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山谷回音真好听》反思

《大班教案《山谷回音真好听》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教案《山谷回音真好听》反思

1.大班教案《山谷回音真好听》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对于回音现象的兴趣,初步了解回音的原理。

  2、感受歌曲中用音乐表现回声的方法,体验歌曲中的强与弱。

  3、尝试表现回声。

  4、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5、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活动准备:

  1、课件《小兔淘淘》、磁带《山谷回音真好听》

  2、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强与弱”。

活动过程:

  一、律动“郊游”导入

  ——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表演律动

  ——导入录像。

  二、出示课件(揭示回音的原理)

  观看第一段视频,教师提问: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到底是谁在骂淘淘?(提醒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使用文明用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它是什么?(回声)

  ——回音和原来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声音的大小不一样、回音越来越模糊、回音是断断续续的、回音一直在重复)

  观看第二段视频,教师提问:

  ——为什么会有回音呢?(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大山中喊话,声音向远方传去,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大山就返回来了,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回音。

  ——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回音呢?(地下室、停车场、楼梯口、空房子等)

  ——请小朋友做一个回音的游戏。

  三、游戏

  ——教师做喊话者,请幼儿扮回音。

  四、欣赏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第一次欣赏

  ——小朋友听到歌里唱的什么了?

  ——音乐里有回音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他是怎样唱的?

  ——哪一句是表现原来的声音?哪一句是表现回音的?

  第二次欣赏

  ——出现回声的地方老师注意提醒,注意感受音乐在表现原来的声音和回声时强弱的不同。

  第三次欣赏

  ——将幼儿分两组,面对面的站好,跟音乐表演,在唱到回声时,一组是唱原来的声音、一组唱回音 。

  五、谈话结束

活动反思:

  回音较为抽象,孩子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次科技活动借助“”小兔淘淘在山中喊话”的动画片直观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回音。小朋友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很多幼儿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他们都能想到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回音。

  为了增加乐趣我设计了“回音的游戏”,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好,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时,我只注重了让孩子去模仿,模仿时注意一个声音高,一个声音低,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回声的模糊、断断续续的、回音的重复这一点处理得不好。我要灵活地掌握幼儿的每一个问题,让幼儿把每一个环节都学透,掌握牢固。

2.大班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新节奏ⅹ·ⅹ ⅹⅹⅹ-|和ⅹ·ⅹ ⅹⅹⅹ|,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较为复杂的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2.认识手风琴、小提琴和小军鼓三种乐器,并知道新乐器的名称和发声特点。

  3.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好听的声音》,练习控制自己的声音与伴奏乐器和谐演唱。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重难点:

  1.认识手风琴、小提琴和小军鼓三种乐器,并知道新乐器的名称和发声特点。

  2.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好听的声音》,练习控制自己的声音与伴奏乐器和谐演唱。

  3.学习新节奏ⅹ·ⅹ ⅹⅹⅹ-| 和ⅹ·ⅹ ⅹⅹⅹ|,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较为复杂的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乐器(手风琴、小军鼓、小提琴)、磁带、动物图片(小青蛙、小花猫、小熊、小狗、小猪)、乐器图片(手风琴、小军鼓、小提琴)。

活动过程:

  一、节奏游戏

  师出示小青蛙图片,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你们知道小青蛙是怎样叫的吗?请幼儿模仿。

  师:我这只小青蛙是这样叫的:

  ⅹ·ⅹ ⅹⅹⅹ-|你们会吗?请幼儿模仿。

  呱 呱 呱呱呱

  师出示小花猫图片,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你们猜猜这只小花猫是怎么叫的呢?请幼儿模仿。仔细听,我这只小花猫是这样叫的:

  ⅹ·ⅹ ⅹⅹⅹ|谁会模仿?

  喵 喵 喵喵喵

  二、认识新乐器,了解其音色特点

  1. 介绍新朋友

  师:小朋友的节奏感真强,我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场森林音乐会,想去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音乐会中的三位新朋友吧!依次出示三张动物图片:小熊、小狗、小猪。

  2.认识新乐器

  师:在森林音乐会上,三种小动物演奏了不同的乐器。看看小朋友们认识这些乐器吗?分别出示三张图片:手风琴、小提琴、小军鼓,引导幼儿认识,记住名称。

  3.了解音色特点

  师: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呢?师分别演奏三种乐器(小军鼓、小提琴、手风琴),请幼儿听辨其音色特点,同时出示字卡:咚咚咚、嗡嗡嗡、嗯嗯嗯。

  4.欣赏用小提琴、手风琴演奏的乐曲。

  三、歌唱游戏

  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和三种新乐器,我们可以进入音乐会会场了,但是会场内有个规定,必须保持安静,否则影响他人倾听,你们能做到吗?

