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泡泡不见了》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教案《泡泡不见了》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玩乐情绪,初步学习在休止、间奏处控制不唱。
2. 通过回忆、模仿吹泡泡的游戏情境,记忆歌词,掌握间奏。
3. 大胆参与歌唱活动,体验在间奏处等待的乐趣。
4. 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 幼儿有吹肥皂泡的经验。
2. 歌词磁带“泡泡不见了”。
3. 幼儿吹泡泡的工具和肥皂水。
活动过程
1. 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自由谈论泡泡。
幼儿回忆吹泡泡的情境及泡泡的大小、颜色,以及泡泡最后会怎样的问题,教师有重点地反馈歌曲中的内容,如“泡泡有大的,有小的,还会飞呀飞上天,最后炸掉了”,为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做准备。
2. 幼儿回忆、模仿吹泡泡游戏,记忆并学唱歌词,掌握间奏。
(1) 幼儿学习第一句歌词,在第一间奏处模仿吹泡泡两次。
教师范唱第一句歌词,然后幼儿创编吹泡泡的动作。配班教师及时弹出间奏(5656 5ⅰ︱55 3︱)。幼儿重点练习跟着间奏吹泡泡的动作,每小节吹泡泡一次,教师带领幼儿歌唱和吹泡泡交替练习。
(2) 幼儿学习第二句歌曲,在第二间奏处模仿做大泡泡、小泡泡的动作。
幼儿说出泡泡“有大又有小”,并用动作表现出来,教师范唱第二句歌词,幼儿做出大和小的动作,配班教师及时弹出间奏(2323 25︱72 1︱),幼儿重点跟着间奏练习做大泡泡、小泡泡的动作,教师边做,边轻声提示“做个大泡泡,做个小泡泡”。幼儿教师自然地跟教师,唱与做动作交替练习。
(3) 幼儿学习念、唱第三、第四句歌词。
教师做泡泡向上飞的动作并念歌词“泡泡飞呀,飞上……”幼儿填空“飞呀,飞上天”。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念、唱第三、第四句乐句。
(4) 幼儿看教师表演及回答教师的问题,学唱最后一句歌词。
教师按节奏说最后一句歌词,在休止处做出泡泡爆炸状,并轻轻发出“啪”。最后提问“泡泡怎么了?”幼儿自由回答,说出“泡泡不见了”。 教师带领幼儿表演唱最后一句歌词。
(5) 幼儿随音乐完整地念一遍歌词,在间奏处做相应的动作。
教师用手势和动作提示幼儿念歌词、做动作。
3. 幼儿跟琴练习演唱歌曲3~4遍。
幼儿在歌唱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歌声、体态等提示幼儿,注意逐步退出,幼儿自己跟琴走。
4. 幼儿边听歌曲录音,边与教师一起玩“吹泡泡”的音乐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在玩玩乐乐中轻松达成活动目标。第一环节幼儿通过看泡泡、说泡泡、捉泡泡的游戏运用身体语言愉悦地掌握了儿歌内容。
第二环节在进行儿歌仿编时通过老师开放式的情境设置和开放式的提问,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活跃,,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出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小班教案《泡泡不见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玩乐情绪,初步学习在休止、间奏处控制不唱。
2. 通过回忆、模仿吹泡泡的游戏情境,记忆歌词,掌握间奏。
3. 大胆参与歌唱活动,体验在间奏处等待的乐趣。
4. 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 幼儿有吹肥皂泡的经验。
2. 歌词磁带“泡泡不见了”。
3. 幼儿吹泡泡的工具和肥皂水。
活动过程
1. 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自由谈论泡泡。
幼儿回忆吹泡泡的情境及泡泡的大小、颜色,以及泡泡最后会怎样的问题,教师有重点地反馈歌曲中的内容,如“泡泡有大的,有小的,还会飞呀飞上天,最后炸掉了”,为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做准备。
2. 幼儿回忆、模仿吹泡泡游戏,记忆并学唱歌词,掌握间奏。
(1) 幼儿学习第一句歌词,在第一间奏处模仿吹泡泡两次。
教师范唱第一句歌词,然后幼儿创编吹泡泡的动作。配班教师及时弹出间奏(5656 5ⅰ︱55 3︱)。幼儿重点练习跟着间奏吹泡泡的动作,每小节吹泡泡一次,教师带领幼儿歌唱和吹泡泡交替练习。
(2) 幼儿学习第二句歌曲,在第二间奏处模仿做大泡泡、小泡泡的动作。
幼儿说出泡泡“有大又有小”,并用动作表现出来,教师范唱第二句歌词,幼儿做出大和小的动作,配班教师及时弹出间奏(2323 25︱72 1︱),幼儿重点跟着间奏练习做大泡泡、小泡泡的动作,教师边做,边轻声提示“做个大泡泡,做个小泡泡”。幼儿教师自然地跟教师,唱与做动作交替练习。
(3) 幼儿学习念、唱第三、第四句歌词。
教师做泡泡向上飞的动作并念歌词“泡泡飞呀,飞上……”幼儿填空“飞呀,飞上天”。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念、唱第三、第四句乐句。
(4) 幼儿看教师表演及回答教师的问题,学唱最后一句歌词。
教师按节奏说最后一句歌词,在休止处做出泡泡爆炸状,并轻轻发出“啪”。最后提问“泡泡怎么了?”幼儿自由回答,说出“泡泡不见了”。 教师带领幼儿表演唱最后一句歌词。
(5) 幼儿随音乐完整地念一遍歌词,在间奏处做相应的动作。
教师用手势和动作提示幼儿念歌词、做动作。
3. 幼儿跟琴练习演唱歌曲3~4遍。
幼儿在歌唱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歌声、体态等提示幼儿,注意逐步退出,幼儿自己跟琴走。
4. 幼儿边听歌曲录音,边与教师一起玩“吹泡泡”的音乐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在玩玩乐乐中轻松达成活动目标。第一环节幼儿通过看泡泡、说泡泡、捉泡泡的游戏运用身体语言愉悦地掌握了儿歌内容。
第二环节在进行儿歌仿编时通过老师开放式的情境设置和开放式的提问,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活跃,,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出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小班教案《糖不见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2、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难点:思考“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准备
没人一个小水杯,一块糖,汤勺。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
看看你们的座子上都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
