的水汽,它有足够的热量可以使原来受冷空气控制的地表温度也有所升高。

这时如果晚上天气晴朗,水汽凝结,温度又不很低,形成雾露的机会当然会多一些。相反,北风带来非常寒冷的冷空气,在它的影响下原来受南方较暖空气控制下温度较高的地面也将迅速降温。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后温度一般都可以降到0℃以下,另外冷空气也比较干燥水汽很少。

这样在晴朗夜晚,只有在近地面一薄层,白天受地面蒸发影响空气较潮湿,经辐射冷却后水汽碰到温度很低的地表面或物体表面凝华而成霜。因而北风形成霜的机会相比较当然会多些。

2、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早风晴,晚风雨

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早风晴,晚风雨气象谚语。

白天刮风不像晚上刮风那样有明确的指示性意义。在稳定少变的情况下,晚上要么无风要么风力很小,如果晚上刮大风,一般都说明有新的天气系统即将移来影响本地,天气将要转坏。

白天则不一样。白天刮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处于稳定天气系统控制下没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影响,只是由于白天地面增热快发生对流而刮起来的风。这种风有时也比较大;另一种情况则是新的天气系统移来而造成的大风。两种情况形成的风在白天是不容易很好地区别开来(如果配上云的观测可能会好区别些)。

但是有一点,如果是在稳定的天气系统控制下,仅仅是因为白天热力对流作用而造成的大风,不论其风力多大,太阳西沉后,也就是到晚上风都应该逐渐变小止息。如果白天刮大风到晚上没有停止趋势,就说明这种风不是热力对流作用而产生的,是新的天气系统移来,比如北方冷空气南下,台风北上,低槽东移等等而造成的。

随着天气系统主力移来风力将会大增。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就是说明这种情况。早风晴,晚风雨也是一样,单单是在白天刮风可能是稳定天气系统控制下好天气,晚上起风表明有新的天气系统影响,当新的天气移来时会造成阴雨天气。

3、晓雾不收,晴天可求;雾收不起,细雨不止。

解释见“早雾晴,晚雾雨”,这里晓雾不收只是说雾很浓,太阳刚出来不会立即消散,而是要经一段时间的意思。

4、霜重见晴天;严霜毒日头;霜露多,则天晴;霜打红日晒。

这些谚语都指明有霜的天气一般都是晴好天气,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辐射霜说明本地一般处于高压区,夜间天清月朗,碧空无云,由于强烈辐射冷却形成霜,当然第二天天气仍然晴好。即使是平流霜、平流辐射霜也都说明本地将要受到或已经受到北方来的强冷高压控制,只要锋面一过,本地立即受高压控制,天气也可望晴好。而且霜越重说明有效辐射越强,天气情况越好,或者说明冷空气很强,当然天气也越好。霜重、严霜、霜多都是这个意思。

5、露水见晴天;冬寒有雾露,无水做酒醋。

这两条谚语都是指晚上或早晨出现雾露时,第二天一般都是晴好天气。

出现露水的天气形势,一般要求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层结稳定,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夜间地表才能产生强烈的辐射散热成为冷源进而影响低层空气,使之水汽冷却凝结成水珠,这样才能产生露水。而产生这样的天气一般是本地要处在高压控制之下,在高压区内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云的生成。这样才易于产生晴朗无云的天气。所以说早晨或夜间有露水的情况,它一般说明本地处于高压区,高压区天气一般都是晴好天气。因此露水见晴天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可依赖的。

6、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不过三.云势若鱼鳞,来日风不轻.

鱼鳞天指的是天上的云细小如鱼鳞,整齐地排列在天上,它是一种高云,亦是我们平常称之为卷积云的那种云。这种云应与“鲤鱼斑”有所区别,鲤鱼的鳞片很大,而一般鱼的鳞片却很小,云块的大小是这两种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农谚却形象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形成“鱼鳞天”与“鲤鱼斑”云的天气形势却迥然不同,预兆的天气也大不相同,前者天气变坏,后者天气晴好 。

我们知道地球上水汽分布一般集中于近地层空气中,这是因为水汽的来源主要是靠江、河、湖、海蒸发作用而把水汽引进空气之中的缘故。而上层空气中的水汽主要靠空气扰动而把低层空气中水汽带入上层空气,很明显上层空气中水汽只能是越来越少,高空中水汽更少,因为一般的空气扰动是不足以把水汽带到很高的空中。没有水汽就不可能生成云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既然在很高的天空中(6000~9000米)出现密布的卷积云,说明有很强的扰动或抬升作用(不论是本地或远离本地的地方),把空气中的水汽输送到很高的空气层中,这种情况一般产生于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一强辐合带(如低压槽或气旋中心)或锋面(如暖锋)的作用。另外卷积云的生成还说明高空中处于不稳定状况存在着扰动或波状气流,这种不稳定能量也会慢慢地给中层、低层空气以强烈影响,使整层空气都不稳定起来。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强辐合带或锋面都会慢慢移来,同时空气层结在上层不稳定层影响下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天气逐渐转坏,风雨也随之影响本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鱼鳞天,不过三”是说出现鱼鳞天后不出三天天气即要转坏,从鱼鳞天的出现到天气转坏一般是用不了三天的时间。

