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晕没门,半夜雨沉沉。》属于谚语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月晕没门,半夜雨沉沉。
晕既然是卷层云中冰晶折射阳光、月光时所形成的,如果我们所指的暖锋势力不强或空气不够潮湿,那末它在沿冷空气斜面上升时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高度,即使达到很高的高度,也会由于水汽不足形成冰晶有限,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晕就只能看到一段或残缺不全,出现这种情况天气不见得就转坏,或许只是一个阴天过程。
如果暖空气势力很强,水汽又很充足,那末它就有足够的力量到达很高的高度,而且可以形成足够的冰晶,这样所形成的晕就是全晕,也就是农谚中所说的没有门,出现这种情况,风雨可能性更大些。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当本地看到晕时,天气一般是晴好的,天空中只有一层高而薄的卷层云,地面锋线离本地还有几百公里左右,要经过一段时间,锋面才会慢慢地移来影响。这里从白天到半夜三更,从晚上到第二天中午,都是指间隔一段时间的意思,不是一定要三更、午时。至于间隔时间多长,一要看锋面离本地距离远近,二要看锋面移动的快慢。
3、日枷风,月枷雨。日晕风,月晕雨。月晕而风。
晕是太阳、月亮光线照射到卷层云、卷积云上而形成的光的现象。
卷层云、卷积云是一种很高很薄的云,由于高度高所以卷层云、卷积云基本上是由细小冰晶形成的,这时本地一般还是晴好天气,而卷层云的出现意味着有暖湿气流侵入高空。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暖锋前部,它说明在本地不远的地方(几百公里)有一股暖湿空气与冷空气交锋的地带。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沿冷空气斜面缓慢上升,上升的暖空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凝结高度以上),由于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逐步变冷,水汽逐步凝结成水滴形成云。
形成的云由地面暖锋向前逐步出现 浓厚的雨层云,有降水发生,而后云层逐渐变薄,云底高度逐渐抬高形成Ac、As、Cs、Ci。在6公里以上高度时,温度一般在-20℃ 左右,同时由于暖空气上升到这个高度时,水汽因逐步凝结也大见减少,所以只能形成细小的冰晶,另外由于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是慢慢地变冷,凝结过程也是慢慢进行,这样所形成的冰晶多是正六角形柱体,因此才能产生晕的现象。
我国大部分地区暖锋是从西向东移动的。看到晕说明本地已处于暖锋前部,随着锋面移来天气将会变坏,产生刮风下雨天气。但是,不是所有的卷层云出现的晕天气都将转坏,还应当结合当时天气状况。如果以后冷空气势力加强或暖空气势力减弱,那末暖锋不致移来影响本地,天气将不会转坏。所以农谚预报不可以看到一种天气现象,套上谚语就立即下结论。一般说来,只能够说看到一种现象提供一条预报依据。
4、月晕开门随见风狂,开门所向,风从何来。
晕的形成主要是卷层云上冰晶折射月光的结果,一般是在暖锋云系中形成的。暖锋云系前部先是卷层云,晕是完整的,它说明地面锋线离本地尚远,风雨不见立即就来。随着锋线慢慢靠近,卷层云遂渐为高层所代替,而卷层云则慢慢移到本地了,当锋线移来时系统的阴雨天气也会移来,而锋线附近由于气压变化较大,风力也一般较大。
这便是随见风狂之传说的缘由。开门的方向也是锋移来的方向,因此说风从何来要看开门所向。
5、棉花云,雨快临。朝有棉花云,下午雷云鸣。
棉花云指的是夏天晴空中出现一团团、一簇簇像破棉花絮一样的云朵飘散在天空,大小不一,高低不匀。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絮状高积云(如果高度低的话也可以是絮状层积云)。
絮状高积云一般生成于3000~5000米高空,它的生成环境是空气中有强烈的不稳定的扰动对流产生,同时中空要有一定水汽。实际上它是中空的一种对流云,由于高度高我们看上去个体小些,也由于周围环境比较干燥,云的边缘部分被蒸发因而显得破碎一点。这种云的存在说明整个空气层很不稳定。
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热力作用加强,对流产生。在空气层结本身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旦有对流产生,这种对流在不稳定的空气层结作用和影响下会很快发展成浓积云、积雨云,跟着雷鸣电闪下起雷阵雨来。农谚“朝有棉花云,下午雷云鸣。”是很有科学根据的。絮状高积云(包括絮状高层积云)是一种指示性的云,观测时应特别注意。
6、急云易晴,慢雨不开。云随风急,风雨瞬时息。