  1.欣赏歌曲

  (1)播放歌曲,幼儿完整欣赏,并随音乐有节奏的点头。

  (2)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出示歌曲名称。

  2.学唱歌曲

  (1)师分段清唱歌曲,提问:这段歌曲中谁在演奏,用的什么乐器,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2)师领幼儿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3)幼儿尝试与教师清唱歌曲。

  (4)师弹奏,幼儿跟伴奏演唱歌曲。

  3.接唱游戏

  师:小朋友真能干,很快学会了演唱这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接唱游戏吧!(将幼儿分为三组,分别为小熊组、小狗组、小猪组,幼儿按组的顺序进行接唱歌曲)。

  四、师总结评价

  今天的小朋友表现都特别棒!让我们大声对自己说:“今天的我最棒!”

活动延伸:

  回家后,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唱给家人听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参加森林音乐会的情景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通过美观的图片和乐器的出示,幼儿形象、直观的认识了手风琴、小提琴、小军鼓三种乐器,初步了解了乐器的发声特点。课前的节奏游戏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浓厚兴趣,又为攻克本次活动的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加之歌唱教学时我能够扎扎实实地进行好每一环节,因而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演唱歌曲,教师教的也很轻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在接唱游戏的**中拉下了帷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本次活动结束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出来许多经验教训:节奏训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引导幼儿认识三种小动物和三种乐器时应该让幼儿有节奏的与它们打招呼,进一步熟悉本节课的节奏型,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减缓坡度。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时,教师忽视了提醒幼儿唱歌前的坐姿和发声要求,导致有个别孩子进入歌唱误区,认为扯着嗓子唱就是声音洪亮。活动结束前应该播放歌曲录音,让幼儿跟随音乐自由地进行表演唱,完整感受音乐。

3.幼儿园教案大班音乐活动:山谷回音真好听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 2/4 拍的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易懂,通过乐句的重复, 生动的呈现了山谷回声的有趣现象。本次活动通过山谷回声情境导入,引导幼 儿通过音频感知回声现象,了解回声现象的产生;通过难点前置的方法,在发 声练习时练习原声与回声,用声音的对比表现“原声”强和“回声”弱的强弱 变化;

  活动目标:

  1.了解山谷回声现象,学习接唱歌曲。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原声”和“回声”的强弱变化,并尝试创编歌曲中的回声部分。

  3.体验表现山谷回声的乐趣。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山谷回音音频

  2.活动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山谷回音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播放录音,幼儿了解回音与原声的不同,感受回音的奇妙。

  提问:这个声音是什么?回音和原声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美丽的山谷真稀奇,说话有回音。

  (2)发声练习,难点前置。

  “我们也一起来试试山谷回音,老师来唱你们来做我的回音。”教师与幼儿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发声练习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原声”和“回声”的强弱变化。

  (1)教师范唱,幼儿欣赏歌曲。

  提问:从歌曲里你听到了什么?哪里稀奇?

  小结:美丽山谷真稀奇,唱歌讲话有回音,山谷回音真好听。

  (2)学唱歌曲,尝试接唱。

  教师与幼儿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演唱歌曲,感受“原声”和“回声” 的强弱变化。

  3.创设“山谷唱歌”情境,尝试创编歌词,体验表现山谷回声的乐趣。

  (1)创设“山谷唱歌”的情境,师幼分别扮演山谷和唱歌的人,以接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2)幼儿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提醒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3)尝试创编歌词,体验表现山谷回声的乐趣。

  提问:你想对着山谷说什么?我们一起对着山谷喊一喊吧?

  在生活中除了山谷有回声还有哪里有回声?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神奇的回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

  回音较为抽象,孩子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次科技活动借助“”小兔淘淘在山中喊话”的动画片直观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回音。小朋友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很多幼儿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他们都能想到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回音。

  为了增加乐趣我设计了“回音的游戏”,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好,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时,我只注重了让孩子去模仿,模仿时注意一个声音高,一个声音低,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回声的模糊、断断续续的、回音的重复这一点处理得不好。我要灵活地掌握幼儿的每一个问题,让幼儿把每一个环节都学透,掌握牢固。

4.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山谷回声真好听反思

  【教材分析】

  《山谷回声真好听》是一首 2/4 拍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易懂,通过乐句的重复生动呈现了山谷回声的有趣现象。本次活动通过声音的对比表现“原 声”和“回声”的强弱变化,通过接唱、合唱、创编山谷回声等方式熟练演唱歌 曲,进一步了解回声现象, 体验表现山谷回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山谷回声现象,学习接唱歌曲。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原声”和“回声”的强弱变化。

  3.体验表现山谷回声的乐趣。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了解山谷有回声的自然现象。

  2.《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

  【活动建议】

  1、请幼儿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谜语:山谷有个淘气包,躺在暗处学人叫,腔调和你一个样,睁着眼睛找不到。

  2、带领幼儿开展练声活动。

  提问:你在哪里听过回声?原声与回声有什么不同?

  可将难点前置,与幼儿玩“山谷回声”游戏。例如:用“小朋友你好”或“XX 你好”的问好方式,帮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原声”和“回声”的不同,“原声” 声音强,“回声”声音弱,为演唱歌曲做好铺垫。

  3、请幼儿欣赏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感受歌曲的旋律。

  (1)播放音频,幼儿倾听歌曲,初步感知音乐的旋律。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美丽山谷真稀奇”?