今天老师请你们试试,仔细看看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实验、观察交流。
2、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
你们刚刚看见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到哪去了?他真的没了吗?他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幼儿讨论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
4、活动延伸。
你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向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4.小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大泡泡、小泡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能辨别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2.尝试用各种圆形材料进行印画,初步感受大小虚实不同的圆形组合的画面效果。
3.愿意在集体中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创作的快乐。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幼儿熟悉并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圆形物体;学唱歌曲吹泡泡吹泡泡用的材料。多媒体课件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感知体验
1.教师出示吹泡泡的游戏材料,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师播放吹泡泡的音乐,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玩,和泡泡玩一玩、追一追、抓一抓。
3.引导幼儿观察泡泡,感受各种泡泡的形状以及大小颜色的不同变化。
4.播放课件并欣赏名画《无题》中丰富的色彩。
二、探索发现
1.出示范创意画纸和各种瓶盖、水粉脸颜料,鼓励幼儿探索各种圆形物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提示水粉颜料的操作常规。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压印的方法和步骤。
三、创作表现
1.教师提示印画要求,鼓励幼儿自选材料和颜色,在各自的创意画纸上大胆印画。
2.幼儿印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注意画画的疏密;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多种颜色的颜料进行压印;提醒幼儿手不要接触颜料,用完一种材料后放回原位,以免弄脏衣服和桌面。
四、欣赏评议
1.将幼儿的作品集中展示,引导大家共同欣赏。
2.鼓励幼儿说一说:你印出了哪些颜色的泡泡,这些泡泡聚在一起给你怎样的感受?
3.播放歌曲《吹泡泡》,引导幼儿继续玩吹泡泡的游戏,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反思:
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发展着幼儿的个性和能力。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出发。
总之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教研活动,认真做好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备课、教具准备等。努力学习新方法、新理念,共同提高音乐教学活动质量。共同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小班主题教案《我上小班啦》含反思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一周
1.宝宝有礼貌(社会)
2.点点爱上幼儿园(语言)
3.小手真干净(健康)
4.参观大班的画展(美术)
5.拍手点头(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二周
1.保健老师,你好(社会)
2.我能,我会(语言)
3.玩具找家(科学)
4.神气的画笔(美术)
5.亲亲(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三周
1.我是xx组小朋友(社会)
2.开火车(美术)
3.你是我的好朋友(语言)
4.我上幼儿园(音乐)
5.我要上厕所(健康)
1、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孩子会拼命挣扎,(个别孩子),情形很让家长心疼,其实,等家长一走,孩子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但是,家长会一天都心神不定,满脑子里是泪流满面的孩子,这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磨练,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独自飞翔,孩子入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家长不必心神不宁,应该泰然处之。
2、下午接孩子时会出现几种情况:高高兴兴,悲喜交加,放声大哭等,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家长都应该把它视为正常,毕竟孩子离开家长在陌生环境里和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生活了一天,不容易,特别是看到家长会放声大哭的小朋友,家长可能会有误解:老师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6.小班优秀音乐教案《泡泡不见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初步学习在间奏处控制不唱。
2、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动作,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3、大胆参与歌唱活动,体验用吹泡泡动作表示间奏音乐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带幼儿一起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吹泡泡的工具一份
活动过程:
1、教师吹出一串串泡泡,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引出主题
2、引导幼儿回忆吹泡泡的情景,学习5、6句歌词
·教师:泡泡到哪去了?