夏天人们经常碰到黑沉沉的乌云像排山一样压来,倾刻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一会儿雨过天晴,彩虹飞挂又是一个晴朗天空。这就是农谚所说的“云随风雨急,风雨瞬时息。”和“急雨易晴”的现象。造成这样天气一般都是地方性热雷雨,因为这种积雨云范围不大,会很快移过本地或通过狂风暴雨、雷鸣电闪,能量消耗殆尽云便趋于消散。因此很快出现雨过天晴的情形。
这种雨来势猛,下得急,消得也快,这是一种带局部性的小范围天气现象。另一种是第二型冷锋前的雷阵雨天气。由于第二型冷峰前进速度快,迫使前面暖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而成积雨云。这种积雨云长度长可遍及整条锋线附近,但宽度不宽,而且冷锋又前进很快,所以也是一扫而过,即转入冷锋后部高压控制,天气转好。
慢雨不开指的是另一种情况,雨来势不猛也不大,但持续时间很久,有时一下就是几天,所以说“慢雨不开。”它多数是形成于锋面附近。在锋面附近范围宽广的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交汇,交汇区范围也很广、很宽。暖气团沿着冷气团斜面爬升,造成范围又大厚度又厚的云层,由于上升气团是被整层抬升,所以多数情况下形成层状云。因而下起雨来阵性不是很强,多数是间歇性或连续性的雨。由于范围大因此下起雨来时间就比较长,要等整个系统移过,锋区移走天气才会转好。有时因而两大气团势均力敌互不退让而造成静止锋天气,锋面停止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定,那么下雨时间就会更长了。
7、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便是风。
当太阳快落山时,西北部天空中的云彩被太阳照射呈现红的彩霞。它是一种透射霞。它的出现不但说明当时大气中的水汽、尘埃较多,而且大气中已经有云生成,降水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们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天气系统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样西北部的天气形势经过一段时间也就会到达或影响本地,所以就流传着“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便是风”的谚语。
8、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明星照湿地,天亮依旧雨。
在连阴雨的天气里,晚上有时会云层展开,露出蓝天看见星星,这到底是天气转好的象征还是继续下雨的预兆呢?农谚告诉我们见星光只是暂时现象,雨仍然是要继续下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春秋季节,连阴雨天气多数是静止锋造成的。一则静止锋上的云层不是完全一样的厚薄均匀的,是有时厚有时薄,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云层厚水汽充沛移来时会下雨,等到薄的云移来时,可能雨就会稍歇一会儿。连阴雨天气雨总是下下停停,也正是这个原因。晚上当薄薄云层移来时,透过云层也有可能会看见星光,因此不能说它就意味着天气要好转。另一方面在久雨的天气里,空气非常潮湿也很不稳定。晚上地面开始散热,尽管天上有厚厚的云层盖住,妨碍辐射冷却的正常进行,起着一定的保暖作用。但是近地层空气还是要降温变冷的,只不过比晴朗无云的时候变冷得慢一些,温度也下降不了许多。
这时候(云层以下)情况正好相反,它由于得到地面辐射上来热量的补充,温度下降很慢,甚至不下降,于是空气就变得上暖下冷,头轻脚重,空气就渐趋稳定,出现了暂时的稳定现象。挨近地面的空气就不再继续上升给上层云里补充水汽,供其蒸发消耗发展之用。这们在云层较薄的地方就可能再现破绽,露出青天,看见星光造成暂时好天气。但是这只不过是夜里暂时现象,第二天太阳出来地面继续增温,空气又变得上凉下暖,头重脚轻空气又重新归于不稳定,低层空气又开始上升补充云里水汽,原来空气就很潮湿,云里水汽含量本来就比较多,再一补充给继续下雨又造成一个良好条件,连阴雨就有可能继续下去,所以说“明星照湿地,下雨不歇气”基本上还是可以信赖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说晚上确实因锋面移过本地,云层开始变薄抬高消散而出现星光,那就与上述情况大不一样,可能就是晴天的征兆了。
9、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古谚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在我国,古人很早就对日晕和月晕现象进行了研究,古谚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其意思是若出现日晕的话,夜半三更将有雨,若出现月晕,则次日中午会刮风。从现代气象上来说,日晕的出现预示着大气中的水汽增加,低气压的到来,也就是所谓的“三更雨”,即未来的几天内可能有雨水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