  (2)幼儿完整倾听歌曲,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优美及声音强弱变化。 提问:听到这首音乐,你想做什么动作?

  鼓励幼儿随音乐做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来感应歌曲。

  (3)幼儿再次完整听音乐,理解歌词内容。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

  4、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带领幼儿用“啦”字哼唱歌曲的旋律。

  (2)用钢琴弹奏音乐旋律,指导幼儿有节奏地念歌词。

  (3)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习用接唱的方法来演唱歌曲的弱唱部分,也可利用不同的形式合作演唱。例如:歌词部分全体幼儿一起演唱,回声部分请一半幼儿与另一半幼儿对唱。

  (4)教师鼓励幼儿通过接唱、合唱等方式学唱歌曲,可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请幼儿加入动作表演,进一步了解回声现象。

  活动反思:

  回音较为抽象,孩子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次科技活动借助“”小兔淘淘在山中喊话”的动画片直观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回音。小朋友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很多幼儿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他们都能想到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回音。

  为了增加乐趣我设计了“回音的游戏”,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好,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时,我只注重了让孩子去模仿,模仿时注意一个声音高,一个声音低,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回声的模糊、断断续续的、回音的重复这一点处理得不好。我要灵活地掌握幼儿的每一个问题,让幼儿把每一个环节都学透,掌握牢固。

5.幼儿园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大班音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山谷回声现象,学习接唱歌曲。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原声‛和‚回声‛的强弱变化。

  3.体验表现山谷回声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了解山谷有回声的自然现象

  2.《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

  活动建议:

  1.请幼儿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谜语:山谷有个淘气包,躺在暗处学人叫,腔调和你一个样,睁着眼睛找不到。

  2.带领幼儿开展练声活动。

  提问:你在哪里听过回声?原声与回声有什么不同?

  可将难点前臵,与幼儿玩‚山谷回声‛游戏。例如:用‚小朋友你好‛或‚XX 你好‛的问好方式,帮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原声‛和‚回声‛的不同,‚原声‛声音强,‚回声‛声音弱,为演唱歌曲做好铺垫。

  3.请幼儿欣赏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感受歌曲的旋律。(1)播放音频,幼儿倾听歌曲,初步感知音乐的旋律。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美丽山谷真稀奇‛?

  (2)幼儿完整倾听歌曲,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优美及声音强弱变化。提问:听到这首音乐,你想做什么动作?

  鼓励幼儿随音乐做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来感应歌曲。(3)幼儿再次完整听音乐,理解歌词内容。

  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

  4.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带领幼儿用‚啦‛字哼唱歌歌曲的旋律。

  (2)用钢琴弹奏音乐旋律,指导幼儿有节奏地念歌词。

  (3)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习用接唱的方法来演唱歌曲的弱唱部分,也可利用不同的形式合作演唱。例如:歌词部分全体幼儿一起演唱,回声部分请一半幼儿与另一半幼儿对唱。

  (4)教师鼓励幼儿通过接唱、合唱等方式学唱歌曲,可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请幼儿加入动作表演,进一步了解回声现象。

  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C2/4

  5 5 5 5 | 5 1 5 1 | 3 4 | 5 - | 5 5 5 5 | 5 1 5 1 | 3 2 | 1 - | 1 2 3 4 | 5 - |

  美丽山谷 真稀奇,真稀奇,唱歌讲话有回音,有回音。啊,

  1 2 3 4 | 5 - | 1 6 1 6 | 5 - | 1 6 1 6 | 5 - | 5 5 5 5 | 5 1 5 1 | 3 2 | 1 - ||

  啊,啊,啊,山谷回音真好听,真好听。

  活动反思:

  回音较为抽象,孩子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次科技活动借助“”小兔淘淘在山中喊话”的动画片直观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回音。小朋友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很多幼儿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他们都能想到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回音。

  为了增加乐趣我设计了“回音的游戏”,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好,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时,我只注重了让孩子去模仿,模仿时注意一个声音高,一个声音低,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回声的模糊、断断续续的、回音的重复这一点处理得不好。我要灵活地掌握幼儿的每一个问题,让幼儿把每一个环节都学透,掌握牢固。

6.大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反思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重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因此在活动中,我有选择地选取了孩子们身边的一些废旧材料,如铁制的糖果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

  物质准备:

  1、画眉鸟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铁制的糖果盒、巧克力盒、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小纸片

  4、乐音和噪音两种声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画眉鸟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二、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老师这里有糖果盒、巧克力盒、纸盒、纸杯、矿泉水瓶等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

  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

  “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纸片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小纸片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小纸片,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3、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教师小结。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悦耳的声音,也刺耳的声音,所以我们听到刺耳的声音要把耳朵捂起来,保护我们的听力。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延伸活动: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声音配上一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听辨和模仿不同的声音,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