我们来喊一喊它:泡泡×|泡泡×|(泡泡抓泡泡抓)
·引导幼儿说出"泡泡不见了"。(边说边做动作)
3、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1-2遍,在间奏处用吹泡泡的动作表示
教师:泡泡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通过动作帮助幼儿回忆歌词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有节奏的念歌词并做出动作。
·教师带幼儿听琴按节奏念歌词
重点练习在间奏处用吹泡泡的动作表示
·幼儿学习演唱歌曲2-3遍
幼儿歌唱过程中,教师用歌声、动作提示幼儿,注意逐步退出,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跟琴唱。
4、结束活动:教师吹出许多泡泡,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结伴演唱歌曲。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极具童趣的歌曲,欢快的旋律和富有画面的歌词都让孩子们非常喜欢,由于是出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本次活动的开展十分顺利,孩子们伴随着欢快的歌曲吹泡泡活动中结束。
7.小班美术教案《大泡泡、小泡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能辨别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2.尝试用各种圆形材料进行印画,初步感受大小虚实不同的圆形组合的画面效果。
活动准备:
幼儿熟悉并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圆形物体;学唱歌曲吹泡泡吹泡泡用的材料。多媒体课件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感知体验
1.教师出示吹泡泡的游戏材料,。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师播放吹泡泡的音乐,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玩,和泡泡玩一玩、追一追、抓一抓。
3.引导幼儿观察泡泡,感受各种泡泡的形状以及大小颜色的不同变化。
4.播放课件并欣赏名画《无题》中丰富的色彩。
二、探索发现
1.出示范创意画纸和各种瓶盖、水粉脸颜料,鼓励幼儿探索各种圆形物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提示水粉颜料的操作常规。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压印的方法和步骤。
三、创作表现
1.教师提示印画要求,鼓励幼儿自选材料和颜色,在各自的创意画纸上大胆印画。
2.幼儿印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注意画画的疏密;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多种颜色的颜料进行压印;提醒幼儿手不要接触颜料,用完一种材料后放回原位,以免弄脏衣服和桌面。
四、欣赏评议
1.将幼儿的作品集中展示,引导大家共同欣赏。
2.鼓励幼儿说一说:你印出了哪些颜色的泡泡,这些泡泡聚在一起给你怎样的感受?
3.播放歌曲《吹泡泡》,引导幼儿继续玩吹泡泡的游戏,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活动反思:
《指南》中指出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对刚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来说,在绘画方面,可以说毫无基础,我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幼儿很喜欢吹泡泡,我就让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吹泡泡画,这样也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8.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七彩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吹泡泡游戏中感知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尝试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
3.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黄、蓝水彩颜料着色的洗洁精、吸管。
2.画纸。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小熊的生日到了,小熊妈妈问小熊需要什么礼物,小熊说:“妈妈,要是你能送我一套吹泡泡的玩具,那该多好呀!”妈妈答应了小熊的要求,真的送给它一套吹泡泡的玩具。小熊可高兴啦!
2.教师吹泡泡,幼儿抓泡泡,感知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
3.小熊吹了好多的泡泡,可是现在有点不开心,因为泡泡都飞走了,能不能把泡泡留在家里呢?
教师示范:“小吸管,手中拿,放放平,轻轻吹,‘呼’,找个空位子坐一会。”教师边念儿歌,边将吸管一头蘸上颜色,拿平吸管,轻轻地吹出泡泡,并将泡泡轻轻地放在图画纸上,纸上就留下了一个彩色的泡泡。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帮助幼儿掌握吹泡泡的方法,提醒幼儿用多种颜色吹出不同颜色的泡泡,鼓励幼儿把空白纸吹满。
6.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延伸:
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做吹泡泡的游戏,看看在太阳底下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用小熊过生日的故事导入,通过看、吹、摸来感受泡泡的颜色、形状、大小。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给小熊想出了许多让泡泡留下的办法,最后通过老师的示范,孩子们学会了用吹泡泡的方法留下泡泡。在指导幼儿作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桌的泡泡水特别难吹,可能是我在里边加了洗洁精的原因,导致那桌小朋友的泡泡吹得不是很成功。
在本节可中,我学到老很多东西,同事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会不断改进和完善,让自己有更大的提高。