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出得早,天气靠不牢。》属于谚语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日头出得早,天气靠不牢。
晴朗的夜空,夜晚冷却加强,特别近地面散热更历害,温度降低,而空中(1000米左右)空气一方面向太空散热,另一方面却得到地面辐射上来热量的补充加热,这种现象使得在这一层空气中热量散失比近地面慢多了,因而就产生了一层逆温层。逆温层的产生使大气层结变得更加稳定,于是底层空气中的水汽、尘埃不易向空中散开,都集中在近地面层。早晨太阳刚出来时,被这一层尘埃、水汽所挡,不能马上就看到,等太阳升到一定高度,增热使逆温层破坏,近地面水汽、尘埃向空中散开时才能看到太阳。
可见在晴好天气下,早上看到太阳一般就比较迟。但是如果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像锋面、低槽等),那么逆温层就会被破坏,集结在近地面的水汽、尘埃在乱流作用下向空中散开,这样天边就显得格外洁净,太阳一出来就为我们所看到,因此好像太阳出得比较早些。所以说:“日头出得早,天气靠不牢。”
2、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早风晴,晚风雨
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早风晴,晚风雨气象谚语。
白天刮风不像晚上刮风那样有明确的指示性意义。在稳定少变的情况下,晚上要么无风要么风力很小,如果晚上刮大风,一般都说明有新的天气系统即将移来影响本地,天气将要转坏。
白天则不一样。白天刮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处于稳定天气系统控制下没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影响,只是由于白天地面增热快发生对流而刮起来的风。这种风有时也比较大;另一种情况则是新的天气系统移来而造成的大风。两种情况形成的风在白天是不容易很好地区别开来(如果配上云的观测可能会好区别些)。
但是有一点,如果是在稳定的天气系统控制下,仅仅是因为白天热力对流作用而造成的大风,不论其风力多大,太阳西沉后,也就是到晚上风都应该逐渐变小止息。如果白天刮大风到晚上没有停止趋势,就说明这种风不是热力对流作用而产生的,是新的天气系统移来,比如北方冷空气南下,台风北上,低槽东移等等而造成的。
随着天气系统主力移来风力将会大增。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就是说明这种情况。早风晴,晚风雨也是一样,单单是在白天刮风可能是稳定天气系统控制下好天气,晚上起风表明有新的天气系统影响,当新的天气移来时会造成阴雨天气。
3、晓雾不收,晴天可求;雾收不起,细雨不止。
解释见“早雾晴,晚雾雨”,这里晓雾不收只是说雾很浓,太阳刚出来不会立即消散,而是要经一段时间的意思。
4、霜重见晴天;严霜毒日头;霜露多,则天晴;霜打红日晒。
这些谚语都指明有霜的天气一般都是晴好天气,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辐射霜说明本地一般处于高压区,夜间天清月朗,碧空无云,由于强烈辐射冷却形成霜,当然第二天天气仍然晴好。即使是平流霜、平流辐射霜也都说明本地将要受到或已经受到北方来的强冷高压控制,只要锋面一过,本地立即受高压控制,天气也可望晴好。而且霜越重说明有效辐射越强,天气情况越好,或者说明冷空气很强,当然天气也越好。霜重、严霜、霜多都是这个意思。
5、春雾日头,夏雾雨。
十雾九晴深刻地刻划了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雾大多是辐射雾,预示未来天气晴好。但是在不同的季节里,形成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而产生辐射雾又有它的条件所限制。为些雾也应根据其季节不同,形成原因不同,而分别对待其未来天气的预兆。
春雾日头,夏雾雨也正是这个意思。春天,白天气温也并不是很高,而夜间又比较长,这样到晚上如果天上无云,地面本来就不多的热量能很快地通过辐射散热,使地温急剧下降,这时近地层空气只要比较潮湿,在地面冷却作用下很快达到饱和,凝结出水珠形成辐射雾。白天太阳出来,地面温度急剧上升,雾也跟着消散,这就是所谓春雾日头。我们知道,辐射雾最容易在春秋季节生成,因为春秋季节最容易具备生成辐射雾的三个基本条件。