“鱼鳞天”是指布满全天(即使不布满全天,也须布满大部分天空)的卷积云,而且一般是有系统侵入的。这不应与局部地区,天空个别部分出现少量卷积云混为一谈,因为少量的而又没有系统性的卷积云只是说明高空中有局部不稳定状况,这种不稳定状况是否会发展波及整层空气尚不很清楚,因而不能把这种情况下的卷积云也看成风雨的前兆。另外卷云、卷层云消亡之前也可能蜕化为卷积云,这种卷积云很薄而且也正在消散,因而也不能看成是风雨前兆,相反它却是晴好天气的标志。冷锋后部也可能产生卷积云,它也是处于消散阶段。因而出现卷积云是否是象征坏天气的鱼鳞天,主要还应当看云的发展情况,要看云的发展全过程,决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情况,就作出武断的判决,如果这样,在预报上是要摔跤的。

7、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 南风发热北风冷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我国所在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前面讲过,风是由于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可见刮南风就是南方的空气向北流去,刮北风就是北方的空气流向南方;同样刮东风是东面空气流向西面,刮西风就是西面空气向东面流去。

我国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北半球,北边是高纬地区的寒冷极地,西边是一望无际的连绵不断起伏山岭、欧亚大陆;南边是处于低纬的热带地区;东面是水波浩淼的太平洋。这样在我国北方,由于终年日照较少,地面温度很低,气温也很低,是一个终年积雪的寒冷地带,所以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其气温很低,所过地方气温当然会急剧下降,给人以寒冷感觉。同时北方是大陆地区,水汽较少,另一方面终年积雪冰面蒸发能力也小,第三由于气温低所能容纳水汽也少,因此北方来的空气所含水汽都不多,也就是说都比较干燥。因而造成北方既冷且干的现象。

相反,在我国南方是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终年受到太阳光的强烈照射,气温都比较高。当南方的空气向北移动时,空气也会把热量一同带到北方,它所经过的地方气温当然也会升高,所以南风也就比较暖和了。我国东面是太平洋,比起西边大陆水分不知要多多少。水多气温高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当然也就会很多。所以海面的空气一般说来都比较潮湿。潮湿空气向西移到大陆上当然会带去大量水汽,东风湿也就是这个道理。我国西部是广阔的欧亚大陆,内陆地区水分不足,空气中水汽更少。所以,西

面过来的空气不会带来多少水分,西风当然也就显得比较干燥了。

寒、暖、湿、干都是相对的,只有通过互相比较才能给予判断,农谚中南北用寒暖判别,东西用湿干判别是非常恰当的,也是很有科学见解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确实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8、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

这句气象言语是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中,空气中的水汽因辐射冷却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形成雾露或是凝华成冰晶形成霜,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看当时的气温与物体表面温度。温度在0℃以上,一般只能形成雾露,温度在0℃以下或0℃左右就能形成霜。
南风带来的空气一般都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充沛的水汽,它有足够的热量可以使原来受冷空气控制的地表温度也有所升高。

这时如果晚上天气晴朗,水汽凝结,温度又不很低,形成雾露的机会当然会多一些。相反,北风带来非常寒冷的冷空气,在它的影响下原来受南方较暖空气控制下温度较高的地面也将迅速降温。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后温度一般都可以降到0℃以下,另外冷空气也比较干燥水汽很少。

这样在晴朗夜晚,只有在近地面一薄层,白天受地面蒸发影响空气较潮湿,经辐射冷却后水汽碰到温度很低的地表面或物体表面凝华而成霜。因而北风形成霜的机会相比较当然会多些。

9、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

这里八月、九月均为农历、阳历应是9月、10月,农历八月正是夏末初秋阶段,而农历九月则已是秋令时候了。

夏季长江流域都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东南气流,经常吹南风。随着季节转移,赤道辐合带南撤,副热带高压也向南退缩,到农历八月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减弱。相反夏季龟缩在北极地区的冷空气这时嚣张起来,势力逐渐变强,到了农历八月虽然其势力还不太强,小股冷空气还是经常南下,有时还可以把南方暖空气赶跑。这样,南北方空气你来我去频繁交锋。这时毕竟还是处于夏末秋初时候,南方暖空气势力虽然开始削弱,还有一定势力,所以当它北进时还可以控制一段较长时间,同时冷空气势力刚刚开始恢复也不是很强,也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力量积累才能有足够力量南下。八月南风二日半,其意思就是说这时吹南风还可以控制二天半左右较长的时间。

到了农历九月已经进入深秋季节,北方冷空气声势大振,经常南下,南方暖空气势力进一步衰退,长江流域一带已经无法再控制住了,而北方冷空气这时势力已经可以伸到长江流域一带了,因而这时如果南方暖空气北上已经不可能像八月份那样还可以维持二天半了,一般情况下只能维持一天左右便被南下冷空气赶跑,造成一场秋雨以后又属北方冷高压控制,九月南风当日转,当日转就是说当天风向就要转,可见南方暖空气势力再也无法控制较长时间了。

这条谚语一般说来只适用于长江流域地区,当然农谚中二天半不是实际就是两天半而是一种比喻,它相对于当日转来说,相对是更长一点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