夏季情况就不一样。夏天对于我国来说昼长夜短,白天太阳对地面强烈照射,使地表温度急剧上升,加白天又长,地面接受了很多热量,到了晚上即使是晴朗无云的夜晚,地表面以长波形式向空中辐射热量,使自己冷却,但是一则白天长接受热量多,不容易一下子散光,二则因为夜短,散失热量因时间所限不会太多,往往在尚未冷却到露点时,第二天的白天又开始了,太阳又重新照射,温度又开始上升。因此夏季一般不会产生辐射雾(有时也会产生辐射雾,特别是山区), 这样夏天如果产生雾多属其他类型,所以天气也就不见得晴好。一种情况,夏天产生雾只有在空气非常潮湿的情况下,而上面空中又被一层厚厚云层所盖,这样太阳光照射不到地表面,空气就得不到热量而慢慢地冷却最后生成雾,而这种雾多预兆天气将转坏。另一种情况就是锋面雾,这更不是好天气象征。所以农谚才有“夏雾雨”之说。
春雾日头,夏雾雨深刻地说明了对一切问题都要辩证地对待它。肯定一切,不定一切都是错误的。对雾也是这样,也应该辩证地对待,不能一看到雾不管其生成原因如何,均作为好天气征兆,如果那样,在预报工作上肯定会摔跤的。
6、急云易晴,慢雨不开。云随风急,风雨瞬时息。
夏天人们经常碰到黑沉沉的乌云像排山一样压来,倾刻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一会儿雨过天晴,彩虹飞挂又是一个晴朗天空。这就是农谚所说的“云随风雨急,风雨瞬时息。”和“急雨易晴”的现象。造成这样天气一般都是地方性热雷雨,因为这种积雨云范围不大,会很快移过本地或通过狂风暴雨、雷鸣电闪,能量消耗殆尽云便趋于消散。因此很快出现雨过天晴的情形。
这种雨来势猛,下得急,消得也快,这是一种带局部性的小范围天气现象。另一种是第二型冷锋前的雷阵雨天气。由于第二型冷峰前进速度快,迫使前面暖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而成积雨云。这种积雨云长度长可遍及整条锋线附近,但宽度不宽,而且冷锋又前进很快,所以也是一扫而过,即转入冷锋后部高压控制,天气转好。
慢雨不开指的是另一种情况,雨来势不猛也不大,但持续时间很久,有时一下就是几天,所以说“慢雨不开。”它多数是形成于锋面附近。在锋面附近范围宽广的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交汇,交汇区范围也很广、很宽。暖气团沿着冷气团斜面爬升,造成范围又大厚度又厚的云层,由于上升气团是被整层抬升,所以多数情况下形成层状云。因而下起雨来阵性不是很强,多数是间歇性或连续性的雨。由于范围大因此下起雨来时间就比较长,要等整个系统移过,锋区移走天气才会转好。有时因而两大气团势均力敌互不退让而造成静止锋天气,锋面停止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定,那么下雨时间就会更长了。
7、爬山出日头,中午大阵头。
早晨太阳没出来时,空气稳定度一般来说应是一天中最好时刻,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因而不会有象征对流性的淡积云、浓积云存在。如果早上一旦有淡积云、浓积云存在,说明空气中层结已十分不稳定,存在上升气流或本地处于低压槽前辐合区内。爬山出日头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早上有浓积云存在,浓积云很像大山一样,太阳要升到浓积云顶部后才会透射出阳光,形成了“爬山出日头”。
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照加强,热力作用进一步促使空气中不稳定状况进一步发展,上升气流更加旺盛,对流也更加旺盛,原来就已经是浓积云的随着对流加强发展就会很快发展为积雨云。到中午前后积雨云已发展到十分旺盛阶段,便会产生雷阵雨天气。
8、日头出得早,天气靠不牢。
晴朗的夜空,夜晚冷却加强,特别近地面散热更历害,温度降低,而空中(1000米左右)空气一方面向太空散热,另一方面却得到地面辐射上来热量的补充加热,这种现象使得在这一层空气中热量散失比近地面慢多了,因而就产生了一层逆温层。逆温层的产生使大气层结变得更加稳定,于是底层空气中的水汽、尘埃不易向空中散开,都集中在近地面层。早晨太阳刚出来时,被这一层尘埃、水汽所挡,不能马上就看到,等太阳升到一定高度,增热使逆温层破坏,近地面水汽、尘埃向空中散开时才能看到太阳。
可见在晴好天气下,早上看到太阳一般就比较迟。但是如果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像锋面、低槽等),那么逆温层就会被破坏,集结在近地面的水汽、尘埃在乱流作用下向空中散开,这样天边就显得格外洁净,太阳一出来就为我们所看到,因此好像太阳出得比较早些。所以说:“日头出得早,天气靠不牢。”
9、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不过三.云势若鱼鳞,来日风不轻.
鱼鳞天指的是天上的云细小如鱼鳞,整齐地排列在天上,它是一种高云,亦是我们平常称之为卷积云的那种云。这种云应与“鲤鱼斑”有所区别,鲤鱼的鳞片很大,而一般鱼的鳞片却很小,云块的大小是这两种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农谚却形象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形成“鱼鳞天”与“鲤鱼斑”云的天气形势却迥然不同,预兆的天气也大不相同,前者天气变坏,后者天气晴好 。
我们知道地球上水汽分布一般集中于近地层空气中,这是因为水汽的来源主要是靠江、河、湖、海蒸发作用而把水汽引进空气之中的缘故。而上层空气中的水汽主要靠空气扰动而把低层空气中水汽带入上层空气,很明显上层空气中水汽只能是越来越少,高空中水汽更少,因为一般的空气扰动是不足以把水汽带到很高的空中。没有水汽就不可能生成云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既然在很高的天空中(6000~9000米)出现密布的卷积云,说明有很强的扰动或抬升作用(不论是本地或远离本地的地方),把空气中的水汽输送到很高的空气层中,这种情况一般产生于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一强辐合带(如低压槽或气旋中心)或锋面(如暖锋)的作用。另外卷积云的生成还说明高空中处于不稳定状况存在着扰动或波状气流,这种不稳定能量也会慢慢地给中层、低层空气以强烈影响,使整层空气都不稳定起来。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强辐合带或锋面都会慢慢移来,同时空气层结在上层不稳定层影响下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天气逐渐转坏,风雨也随之影响本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鱼鳞天,不过三”是说出现鱼鳞天后不出三天天气即要转坏,从鱼鳞天的出现到天气转坏一般是用不了三天的时间。
“鱼鳞天”是指布满全天(即使不布满全天,也须布满大部分天空)的卷积云,而且一般是有系统侵入的。这不应与局部地区,天空个别部分出现少量卷积云混为一谈,因为少量的而又没有系统性的卷积云只是说明高空中有局部不稳定状况,这种不稳定状况是否会发展波及整层空气尚不很清楚,因而不能把这种情况下的卷积云也看成风雨的前兆。另外卷云、卷层云消亡之前也可能蜕化为卷积云,这种卷积云很薄而且也正在消散,因而也不能看成是风雨前兆,相反它却是晴好天气的标志。冷锋后部也可能产生卷积云,它也是处于消散阶段。因而出现卷积云是否是象征坏天气的鱼鳞天,主要还应当看云的发展情况,要看云的发展全过程,决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情况,就作出武断的判决,如果这样,在预报上是要摔跤的。
10、早上浮云走,晚上晒死狗。早上浮云走,响午晒得欢。
在晚上当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时,强烈的地面辐射冷却经常影响到近地层空气也引起强烈辐射冷却,当低层空气中水汽比较充沛时,由于冷却作用地面或近地层空气经常生成雾或层云。早晨,太阳从东方逐渐升起,阳光把地面烘热,也使近地层空气温度逐渐上升,于是原来形成的雾滴、云滴的小水滴又重新被蒸发而成水汽。
雾、层云就慢慢地被抬升而变成碎层云,这种碎层云由于高度低看上去移动就显得比较快,造成早上“浮云走”的情景。这种碎层云由于是雾或层云抬升过程中变成的,因而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气温进一步增暖,雾滴、云滴也进一步消散。碎层云也就消散了。
由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一般是在高压区内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所以一般说来总是晴好的。
11、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夏日多晴云。疙瘩云,晒得欢。
这几条谚语中所指的云都是晴空中的淡积云。为什么淡积云会象征晴天呢?我们必须从形成淡积云的几种情况来看。
夏日多晴云,夏天早晨若天气晴好,地面由于受太阳光照作用,迅速增温,近地面空气也由于受地面增温后长波辐射的影响,温度也迅速增高,近地面空气就膨胀变轻而上升,这就是热力作用而产生的对流。上升气块在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到一定程度,空气中水汽便会凝结成云,生成淡积云。如果这时空气层结很不稳定,淡积云还可以向上发展成淡积云、积雨云。但是如果空气层结很稳定,淡积云就无法向上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块块孤独发散的淡积云,漫无秩序地飘浮于空中形成天上朵朵云的景象,而淡积云是肯定不会下雨的,因而天气也就自然而然地为晴好天气。
淡积云的另一个成因是可以由雾在消散过程中抬升而形成的。有雾的天气一般是好天气象征,那未由这样的天气形势而产生的淡积云也自然是好天气的征兆了。
如果早晨我们看到淡积云,而随着太阳升高,淡积云很快发展成为浓积云,那么情况与上面所讲的就不一样,就不一定能够成为好天气的标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